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小说中的乡村书写与民俗呈现

2023-09-25 02:56:01张文俭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430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6期

⊙张文俭[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 430000]

作为当代文坛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铁凝的文学创作贯穿了新时期以来的重要时刻,其小说作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铁凝出生在城市,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乡土作家,但她从城市进入乡村,又由乡村返回城市,乡村一直是她进行创作的审美载体,承载着铁凝一直以来的文学理想和价值追求,她始终坚持从乡村与民俗中汲取灵感,怀揣对土地和农民深深的热爱来进行创作,塑造了一大批具有乡土气息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她的小说不但充分展现了农村地区原始朴素的自然环境、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和农民本身的文化特质,同时还对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和反思,将乡村观照的范围和视域不断拓宽。铁凝小说中对于乡村的书写和民俗的呈现是其思维方式的外化,也是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实践。深入挖掘和研究铁凝小说中的乡土气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丰富当代文学实践,更能够让我们全方位地认识时代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嬗变。

一、铁凝小说中的乡村书写

纵观铁凝的小说作品,乡土气息一直贯穿了她的创作实践,无论是《哦,香雪》,还是《笨花》,其中都承载了她在不同时期对于乡土本身的理解和认识。铁凝的小说创作是从她下乡插队的时候开始的,对于当时的她而言,“成为一名作家”一直是神圣的目标,于是她开始以积极向上的情绪面对新鲜的农村场景,小说中也更加着重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和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她对于生活的感触和期待都蕴含在小说营造的田园牧歌里。例如《哦,香雪》就描绘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乡村女孩人物形象。文静的香雪在和火车上的乘客做生意的时候从来不故意抬高价格,只会小声地说“你看着办吧”;乘客们也愿意给予香雪充分的信任,似乎看到她内心深处就有一股暖流涌过。活泼大方的凤娇则喜欢操着一口青涩的北京话和列车员聊天,她对于“北京”这个理想中的地方有着天然的渴望,开车前那一刹那的慷慨馈赠巧妙地勾勒出了一个青春少女懵懂天真的情怀。无论是香雪还是凤娇,她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天真就好像一泓清泉,纯净无瑕没有一丝杂质。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在文坛引起轰动,“香雪式”女孩的纯情浪漫甚至一度成为刻画女性人物形象的代名词,而在香雪铺就的文学底色里,铁凝小说中纯真的乡村女性也越来越丰富。

到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经历了社会变革以后的铁凝对于乡土风情的审视越来越理性,她开始逐渐摒弃单纯的真善美歌颂,并转向在乡村书写中增加更多深刻的现实思考。例如《孕妇和牛》《麦秸垛》和《浮动》等,这些作品代表着铁凝的乡土小说从清新走向沉重,从单纯走向复杂,尤其是伴随着农村地区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原本诗情画意的乡村也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但即使是这样,铁凝的小说中依然保持着热爱乡村的精神内核,并试图借助诗意化的表达来消解乡村地区的苦难与挣扎。小说《孕妇和牛》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冀中平原画卷: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广阔的原野,若隐若现的牌楼和石碑互相照应,孕妇和她的牛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虽然孕妇从来没有读过书,但她却不愿意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她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力量。于是孕妇向身边的孩子借来纸笔,一字一画地、虔诚地临摹石碑上的文字,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她对于文明的追求,此时小说的诗意也逐渐被推向了高潮。这部小说不再是单一的乡村颂歌,还具有更加深刻的象征意义,指出只有走出闭塞,走向文明,人生才有价值,这种对于生命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具有独特的理性意义。

二、铁凝小说中的民俗呈现

人民的生活是民俗生存的土壤,生活中本身就有着多样的民间风俗,而文学创作想要尽可能地真实再现人们的生存状态,就不能忽视对于民俗现象的描绘和展示。铁凝小说中的民俗呈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民俗。社会民俗反映了一个地区内部人民生活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涵盖了血缘关系、社会关系、礼仪制度等多种内容,也是最广泛、最具有约束力的民俗形态。以婚姻礼仪为例,这种社会延续和繁衍的基本活动不但是个人人生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家庭内部凝聚力的外在表现。铁凝在小说《笨花》中详细描绘了向文成结婚的场景:“第一天披红双插花,第二天迎亲,第三天回门……”这些烦琐中不失细致的礼仪步骤严格按照当地的“六礼”程序进行,体现出丰富的民俗特色。小说《棉花垛》中还介绍了冀中农村地区的“钻窝棚”婚礼习俗,其中不但彰显了当地村民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警示意义。除了婚姻之外,节日也是民俗文化的集中表现。铁凝小说中最具有民俗特质的节日非春节莫属,在《哦,香雪》中,台儿沟的人们每到过年都要穿新衣服,换新鞋子,以饱满抖擞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迎接新的一年。《醉年》中,人们一到腊月就觉得生活有了期待,无论身处何地的游子都会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回乡与家人团聚,并吃上一顿团年饭,这种节日民俗的描写不单是一个家庭和谐安宁的表达,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和无限憧憬。通过对节日民俗的描绘,铁凝的小说不但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更寄寓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展现出民俗习惯对于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第二是物质民俗。物质民俗包括生产、贸易、饮食、服饰等,是民族意蕴凝结在特定对象上并借助物质的方式得以表现的方式,物质民俗能够强化民族内部人们的认同感和共鸣感。在《哦,香雪》中,台儿沟的姑娘们用山里土生土长的鸡蛋、核桃来和山外的人换取文具盒、钢笔等象征现代文明的东西,这样的商业活动虽然还处于较为低级的物物交换阶段,但这不失为物质民俗的外化表达。而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台儿沟的商业行为也逐渐完善,交易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观应运而生,最终形成了以买卖的形态为代表的一系列交易原则。铁凝小说中的物质民俗表达不但有着特定的商业功能,同时还承载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记忆,这种吃苦耐劳、不计回报的商德商规彰显出强烈的民俗地域特色。

第三是方言民俗。语言和民俗之间的内在联系非常深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民俗本身。将方言民俗引入小说创作中不但可以强化文本的神秘性,更能够彰显出强烈的地域特色。铁凝在小说中非常注重对于方言语言系统的使用,在人物形象塑造和风土人情描绘中都会大量选用河北方言,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笨花》《麦秸垛》和《砸骨头》等小说就在描绘冀中地区农村生活的同时运用了方言词汇,例如“生活费”被叫作“缠缴”,“昨天”叫作“夜儿个”,“喜欢”叫作“待见”,“晚上”叫作“黑介”,“得意”叫作“烧包”等。《棉花垛》中反复出现“递说”一词,即说话的人将耳朵“递”过来,另一个人再贴近用嘴将这些话“说”给对方听,“递”和“说”两个词的结合将说话内容的私密性强调得淋漓尽致,必须两个人距离足够近才可以听见。此时“递说”一词的含义和效果是“听说”“讲话”“告诉”等其他词语都无法传递出来的,只有这个词才能够将这种生动的动作巧妙地展示出来。铁凝擅长从方言民俗中选择并提炼语汇并运用于小说创作中,用方言民俗点缀自己的作品,将民间话语营造成小说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基调,彰显了冀北地区千百年来所构成的民俗文化呈现。

三、铁凝小说中的审美价值

乡村书写与民俗呈现是铁凝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其小说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学命脉和艺术实体。在这一基础上,铁凝小说中的审美价值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几十年的河北生活经验使得她在创作过程中将冀中方言运用得得心应手,而凭借对北京的深厚情感,铁凝的小说也会不自觉地受到北京方言的影响,对多种方言的轻松驾驭赋予了其小说文本以丰富的生活气息。与此同时,铁凝的创作历程还深受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影响,使得其小说在语言运用层面富有强烈的诗意化特征。无论是地方方言还是清新隽永的语言,两套形态迥异的语言系统并没有互相排斥,而是经过巧妙的艺术化处理共同存在于铁凝的小说作品中,体现出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第二是丰富多样的意象特征。铁凝创作的故事背景大都选取在河北地区的农村和城市,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色彩,这充分彰显出她的文学创作和家乡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铁凝小说的意象选择,我们也不难发现她擅长从自己非常熟知的城乡生活中汲取灵感,其人生经历的变化也会影响意象的描绘和展示。无论是以麦秸垛、棉花、石碑为代表的乡村意象,还是以单位、马路、汽车为代表的城市意象,都是铁凝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的共同产物,铁凝也始终致力于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意象色彩分析来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空间,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

第三是理性审视的创作立场。农村和城市共同构成了铁凝小说创作的文学场景,这也体现出她和其他女性作家相比的特殊之处。因为她对于人民,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不是局限的、固化的,而是将目光投射于整个人类社会层面,并着重关注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境遇。与一般意义上的乡土作家不同的是,铁凝不会过分沉浸在田园牧歌式的叙述声音中,对于京派文化的了解能够帮助她始终以理性的角度来审视乡村民俗特征;但同时来自冀北文明的长时间熏陶又能够让她保持下笔的温润和圆滑,并始终以一颗慈悲之心来关注农村和城市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铁凝将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织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但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现代化建设中乡村精神与物质上的匮乏,同时也用柔和的笔触缓解了市民阶层的双重困境,彰显出极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哲学思辨色彩。

纵观铁凝的创作历程,她始终坚持从身边的真实生活出发,并在文本中大量再现了河北当地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以深厚的艺术观照和丰富的人生历程构建深刻的文本世界。铁凝的创作视野游弋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并最终皈依乡村,沿着乡土文学的文本传统来书写乡村。她在小说中充分展示了冀中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并描绘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命体验,将各个地域中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方言风格和自然风景都融入小说中,彰显出极强的乡土气息。从纯洁无瑕的“香雪”开始,再到沉稳的“笨花”时期,历经几十余年创作历程的铁凝能够始终怀揣着赤子之心,以真诚的赞美和理性的思考共同构建着富有乡土特色的文学世界。铁凝的乡土书写和民俗呈现有着她一贯坚持的价值追求,即始终以客观冷静的眼光审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善意的笔触来寻找化解问题的方法,正是这样的创作实践使得我国的当代文学历程更加丰富,并为我们更好地解决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提出一定的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