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江苏 淮安 223023]
2019 年暑期档,一部改编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迅速燃爆票房市场,自7 月26 日上映以来,连续30 天斩获单日票房冠军,最终以50.35 亿累计票房居中国影史票房总榜第二,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列入中国影史票房前十的动画片。从《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开始,国产动漫制作越来越精良,口碑也越来越好,到如今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大有崛起之势,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影片豆瓣评分一直在8.6 上下、淘票票9.6 上下、猫眼9.7 上下,始终位居同档期第一及2019 所有剧情影片第一。如此高票房和高评价的动漫电影不得不说是动画电影票房的奇迹和神话,因此其影片的魅力和不同之处令人关注和思考,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表现出的颠覆性的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倡导的一种反传统思潮。后代不同批评家对解构主义有不同的解说,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反权威、反成规、反理性、反传统。解构批评是殚精竭虑从文本的意指结构中抽取出互为冲突的力量,这一解构的过程具有面向无穷的开放性。它意味着:第一,一切文本都不具有确定意义;第二,一个文本虽然有可能指涉其他文本,然而它绝不指涉文本之外的任何事物;第三,一个文本的同样合理的各种阐释,可能会互不相容,甚至毫无共通之处;第四,由于文本并不反映作者的意识状态,故而从任何意义上看,文本均不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第五,批评家的使命因此不在于解释文本意指何物,而在于考虑怎样把文本铸入一个新的文本。①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创们正如同批评家一般,对历届哪吒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等进行打破、颠覆、重构、新立,呈现出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令观众惊喜连连、意犹未尽。
《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如传统观点中太乙真人是手持拂尘、仙风道骨的老神仙形象,片中转变为爱喝酒、做事有点迷糊、不靠谱,但品行端正、为大局考虑、懂得牺牲、有责任心又极具喜感的胖子形象,连他的坐骑也从仙鹤变为片中的飞猪。以往影视作品中的李靖从哪吒一出生就视其为不祥之兆,后来更因哪吒杀死敖丙而被龙王所迫逼得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丝毫不讲父子情谊,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婧刻薄寡恩的形象变为对儿子充满浓浓的深沉父爱、处处包容儿子、愿意为儿子付出一切的慈父形象。为儿子“魔丸”身份能被世人接纳,为儿子惹事闯祸,他放下身段向村民下跪赔罪;为儿子免受天劫咒的厄运,他坚持通过“换命符”用自己的性命换哪吒的天劫,一句“(哪吒是你什么人?)他是我儿”令人泪目,体现了他深沉的父爱。此外,在以往影视作品中缺失或空白的哪吒母亲的形象这次则刻画得更为丰富具体:殷夫人在外是和丈夫并肩作战、斩妖除魔、雷厉风行、性格泼辣直爽的女强人形象,回到家中则是一个为儿子成长操碎了心却又因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孩子对孩子充满愧疚感、十分宠溺儿子的温柔慈母形象。哪吒则由武艺高强、替天行道、嫉恶如仇、正义勇敢的少年小英雄形象转变为叛逆、任性、淘气、痞里痞气、喜欢恶作剧、到处惹祸但聪明机智、不失善良、内心孤独、敏感却极为渴望被大家认可的混世小魔王形象。而以往影视剧中的传统反派敖丙、龙王的形象更是颠覆性的转变:敖丙从嚣张跋扈、仗势欺人、面目可憎的龙王三太子变为背负家族命运、内心沉重但又乐于助人、相貌俊美、情感细腻、温文尔雅、心地善良的翩翩公子形象;高高在上、生活奢华、时刻等待接受天庭重用、百姓朝拜的龙族,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中失去了往日的尊崇地位,它们终身囚禁在如同地牢般的海底龙宫,镇守海底妖兽,即使表现出极大的忠诚,不惜镇压别有异心的龙族同类,但是因为出身妖族的身份,它们始终被排斥出上流统治阶层,无法获得天庭的信任。而龙王也从无恶不作、残害百姓、阴险狡诈的形象变为对儿子寄予众望,希望其能担当大任带领龙族跻身天界的一个弱势统领形象。同时,有别于传统哪吒故事中威势逼人的龙王,在他和敖丙这一对父子间,深沉父爱也同样表现得令人动容:为了给敖丙打造“万龙甲”,龙王痛苦地扯下龙鳞,敖丙则慌张地阻止,短短的一个镜头,观众立刻就能感受到,这是父亲对儿子做出的某种牺牲,首先体会到的就是深沉的父爱。这种爱恰是哪吒和敖丙两位人物成长的重要动力,为他们的最终命运埋下了伏笔,也契合了影片主题表现的需要。这部电影的每个人物形象无论从外在造型,还是内在个性都与之前的大不一样,彻底打破之前的传统观点,充分体现着解构主义反传统、反常规的特点。新塑造的人物形象更贴合现代人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人物塑造不再是单一的、没有一丝缺点的、高高在上的神仙形象,而是更接地气,像极了现实社会中的人物,有普通人的情感,如哪吒母亲有现代职场妈妈的缩影,哪吒有现代家庭熊孩子的特点,哪吒父母对待哪吒的态度以及龙王对待敖丙的教育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态度。还有职场文化、官场文化等体现。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不会让人感觉到过分的暴戾和可恶,让各个年龄阶层的观众都能从影片中引起共鸣,产生认同,充分地体现出东方美学蕴藉的特点。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情节与传统的哪吒故事相比也几乎完全改变:哪吒是灵珠子转世的情节改编为魔丸投胎,而敖丙是灵珠转世;哪吒和敖丙天生死敌,敖丙被哪吒抽龙筋,哪吒被逼削骨还肉后被太乙真人用莲藕复活的情节改编为哪吒和敖丙两个同样孤独又天赋异能的孩子不打不成交,因一起救人和踢毽子而成为知己好友。同时,在哪吒经历“天雷之劫”的时候,本欲水淹陈塘关的敖丙眼看着哪吒就要被“击垮”了,竟然不顾自身安危,选择和哪吒一起对抗“天劫”,最终导致二人肉身消殒,但他们的元神却完好无缺并被太乙真人保留在莲花里。龙王为子报仇,“水淹陈塘关”的情节改编为龙太子敖丙为了完成龙王父亲毕生的愿望——复兴龙族,掩盖龙族偷取灵珠的事实,不得已而为之。传统影视剧作中,哪吒本是一个悲剧人物,其悲剧的内核是他与父亲李靖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影片却将其改编为人们对于哪吒妖魔化认识的偏见,身为父亲的李靖不再是一个古板固执的形象,而是真正地成为一个通情理、有血有肉、愿意用跪也要把全陈塘关百姓给请来哪吒生辰宴的父亲。他坚定地维护着哪吒,甚至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哪吒免受天劫,塑造了一位沉稳内敛、不善表达,但深爱孩子的中国式传统慈父形象。片中的角色元素没有变,仍旧是哪吒、敖丙、龙王、李靖等,体现出解构主义绝不指涉文本之外的任何事物,但是却谱写出一个全新的故事,代表解构主义指涉其他文本的特性,给观众无比的新奇感,并且这些情节改编又暗含许多隐喻:从灵珠到混元珠,灵珠是真善美的象征,魔丸是邪恶的象征。哪吒生来是魔丸,是邪恶的象征,被百姓们视为妖怪,遭到人人排斥,处处针对,却最后拯救陈塘关,被百姓们行“跪拜之礼”,崇拜有加,完成了自我救赎。敖丙是灵珠投胎,是真善美的化身,最后却因为家族重任不得已活埋陈塘关,又因和哪吒共同经历天劫最后也完成了自我救赎;好与恶交叉纠缠在一起,不是简单非黑即白的表述,体现着人生的复杂性和不容易,这样的故事情节改编富有深意、发人深思。又如申公豹和太乙真人争夺十二金仙最后一位人选,失败后发出一句愤恨的感慨:“人心中的成见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这样的情节设定像极了现实社会的一种写照,这句台词也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共鸣,发人深省。
传统哪吒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多是惩恶扬善、除暴安良、替天行道、正义战胜邪恶、孝义文化等英雄精神、传统道德宣传的单一表达。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却抛弃了传统的善恶二元论,是关于打破世俗成见,讨论“命运”的一个全新主题。无论是人心的成见造成主角一生命运的转换,还是主角和配角都表现出“打破成见,不认命,不屈服于命运”的行动都充分表达了影片主创们对于命运的解读和看法。整部影片的主题,除了哪吒“生而为魔、那又如何”“若命运不公就和他斗到底”的呐喊,反抗命运的命题,更为突出地强调了传统的偏见与歧视,哪吒、敖丙、申公豹某种意义上都是同一类受害者,因为身份而遭到歧视和偏见。如片中首先从传统哪吒影片素材中抽取出灵珠和魔丸两种互为冲突的力量,并以此解构出无数的影片新指向,但是对立双方始终角逐于一个主题:改变命运、消除偏见。哪吒,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义”的代表,但在片中却成为身负魔珠之名而被百姓惧怕,李靖明知儿子是魔丸的悲剧命运,仍旧不放弃,请太乙真人收哪吒为徒,教他斩妖除魔,他想要改变哪吒的命运,并对他说:“爹一直对你很严,知道你心里有气,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永远不要放弃。”哪吒在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奋力与不公的命运抗争:“去他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算。”太乙真人对自己的徒儿充满期望:“人是否能够改变命运,我不晓得。我只晓得,不认命是哪吒的命。”龙族被天庭和百姓所猜忌而不得不困在龙宫天牢,龙王为了摆脱龙族困于海底炼狱的宿命,与申公豹合作为儿子改命:“这是我儿敖丙,按照约定我就让他拜你为师,但你务必助他脱离这海底炼狱,跻身天界。”申公豹因为由豹子精修炼得道而不受天尊待见,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想要取代太乙真人,夺取十二金仙最后一个席位,因此不惜违背师命,偷取灵珠。他们所要抗争的正是因为身份所遭受的不公,而在这样的一个内核之下,影片让他们做出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哪吒牺牲自我,保护了陈塘关,而让百姓放下了偏见,并对哪吒跪拜感恩;一种是敖丙和申公豹所选择的方式,即通过不断地爬上巅峰,进而通过身份的转变改变他人对自身的歧视。这两种途径和价值选择,很难用传统的是非善恶观念来评价,从而对于人物也很难从单一的脸谱化的正反派来定义。正是这种对善恶二元论价值观的颠覆性解构,才使得这部动画电影在燃和幽默的背后给了现实中正在奔跑在自己理想道路上的人们以鼓励、希望、温暖和力量,也正因为如此,影片才更能吸引观众,引发共情。
片中的每个人物都在为改变自己或所爱的人的命运而努力奋斗,“不浑浑噩噩地活着”这样的主题,非常正能量,给人鼓舞和振奋的力量,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一面,尽管遭受许多不公、委屈或磨难,但是我们仍要努力精彩地去活,不去在乎他人的眼光,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你是谁你自己说了才算。犹如《千与千寻》一般,不仅仅是小朋友,更多是成年人选择再去观看影片,这类治愈性的电影将现实社会的形形色色浓缩于动漫世界中,既让观众因生活阅历的相异产生不一样的新解读,又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同理心,体现了国产动漫的进步。
《哪吒之魔童降世》颠覆性解构是一种中国美学与艺术的现代化表达,它的成功在于充分、恰当地从传统神话故事中挖掘出冲突性十足的元素,并赋予它们现代社会和人物的生命点化,将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故事改编得新意十足,充满文化内涵。影片的人物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好人和坏人形象,没有刻意的说教和道德批判,而是将片中的每个人物衍化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和指代,不只是简单地代表角色本身,而是通过角色,你可以从中看到父母、同事、朋友等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似曾相识的影子,如:从李靖夫妇和龙王看出为人父母的不易;从太乙和申公豹看到职场同事的竞争;从哪吒和敖丙看到朋友间珍贵的友情。你可以从中思考如家庭育儿、亲子关系、职场竞争、朋友相处等许多话题。你也可以从中解读出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诸如:家庭对于孩子性格培养和命运改变的重要性;最爱你的人永远是父母;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期待、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中国式父亲对子女内敛且深沉的爱;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太大的希望,他会崩溃;控制好自己情绪,以免做出不理智甚至追悔莫及的事情;偏见,是一种巨大的可怕的力量,需要花费许多力气去改变,却不一定成功;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越表现不在乎的事物,其实是内心最在乎的东西;不能随意给别人贴标签,每个人未必是你认为的那样,日久见人心;环境会改变一个人;人不能浑浑噩噩地过一生,等等。这种积极成长、掌握命运等正能量的价值观非常契合当下的价值潮流和时代精神,给人以振奋和鼓舞的力量。加之影片的改编打破了观众对于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故事深化印象的固化思维,以及角色和情节的现代隐喻等,引起观众极大的新奇感和陌生感,让人想通过解读影片寻找自己内心的答案和救赎,因此引起轰动就不足为奇了。
①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29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