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化差异与艺术表达
——《花木兰》的跨文本比较

2023-09-25 02:56:01李苇航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济南250014
名作欣赏 2023年26期

⊙李苇航[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济南 250014]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奇中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代表。木兰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乐府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木兰从军的故事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嬗变,从最初的叙事诗衍生出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叙事艺术形式,如戏曲电影《花木兰》(1964)、马楚成版电影《花木兰》(2009)、香港TVB 出品的电视剧《花木兰》(1998)、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花木兰传奇》(2013)等。这些作品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其思想主题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与此相应,作品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情节结构就呈现了极大差异。就总体倾向而言,故事的思想主题在不断丰富,人物关系越来越复杂,故事情节越来越曲折,花木兰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活立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在文本的不断改编中得到传承,花木兰的故事也在文本的不断改编中成为经典。本文把乐府诗《木兰辞》和由其衍生改编的更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电影《花木兰》(1964)、电视剧《花木兰传奇》(2013)进行跨文本的比较,探讨时代文化差异对于作品思想主题和艺术表达的影响,总结跨媒介改编的规律。

一、《花木兰》不同文本的思想主题差异

所谓作品的思想主题,就是“包孕在作品的事象体系中的意义层面或核心理念,就是作者想说明的东西”①。思想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在作品的整个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和统摄作用。有了明确的思想主题,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才能聚拢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作品的思想主题并不是作者纯粹主观的东西,它总是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乐府诗《木兰辞》诞生的南北朝时期,到戏曲电影《花木兰》创作的20 世纪60 年代,再到电视剧《花木兰传奇》生产的新世纪,时代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受时代文化变化的影响,上述作品的思想主题自然也会有所变化。

《木兰辞》的思想主题是朴素的爱国主义、对劳动人民出身的女性英雄的歌颂和对平凡日常生活的向往。中国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北魏和柔然之间连年征战,导致劳动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北魏实行军户制度,军户的男子平时耕种,战时就自备战马和武器应征。那种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平凡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热切向往。《木兰辞》就诞生于这个时代,表现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在诗中,花木兰就属于军户出身,由于她的父亲年迈和弟弟年幼,当边境告急、国家征召的时候,她就主动要求代父从军,保家卫国,这就是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木兰在军中英勇奋战、屡立战功,受到朝廷嘉奖,然而木兰放弃了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去过一种平凡的日常生活,这就是对劳动人民出身的女性英雄的歌颂和对平凡日常生活的向往。作品通过对木兰从军故事的叙述,把上述思想主题呈现出来。可以说,正是当时的思想文化语境促进了作品思想主题的形成。

1964年公映的香港戏曲电影《花木兰》的思想主题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经过千百年的传颂,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并建功立业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花木兰的精神已经作为一种集体记忆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电影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重新讲述花木兰的故事,能够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唤起人们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歌颂爱国主义精神之外,电影还描绘了花木兰与李将军的并肩作战、患难与共,表达了花木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上述思想主题同样与时代文化语境有关。20 世纪60 年代的香港不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排斥爱情,追求美好的爱情成为人的基本权利,尤其是年轻人的权利和自由,讲述美好的爱情故事才能更好地吸引当代观众。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变化的是对爱情的表现,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戏曲电影《花木兰》在新的时代文化语境下,讲述了新的花木兰故事,丰富和深化了《木兰辞》的思想主题。

2013 年版的电视剧《花木兰传奇》比乐府诗《木兰辞》和戏曲电影《花木兰》更带有传奇色彩,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在爱恨情仇交织中的复杂爱情。花木兰的故事本来就颇具传奇性,如何让这一传奇性的故事更具有时代色彩、更能引人入胜,是2013 年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花木兰传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爱国主义的内涵更加丰富,人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爱情的内涵更加丰富,人们对爱情复杂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对于个人来说,爱国主义情怀总是处于个人、家庭、集体、国家的复杂关系中,当上述各个层面产生矛盾的时候,个人的立场和选择更能凸显其精神和情怀。同样,爱情也并不总是两个人的日久生情、相情相悦,它也可能处在家族矛盾和民族矛盾之中,处于种种矛盾中的爱情坚守才更凸显爱情的珍贵和真诚。在这一时代文化语境中,电视剧《花木兰传奇》通过书写木兰与柔然王子多伦的复杂爱情故事,张扬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们坚贞的爱情,呈现了更丰富深刻的思想主题。

二、《花木兰》不同文本的叙事情节差异

乐府诗《花木兰》及其衍生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文本呈现了不同时代文化中的不同思想主题,不同思想主题是通过作品的不同叙事情节营造出来的。“情节就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事件在时间中的设计。”②为了呈现不同的思想主题,《花木兰》的不同文本选择了不同的事件,并把这些事件按照故事世界的逻辑连贯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序列。通过这个事件序列,作品表达出特定的思想主题,塑造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乐府诗《木兰辞》的叙事情节无疑是简单的。与西方文学的长篇叙事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点是长于抒情,短于叙事。即便是像《木兰辞》这样的叙事性诗歌,也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意境的营造,不注重情节的铺陈。不过,虽然《木兰辞》的叙事情节没有充分展开,只是点到为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作品浓郁的抒情氛围中发现故事的情节骨架。故事的开端是可汗大点兵,木兰决定女扮男装代父出征,故事的发展是木兰做出征准备、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受到嘉奖,故事的结局是木兰回到家乡过上了平凡日常生活。短短三百余字,《木兰诗》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把故事的发生发展的脉络交代得清清楚楚,把作品的思想主题清晰地呈现出来,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十分高妙。

1964 年香港戏曲电影《花木兰》的情节则比诗歌丰富曲折的多。作为一部90 分钟的叙事性作品,电影的内容无疑要比短小隽永的叙事诗更加丰富。为了丰富故事的内容,电影增添了许多人物和人物关系,来扩展和丰富故事的情节。另外,这些情节应当符合生活逻辑,符合新的时代文化的要求,否则难以吸引观众。为此,电影相对于诗歌来说在情节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和扩展。首先,电影丰富和扩展了木兰说服父亲代父出征的情节。《木兰辞》作为抒情性的叙事诗,只是简单交代了木兰的决定,“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电影则增添了木兰的父亲卧病在床、强忍病痛准备出征,木兰女扮男装与父亲比武并战胜了父亲,父亲放心地让木兰随军出征等系列情节。这些情节作为故事的开端,大约占电影长度的三分之一。其次,电影重点渲染了木兰征战沙场、屡立战功的情节。在《木兰辞》中,交代木兰征战沙场的诗句只有以下几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电影正是从这些诗句入手,展开艺术想象,用宏大的战争场面表现花木兰的武艺高强,用精巧的情节设计表现木兰的足智多谋和胆大心细,这些场面和情节对突出作品主题、塑造木兰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作品增添了花木兰与李将军并肩战斗,受到李将军的特别关照,对李将军暗生情愫,最后真相大白,互送定情信物的情节。这是电影对《木兰辞》在叙事情节上的最重要的扩展。《木兰辞》并没有书写木兰的爱情,只是写到她最后回到家乡过上了平凡日常生活。电影作为现代大众文化文本,承载了当代大众对爱情的想象,进行爱情叙事不可避免。戏曲电影《花木兰》增加木兰的爱情叙事,满足了大众的爱情想象,丰富和深化了《木兰辞》的思想主题。

2013 年版电视剧《花木兰传奇》共48 集,堪称鸿篇巨制,在叙事情节上比诗歌《木兰辞》和戏曲电影《花木兰》更加丰富曲折,并富于传奇色彩。为了在家国叙事中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复杂的家国矛盾中呈现爱情的坚贞和美好,电视剧《花木兰传奇》在叙事情节上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扩展。首先,《花木兰传奇》根据《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诗句进行大胆想象,编织了花木兰从军前从一个普通织女成长为天下第一织女并为国家织绣《和亲图》的曲折情节。这部分内容占到整个剧集的三分之一还多。其次,电视剧《花木兰传奇》改写了戏曲电影《花木兰》的爱情叙事,把花木兰对并肩作战的李将军暗生情愫改写为花木兰与敌对国家柔然的王子多伦的复杂爱情纠葛。他们在织绣和保护象征着国家友好的《和亲图》的过程中彼此相爱,但是后来由于北魏与柔然之间突然爆发的战争不得不相互对立,在彼此深爱对方的同时却又只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而兵戎相见。最后,两国签订盟约,世代友好,木兰与柔然王子多伦的爱情也修成正果。这些情节的增添和改写把爱国主义和复杂的爱情纠葛融合在一起,使爱情主题和爱国主义主题同时得到了升华。

三、花木兰形象的嬗变

文艺作品要想表现好思想主题,就必须通过叙事的组织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形象。作品正是通过主人公在两难中的选择揭示出主人公的价值追求,接受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被主人公的人生命运所感动,从而认同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这样,作品的思想主题和价值意义就得到了实现。《花木兰》系列文本在塑造主人公花木兰形象上总的来说都是成功的。花木兰形象在电影和电视剧的叙事中也愈来愈丰满立体。

《木兰辞》中的木兰形象是朦胧含蓄的。作为深受中国抒情传统影响的叙事诗,《木兰辞》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情态,也没有真正的场面描写,叙事性的情节在诗中都是一笔带过。这样,我们只能看出木兰是一个女性,她爱亲人,爱祖国,面对国家危难勇于担当,并且骁勇善战,不贪慕荣华富贵,在功名利禄面前急流勇退,甘愿过平凡的日常生活。至于木兰体貌特征,她在军营中如何做到女性身份不被发现,她如何骁勇善战,她的一次次选择背后的心理活动并没有呈现出来。所以《木兰辞》中的木兰形象是朦胧的含蓄的,并不具体、真切、丰满。

1964 年的戏曲电影《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较为立体丰满。电影作为叙事的艺术,主要靠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场面描写来塑造人物。电影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与父亲比武的段落,表现了木兰的武艺高强;通过木兰与军油子的结交,表现了木兰的心底坦荡、性格豪爽;通过木兰洞察敌军动向和奋勇杀敌,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通过木兰对李将军的好感和芳心暗许,表现了木兰对美好爱情的憧憬;通过木兰与李将军的互赠定情信物,预示了木兰未来爱情婚姻生活的美满。这样,木兰的形象就具体化、立体化、丰满化了,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坦荡、机智勇敢、英姿飒爽的女英雄跃然立于银幕之上。

2013 年的电视剧《花木兰传奇》塑造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花木兰形象。花木兰形象的传奇性一是表现在她从一个普通织女成长为天下第一织女的过程中,二是表现在她在织绣《和亲图》与柔然王子的偶然邂逅到相亲相爱中,三是表现在木兰与柔然王子的个人爱情和国家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矛盾的最后解决是北魏和柔然两国休战和平,木兰和柔然王子也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结局事实上是木兰和柔然王子共同努力的结果。作品通过这些情节,塑造了一个智慧、坚强、勇敢、对爱情坚守和对国家忠诚的木兰形象。

四、结语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如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国传统优秀艺术作品的电影和电视剧改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改编自《木兰辞》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①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修订版),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2019年版,第285页。

②〔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