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谚语”属于熟语的一类,作为熟语的一部分,是一种潜藏于民间的世俗文化形态的典型载体,深入渗透于社会日常生活中,此外汉语中有许多谚语都体现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一直以来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被历代君主所推崇,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儒家“孝”思想对中国家庭谚语的影响的相关文章进行搜集整理,并分析现状。
本章对儒家“孝”思想对中国谚语的影响研究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总体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有不少谚语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孝”思想,这类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汉语谚语研究、少数民族与地方方言谚语研究、中外谚语对比研究。
黄美丽(2015)《社会谚语蕴含的汉民族文化心理》一文中的第三章,对谚语包含的人际关系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进行研究,她认为,儒家提倡孝道,是人们回报养育自己的人的一种美德,表明对养育之人的感激和感念。如,“父母恩比天大”“乌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等谚语,都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三不孝,无后为大”“顺者为孝”等体现了对孝的定义。魏敏(2016)对汉语谚语中的儒家处世观元素进行整理、分类和探析,总结梳理出了汉语谚语中所包含的为人修养、群己关系、小家大国这三大范围的处世观念,在群己关系的研究中作者对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关于“子孝”的谚语做了解释。
目前学界对地方方言的谚语研究主要围绕着谚语中反映出的各地的尊老敬老文化和推崇孝道在谚语的语义上的体现等问题。
江亚丽(2014)对桐城地区的谚语进行了文化方面的研究,认为桐城人关于孝道的谚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例如“是风没有北风凉,是亲不比老亲娘”“敬土有谷,敬老有福”等谚语,而在这些谚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尊老重老的儒家文化。杜红梅(2013)对安徽蒙城方言谚语进行了研究,认为儒家文化对安徽某朝方言谚语的影响是深远的。作者对儒家文化中的“孝”观念进行分析,她认为儒家孝伦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了建立稳定的伦理秩序。
中外谚语的对比研究主要在于研究这些谚语所展现出的文化意蕴上的共性和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曹威(2005)在对汉英谚语中的文化差异进行研究时,发现之所以汉英两国谚语具有差异是因为中国谚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孝”观念便是其中一个方面,中国的道德观念中崇尚孝顺之道,而西方的文化与我国不同,因此有明显差异。鞠馨仪(2011)对汉语谚语和老挝谚语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两国谚语中体现出的宗教思想存在差异。儒家认为,孝亲是仁的体现,孝亲体现为尊敬、顺从、赡养父母等多个方面,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谚语表现了“孝”文化。王丹丹(2015)对中韩两国含有“马”和“狗”的谚语进行研究,通过对两国相关谚语进行对比,作者发现在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对人的思想渗透十分深刻,因此有许多谚语都体现出了儒家文化,在孝道方面,就有含“狗”的谚语,例如“儿不嫌母丑,犬不嫌主贫。”
经过对相关论文的查找,我们发现,目前对儒家“孝”观念对谚语的影响研究还可以更加深入,这样也有利于对谚语的文化意蕴、语义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且还可以从某一类型的谚语入手,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
在这类论文中,许多学者都对家庭谚语或谚语中的家庭观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多是对家庭谚语或言语中家庭观念背后的文化进行揭示,以及对中外谚语形成差异的文化原因进行揭示。夏丽萍(2002)对家庭谚语中所展现出的家族伦理观念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了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义务、家庭教育三个角度,并将家庭人际关系分为父母与子女关系、夫妻关系、其他家庭成员关系,又包括兄弟、姐妹、婆媳、妯娌等关系。根据这些分类依次探讨谚语所展现出的家庭义务和教育思想,作者发现,这些家庭观念谚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高玉霞(2011)认为家庭伦理谚语对传统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有着真实的反映,在传统家庭中,有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关系三种主要的伦理关系,其中,父子关系是家庭中的核心关系。孙欢欢(2019)将汉族家庭伦理谚语分为家庭人伦关系、家政家事、家庭教育、家庭生育四种基本类型,其中家庭人伦关系又细分为夫妻、兄弟、家庭代际关系三类,又对其折射出的家计文化、家规文化、家教文化及家风文化四种文化结构进行探究,从崇礼尚仁的儒家文化、善恶有报的佛教文化及家庭本位的血缘文化三个层面揭示其体现出的传统汉族家庭成员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
白艳(2011)对俄谚语和汉谚语中的家庭谚语进行对比研究,对这些谚语所体现出的一些价值观念,如婚姻观和对“孝道”的认识、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作者认为,两国在文化思想方面有差异,因此也导致了家庭谚语所展现出的价值观有差异,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汉民族长期受到其“和谐”“德善”的影响,因此与俄谚语产生差异。王佳美(2016)研究中日两国的谚语,从家族构成、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家族伦理三个方面探讨中日传统家族文化的特征。在传统家族构成方面,中国优先考虑“血缘的共同”,日本则以“家业的繁荣”为优先。在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上,分为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两大类。在道德伦理角度,主要考察夫妇伦理、亲子伦理、兄弟姐妹伦理的概况,指出中日两国的家庭观念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儒家思想影响。
魏娜娜(2022)具体研究了汉哈谚语中体现的家庭成员关系,分为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谚语、关于夫妻关系的谚语、关于兄弟姐妹关系的谚语、关于亲戚关系的谚语,以及汉哈谚语中关于家庭社会、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观念的差异,并揭示产生差异的原因,即两民族的文化、思想、环境存在的差异。祖艳(2019)发现在安徽谚语中存在“家”观念、“勤俭”观念、“孝”观念、“敬”观念等不同方面的儒家观念,通过研究,作者发现这些家庭观念的形成在于安徽传统的农业生产的经济基础、悠久的历史基础、儒释道的宗教基础。
目前学界对家庭谚语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无论是对汉语家庭谚语的总体性研究、地方家庭谚语研究,还是汉外家庭谚语的对比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对家庭谚语的研究还有深入的空间,仍有其他民族或地方的家庭谚语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
在对谚语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中,隐喻研究是一大热门。学者们对谚语的概念隐喻、某类谚语的隐喻及隐喻背后蕴含的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姚海萍(2009)对隐喻性谚语进行了研究,认为隐喻性谚语是指整个句子都是用一类事物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语义发生了转移,作者提出我们不能单从字面来理解隐喻性谚语的意义,必须挖掘更深刻的引申意义。赵海燕(2016)对汉语谚语的概念隐喻做出了界定和分析,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三部分,并且探讨了每一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得出汉语谚语中的一些隐喻是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能够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状况的结论。根据研究成果,作者最后提出汉语谚语概念隐喻具有辅助教育、增强修辞的功能。王晶(2021)从认知学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谚语具有丰富性、哲理性、科学性三方面的特点,并将谚语的概念隐喻分为了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三个方面。根据其研究成果,作者认为加强汉语谚语中的隐喻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深化汉语谚语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邓飞(2011)对动物反语谚进行了隐喻研究。介绍了动物反谚语的构成规律和动物反谚语的隐喻功能,通过对其中两句反谚语的隐喻认知分析,得出读者对反谚语的解读取决于文本信息、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的社会阅历和日常生活知识等诸因素的结论。张艺(2019)将汉语季节谚语按照语义分为气象、时令等自然谚语,有传递季节相关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功能,他认为,季节谚语的隐喻作用在于认识。谭竞男(2020)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学理论为基础,对汉语植物类谚语进行研究,并对植物类谚语中的民族文化进行揭示,作者认为植物谚语中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以及礼俗文化。韩琦(2023)以中日谚语中与“狗”相关的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对中日两国谚语中与“狗”相关谚语的隐喻映射进行了分析,认为两国谚语中与“狗”相关的隐喻表达大致可以分为“狗喻人”和“狗喻事物”两种概念隐喻模式,由此揭示中日谚语中与“狗”相关的认知模式的异同。杨姗姗(2020)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探究法汉时间谚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且对其产生相同和不同的原因分别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汉法时间谚语的共同点是因为人类身体体验和处于同一客观世界的现实,两国对时间的基本感受和认识相似,因此运用了一些相同的概念隐喻;汉法时间谚语之所以产生差异是因为所受到的文化影响不同,语言体系也不同,因此形成了一些差异。
对相关论文进行搜集整理后,我们发现,对谚语隐喻进行研究的文章多是围绕着植物类、动物类、时间类等谚语进行研究,仍有许多类型的谚语尚未进行隐喻方面的研究,因此还留有一些研究空间。
目前,我们发现对儒家“孝”观念影响的汉语谚语研究成果颇丰,据目前的研究来看,我们还可以运用文化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对家庭谚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谚语的隐喻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章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包含了对比研究和本体研究,但通过相关文章的搜集我们发现,还有其他类型的谚语可以进行概念隐喻研究。
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上中国语言文字类的儒家“孝”观念体现的中国家庭谚语研究文章的相关搜索进行了综述研究,对目前已有的文章及其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分析,主要分为儒家“孝”思想影响下的中国谚语、家庭谚语以及谚语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角度研究几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对儒家“孝”思想对谚语的影响方面已有许多优秀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儒家“孝”思想影响下的家庭谚语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家庭谚语研究方面也可以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隐喻方面研究,在隐喻研究方面,我们还可以关注其他类别的谚语,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