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皓[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杭州 311121]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塑造了文学史上有名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学界关于夏洛克的解读大体有三类:“否定形象论”者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凶残的高利贷者,是一个野蛮凶残的复仇者。“悲剧形象说”者认为夏洛克是一个民族弱势的失败者形象,如黑兹利特认为《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比任何一个充满偏见和伪善的威尼斯人更值得同情。①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夏洛克形象有着两面性:既是一个贪婪吝啬者形象,又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虽然解读者众多,但夏洛克形象背后的文化隐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重读夏洛克,探讨夏洛克形象背后的文化隐喻及其,进而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吝啬鬼形象。
在西方文学史上,夏洛克、葛朗台、阿巴贡、泼留希金被并称为“四大吝啬鬼”。泼留希金有万贯家产,却把自己弄得像个乞丐,生意做到死人头上,他可饿着也不肯动仓库里的食物,甚至偷别人东西。葛朗台每天自己发放做饭的米,穿同样的衣服,甚至剥夺女儿的继承权,弥留之时也耗尽最后一点力气抓住神父的金像。阿巴贡经常饿着肚子睡觉,饿得实在受不了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女儿嫁有钱的老爷。在葛朗台、阿巴贡和泼留希金那里,金钱和财富对他们来说是第一位的,是高于一切的。
与上述三个吝啬鬼形象不同,夏洛克是吝啬鬼家族的一个异类,是一个独具特色、不一样的吝啬鬼形象。吝啬并非夏洛克的唯一形象标签,他同时也是一个头脑灵活的高利贷者形象,一个受尽社会冷眼、有着复仇心理的犹太人形象,一个关爱女儿的父亲形象,一个奋发图强的成功商人形象。人们将夏洛克定义为吝啬鬼,主要源于作品中他对钱财的贪婪,以及当女儿带着钱财与情人私奔后他对女儿的诅咒。但相对于其他三个吝啬鬼形象,夏洛克的性格显然更复杂,莎士比亚也没有将上述情节作为作品的核心主题,而是在其他事件的叙事中穿插出现的,吝啬并不是夏洛克形象的突出表征。夏洛克在法庭上为了割安东尼奥没什么用处的一磅肉,面对“两倍”“三倍”“十倍”于借款的钱财都毫不动心,这也不符合其他吝啬者形象看重钱财的性格特点。
首先,夏洛克要求人格平等。在夏洛克的生活年代,高利贷是最为人不齿的职业。安东尼奥曾多次在交易所里辱骂夏洛克,指责高利贷是不劳而获的罪恶交易,甚至把唾沫吐在夏洛克身上。夏洛克认为高利贷是合理的,这只是赚钱一种方式。夏洛克的想法无可厚非,如果说高利贷行为是肮脏交易,那么安东尼奥依靠抢掠的海外贸易也并不比夏洛克高尚。只是因为交易方式不一样,以及夏洛克的犹太人身份,就得不到人格上的平等对待,难怪夏洛克大声呼告:“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医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②作为一个犹太人,夏洛克内心极度渴望信仰自由,他认为犹太人和基督徒是平等的,都应当受到人格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其次,夏洛克诉求契约精神。夏洛克经常受到安东尼奥等基督教徒的不公正对待,他期望获得法律公平公正的对待。夏洛克坚守和强调契约精神,有着属于他的信仰与坚持,他在签订契约时反复核实了具体内容:“三千块钱,嗯?”“三个月为期,嗯?”“安东尼奥签立借据,嗯?”“三千块钱,借三个月,安东尼奥签立借据。”③契约精神是西方社会所信奉的主流精神,是签约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从法律上来说,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契约是合法的,夏洛克照约行事完全合理,理应受到法律保护。夏洛克信守契约,在他看来,按照契约收取利息和行事,是再正当不过的行为,因而反复强调要照约实行。“我一定要照约实行;你们倘想推翻这一张契约,那还是请你免开尊口的好。我已经发过誓,非得照约实行不可。”“我一定要照约实行,不要听你讲什么鬼话;我一定要照约实行,所以请你们闭嘴吧。……别跟着我,我不要听你说话,我要照约实行。”④夏洛克为了契约割安东尼奥一磅肉的要求虽然过于偏激,但却是合法的。夏洛克希望用法律手段达到他所要的公正,希望通过要契约精神实行自己的权利,这是其他吝啬鬼形象所不具备的性格表征。
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所代表的基督徒对他的不公正待遇,要残忍地割下安东尼奥胸口的一磅肉,任凭别人几倍偿还债务也不肯宽恕安东尼奥。在莎士比亚笔下,夏洛克为了达成目的,不肯宽恕,不顾他人生命安危,坚持照约实行,因而被定性为“不懂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高利贷者。但事实上,夏洛克对安东尼奥吝惜宽恕,坚持照约实行,只是为了追求人格平等、法律公正和信仰自由。夏洛克是一个吝惜宽恕的异类吝啬鬼,他过分吝惜宽恕的性格和过分执着的复仇心态,这使其在西方吝啬鬼形象的家族谱系中独具一格。
夏洛克的吝啬不同于西方文学史上的其他吝啬鬼形象,他的吝啬有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根源,源于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矛盾,以及尖锐的资本对立。。
夏洛克的吝啬源于他与安东尼奥的矛盾,其实质是犹太民族与基督徒之间宗教对立引发的文化冲突和矛盾。从中世纪到近代初期,反犹主义思潮和迫害行动在欧洲大陆不断升级和蔓延,十字军东征更是让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死于非命,犹太人始终生活在恐惧和没有任何保障的环境中。随着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基督教的神学观念逐渐演化为西方社会的文化观念,反犹主义往往成为某些西方人不自觉的思维定式。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犹太民族与基督徒的仇恨也越来越深。正是这种宗教信仰上的对立和矛盾,大部分犹太人都有一定的复仇心理,夏洛克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个案,如波斯纳所言:“夏洛克坚持应适用字面解释的原则正是原始复仇精神的产物。”⑤
因为民族观念与宗教信仰的不同,夏洛克在安东尼奥那里丧失了尊严和人格,受到了侮辱与损害,结下了深仇宿怨。文化冲突形成基督徒与犹太教徒的对立,这种对立也加深了犹太人与基督徒的民族仇恨。夏洛克决意复仇,“要是我有一天抓住他的把柄,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向他报复我的深仇宿怨”⑥。在基督教文化中,复仇是违反教义的,夏洛克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这与基督教文化背道而驰。法庭上双方的争论表面上看,是对“公平”和“宽恕”的不同阐释,但实质上是基督教和犹太教两种文化观念的矛盾与对立。对夏洛克而言,宽恕安东尼奥意味着放弃犹太教文化的公平理想,意味着放弃自身的文化身份。因此,夏洛克对基督教信仰的安东尼奥的报复不仅仅是为了“一磅肉”,而是源于被践踏的自尊和宗教情感。夏洛克希望通过契约实现精神平等和信仰自由,或许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宗教的压迫,才能维护自己的信仰和自由,这也正如雨果所言:“夏洛克形象之伟大在于他道出了一个被压迫被欺侮的民族的心声。”⑦
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矛盾还源于不同资本的对立和对抗,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之间的矛盾。高利贷资本是旧式资本形态,商业资本是新式资本形态。高利贷以契约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契约是高利贷中约束双方行为的唯一凭证。契约精神是犹太民族契约观念的体现,也从法律上肯定了高利贷的合法性。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都从事着压迫和剥削行径,实质上并没有尊卑之分,但当时的人们却把高利贷行为视为不高尚的事业,放贷者更是被人们所不耻。高利贷是一种生息资本,商业资本由于常需大笔资金周转运营,是高利贷的主要盘剥对象。高利贷者希望以更高的利息贷出,牟取更多的利益,贸易商人则希望通过低息甚至无息的贷款周转运营。安东尼奥借钱给别人不收利息,自然破坏了夏洛克的生意。因为借高利贷的人少了,高利贷者的收益自然减少,自然会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如果高利贷繁荣,商业资本的收益就会有很大一部分落入高利贷者的口袋,使贸易商人的收益缩水。夏洛克坚持照约实行,希望法律公正,进而维护自己的权益和获得更多的利益,商业资本则认为高利贷是寄生虫,破坏商业的繁荣。这种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使得夏洛克和安东尼奥彼此恨之入骨,也潜在地加深了双方的对立和矛盾冲突。
夏洛克吝惜自己的宽恕,坚持照约实行,借以实现人格平等和法律公正。夏洛克的行为虽然饱受诟病,但其吝啬形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性。
从批判到同情,再到辩证的分析,夏洛克形象从未离开过学界研究者们的视线,无论从深度、广度和热度上来说,学界对夏洛克形象的研究都远远超过其他吝啬鬼形象的研究。夏洛克是西方文学吝啬鬼家族谱系中“独特的这一个”形象。夏洛克坚决要求照约执行,除了他与安东尼奥久积的仇恨,女儿被基督徒煽动叛逃的打击之外,还有源于他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契约精神。坚守契约精神的夏洛克,是一个有着做人底线,值得依赖的交易对象,这与贴在其身上的“吝啬鬼”“守财奴”的标签也是不相符的。夏洛克在读者心中烙下一个独特的吝啬鬼印记,让我们无法将其与其他任何一个吝啬鬼形象相提并论。夏洛克独特的吝啬性格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使我们对吝啬的含义有了更宽泛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独特的“夏氏吝啬”也为吝啬鬼人物谱系增添了新成员。
夏洛克形象的审美意义还在于这个人物所呈现出来的悲剧性。在《威尼斯商人》中,巴萨尼奥和夏洛克一样贪财,但至少夏洛克不会掩饰他对钱财的渴求和吝啬,他依靠当时合法的放贷行为赚钱。巴萨尼奥以爱的名义追求富裕的女继承人鲍西亚,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他带着安东尼奥的贷款来到贝尔蒙追求鲍西亚,可以说是变相地将好友置于险地。表面上巴萨尼奥是绅士,但其内心是肮脏的,然而在戏剧中,巴萨尼奥却被人们称赞为“才兼文武”的威尼斯人,是最值得匹配佳人的男子,不可谓不讽刺。仅仅只是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夏洛克成为可怜的代罪羊,承受着来自他的基督徒仇敌带给他的伤害。
夏洛克的悲剧性还在于女儿的背叛。夏洛克一个人将女儿拉扯大,他在女儿身上付出了太多心血,而女儿和情人卷走了父亲所有的财富私奔,甚至背弃了夏洛克的宗教信仰,将夏洛克推向悲惨的深渊。作为基督教眼中的异教徒,夏洛克饱受不公和欺凌,而作为一个父亲,夏洛克被自己的女儿背叛,双重原因造就了他的悲剧命运。余靓写道:“传统研究自然认为夏洛克就是剧中被讽刺、被嘲笑的喜剧人物,他心心念念所追求的一切是愚妄可笑,违背常理的,他自以为是地给对手挖了一个坑,结果偷鸡不成,反赔了夫人又折兵。”⑧最后,在鲍西娅的诡辩之下,夏洛克失去了所有财产和女儿,甚至被迫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这对于有着深刻民族自尊心的夏洛克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在法庭宣判之后,夏洛克只是毫无感情地说了一句“我满意”。这句淡漠的话是夏洛克精神世界彻底崩塌的表征,进一步突显其人物的悲剧性。
在文学史上,对夏洛克形象的定位一直颇有争议。葛朗台狡黠,阿巴贡多疑,泼留希金迂腐,可夏洛克的形象该如何定义呢?是凶残的高利贷者,还是背负民族积怨的复仇者?他因为契约要残忍地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被定为凶残的高利贷者,但又因其作为犹太人所受的侮辱,以及承受来自亲生女儿的背叛,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由于形象的复杂性,因而任何片面化的解读都会使得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过于片面和单薄。只看到夏洛克所受的种族和宗教歧视而同情他,这固然是一种误解,但完全看不到他所受到的伤害和侮辱,简单地将其定义为一个冷酷无情的吝啬鬼,同样是一种误解。夏洛克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形象特征、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夏洛克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折射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矛盾,深层次的文化隐喻也使得戏剧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审美解读空间。
夏洛克是吝啬鬼家族的异类,他的吝啬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宗教原因,正是因此,夏洛克形象才在文学史上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重读夏洛克,我们应当全面立体地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物所处的文化与社会语境。只有深入反思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目的与人物身上所蕴含的复杂性,才能深刻且全面感受到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①W.Hazlitt,Character of Shakespeare’s Play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②③④⑥〔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全集》(第三卷),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7页,第50页,第17页,第17页。
⑤〔美〕波斯纳:《法律与文学》,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⑦李伟民:《中西文化语境里的莎士比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⑧余靓 :《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再思考》,《四川戏剧》2021 年第 4 期,第15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