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画创作中写意精神的思考

2023-09-25 02:56:01郝佳慧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太原030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6期

⊙郝佳慧[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太原 030000]

中国画创作中,艺术家根据自身对现实意象性的体悟,融入写意精神,熟练运用笔墨作为写意精神向外传达的媒介,营造志向高远的审美境界。不仅如此,写意精神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抽象表现,而是具有教人向善、追求豁达智慧人生观的精神。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顺应当代文化发展趋势,也因其表达出的高远境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星。

一、写意精神的内涵

中国画属于绘画门类的一种,具有同其他类型绘画相同的特点,即形象性、直观性和可视性。中国画不单单描摹现实世界中的某一物体,在画作中还蕴含着某种情感精神的追求。可以说,中国画中展现出的写意精神,属于一种民族精神。所谓写意,其是精神的条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齐头并进,并以其特色的审美意象和表现语言与绘画形成了有机整体。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写意极为关键,失去写意的中国画是没有灵魂的。而若想深入分析写意精神,首先要分析写意画的美学价值。写意精神独存于中华民族,其与中国的艺术影响力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如何理解写意精神中的精神,专业领域给出三种观点:其一,这种精神属于一种反应,即人脑对外界物质环境的反应;其二,这种精神是人类展现出的生命活力;其三,这种精神究其根本是艺术的本质。中国写意画就具有这三方面的映射,可以说它是物我结合的表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写意精神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后,中国画家开始对写意精神予以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这也使得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得到更为深入的拓展,精神内核更为丰富。唐朝张彦远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朱景玄的“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以及五代山水画家荆浩的山水“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均是对写意精神的表达,并反映出主客观存在的某种关系,中国画不再拘泥于时空、自然属性的限制,主客已高度融为一体,心物完全融合,此为天人合一。

到宋朝,人们对于“意”的追求更为强烈,无论是诗词、书法,或者绘画,都讲究“意”的表达。例如,该时期的院体画,不仅在细节上有着严格要求,在诗意的传达上也极为考究,创作者必须经过多次揣摩钻研,以独到的构思谋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求达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状难言之景于目前的艺术效果。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苏东坡对于诗词的创作提出这样的观点,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东坡对于意象的追求,影响着后世一代代文人墨客,开创了文人画这一历史先河。

时间来到元明清时期,此时文人画的发展到达一个巅峰,该时期宣纸被大范围应用,而在宣纸上进行创作,可以将笔墨的艺术效果发挥到极致,不仅符合创作者对于笔墨情趣、形式美的艺术要求,还使作品散发出承载创作者主观意兴之气息。在这三个朝代,画家将创作对象锁定为梅、兰、竹、菊,利用客观景物表达自身志向,借助景物抒发内心感情,从这一时期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及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画家们不仅关注笔墨的运用,对于形象的表现也有着独到见解。至于一味关注笔墨,完全不顾物象的绘画,是失去写意精神的存在,空有中国画的形,而不具中国画的魂。

著名画家徐悲鸿早年有留洋经历,因此对于西方绘画有所了解,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画的写意与西式绘画风格相结合的尝试,作品《逆风》《愚公移山》《奔马》就是中西相结合的产物,在绘画技法上徐悲鸿尝试中西结合,内容上则传达出中式写意精神的拼搏不止,生生不息。与徐悲鸿同一时期的著名画家还包括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等,这些人均在传统国画精神的基础上尝试与时代相结合,开展新型创作,对于中国画向世界舞台的迈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写意精神在中国人物画中的具体表现

(一)利用线条表现精神

工笔画和西画在创作中强调写实,画作呈现出一种精准逼真的质感,而中国画则与之存在较大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相比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中国画更加强调“意”的传达,“写意”是比精准还原实物更为重要的事。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会被其营造的某种意境所吸引。例如山水画的创作,线条并不为精准描绘景物服务,线条并非一定要准确描绘出山水的形,而是从整体出发,通过线条去描绘山的巍峨挺拔,这其实就是写意的作用。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在创作中同样讲究“写意”,从线条中便可体会人物。例如在描摹女子时,使用相对柔和的线条,以展现柔美婀娜的女子风姿;如果想描绘一位壮汉,则使用粗壮线条,此时壮汉的魁梧有力便能生动表现出来。上述线条在呈现上,并不会将人物的各个特点进行精准描绘,只是简单勾勒,达到“写意”即可。

(二)利用渲染表现“写意精神”

中国画中,渲染、衬托是应用频率极高的一种手法。例如,中国画中对天空的描绘经常利用浅淡的墨汁以表现天空的浩渺深远;若想表达人物的温婉雅致,则使用轻柔的白纱。至于渲染的运用,也势必围绕“写意精神”。例如,创作者经常借人物衣服渲染出某种性格,借头发渲染某种表情。这些渲染技巧的运用能够让中国人物画的“写意精神”形成具象的形式,便于欣赏者体悟画作的悠远意境。

(三)利用墨表现 “写意精神”

中国画创作中,墨同线条同等重要。在中国画的黑白灰三色世界中,唯有线条和墨的完美配合,方能呈现志趣兼顾、形神俱佳的作品。例如,中国人物画创作中,为烘托背景,绘者经常使用浓墨重彩加以呈现,构建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感。如果绘者选择淡墨进行创作,则其是想表现出人物内心平和安静、恬淡不争的精神意象。

四、当前中国画写意性存在缺位情况

从艺术审美本质上来讲,中国人的思维特质是强调对“意”的阐释,讲求精神的体验,形成对心象的构建,运用独特的审美理念创造出“心目界之所有”的中国绘画。中国画讲究对生命的阐释,可以说,写意性是展现中国艺术民族性特点的一个媒介,是组成中国艺术的关键部分与核心所在。故此针对当代美术教育而言,写意性的融入势在必行,其有助于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但当下的实际情况是,西方国家的美术思想逐渐渗透,中国画必然要经历多层蜕变,多样化的新元素在绘画领域逐渐占据主导,中国画中所具有的传统写意精神日渐缥缈,气息微弱。

为此,中国画创作中应注重写意性的传达,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描绘,以自由随意的笔触渲染意境,达到“缘物寄情”的境界。而为达到该目的,创作者自身应形成坚定的写意精神,分析中国画的艺术规律、审美取向,探寻其发展形势,了解写意精神的实质。近代以来,中国画的教学以“传统出新”和“中西融合”为主要思路。如今,中国艺术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多样糅杂的当代艺术充斥其中,在求新求变的发展节奏中,如何保持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尤为关键,这也是助力中国艺术屹立不倒、持续向前的核心所在。

中国艺术同西方艺术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显著的差异即为写意精神。只有中国艺术具有这种精神,这是华夏文明智慧的积淀,以图式、笔墨为表现手法,衬托中国人对于艺术的深刻诠释和哲思感悟。从当下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其作品多徒有其表,写意精神缺失,且这类绘者不能熟练运用笔墨,技法达不到标准,再加上情感的匮乏,写意精神自然无法精准传达。中国画的内核是意象的表达,从画作中便能读懂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展现中国人对于宇宙苍穹、生命奥义的探索。而如今中国画中写意性高度缺失,民族文化的传达遭到断结,传统文化失去核心概念,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破坏,也是绘画界的一大损失。

五、如何在中国画中融入写意精神

(一)在意象表达中融入现实生活

写实派属于中国画的一大流派,该类画作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意象的表达自然与现实生活相适应,拉近画作与人的情感距离,让人更容易理解画作中的精神表达。此外,这类作品中的物体和人物通常有严谨的造型规划,并保留了传统中国画审美的原汁原味,彰显出这类画作现实生活写意的风格,在写意的表达上独具特色。属于这一派的著名画家包括吴山明、刘国辉、范曾等人,这些画家绘画时均取材于生活,表达出极具生活化的写意特点。这里以《藏族老汉》为例,绘者利用粗线条,形象描绘藏族老汉,将人物的沧桑沉稳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奔放的笔触中体会老汉形象,进而揣摩老汉的内心。该作品的创作对象是外表普通但阅历丰富的藏族老汉,与中国画的写实风格高度符合,创作者利用厚重的笔墨,表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对于生命的思考,即在意象表达中融入现实生活。

(二)在写意中融入抒情内涵

中国画创作中,抒情是烘托意境最为有效的手段。学界有人将抒情写意创作称为“新古典”,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画家在创作时,经常将自身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以此渲染意境,传达写意精神。该种创作习惯流传至今,所以说在写意中融入抒情内涵属于传统中国画精神的当代延续。此种创作手法被多数画家所应用,贾又福的《太行丰碑》、陈平的《费洼山庄》等,均为应用该手法的成功案例。这里以贾又福的 《太行丰碑》为例,绘者采取独到的描绘技巧,极具夸张地表达出山脉的丰碑感,让人从山脉的外形上,自然联想到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形象,抒发出自身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勇于献身的爱国将士的钦佩和赞扬。

(三)在写意中融入视觉语言

本文从大量资料文献中总结出,从20 世纪起,中国画在视觉性表达上主要以写实造型、形式构成、写意创作加以实现。这之中,写意创作是决定视觉性表达整体走向的核心部分,画作借助视觉性表达,完成写意的融入,这种写意的呈现,也彰显出创作者的艺术高度。刘国松的《通流》、吴冠中的《渔网》、李孝萱的《大轿车》无一不用色彩、构图等手法营造了具有震撼力的视觉语言体系,将写意精神传达至深,让每一位欣赏者均有所感悟。如《通流》这一作品,创作者在色彩运用上讲究规律,即画面中的色彩保持从上到下的递进状态,上层色彩使用蓝色、紫色,二者属于太阳视觉体系,中层则使用红色、粉红色,形成余晖视觉体系,下层使用黑色、粉红色和白色,这些色彩的堆叠展现出大海的深沉浩瀚。该幅画作以极具层次表现力的色彩,打造稍显夸张的视觉语言体系,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写意,展现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以时代背景为参照,树立积极入世的时代精神

在观念,上当代中国画更加自觉地介入时代文化的主流语境中,表现出积极入世的时代精神。而从上文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写意精神”受到古代主流思想的影响深远,这些思想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精神内核偏向“畅神”“适意”的出世观点。相较而言,以时代背景为创作前提,当代中国画的精神追求为积极的入世观点。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描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并从中普及极具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当代中国画,不仅可以以现代时尚青年为创作对象,表现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人群的生活态度与内心所感,还可以以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为创作对象,通过对城市中边缘群体的描绘,传达创作者的某种意象。这些从当代现实生活中提炼的艺术形象与传统“小品式”的形象创造有了根本区别,也回避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笔墨加素描的写意人物画。当代创作者尝试通过极具写实的笔触打造人物造型,利用多样化色彩和宏大的结构设计,渲染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

以抒情为目的的当代山水画和花鸟画创作已不同于“卧游”或“折枝”,也不同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再现”写实,如今创作者将自然世界的山水、花鸟进行结构抑或全新整合,借助装饰、构成、色彩增强视觉冲击力,旨在满足当代快节奏的速食主义需求。当代水墨画因其在表达上的大胆直接,从现实生活出发,以批判的视角聚焦当代社会问题,凸出创作者的价值观和文化立场,让中国画拥有了现实意义。

六、结语

中国画创作中的写意精神,成就了中国画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在写意精神的融入中,需要注意视觉语言、抒情内涵、现实生活的表现,以此为创作基础的中国画,不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极具渲染力,而且还将写意精神融入画作的方方面面,从人物画、山水画中体悟创作者的艺术境界。当代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一种入世的时代精神,在创作中需要以传统创作中的写意手法为基础,将现代美学思想和元素融入其中,拓宽中国画的发展空间,拥有更为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