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与群众性
——论小说《山盟》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2023-09-25 02:56:01王丹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四川达州635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6期

⊙王丹[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四川 达州 635000]

《山盟》讲述了石承作为县里的一名干部,受父亲石现的影响深入石家梁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从最初的为难、推辞到尽心尽力帮助扶贫对象冬哥和凯子摆脱了贫困的处境。李明春通过《山盟》表达了对扶贫工作的理解,不仅要物质脱贫,更要精神脱贫。从石承的爷爷石新为革命参加红军,到父亲石现为实现红军的承诺担任村支书带领乡亲们致富,再到石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彰显的是对红军革命精神的传承,而石承的儿子取名为石盟,寓意为海誓山盟,也正是本篇小说的题目,传达出了小说的宗旨: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一代一代不断传承。

一、红军革命的承诺与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

作者李明春从自身经历出发,取材于基层,故事描写十分贴近生活,但李明春并没有就生活而写生活,而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把扶贫工作放在革命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描述,既有对革命承诺的传承,又传达出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小说上部第四章“血色根脉”中,对石家三代人的经历做了交代,贯穿始终的主旨就是“从古到今,只有共产党才管穷人”①。爷爷辈石新当年闹革命参加红军,发动群众参与,“他们那批当红军的人中,大多是石匠,有的是力气”②。所以当年在村头山坡大岩壁上刻下的石刻标语“共产党是给穷人找饭吃的政党”,就是老一辈红军凿刻的,石新发动石家梁村十多人参加红军,战争结束后活下来的只有他一人,回村后“面对破衣烂衫的孤儿寡母,他感觉……欠了天大的债”③。为了坚守凿刻在石头上的话,石新选择回到石家梁村,他要让乡亲们吃饱穿暖,才对得起当初跟他出去闹革命的人。父辈石现当兵离家后,长期没有回村,直到父亲去世,得知无人接任父亲村支书一职,也因为“老家还穷”同样选择了留在老家,石现在石家梁村期间“电也通了,路也通了,水也通了”④。可村里还是有人受穷,于是石现将接力棒交到了自己的儿子石承手中,石承最初并不理解,爷爷辈消灭了剥削、铲除了压迫,还是有人受穷,直到父亲辈也没有完成的事,为何自己就能完成?这一疑惑,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进行明确的解答,而是通过石承在石家梁村所经历的一件件事中传达出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石承帮扶的两名贫困对象虽然收入没有达标,石承也因此接受了处罚,但石承却从中领悟了扶贫的真谛,那便是在他的帮助下,这两个人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明确了人生的目标,他觉得“贫困户脸上的笑容比奖状更好看”⑤。这一结尾将小说的主旨进一步升华:只有物质和精神都摆脱贫困,才算真正地脱贫。小说以石家人遵守革命承诺为切入口,传递的是共产党员一脉相承的初心使命,从几十年前红军浴血奋战到脱贫攻坚奔小康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是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彰显的是红色基因永不褪色的光芒。

二、红军后代与基层干部的双重身份建构

小说以石家人为主线,贯穿起了基层的众多人像,多种人物身份与性格在小说中交织,以此设置矛盾冲突。在各种情节中,石承的双重身份被不断突出,凸显了作为红军后代迎难而上的使命感和作为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

(一)红军后代的使命感

在同是红军后代的身份背景下,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石承、凯子和冬哥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也引出了石家三代人都回到石家梁村的原因:让乡亲们摆脱贫困,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进一步确立了石承作为红军后代的使命感。

石承红军后代的身份在开篇就进行了交代:“爷爷原名石臼,有点笨重,挺像时旧,当红军后改为石新。”⑥小说对于主人公红军后代身份的设置十分巧妙,石家梁村爷爷辈几乎都参加了革命,“这一代是老苏区,出去当红军的太多,一个县组建了一个军。”⑦所以在石家梁村有着许多的红军后代,其中就包括石承的扶贫对象凯子和冬哥。石家三代都是共产党员,石承是因为受到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接班”在石家梁村开展扶贫工作;凯子游手好闲,但他却不甘被人看不起,心高气傲,“玩儿的是人穷骨气硬”;冬哥原本家庭幸福,却因为腿病无钱医治,卧病在床,只剩下儿子山仔在家照顾。对于石承的爷爷石新,乡亲们对他的印象是:人人敬仰的回乡老红军、老英雄、老书记,小说第十章提到了石新获得的勋章,冬哥的儿子山仔有这样一段心理活动:“若是自己的太爷爷活到胜利,也有勋章……也同样受人恭敬。”⑧

石承与村里其他红军后代相比起来,他是幸运的,他的爷爷活着回到了家乡,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但石新的战友老乡们都牺牲了,他们的家人后代还没有过上好日子,这也是爷爷辈红军石新和父亲辈共产党员石现都选择回到家乡、带领家乡父老致富的原因,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英雄值得被铭记,而英雄的精神更要不断传承,所以石承回乡的扶贫工作多了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既是对当年红军石刻诺言的传承,又是战友老乡情谊的辈辈延续。

(二)基层干部的责任感

小说中最鲜明的基层干部形象是石承和范镇长,通过两者的对比,生动揭示了基层干部的现状,既歌颂了以石承为代表的基层干部的正义感与责任感,也毫不避讳地揭露以范镇长为例的这类基层官员处事圆滑的作风。

小说在描写山仔打架、转学情节中,对石承和范镇长的不同反应描写展现出强烈对比。冬哥的儿子山仔在学校与范镇长的儿子范龙打架,原因是范龙仗着是镇长的儿子以强凌弱、以多欺少,山仔不服反打伤了范龙,学校知道真相却让山仔转学以息事宁人。学校保安也清楚范龙这个学生的作风,但清楚他也不能说,因为“能到这个学校当保安,全靠范镇长一句话,不能忘恩”⑨。这些话点出在范镇长的权威下,山仔得不到公平的结果。可见,范镇长并不是一个“霸主”形象,而是处事非常圆滑,甚至还有不错的办事能力,在石承扶贫期满之后,全镇的扶贫任务出色完成,范镇长领导的镇还获得了县上的嘉奖。山仔事件后,石承打电话找范镇长说情,范镇长这样回复:“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有他们的规矩,别说你,就是我,也不能乱加干涉,你说是不是?”⑩这几句话合乎情理地驳回了石承的要求,让人无法反驳。

强烈的责任心并没有让石承放弃让山仔入学的希望,他作为村支部书记,山仔又是他的扶贫对象,为了山仔再次顺利入学,忙前忙后,在送山仔去别的镇小学返回途中,他细致地考虑到路途遥远又危险,这一担当精神使他再次联系范镇长让山仔回到原学校。他细心教导山仔:“范镇长可是大家投票选出来的,说明拥护他的人还是多……这世上的人与人之间啊,除了恨,更多的是爱。”⑪石承希望山仔在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不要留下仇恨的种子,能保留着心底最初的纯真与美好,这也是精神扶贫的重要体现。

县上派来扶贫的村书记和镇长,本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层干部,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行事风格。小说通过歌颂与批判的矛盾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理想信念,突出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小说也没有将人物扁平化,而是真实书写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正如石承也经历了平衡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心理,由最初的不理解到尽心尽力做好工作 ;范镇长处事非常圆滑,存在以权谋私的现象,但本职工作完成得还不错;石承的同事既有自私心理,但面对山仔一家的情况时又纷纷献出爱心……这些刻画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正是作者真切感受时代所留下的真实体验,多方面衬托了石承作为基层干部的责任感。

三、民间视角与充满地域特色的语言描写

《山盟》是一篇以歌颂和赞扬为主调的小说,作者从乡村取材,深入基层,以最纯粹和丰富的民间视角来展开“扶贫”这一主要内容,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生动展现了乡土地域特色,再现了宏大历史背景下基层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从而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首先,小说内容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山盟》立足于乡村,以石承为代表的基层干部的扶贫工作为中心,以凯子和冬哥的经历为主要线索,刻画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对家人严厉又极具担当精神的石现、好吃懒做又富有正义感的凯子、心怀理想又自卑的冬哥、善良温柔的覃老师、勤劳质朴的桂珍……这些都是广大农村生活中不同人物的真实写照,他们各自的际遇不尽相同,又因为石承的扶贫工作串联在一起,个体的价值并没有淹没在群象之中。小说中刻画的每个底层人物的鲜活性编织起了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生活的真实景象。

“一部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英雄人物,不是叫人觉得左得讨厌,而是使人觉得高尚而平易;不是使人敬而远之,而是使人感到可爱亲切。”⑫小说对石承这一主要人物的刻画,并不是仅仅表现其高尚、甘于奉献的品质,也同样展现了他的疑惑和迷惘、生气和无奈。小说通过描写石承与父亲的谈话,表达了他的不理解,以及最初是迫于父亲的压力不得不到石家梁村开展工作,甚至为此还和妻子产生了矛盾。此外,描写石承吃母亲的冰镇泉水面好吃到从嘴缝里漏出话来、骑着摩托车在山里开展工作、被扶贫对象凯子气到并和他吵架等情节,又充满了生活气息,似乎是自己身边某个熟悉的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形象,他来自群众,又与群众打成一片,为了群众的利益而转变心态全心全意投入扶贫工作中。小说中石承展开工作的原动力又来自当年红军革命的力量:共产党是给穷人找饭吃的政党!石家三代人践行的正是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论是当年红军革命,还是后来脱贫攻坚以及今天的乡村振兴,都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同时,小说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并不仅仅是在宏大的叙述中完成的,还通过风趣幽默的方言、俗语等描写,既揭示小说革命老区的背景,也彰显了丰富的民间智慧。“如果用植物来做比喻的话,那么我认为一部好作品一定是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对世界的哲学理解作为‘根’,然后生长出自己的形式和创作方法之‘叶’的。”⑬小说中的俗语活泼诙谐,夹杂着巴山地域方言,是作者李明春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凝练而形成的生活哲学,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智慧和民间哲学。如形容石承迫于父亲的压力是“去菩萨面前学鬼叫,讨咒(揍)”⑭,“咒”和“揍”两字发音并不相同,但因为四川部分方言不分平翘舌,听起来好像又是相同的。此处还使用了具有方言特点的歇后语;“臭狗屎糊风旗——闻(文)不得舞(武)不得。”⑮形容凯子在众人眼中的印象:一事无成却又经不起批评。此外还有“篾扇”“地皮”等方言词汇,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山盟》中作者毫不避讳人性的真实,乃至使用通俗口语的描写,如在描写石承的爷爷石新这位人人敬重的老红军时,小说中回忆他在血气方刚的年纪,当有人说不公平的待遇是因为“命”时,石新“呸了一口,‘屁的个命!’”⑯用口语化的描写将石新的真性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也正是文学的审美力量,使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展开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增强了“扶贫”这一主题的可信度,使小说的主旨落到了实处,也让红色基因传承到每一个普通群众的内心深处。

《山盟》是一篇充满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⑰小说作者李明春来自基层,他把丰富的基层经验融入文学创作,记录了时代的样貌,传达了时代的精神,这是作家的责任与使命。李明春根植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将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在塑造石承这个人物时,交代了石家三代人的背景,又特地在他儿子石盟这一名字中注入海誓山盟的含义,是为了把革命的信念贯穿到新时代的工作中,脱贫攻坚的目标是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与当年红军让穷人吃饱饭的理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路上,革命的承诺不断以新的形式继续传承,这也是每一代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⑭⑮⑯李明春:《山盟》,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 年版,第31 页,第28 页,第32 页,第33 页,第90 页,第5 页,第15 页,第88 页,第37 页,第23 页,第80 页,第8 页,第45 页,第28 页。

⑫阎纲:《〈创业史〉与小说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第52页。

⑬吴炫:《否定主义文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312页。

⑰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