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莉[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04]
⊙张玉兰[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中国古代农桑并重,植桑养蚕历史悠久。数千年来,蚕桑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远远超出其本身的生物价值,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蚕桑文化。蚕桑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题材方面,它对于一个时期的审美、文学风格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通过研读唐宋蚕桑诗歌、分析蚕桑意象,不仅可以了解到唐宋时期的蚕桑生产情况,同时可以体味其蕴涵的丰富的文学价值。
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单个物体,也就是作者主观情感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唐宋时期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诗坛人物众多,风格多样,以蚕桑意象入诗的作品众多,从而使得蚕桑意象内涵更加丰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中华诗篇中,爱情这一主题始终长盛不衰。古人抒发情感多含蓄委婉,多用托物言情的手法,常常借用“梅”“月”“桑”等实物以表达爱情的缠绵悱恻。其中,把蚕桑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更是别具一番韵味。这些以蚕桑为主体意象的爱情诗,咏叹淳朴纯真的美好爱情。
采桑养蚕是农家女子日常劳作,在诗人的笔下,采桑女有着美丽、活泼的形象。李白《陌上桑》:“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养蚕植桑的美女罗敷美艳动人,诗人成功塑造了一位勤劳、貌美的采桑女的形象。
蕴含相思之意在蚕桑意象的爱情诗中也有很多,桑、蚕丝都可作为寄托相思之情的载体。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识相,何日入罗帷。”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提着篮忘记了采桑叶,昨晚又梦到渔阳,更体现出妇人对征夫的牵挂与思念。此外,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早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所写出的入骨相思,情真意切,实为借春蚕以喻情的佳作。值得关注的是唐宋诗歌中运用蚕桑意象表达情爱之时,并非一味仿古,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延展,如李白《陌上桑》不仅仅是赞美采桑女秦罗敷的美貌动人,更多是借描写采桑女对爱情的忠贞,用以寄托诗人自己对国家、君王的忠诚。
在诗歌之中,蚕桑是描绘田园诗歌的重要意象,借用蚕桑描绘田园闲适生活的诗歌数不胜数。早在魏晋时期,陶渊明回归田园,写尽农家田园风光,让人心向往之,而蚕桑则为陶渊明描写田园风光的重要意象。陶渊明笔下的蚕桑随着情境以及诗人的心境有着不同层次的内涵。《归园田居》(之二):“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悠然的情调,叙述着田园生活的日常,此处的“桑麻”作为农家的谈资,更能使读者体会到恬静平和的田园生活之美。而在《劝农》诗中写到了“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诗人以此劝勉来农家儿女要勤于耕织。
到了盛唐时期,一方面蚕桑业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文人隐逸之风盛行,因此描述田园风光的蚕桑诗歌也更为繁富。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描绘了秀美的田园风光以及恬静的田园生活,而欢笑声、关于桑麻的话题萦绕诗人耳边,表现了盛唐时期的社会实景。王维《渭川田家》:“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诗人同样是描绘了一幅恬然的农家暮归图,以蚕桑意象入诗,表现出田园的安逸宁静。与以往田园诗有所不同的是,王维对这些农家常见事物的描写有着一定的技巧,巧妙地写出来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情景,从而流露出他创作之时孤独郁闷和无所适从的心境。
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晚年隐居石湖,深入田园,体验田园生活,创作深情而真挚的田园诗《田园四时杂兴》,大量融入蚕桑意象,细致地描绘了田园风光及农家儿女的生产生活场景,拓宽了田园诗的表现空间。
蚕桑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借蚕桑诗词,我们可以知晓唐宋时期百姓的生活情景。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其六):“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正值养蚕之际,邻居之间互不来往,只有在采桑时候才能短暂相逢。这首诗可以看出蚕农们将蚕视为家中的孩子一般细心呵护。“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这是村妇们架起缫车,开始抽丝剥茧、缫取丝线,劳碌的场景。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蚕桑的生产过程,也能体会到蚕农们在蚕业丰收时的喜悦。翁卷《乡村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采桑、插秧是关系衣食的两件大事,家家户户忙碌不停。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赏。
在古代描写蚕桑生活的诗中,还有许多描写劳动人民被统治阶级剥削的怨刺诗。这类诗词中,我们可以知晓底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以及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杜荀鹤《题所居村舍》:“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夏日桑树生长茂盛,却无人养蚕,春耕时节却田园荒芜,耕牛都被犒劳了军队。此诗写了战乱过后的村庄,空无人居、田园荒芜,表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五):“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体现了劳动者的辛劳与剥削者的残忍,反映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劳累与无奈。
通过以上对蚕桑意象的分析,可知蚕与桑已然超越了其本身的生物价值和经济作物的本质属性,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蚕桑具有了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蚕桑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题材,并且在漫长的岁月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为诗歌的创作拓宽了空间。首先,蚕桑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如“扶桑”,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扶桑是传说中的神木,长在日出的地方,亦代指太阳。如“桑榆”,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因日落之时光照在桑榆树端,故代指日暮,也比喻晚年。如“桑梓”,柳宗元《闻黄鹂》:“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诗中的桑梓代指家乡。再如“春蚕”,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由春蚕吐丝、至死方休来比喻用情之深,现在也指奉献精神,此种含义使得诗句含蓄、隽永、经久不衰。
其次,唐宋时期的蚕桑诗歌创作也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劳作情境。丝绸生产是唐宋时期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田园生活常见的生活情景,唐宋诗歌中的蚕桑题材是对田园生活情景最真实的写照。如唐代来鹄《蚕妇》中写道:“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写出了蚕农采桑时间之长,再现了蚕妇在养蚕时节不得“闲身”,辛苦劳作的场景。如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四):“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从视觉、听觉上展现了蚕妇煮茧抽丝的生产情景,同时写出了蚕妇的欣喜之情。除了以劳作者视角所写的丝绸生产场景之外,还有一些诗人借蚕桑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此这般,便使本无情感的蚕桑拥有了田园气息。如储光義的《田家即事》:“桑柘悠悠水蘸堤,晚风情景不妨犁。高机犹织卧蚕子,下坂饥逢饷饁妻。”勾勒出一幅宁谧的田园生活情景。此外王维、孟浩然等皆有对田园生活中蚕桑的描写,借蚕桑描绘田园风光,抒发热爱自然的情怀。
除此之外,蚕桑生产的最终产物便是丝绸,在刻画繁华的市井生活时,丝绸起着其他物质产品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唐宋诗歌中不乏对华美的丝绸产品的描写。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诗人首先抛出“缭绫何所似”的疑问,紧接着又写“不似罗绡与纨绮”,罗、绡、纨、绮皆是精美的丝织品,而此句将这一切抹倒,表明缭绫之精美。白居易这首诗从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唐代丝织品的惊人水平。而且唐代的丝织物不仅产量巨大,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无比繁多,在唐代生活中随处可见。
从蚕桑本身的生物形态,到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到蚕桑的生产劳作,再到丝帛,都为诗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自古以来,蚕与桑的起源极富传奇色彩,蚕桑往往与神明有着联系。在《淮南子》中,便将桑树视作神明。在长期的蚕桑种植劳作、丝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渐演化出了极为丰富的蚕桑习俗。在种桑养蚕的很多地方,每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蚕季开始时的祭祀蚕神活动。太湖流域的蚕乡对“蚕神”的祭拜和信仰是非常普遍的,蚕农们希望通过祭祀活动,祈求蚕桑丰收。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蚕桑的敬畏。而元稹《织妇词》:“织夫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诗中的“蚕神女圣”是古代传说中黄帝妃嫘祖是第一个发明养蚕抽丝的人,民间奉之为蚕神,在诗中称之为“蚕神女圣”。诗中蚕妇在祭拜蚕神时,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宝宝早点出丝,蚕丝产量丰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蚕神崇拜的风俗。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育蚕习俗,如“戴蚕花”,育蚕前须先打扫蚕室,洗涤蚕具,给蚕宝宝创造一个清洁的环境,蚕妇皆头戴红彩纸折成的花朵,称为“戴蚕花”,以祈愿蚕茧丰收。如“蚕忌”,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其六):“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养蚕时节,闭门谢客,专心育蚕,一方面是祈愿蚕茧丰收,同时也避免互相串门,减少细菌感染,提高蚕的存活率。
除此之外,唐宋诗歌中经常会题咏到蚕市,如“明朝驾幸游蚕市,暗使毡车就苑门”。田况《成都邀乐诗二十一首其三 五日州南门蚕市》:“齐民聚百货,贸鬻贵及时。乘此耕桑前,以助农绩资。”此外,另据宋人《茅亭客话》《五国故事》诸书记载,唐代蜀中蚕市正月正三月开市,同时兼有桑苗、花果、竹器及纺织工具的买卖,而参加交易者多为农民。
部分以蚕桑意象入诗的作品也体现了文学的批判精神。以采桑、养蚕、缫丝、织作等内容为写作题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古代诗人常借此类诗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对处于沉重赋税之下的蚕农寄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植桑养蚕,缫丝纺纱,辛勤的蚕妇采摘桑叶,细心育蚕,择茧缫丝,制成的丝绸却不能自己享用。“贫女养蚕不得着,惜尔抽丝为人死。”采桑女辛勤喂养蚕,蚕以框中桑叶为食,以机杼上的丝为报,却不想所织的罗绮并非采桑女所得。看似是对蚕的惋惜,实则是对劳作者不得享用其劳动果实的不公平现实的愤慨。
蚕租,作为苛税的一种,也是官吏地主盘剥老百姓的手段之一,多在蚕桑诗歌中体现。如白居易《杜陵叟》:“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为何?”长吏不顾百姓死活,百姓在压迫之下,只好忍痛将仅有的桑树典当出去,将赖以为生的土地卖掉来缴纳赋税。第二年生计却不知如何维持?诗人诉说了蚕农的悲惨生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南宋戴复古的《闻机上妇说蚕事之辛勤织未成缣往往取偿债家》中有“缲声未断机声续,私债未偿官债催”。亦是写重赋之下,蚕农的艰难之境。此外,“故园有虏隔,何处事蚕桑”,“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满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些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揭示了封建社会下百姓的悲苦生活,充斥着对封建赋税盘剥的控诉与批判。
此类的诗歌以蚕桑为载体,暗含诗人体恤民生的情感,深刻地揭露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压迫之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展现了出来,体现了一种对劳动人民深厚的同情与关怀,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斗争力量。
蚕桑,不仅仅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我国文学发展上面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蚕桑诗词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的真实情怀,通过研读蚕桑诗词、分析蚕桑意象,不仅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欢乐与痛苦,也可窥探诗人的情感,亦可感受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已然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幅美景,必然会永存于中华文化的宝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