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与文学批评实践之间的矛盾

2023-09-25 02:56:01张仕伟吉林师范大学长春130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6期

⊙张仕伟[吉林师范大学,长春 130000]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对于艺术的特质,尤其是文学的特质做出了独特分析,构成了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论的美学基础①,其论断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什克洛夫斯基对于陌生化的阐述是一篇散文,因此造成了许多的误读,产生了不少该理论在文学批评方面的应用,可在实际批评过程中,陌生化理论无法达成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抑或说,陌生化理论其实无法应用于具体的文本分析。

一、理论建构无意于实际批评

(一)从理论语境上观察

陌生化理论处于语言学转型的时代,有研究者表示:在语言学基础上,什克洛夫斯基受到的并非是索绪尔的影响,而是汲取了库尔德内心理主义语言学的营养,因此他极其注重词语的独特意义;将形式主义这个文艺浪潮放置于历史中观察,它正是对俄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反拨,尤其是对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侧重于社会历史研究的理论进行突破,这要求什氏的陌生化理论至少要将视野转移至文学的更多维度上;在现代文学力量的推动下,什克洛夫斯基的理论有着广阔的创作基础,“象征主义唤醒了语词的潜能,阿克梅派追求新的表现形式”,当然,未来主义的大胆开拓无疑是他最钟爱的一派,这些实际发生着的文学创作一步步引领着什氏到达形式理解的新领域。②由此,陌生化理论建构的土壤决定它必然内含着将文学作为一种由语言材料构成的艺术的彻底审查,其要完成的任务必然是对文学在语言学层次上的全新解释,在对文学总的理解下做出对文学特质的全新规定,这显然与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相去甚远。

(二)从理论具体阐释文本上解读

能进行更为深入研究的材料是那篇著名的《作为手法的艺术》,什克洛夫斯基在该文中具体地说明了他的陌生化理论,包含着陌生化理论的具体语境,文章叙述流畅,但逻辑并不十分清晰连贯。他首先从“艺术即用形象来思维”谈起,认定这是语言学家们在文学领域内创立理论体系的支撑点,紧随其后提出诗歌作为一种形象思维方式是为了节省智力,形象化是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由此带来的轻松感就是审美感的反应。但随即作者宣布了这个想法的破产,因为诗歌,尤其是抒情诗中,形象并不是必要的,同时诗人们所“创造”的形象几乎是原封不动的运用,诗歌流派的区别在于形象配置和加工的方法不同,并且在末尾提及:在诗歌中,对形象的回忆远胜于用形象来思维。至此,隐含着什氏陌生化理论的三个关键节点便一目了然:其一,艺术是否节省智力、有轻松感;其二,形象与加工手法各自在作品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其三,如果回忆胜过思维,那么在文学活动中如何进行前者。接着,什氏谈论起无意寻求诗意而具有诗意的情况,借此引论出手法与感受,这样他的陌生化理论出现了最基本的两个向度:创作手法和感受效果。同时指出:艺术是感受的结果,手法是为了产生上述的感受。此后的论证内容是象征主义者们并没有分清散文语言与诗歌语言,也就忽略了连类相属的形象和能够造成强烈印象的诗意形象这二者的不同,诗意形象可以被视作是一种手段。然后作者去反驳艺术节约智力的看法,他认为这是持此论者没有分清实用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差别,并且他从诗歌语言的自身规律入手谈论智力的节约与浪费。如果对于感受做出一般分析,显然习惯产生了自动化,散文语言无疑是此类自动化的语言,它使得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减弱,力量也就被节约了。于是,什氏据此做出了他的论断:

那种被称作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称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就理应得到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作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③

这个推论阐明了两件事:其一,艺术的目的是感受事物,不是认知事物,基于此,这种感受应当延长;其二,艺术就是使被创造物的形式复杂化,被创造物本身并不重要。而下面的一段谈到的是学术问题,与陌生化关系并不大。再接着是用托尔斯泰的创作实际解释陌生化的概念,并随后强调这种手法不是托尔斯泰所独有的。在文章结尾处,什氏又说明形象的目的是把对事物的感受转移到新的感受范围,艺术中的视象是为使感觉停留在视象上,作品是从其延续性上被感觉的,诗歌语言符合这些条件,那么诗歌的定义是困难的、扭曲的言语,诗歌并没有带来智力的节约。基于这样的梳理,上述陌生化理论的三个关键点也有了答案:其一,诗歌并不节约智力,因为它的语言是扭曲的;其二,艺术本质上就是加工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其三回忆胜过思维,那么就要将其延长。至于对节奏的论述则是另一个话题了。

有了这样对于《作为手法的艺术》的认识之后,考察其与文学批评联系,则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其一,陌生化有作家(手法)和读者(效果)两个向度,这是从理论涉及的文学要素来看;其二,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这是从陌生化理论对于艺术本质的解释来看,它是在艺术与现实世界之间对照做出的对于艺术的规定;其三,唤回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延长审美时间,这是从艺术的目的上进行的探讨,它出现在节约智力的语境中;其四,基于以上理解,作为创作手法而言的陌生化与生活和艺术的区别这一命题相关联,作为阅读效果的陌生化则是和艺术目的的探讨相关联。显然,什克洛夫斯基在对于陌生化理论的原初设想上与具体理论的阐述中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手段。

二、理论应用于实际文学批评的潜在矛盾

(一)进行陌生化分析的意义

什克洛夫斯基的阐述说明了艺术的本质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它是在考察艺术与生活的区别中进行界定的,这说明了:每个文学作品都是和生活做出了分别的,那么每个文学作品都具有陌生化特质,当它们全部都带有一种共同特质时,那么此特质能够成为此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同时意味着此特质不能成为在该事物内部进行划分的要素,如此一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陌生化分析的意义就应当重新考量。这样推论的原因在于:首先,进行批评的对象常常早已经被我们确定是文学了,那么用陌生化理论去分析那些显然已经是文学的东西,实质上是将批评堕落为对陌生化理论的印证;其次,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它们都由陌生化手法创造,生发陌生化效果,既如此,则分析陌生化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作品实际上不需要进行陌生化分析,也不能进行陌生化分析。

(二)新与旧的相对关系

陌生化理论的本质是创造性④,它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使得读者去除了自动性以重新认识生活。但新与旧无疑属于相对范畴,这造成了陌生化只能在理论建构上于艺术的本质这一领域做出合理的解释,可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这成了无可避免的缺陷。陌生化理论应用于文本时的具体展开必然是从作家和读者两个向度,批评者应当去说明其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和效果是何以出现、怎样呈现,可从这两个向度出发,这里各存在一个问题。

首先,意识层面无法被进行分析。陌生化理论是对艺术质的规定,尽管在表述时名曰“手法”,但其实“它是一种创作意识,而不仅是方法本身”⑤。一方面,通过作品来潜入作者创作意识层面分析的方法是陌生化理论无能为力的;另一方面,作为方法的陌生化并不是具体的创作方法,对着作品分析诗人的修辞以及对形象的安排配置,从中发掘陌生化也是可能的,如果说基于前代大量创作的情况下,一些作品已经不能似从前那般完全唤起读者对生活的感知,某一作者别出机杼也是造成陌生化效果的做法,但这是在文学作品内部的调整,此种“陌生化效果”仍然建立在与生活的区别之上,只不过是源于读者的视野变换。若将文学作品置于历时性中考察,通过方法变换来讨论陌生化,无异于失去了对生活事物的参照标准,也将问题转移到了读者身上。因此,对着艺术作品去探讨作者创作的陌生化手法是不必要的。

其次,“陌生化的实质就是要更新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我们从那种狭隘的实用、认知以及其他种种利害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控制,使我们面临各种事物始终怀有新颖之感、震颤之感,从而去充分领悟世界和人生的丰富含蕴。”⑥关注点转移给了读者,其矛盾的地方在于接受者之间文化的、种族的诸多差异被忽略,陌生化理论强调的新奇效果由此难以确证。因此批评者的论断只能是建立在自身的阅读经验上,然后根据自己的推测来阐述文本给读者带来的陌生化效果,如此一来,阅读效果的新颖与否是难以进行论证的,这样做就只能又回到每个文本各有各的陌生化的路子上来。

除了以上两点认识外,因为“形式主义者力弃诗歌语言的自动化和习惯化,极力推崇陌生化特性,强调诗的功能在于显现其能指与所指的差异。在他们眼中,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实体,就是一个自我指涉物,它完全有充分的权利成为诗学研究的主人公”⑦。应当注意到:陌生化理论专注于新形式的探讨,忽视了新内容的产生。不断强调手法,也意味着在新的形象上失去发言权,由此带来的形式上的更迭很难不成为批评者们的禁区,如果不去宽泛地理解一种形象或内容来弥补新与旧的缝隙,陌生化就难以进行应用了,因为这些东西显然是在预设的框架之外。

三、《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要补充说明的两个问题

(一)诗歌流派与形式问题

什氏指出诗歌流派的不同其实是对于形象配置的手法不同,对于语境稍加还原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仅仅是构成对陌生化理论逻辑推理中的一个环节。作者借此想要推论的是文学中形式大于形象,以此得到诗歌并不是创造形象而是加工形象的结论。此处论述并不能支撑在陌生化视角下对于诗歌流派、具体诗人进行所谓的形式分析,这不大符合作者的本意。

(二)托尔斯泰的陌生化手法

什克洛夫斯基在文中指出托尔斯泰的陌生化手法在于:

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的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就像初次发生的事物,同时,他在描述事物所使用的名称时,不是该事物中已通用的那部分名称,而是像称呼其他事物中相应部分那样来称呼。⑧

这个部分后面又是大段的例子,看似是什氏用他的陌生化理论对托翁的作品进行批评,但只要联系一下上文就能明白此段是他对于陌生化的佐证之言,在文后他也说道:“这种陌生化手法也并非托尔斯泰所独有”,以他作为依据是因为他的小说人尽皆知,它证明了艺术的方法令事物摆脱知觉的自动性。这依然是借生活这个参照物完成的证明,完全不是文学批评实际情况的展现,尽管它较为细致地分析了托翁的创作实际。因此,必须认识到:陌生化理论是一个向上提纯的结果,它不应当是一种向下实践的具体批评方法。

四、结论

总体说来,陌生化理论属于文学本质论的范畴,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是关注语词的,而陌生化不能应用于文学批评的理由有如下两点:一是陌生化理论是对于艺术作品总的理解与阐释,它更深的意味是在于辨别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重新定义艺术的功用,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文学艺术活动;二是陌生化理论具有作者和读者两个向度,也即手法与效果,这无疑导致在进行具体的批评行为时会转向对于作家和读者接受的研究,然而这二者的陌生化是批评者无法予以考量的。陌生化理论对于文本其实仅仅做出了质上的规定,在量的计算上是无法被把握的,在此意义上,对于文本本身进行细读,去分析其中“陌生化要素”的做法都无疑是缘木求鱼,因为这与陌生化的联系并不紧密。

①具体可参看陈本益《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本质论及其美学基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的论述;刘万勇的《论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陌生化”与“文学性”》〔《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1997年第2期〕也有简述。

②④⑤具体可参看杨燕的《什克洛夫斯基诗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一章的讨论,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③⑧〔爱沙尼亚〕扎娜·明茨,〔爱沙尼亚〕伊·切尔诺夫:《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王薇生编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第217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⑥刘万勇:《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科学化努力》,《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⑦杨向荣:《陌生化》,《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