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卓瑶[山西传媒学院,太原 030002]
在媒介景观视阈内,奇观成为重要议题,电影作为媒介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奇观是其典型化叙事策略。21 世纪电影产业与数字技术结合得更为紧密,电影制作在静态、动态图像领域里获得技术上质的飞跃,影像呈现使用蓝、绿屏技术、抠像技术、合成技术等实现大幅度造景自由,数字电影应运而生。数字电影所呈现的影像富含想象力,聚焦奇观叙事趋势明显,如《斯巴达300 勇士》《罪恶之城》《指环王》等利用数字特效技术将超越现实时空的奇幻空间完美呈现在银幕上。电影奇观叙事依托技术革新扩展传统蒙太奇、长镜头等电影语言,从视觉、听觉、叙事等进行奇观化呈现,如对3D、120 帧、CG 造人等技术的应用,形成数字电影奇观叙事全新空间。数字电影奇观叙事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奇观已然超越日常生活图景,从创作内容来看聚焦依托想象力的视觉奇观展示,于电影制作中互动叙事手段应用生成电影奇观叙事,从而形成奇观化审美风格,技术维、叙事维及美学层面三个维度共同建构了数字电影奇观叙事策略,下面将展开详细论述,以期对数字电影奇观叙事创作方向提供有益思考。
视觉奇观的展示成为数字电影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当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制作电影的主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营造出融幻觉与想象于一体的奇观艺术效果,创造“银幕奇观”。数字电影相较早期电影而言,视觉奇观的展示不仅是猎奇,更是创作者依托想象力而进行的创造。从电影本性出发,以记录为主的纪实性与以表现为主的奇观性是着力探讨的两种风格,奇观叙事首先体现在视觉的奇观展示上,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世界的无穷想象。数字技术发展拓展了电影艺术“奇观性”表现,《星球大战》 《哈利波特》 《指环王》 《海底总动员》 《基地特快》《阿凡达》《头号玩家》等系列电影,通过数字特技创造了超越现实的幻觉世界,凭借视觉高帧率、全景式拓展的技术赋能,实现视觉奇观。
从电影制作角度出发,电影中帧率应用的变革历程贯穿电影技术发展史。20 世纪20 年代后期电影业界确定了帧率标准,即24 帧/秒,这个标准以华纳兄弟1927 年上映的《爵士歌王》作为电影工业制作的范例。2009 年《阿凡达》以优异的3D 视觉表现开启数字电影新阶段,其后3D 技术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反而因其在观影过程中带来一些诸如眩晕、视觉疲劳等生理不适的视听体验,使得观众产生逆观感情绪,对3D 技术兴趣骤减。经由后续数字电影实践后,如《霍比特人》(48 帧/秒)系列电影将“3D”与“高帧率”结合,视觉不良观感得以有效改善,越来越多导演开始尝试高帧率电影的拍摄。
120 帧是电影制作中的一种高帧率,来源于对视觉暂留原理的应用,即影像原理中帧率是指每秒钟出现的静帧画面数量,电影通常使用24 帧拍摄和放映技术,24 帧引起人类视觉产生连续运动的幻觉。120 帧即每秒钟有120 个静帧,使得观众能够看到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画面视觉细节,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观影跳帧感,观影时难以分辨画面组接与交替,同时对放映设备有极高的要求。高帧率电影实践陆续展开,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 帧/秒)、《双子杀手》(120 帧/秒)、《飞驰人生》(48 帧/秒)、《夺冠》(48 帧/秒)等作品成功上映,标志着数字电影奇观叙事处于视觉高帧率变革的形塑之中。
正如金丹元教授所言:“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得电影空间的表现力空前扩大,观众不仅对空间的感受更加强烈,而且还能获得某种奇特的空间体验。”①进入新世纪以后,除了在题材类型上的拓展外,数字技术也营造出奇特的电影空间。机械技术时代电影通过蒙太奇实现时空自由组接,用长镜头纪实风格实现时空同一性带来的真实感;数字电影时代将依托数字技术在时空表现方面更有自由度,如在画框进行突围,实现全景式拓展。
通过全景式拓展消解了传统的画框,进一步解放想象力,将天马行空超现实想象可视化,进行想象世界视觉呈现,极大程度拓展电影题材以及可表现范围,充分彰显了电影技术与艺术互动独有的魅力。传统画框的消失带来全景式电影语言,譬如使用VR 技术拍摄的电影,VR 电影是虚拟现实依托计算机系统与传感器技术建构起的三维环境创新产生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同时也是新技术下电影的新形态,带来全景式体验。VR 电影的成熟性尝试可将2014 年美国导演林诣彬创作的第一部VR 短片HELP作为标志,此后,其他国家都努力尝试拍摄VR 电影,但因技术、成本等原因,VR 电影的发展至今仍较缓慢,更多地停留在探索阶段。也出现了口碑较好的一些VR 电影:Henry、《肉与沙》《全侦探》等,这一系列VR 电影实践突破传统画框式电影,其对于人、物、景在三维空间中的安排使用场面调度的经典手段,360 度全景视频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观众能够随心所欲选择观看视角与方位。数字电影技术手段的应用拓展了电影语言,如电影艺术早期所探讨的画框问题已被消解,全景式意味着画框的缺席与不在场,摄影机视点隐匿毫无踪迹,只剩观众的视点起作用。与此同时,电影蒙太奇手段遭遇挑战,电影的运动性凸显,画面与画面的组接转化为场景之间的切换,观众的视点再次被凸显,视觉奇观甚至超越现实生活体验。
无论是视觉高帧率的变革还是全景式的突围,数字电影通过技术赋能进行奇观展示,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如《阿凡达》中瑰丽潘多拉星球所构筑的奇异世界,《头号玩家》中虚拟的绿洲世界等。此外技术带给电影艺术的震动远远超出视觉奇观展示,同时在电影叙事方面也有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
传统电影较多采用线性叙事结构,故事结构较为封闭,着力于展示叙事内容,引发观众共情式观影体验。此外也有尝试运用一些叙事技巧,如通过非线性叙事达成叙事游戏,尝试开放性叙事模式,譬如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采用游戏化叙事,一个故事展开三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叙事内容聚焦于主人公罗拉为营救恋人曼尼和十万马克,限定时间二十分钟内和命运展开赛跑,影片叙事内容围绕三次游戏化叙事展开,不同的人物行动和时间情境显示不同的命运。该部电影凭借非线性叙事、游戏化独特叙事视角,尝试打破类型电影叙事,但并未实现观众和电影的真正交互,观众仍处于被动观影的模式,而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拓展了应用使之成为可能。电影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叙事空间,直接影响到叙事的结构和发展过程。在交互的影响下,电影叙事打破线性叙事,进入多元的非线性叙事之中,形成一种可以由观众自己来控制电影情节发展走向的、主动交互式的电影互控播映系统。影院的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多次互动参与,感受到不同的剧情走向与难以预知的不同的故事结局,这使得观众的观影体验得到前所未有的革新。凭借多线索多选择的精巧叙事将无数的观众聚集在活动的影像前。“电影+游戏”交互思维逻辑之下,互动电影应运而生,如Netflix 推出的互动电影《黑镜:潘达斯基奈》通过不同的剧情设置,观众需要不断以主人公视角做出行动选择,可按照自由选择决定故事发展,参与故事构建,在选择中观众获得更多自主权与决定权,虽然其中一些选择并未太多真正介入剧情走向,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和电影的互动,但为今后数字电影奇观叙事做出尝试与探索。互动叙事是奇观叙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极大程度调动观众的积极参与性,强叙事体验可以吸引观众深入奇观叙事,在奇观叙事中互动漫游,强互动性使得观众从角色命运选择和结局走向掌控中获得了奇观叙事体验。
2020 年3 月正式发售的互动电影《深海:即刻抉择》包含10 条隐藏线索、44 个分支选项、26 个结局,完全打破传统意义的电影制作模式,形成全新的非时序、瞬时性、随机性的非线性叙事观,通过互动叙事构建数字电影奇观叙事。电影技术与艺术互动为观众创造了沉浸式奇观审美体验,在虚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点。互动电影叙事的互动特性,在剧情解构、角色塑造、人物行动等方面都富有游戏化特质,在这些特质基础上进行与受众的互动,创作过程中难免因囿于互动特性而重视形式多元性的探索。
传统胶片时代电影的观影主体与客体是单向的信息传播机制,但数字电影更为灵活,可采用互动叙事。随着家庭影院的兴起,如电视机、电脑等在家庭单位中的普及,电影院不再是人们观影的唯一场所。人们完全可以在私人空间完成自由选择式的观看,而不一定要去公共场所的电影院,在私人空间观看电影则可以自由播放、暂停、快进、减速,甚至存储视听内容等,个人可以完全自由选择,观影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互动叙事将更大程度改进观影机制,数字电影的传输方式由单向输出变为和观众互动方式,注重和观众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反馈,观众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对电影进行“二度创作”。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提出的“互动式多媒体”图景,他认为数字技术电影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实时互动性、多媒介性、多维性、虚拟沉浸性等特性,这就使得电影观众不必再像传统的电影观众那样一味接受或者遵从影片独有的审美定位,观众通过互动叙事参与观影实践,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诉求自由进行影片的“改写”。互动叙事维度的拓展能够进一步满足数字电影观众个性化的奇观叙事需求,此外也带来奇观叙事审美心理变化。
电影已经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数字技术时代,由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转变为数字复制的艺术作品。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和视觉媒体带来了巨大变革,这种变革既出现在技术层面,也作用于受众审美层面,奇观审美成为数字电影叙事风格的重要审美特征。
“奇观”作为一种理论于20 世纪60 年代由法国学者居伊·德波在其专著《景观社会》中提出,德波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②。景观化带来的影响即图像化成为当代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人的视觉感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电影作为视听艺术,视觉与听觉呈现为人类建构感官盛宴,视觉奇观成为审美追求。电影作为一个二维平面的艺术,在观影体验中难免会造成三维的幻觉,早期的电影理论学家致力于电影本体研究,结合心理学等从电影制作、观影心理体验来探讨电影中统一、完整动作的完成,发现观影过程中观众往往加以理性的辨析才能体悟到影像作为表象的事实。“在起步尚难的物质条件下,大多数电影事业的先驱者便超越了各个阶级,直接瞄准较高的目标。在他们的想象中,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③数字电影依托电影与技术的互动融合,总是试图使之更富有逼真性,无限地营造真实的幻觉,如3D 和120 帧等技术的应用,通过高帧率实现奇观审美。李安于2016 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通过120 帧技术的应用达到逼真幻觉,高度还原现实生活,在影像画面中表现超越现实的奇观画面,观众在观影中极度逼真的视觉幻觉与男主进行同一事件的体验。
人们在观看机械技术时代电影时很容易区分电影中的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电影创作通常通过纪实性使得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拉近,召唤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而数字电影通过奇观叙事进入想象世界,如同《阿凡达》应用当下先进数字技术为观众创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美感体验和奇观幻觉,在奇观空间展示中进行情感交互的审美体验,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形成数字电影重要的奇观美学风格。
电影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一轮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提升文化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打造富有时代特征的电影艺术作品。回溯电影发端之时,出于盈利需要,电影的商业性成为其不可回避的属性,早期的电影艺术家就已开始自觉探索电影奇观化的展示,如梅里埃运用奇特无穷的想象力为电影注入新活力,《月球旅行记》中对月球空间进行视听奇观表现,从该文本来看电影创作初期仅产生奇观叙事的朦胧意识,尚未形成系统观念与技术实质性突破。新世纪之交,科学技术发展孕育数字、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电影吸收先进技术扩展数字电影制作方法,如《阿凡达》等通过奇观叙事建构虚拟世界。奇观叙事已然成为数字电影创作策略,经由技术赋能进行数字电影奇观视觉展示、互动叙事拓展奇观叙事空间,形成数字电影典型的奇观美学风格,带来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影创作者面临新实践、新要求,这便需要结合科学技术作为艺术表达手段,在数字电影奇观叙事维度紧扣电影艺术如何创新的时代命题,从互动叙事出发可成为有效构建奇观叙事的路径之一,以此打造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艺术精品。
①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②〔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③〔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