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如何发生与显影?
——以《小说林》第九期为叙述中心

2023-09-25 02:56:01孙珮婕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名作欣赏 2023年26期

⊙孙珮婕[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现代性”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的学术名词,是现代社会显现的基本属性。马泰·卡林内斯库认为:“‘现代’主要指的是‘新’,更重要的是,它指的是‘求新意志’——基于对传统的彻底批判来进行革新和提高的计划,以及一种较过去更严格、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审美需求的雄心。”①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在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表现出来,是“19 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产生的对现代意识的追求、现代观念的转化和现代秩序的建构中形成的文学特质,表现在文学理论、文学观念和文学秩序三个层面”②。

而“现代性”在中国的语境中到底是如何发生与显现的?这一本源性的问题一直引得研究者们侧目。晚清时期,报刊媒介的出现对文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仅改变了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是构成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一部分。因此,基于小说杂志的现代性研究,不但包括研究杂志内部文学创作与古典文学相异质的部分,也包括对小说杂志这一媒介本身的现代性探寻。《小说林》创刊于1907 年,由小说林社出版发行,出满十二期后停刊,是晚清时期极具影响力的小说杂志。虽然《小说林》延续时间短,却以独特的文学审美品格被纳入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行列。本文选取《小说林》第九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现代性元素及晚清报刊与中国新文学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文章将从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小说文本的现代性与编辑理念的现代性三部分解读。

一、文学理论的现代性

杨联芬曾评价说:“《小说林》在理论话语与思维上,不但与政治化的《新小说》很不同,也与新闻化和通俗化的《绣像小说》《月月小说》不同,它更带现代色彩和纯文学特征。”③《小说林》第九期发表的关于小说理论的文章主要有三篇,分别是觉我的《余之小说观》《丁末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和蛮所作的《小说小话》。

觉我(徐念慈)的《余之小说观》发表在《小说林》的第九期和第十期,文章开宗明义:“小说者,文学中之以娱乐的,促社会之发展,深性情之刺戟者也。”④1902 年“小说界革命”的浪潮使得晚清小说的政治功利性愈发突出,而徐念慈自觉站在美学的角度审视小说,纠正了梁启超对小说态度的“誉之失当”,提出了以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理论、新观念。

第一,在小说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方面,徐念慈认为“小说故不足生社会,而惟有社会始成小说者也”。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徐念慈认识到小说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二者何为本源的问题,初步显示了小说以社会现实为描写对象的理论思想。小说描绘人生的“起居动作,离合悲欢”与“精神湛结处”,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对人生有教育、娱乐等作用,潜移默化塑造新的人格,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小说与人生,不能沟而分之”。徐念慈这一主张不但在当时有力地反驳了梁启超等对小说政治功能的片面夸张,且为新文学家们所继承,20 世纪20 年代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积极提倡“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恰恰证明了这一理论主张的超前性。

第二,徐念慈强调小说的美学价值,“是因小说者,本重于美的一方面,用精细之画图,鲜明之刷色,增读书者之兴趣,是为东西各国所公认”。他关注小说的审美属性,并且吸收借鉴西方美学观念,结合中国传统小说批评阐释小说美的特征,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在《小说林缘起》中有详细论述,为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第三,该文对小说市场状况进行数据统计调查,并透过现象分析原因,提出改良措施。这种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文学现象的方法不同于我国传统的考据式研究,更贴合西方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传统。徐念慈发现近年小说销数类别中“记侦探者最佳,约十之七八;记艳情者次之,约十之五六;记社会态度、记滑稽事实者又次之,约十之三四;而专写军事、冒险、科学、立志诸书为最下,十仅得一二也”。然而他对侦探小说的畅销现象并不看好,这是因为当时的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民众乐于阅读侦探小说“巧诈机械,浸淫心目间”,反而忽略阅读“有裨于立身处世诸小说”。徐念慈深感当时国民文化程度之低,并对未来充满担忧。徐氏认为,要改善此局面,扩大读者的阅读面,就必须抓住“社会之心理”,要为不同的阅读群体提供对应的小说读本。他在后文将读者群体细致划分为学生社会、军人社会、实业社会和女子社会,针对不同群体的阅读心理改良小说的形式、体裁、文字等,是颇具创新性的提议。此外,徐念慈统计了上海十五家书局的小说出版情况并撰写《丁末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这份调查展现了他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是小说研究方法现代化的体现,也是今日研究晚清小说的宝贵数据资料。

本期连载的另一重要文学理论篇目是蛮(黄人)的《小说小话》。《小说小话》载于《小说林》第二、三、四、八、九期的“评林”栏目,以新的批评视角重评中国古代八十多篇小说,展现了黄人独特的文学理论见解。一方面,该文在研究内容上具有现代性。黄人对小说与社会的关系的观点与徐念慈相似:“小说之影响于社会固矣,而社会风尚实先有构成小说性质之力,二者盖互为因果也。”⑤黄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从南北不同地域文化对小说的不同影响进行论述,独具新意。在对中西小说进行比较时,不同于时人对西来小说全部接受和对我国小说全盘否定的做法,黄人辩证地看待我国传统小说的优势与不足。比如他认为中国的侠义小说与西方侦探小说有相通之处,“《三侠五义传》等书,未遽出泰西侦探小说下,而书中所谓侠义者,其才智亦似非欧美侦探名家所能及”。

另一方面,黄人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现代性,他不仅看到了中西某些小说之间的相似性并举出丰富的例子,如希腊神话、《一千零一夜》与中国的神怪小说设想正同,《无稽谰语》与《海外轩渠录》(《格列佛游记》)情节暗合。而且从现象入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不只进行现象上的归纳,而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小说具有的可比性给出了理由:“南海北海,此心同,此理同”,“盖因天演程度相等,无足异者”,黄人的分析虽然较为粗浅,却触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也是文学作为人学的共通性。他的理论与若干年后钱锺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观点不谋而合,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小说文本的现代性

《小说林》第九期共连载长篇小说七种,其中五种为翻译作品;刊有短篇小说四种,翻译小说和创作小说各占两种。长篇小说是《小说林》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陈鸿璧女士译著的侦探小说《第一百十三案》讲述了一起银行失窃案,侦探刘谷冷静观察,搜集证据,洗清了毕柏鲁的偷窃嫌疑并找到真正的犯人葛路易和那立华。陈鸿璧的小说译文保留了原文大量的心理描写内容,运用倒装叙事的手法在艺术上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特征。本期杂志连载了此小说第十章,侦探刘谷化名为“端理”,在宴会上试探银行行主妻子傅夫人与那立华之间的真实关系,端理巧用计谋使得真凶暴露,引来追杀,各种线索浮出水面,为揭示真凶做出铺垫,情节跌宕起伏,动人心弦。在本章中,作者着重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有着重要意义。例如端理在试探傅夫人的反应时“自忖曰:嗟,吾岂有误耶?忽见葛路易亦入人群中,伊遂决计再进其尝试之手段”⑥,表现出端理作为侦探的细致观察。再如端理跟踪那立华,搜集了他的罪证,准备抓捕时转念一想:“则以为若竟逮之,恐适足以速葛路易之逃往,以今之情境料之,此人实为罪魁,然尚无实据可证其罪。”这里体现了侦探的冷静缜密、不急于求成、办案老辣周到的特点。文章结尾处觉我高度评价了《第一百十三案》的心理描写手法:“余谓文章至是,能事尽矣。”我国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不重视心理描写,晚清时期的舶来品——侦探小说中的心理分析手法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百十三案》等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技巧为新文学小说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此外,《第一百十三案》以倒叙开篇,故事从银行职员毕柏鲁应客户要求取钱时发现三十五万法郎失窃开始,侦探小说独特的以案发开篇的叙事模式启发了中国的小说作家自觉使用倒装叙事的方法,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连贯叙事模式,是推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短篇小说方面,首先,在小说结构上表现出较大突破。传统的短篇小说结构模式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按照故事情节的顺序自然叙述。在西方现代短篇小说的影响下,晚清小说家学习了西方短篇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林》中的短篇小说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采用横截面式的表现手法,以某一场景或某一情节为中心集中描绘,借以探讨社会问题或表达思想情感。以小说《停车场》为例,小说情节十分简单,作者运用横截面的表现手法以简明的语言讲述事实并借甲乙之口发出议论和讽刺,表现出西方现代小说的特征。其次,叙事视角方面,《小说林》中的部分小说挑战了古典小说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探索了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视角,对中国小说叙事技巧的变革具有创新意义。第九期中《停车场》和《青羊褂》都大胆尝试了第一人称叙事,叙事者与作者身份重合,抨击当时的社会黑暗现象,使读者更能带入其中情境,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感。这一时期对于叙事视角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五四”后现代作家们才灵活掌握了多种叙事方式,但这种尝试在小说现代化进程中有着重要价值。

三、编辑理念的现代性

《小说林》是一份同人杂志,刊物的主要运行者与编辑们有着相近的小说观念和办报宗旨:强调小说的审美功能与艺术感染力,刊物应重视读者趣味,强调在寓教于乐中启迪民智,引导社会风尚。从《小说林》第九期的栏目设置、刊登内容、稿酬标准可以窥见背后编辑们的先进理念。

“图画”是《小说林》首个栏目,图画在小说杂志中是一种重要的视觉文本,建构起种种政治、文化景观,除了直观的能指外还有丰富的所指意义。这些图画不但是编辑审美意识的表现,还具有典型的现代性意义。

首先,编者对图像的选择体现了《小说林》同人思想上的现代性与进步性。譬如编辑选用中国的风景名胜图像“湖南湘潭白泉所成之瀑布”和“江西滕王阁”,意在激发民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还有与教育相关的“广东两广高等学堂”和“广东贡院”图,体现《小说林》寄希望于科学教育广开民智、强国强种。更有新式武器“姑苏塘鱼鹰艇”和“桂林张忠烈公墓(两幅)”,此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编者选用这些照片正是出于培养我国人民自强不息、敢于流血斗争的精神的目的。无论是教育强国的理想,还是民族国家的愿景,《小说林》同人作为先驱者试图通过“图画”达到启蒙广大读者的目的。其次,照片所展现的西式景观如介绍华洋杂处的现代风貌图片“香港大兵头花园之门”“香港大兵头花园内之喷泉”具有现代意义,编辑们积极地以图像的形式介绍社会的最新发展状况,并将世界以新的形式呈现到读者面前。最后,摄影本身就是来自西方的现代产物,摄影照片比起传统的绘画图像更能够客观反映现实世界。

在创作上,《小说林》提倡短篇小说创作,专设“短篇小说”一栏,共刊有短篇小说二十三篇。“五四”以后短篇小说取代长篇小说成为文坛主流,而此时《小说林》对短篇小说的推崇为短篇小说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小说林》积极收录短篇小说,“篇幅不论长短,词句不论文言白话,格式不论章回、笔记、传奇”⑦,它为晚清短篇小说搭建了平台,为徐卓呆、李涵秋等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为“五四”以后现代短篇小说的繁荣做出必要的铺垫。

在稿酬制度上,《小说林》杂志愈发成熟完备,不但在募集小说启事中刊登了明确的稿酬标准,还别出心裁地以实物奖励作为稿酬。《大增刊》刊登了“悬赏酬赠品目广告”,小说《好男儿》获得价值十元的珠边扣表一只、《停车场》获得价值五元的皮匣牙章一对。通过《小说林》杂志的广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稿酬制度的逐步确立,从没有标准、随意性极大的润笔费发展为有明确规章的稿酬制度,近代稿酬制度的确立不但为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和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障,也为接下来的文学革命运动和新文学的出现带来了新生力量。

四、结语

一份刊物的问世,背后凝聚着一批进步之士的力量。与中国悠久的文学史相较,《小说林》的历史不过沧海一粟,然而其命运浮沉见证了晚清的社会状况,其刊登过的小说、文学理论、图画与广告等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研究的史料宝藏。考察《小说林》其中一期的具体内容,从现代性视角发掘潜藏于晚清报刊中的文学现代性因素和新文学萌芽,对于研究小说杂志从晚清走向现代的发展脉络以及新文学在晚清小说杂志中呈现的早期形态具有意义。

①〔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2 页。

②胡鹏林:《文学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③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④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1908年2月第9期。(本文有关该文章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⑤黄人:《小说小话》,《小说林》1908年2月第9期。(本文有关该文章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⑥陈鸿璧译:《第一百十三案》,《小说林》1908年2月第9期。(本文有关该文章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⑦《募集小说启事》,《小说林》1907年2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