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煜[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艺术”的格局似乎在逐渐成型。
一方面,其表现出此前由欧美主导的世界艺术场已然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能够承认和吸纳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艺术。尤其自“‘85’新潮”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极受大众、市场与学界的关注。另一方面,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大抵构成了20 世纪至21 世纪艺术的格局。其中,当代艺术逐渐占据了世界艺术的中心地位。
就世界艺术格局中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这三个概念来看,一可作为时间范畴出现,即现代发展至后现代或者当代的线性发展模式;二可作为艺术观念的定义出现,即不关乎时代发展,只关注艺术的模式特征。
中国艺术并未按照西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线性发展模式向前推进,其正处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混合共生的内在张力中。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历史语境下,中国当代的文化表征也呈现出了错乱、矛盾并和谐统一的状态。“在现代性刚刚起步阶段即遭遇西方的后现代性,这看起来似乎是中国后现代性的时空错位和因之的尴尬,但实质上是它面临着双重的使命:启蒙,与对过度启蒙的校正。”①但中国当下的社会形态既不属于现代,也不属于后现代,金慧敏提出:“当然对于什么是我们自己的建构性后现代,我只能简单地回答说,是对已有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超越。”②可以说,中国艺术界当下所集中暴露出的有关现代性的问题,如杰德·珀尔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来自西方现代性的嫁接,另一方面来自现代性本身的不够完善,这两点构成了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矛盾与困惑,体现在艺术中尤以当代艺术最为突出。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带着对现代性的反驳和批判,但实质上却是现代性的延续,在建构后现代主义之时表现出了对现代性本身的依存关系。当该主义滑移至中国时才发现,后现代主义被断章取义地碎片化接受,而它也终未能将现代性驱逐出历史舞台。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这三者并立成为中国式的现代性症候。在中国当下形成的文化断裂或者思想断裂基础上,如何剔除文化根源中的前现代性因素也成为当下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文章将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艺术理念导向观察当代艺术,不仅要对同一纬度的全球化人类艺术思想发展史进行反思和吸纳,同时要对各个经度的世界人类历史思想精粹进行吸收和借鉴,将这一经一纬置于中国当代艺术坐标体系中进行考量,肯定现代性的进步思想和后现代的先锋意识,并对一些异质性的、阻碍艺术创新的元素进行反思。
20 世纪初,“语言学转向”对现代人文学科产生了积极影响。艺术的发展史被视为一个个新的艺术模式相继出现的历史,也即一个艺术流派结束,另一个艺术风格、流派、主义兴起。从语言学演变角度来看,到20 世纪70 年代末,后现代主义结束,以概念艺术、激浪派和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等为主的西方当代艺术开始。而至90 年代,后殖民主义作为某种理论思潮登上历史舞台,也结束了西方艺术创作上的流派与风格。中国当代艺术在此崇尚艺术观念与风格多元化的语境下被西方所关注,也随之开启了中国的“当代艺术”。
但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通用的Contemporary Art 并非完全一致。汉斯·贝尔廷则认为:“当代艺术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交流方式。”③
自1979 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正式开启,整个80 年代,中国艺术界繁花似锦,几乎将西方从古典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集中仿写了一遍。比如肖鲁、黄永砯、徐冰的、蔡国强部分作品类似于达达主义,而王广义、周春芽等人的抽象艺术则是以现代主义的姿态出现。大多数艺术家从此前的艺术语言中选取旧有模式进行改造,只有少数艺术家彻底割裂了传统,进行全新的艺术模式创作。故而,只有自1990 年初开始的观念艺术从艺术语言层面接近了西方的先锋艺术,进入中国的当代艺术繁盛期。
鉴于此,本文拟将中国当代艺术带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加以考察,从学理上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重大转型时期艺术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观察审美现代性的逻辑内涵演变规律。同时揭示出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哲学思想、美学理论、美学形态对艺术所产生的指导作用,以及艺术实践对新的艺术理论、美学形态所形成的建构反作用。
吉登斯提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 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④现代性的研究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诸多领域,因此现代性概念的运用也就有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美学不同学科中的现代性内涵与意义。
西方“现代性”在古典哲学中出现了以理性为本质特征的启蒙现代性和以感性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现代性的分野。西方的审美现代性基于对以工具理性和世俗功利为特征的启蒙现代性的反思批判而产生,这也为我们理解审美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西方在现代哲学中将现代性作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考察视角出现。
古典哲学之后,现代哲学开始滑向某种经验认知。福柯(Michel Foucault)继承了以感性文化本质为前提的现代性思考,反对将现代性理解为理性;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将现代性看作工业文明或现代社会的简称;齐格蒙特·鲍曼(Marshall Barman)从后结构主义角度,提出流动的现代性理论;卡林内斯库将现代性区分为了资产阶级现代性和美学现代性。除此之外,还有艾森斯塔特(S.N.Eisenstadt)提出的多元现代性、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未完成现代性、阿尔都塞后期哲学思想中的另类现代性、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多元现代性、詹克斯(C.Jencks)的晚期现代性关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这些共同构筑了后现代的理论视野。
而审美现代性的多重维度更多地关涉当下人自身走出现代制度和理念造成的历史存在,集中体现在自我的身份认同上。自我认同体现了人的当下生存状况和主体性态度,以及主体与客体、自在与自为的相互统一。
以上研究皆出自西方语境。当代中国学者集中围绕“现代性”的问题开始进行讨论大致是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
社会学领域里,有如香港金耀基用社会科学知识论述的方式对中国的现代性做了六个基本特征归纳。美学领域里,如陆扬在卡林内斯库的基础上提出两种同源而出的现代性——工业文明现代性和美学现代性。艺术领域里也多有学者提出关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建构的合理提议,比如高名潞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推动时代的价值观和原理。”⑤并在认同西方的现代性基础上提出中国的 “整一现代性”⑥理论,认为西方现代性主要指时间上的,而中国是指空间上的。
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考察时,一方面要借鉴、参照有关西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结果,另一方面仍须结合中国语境下不同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客观实际做出具体分析判断。但在中国语境中,审美现代性的起源分明不是对工具理性的启蒙现代性的批判认知,而是对民族国家的保家卫国的人文精神的诉求。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间以“和谐”的方式形成着某种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建设。
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形态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决定了传统的古典美学形态在长期一段时间内以“和谐”为中心,之后伴随艺术自觉时代的来临而产生了审美形态的变迁。随着工商经济的发展壮大与民族独立,以现代工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美学形态逐步代替了古典美学形态。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影响,以及自我经济、科技发展的影响,中国新兴的审美形态逐步具有了现代美学的精神而随着经济、科技突飞猛进发展,当代美学与艺术在探讨“真”与“伪”的问题层面更进了一步。尤其在西方后现代主义出现之后,其对现代性的批判引起了中国哲学界、美学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中国学者对现代性的进一步思考。中国先锋艺术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裹挟着对社会体制的质疑,以及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共同将中国的审美现代性研究带入了对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的探索之中。
现代性在中国的发生与西方有着诸多不同。首先,中国的审美现代性虽以西方为蓝本,但不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进程赋予了中国现代性复杂的内涵。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建设始终围绕两种不同的内在力量进行。其一,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自由思想,将传统中国的农业社会改造为现代工业社会为总体目的;其二,基于爱国情绪的表达和民族性的价值判断,对西方文化“全盘西化”侵袭的反抗从未间断过。其次,中西方在生成现代性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在矛盾有所不同。西方审美现代性针对启蒙现代性所带来的物化社会与人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甚至导向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反叛。第三,中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截然不同。西方呈现出历时性直线发展模式,中国呈现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共时性的价值体系统一。
由于西方的审美现代性是对工具理性和世俗化为特征的启蒙现代性的反驳,因而有关思考现代性问题的艺术作品也含有较强的反思批判精神。20 世纪80 年代左右,各种西方哲学、美学思潮与艺术流派、作品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产生了直接影响。然而,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表征也显现出了与西方明显的不同。
中国当代艺术对于“现代性”的思考主要来源于两个层面:其一,源于对西方哲学观念与艺术作品风格的借鉴与融会贯通;其二,当代艺术发扬了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批判精神,在产生之初即表现出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和先锋意识。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作品中不止追求有别于“他者”的“创新”,亦将个人及群体的生存境遇等融入思考创作之中,表现出了对现代社会所造成的各种异化现象的反驳,使作品产生了哲学深度与思维广度。
在此,引入“现代性”这一问题作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思考维度不失为最为合理有效的途径之一。下面,大致梳理一下学者在当代艺术中所表达出的对于“现代性”的态度:
其一,认为审美现代性具有反思批判意识,符合现代艺术及当代艺术内在发展规律。其二,从民族性角度出发对西方现代性采取保守主义的观望态度或一分为二的取舍态度。其三,当代艺术既要继承现代性的思想启蒙精神,又要发扬后现代的功用目的。其四,认为迄今为止中国仍在追逐西方现代性,自身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其五,有学者基于民族性的坚守,认为中国应提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理论。
通过梳理西方与中国的现代性发展进程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发觉西方伴随着中国审美现代性生发过程始终。我们须将重点对准承载现代性精神的当代艺术与本土化理论,通过大胆运用本土原创学术理论对当代的观念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深化有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这在新时期中国美学建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①②金惠敏:《后现代性与辩证解释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 4 页,第5页。
③〔德〕汉斯·贝尔廷:《作为全球艺术的当代艺术:一次评判性的分析》,徐云涛译,《美术文献》2011年第 2 期。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黄平校,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 1 页。
⑤⑥高名潞,赵璕:《艺术研究(第一辑)现代性与抽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 3 页,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