当代江南作家小说中的江南文化意象研究

2023-09-25 02:56:01管文娟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014
名作欣赏 2023年26期

⊙管文娟[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014]

⊙顾馨雅[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4]

江南,一个让国人魂牵梦萦的诗意栖居地,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而江南文化也已成为中国一种独有的文化符号。

当代文学作家,诸如陆文夫、汪曾祺、余华、苏童、叶兆言、叶弥、格非、金宇澄、范小青等,他们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江南的点点滴滴,成为他们记忆中抹不去的底色。在他们书写故事时,江南的自然风物、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精神追求等,就或多或少蕴含在其作品中,成为他们表达江南的一种方式,流露出他们对于江南的文化观照和审美体验,表达着他们的思考和对江南的情感。江南也因他们的作品而更加立体、生动、形象。

江南是一个多面体,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自古以来,江南城市,大多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自然山水灵秀,经济繁荣富庶。现代化进程中,江南地域特征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了,但当代江南作家们仍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描摹和记录着他们心中的江南。

一、江南自然风物的描绘

书写江南,意味着作家认识江南的审美自觉。江南最为人所乐道的是它的自然风物。白居易《忆江南》展现的美丽江南,曾激发起人们对江南想象的共鸣。小桥流水、雨丝云片,烟波画船……构成的一幅幅江南水墨写意画,也早已刻入江南作家们的基因,在作品环境描述时,总在不经意间为大家描绘出一幅江南写意画来。叶弥的《风流图卷》对虚构地吴郭的描写,用了繁华绵延、水网遍布、土壤松软、香火旺盛、语音糯软等词汇,精准地描绘了江南小城的样貌;范小青的《裤裆巷风流记》则对姑苏城的由来、小巷和雕花大楼等做了详尽的描述;汪曾祺在《受戒》中用空灵清淡的笔法,描绘了江南水乡恬静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小英和明海划进的那片芦苇荡同时也划进了很多人的心里;金宇澄的《繁花》中主人公们去乡下踏青时,作者对水乡风光这样描述:“四人抬头举目,山色如娥,水光如颊,无尽桑田,藕塘,少有人声,只是小风,偶然听到水鸟拍翅,无语之中,朝定一个桃花源一样的去处,进发。”①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多为虚构,但为了显示真实性,往往会与现实结合。关于江南环境的描写便是展现了江南在作者内心的模样。作家们对江南自然风物的描写别具江南意味,体现了他们对江南的审美自觉。

江南不仅水域宽广,水系丰富,而且雨水充沛,尤其梅雨时节。南宋诗人赵师秀《约客》中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江南这方天地里,绵绵不断的“雨水”会带来杏花春雨般的诗情画意,但有时也会让人忧郁感伤。“雨”,在一些江南作家的笔下,成为烘托气氛的景物描写。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中有着大大小小的雨,疏疏密密的雨,第一部《人面桃花》开篇秀米父亲失踪那天就下起了滂沱大雨,这样的天气加父亲的失踪成为秀米心中永远的伤痛和迷惑根源。

二、江南风土人情的描摹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代江南作家大多生于兹长于兹,他们把体验过的生活方式和经历,融入人物日常生活中。关于江南民间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就以文字的形式被记载下来。

江南素以精致典雅著称,体现在饮食上就是对美食的极致追求。陆文夫在《美食家》中借小说人物朱自冶的口,把苏式美食介绍了遍,有朱鸿兴的头汤面,松鼠鳜鱼、雪花鸡球等名菜,还有陆稿荐的酱肉,马咏斋的野味等风味小吃。这本书俨然已成为当下人们苏式美食的打卡指南。《繁花》也介绍了“黄天源”糯米双酿团、“采芝斋”秘制虾籽鲞鱼等姑苏美食。作为先锋派文学代表的苏童,其作品中江南元素描绘并不多,但依然能看到潜隐着的江南元素,如《黄雀记》小说中带着江南气息的街道名“香椿街”“荷花巷”等,小说人物保润为考厨师资格证,练习的菜即为松鼠鳜鱼。

江南人民大多靠水而居,于是就有了许多与水有关的独特生活场景。余华在《文城》中借江南人沈阿强的口向北方人林祥福描述他的江南故乡时总结说:“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叶弥在《风流图卷》里写道:“远远的有一只小船摇过来,忽然停下。沿河的人家,有一扇后窗打开了,吊下一只旧篮子。船上站起一个人,把一捧蔬菜放进篮子里,那篮子慢慢悠悠地朝上升起。”②这种描述生动地展示了江南味十足的生活场景。这些富有江南特色的生活场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已慢慢消失在现实世界中。在不少寻根文学中,我们仍能看到旧江南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百态。如李杭育的《葛川江上人家》《珊瑚沙的弄潮儿》等小说,生动地再现了钱塘江畔吴越人家以农耕、舟楫为主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传递出对世事变化的感慨和对吴越文化的深深眷恋。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民俗也自有特色。江南作家在以江南为背景的小说中,对民俗的描写也时有所见。格非在《江南三部曲》中有不少关于寒食节、过年、冬至、清明、端午等节日装饰和习俗的描写。如“在江南一带有这样的风俗,清明是柳枝,端午则是艾草”③。这些对苏州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描绘,使江南更具像化,形成了属于江南独有的地方气息。

三、江南地域方言的叙述

在所有地域特色中,方言无疑是最具有地域特征和辨识度的。吴语是江南城乡各地的方言,以苏州话、上海话为主要代表。当代江南作家为使小说更接近真实市民生活,会在人物对话中使用方言,或直接采用方言书写形式。《裤裆巷风流记》讲述的是20 世纪80 年代苏州小巷市民的生活,作品叙述中穿插的人物日常对话中使用了大量吴地特色用语,如“现在请个木匠泥水匠不容易,看见你是老法人家,不敲一记竹杠猪肉三,一日三顿吃鱼吃肉,稍许怠慢,就弄你头颈恶死做,讨工钱开出口来,吞得进大老虎”④。这其中的“老法人家”“不敲一记竹杠猪头三”和“头颈恶死做”都是典型的苏州话表达。此外,作品中还使用了大量苏州话叠词,如“血血红”“青块块”“胖笃笃”等,让本就柔美婉转的语调更添一分软糯和俏皮。《繁花》作为海派文化代表作,其作品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运用了大量的上海话。标志性的词汇“不响”等特色鲜明的语言都源于上海市井生活。此外,文中还穿插了许多经典的吴语方言,如“师太说,可以覅讲,就覅讲,师太我呢,付乖囡辛苦钞票,一块整,阿好……”⑤句中的“乖囡”“阿好”等词,让本就轻盈的吴语更添一份柔美;书中“孃孃”“新倌人”“爷叔”“赤佬”等吴语中特有的称呼表达,也是十分富有生活气息。

方言属于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化遗产,承载着地域文化,保留着历史,也包含着家乡情结。江南作家们用吴语叙述作品,或在作品中加入地方谚语、民歌、流行小调等,一方面使作品描述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另一方面也使作品的地域性更显著,对吴地方言也起到了一定的传承、记载和传播作用。

四、江南文化精神的表达

当代江南作家的作品,基于其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描述的多为20 世纪至21 世纪初的故事。这段时期,是中国历经一系列巨大变革的特殊时期。处在历史嬗变时期的人们,因着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在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发生着变化。当代小说家们,在讲述新时代江南悲欢离合的故事中,把对江南的感受、经验与思考诉诸笔端,他们笔下的江南依然是诗意而典雅的,其作品中江南刚柔并济的精神也日益凸显。

(一)诗意江南依然延续

提起江南,便会想到江南的诗意。江南文化中的诗性,有其长久的历史渊源。早期吴地的吴越文化,表现为刚毅勇猛。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始,北方士族大举南迁,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思想。由于远离战乱与政治中心,文人们吟诗诵文,逐渐形成了尚文儒雅的风气。再加上江南自然环境优越,使江南士人的主观情绪多了一股多愁善感,形成了细腻婉约的诗性与审美特质。这种诗意审美随着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繁荣而达到巅峰,一直延续至今,感染和熏陶着此地的人,继而影响着江南作家的作品表达。从近代的鸳鸯蝴蝶派,到现代的江南小说都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相较北方文学的粗犷、大气、质朴、悲怆,江南文学则表现出更多的唯美、精致、温润和感伤。一方面在作品表达上,始终氤氲着挥之不去的柔情诗意。如《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流露出了日常生活和人物中的美好和诗意,《风流图卷》《不老》等则营造出江南诗性不老,风流自流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江南小说有不少作品以女性视角来书写,显得更为“柔性”。如苏童在《妻妾成群》《红粉》等作品中以超人的敏感和纤细的笔法,勾勒出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呈现出阴柔唯美、绮丽缱绻的特质;三是作品中常有不少文人“士大夫”的形象,如《春尽江南》中迷失在现实世界中的谭端午,《风流图卷》中醉心生活艺术的柳爷爷、用诗歌抒发情怀的张风毅等,他们身上仍然有着文人的主情、尚文特质,富于空想、热情和诗意。

(二)审美趣味古典雅致

“长江流域的人民,因为生活比较富裕,日子过得比较从容,所以他们弄起艺术来,便很有些‘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而讲求文采,讲求精细,讲求柔美,讲求那种空灵而含蓄的韵致,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⑥在漫长的历史中,江南文化的审美基因和诗性经验逐渐积淀为江南人的一种天性。高雅艺术不仅限于上层社会,也频繁出现于市井生活中。江南文化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江南文化的生活教科书,很好地阐释了如何在唯美与实用、艺术和生活之间实现良好的平衡。这种审美享乐主义不仅体现在追求感官上的愉悦,如美食、游园、喝茶、看戏、听曲、玩壶等;还体现在对艺术的追求上,如刺绣、雕刻、绘画、盘景、工匠技艺等。这些带有独特江南意味的审美式生活方式,自然在以江南为背景的小说中也得到了体现。虽然当代江南作家们的小说多以近现代市民生活为叙事对象,但在他们的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古典审美趣味。如叶弥《风流图卷》中柳爷爷自己造园,并与友人常在假山上亭子中请客听曲,喝茶用的是“大彬壶”和“鸣远碟”等;金宇澄《繁花》中也有对江南院落的描绘,以及阿宝他们经常参与听评弹赏曲等娱乐活动。

(三)尚武崇文的当代表达

江南的文化孕育并影响着当代的江南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除了具象化的江南元素,更多的是其对江南文化内蕴和精神内核的表达。作者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把个人对江南地域人们思想、精神的深刻感悟进行传递,而这也正是作品思想力和生命力所在。人们对江南的整体印象是诗性的,但这并不是江南文化的全部。江南文化由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而成,所以形成了江南刚柔并济、兼容并包的特征,它既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又重视工商业,尚武与崇文并重,所以江南人身上既有诗性,也有血性。他们既有学而优则仕的入世理想,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又有独寻一方幽静的自由天性,如归隐石湖的范成大,他们享受精致的高雅生活,但在乱世中又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之心,如既有投笔从戎的文人志士,也有弃医从文的思想引领者。在现代化背景下,则表现为求新求变,积极适应这个时代的拼搏创新精神。这种剑气与箫心兼具的精神,被江南作家们捕捉,并进而在作品人物身上体现。余华的《兄弟》、格非的《春尽江南》、叶弥的《成长如蜕》、阿耐的《大江东去》、金宇澄的《繁花》等都体现出当代江南人能屈能伸、勇于改变、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五、结语

我们对江南的美好想象,大多来自于一代代江南文人学者对江南的精彩描绘和记载。随着江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间的景观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相同,旧江南的景观慢慢远离人们生活,水乡小镇的商业气息也越来越浓,旧式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也随着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到来而日渐消弭,这是现代化必经之路,却也影响到当代江南作家的创作想象。江南文学在描述记忆中的旧江南时,也要充分挖掘新时代的江南文化,在作品中留住江南味道,把江南的韵味和审美精神在作品中继续延续下去。

①⑤金宇澄:《繁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1页,第22页。

②叶弥:《风流图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

③格非:《山河入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43页。

④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页。

⑥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