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婵[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州 350108]
《传习录》对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记录,是一部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经验的哲学著作。由于“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这一思想也成了《传习录》中的重要主题。“知行合一”思想强调认知与行为的紧密结合,提倡使用认知指导行为,通过实践检验认知。王阳明认为,只有将“知行合一”作为行事准则,才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才能够对自身进行持续的完善。围绕“知行合一”思想,《传习录》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价值的“方法论”,例如,如何更好地开展性格修养、如何促使自身保持内心平和、如何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等,这些方法对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传习录》中的“知行合一”思想仍旧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实践指导价值,而对《传习录》中“知行合一”思想的价值做出认知与认同,对“知行合一”的实现路径做出探索,则是发挥其实践指导价值的关键。
从“心即理”思想的价值来看,这一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我。人是组成社会最为重要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也在不断改变。“心即理”思想引导人们加深对自我本性的认知,并且从精神上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追求。人作为个体,不断地在现实社会和内心的思想境界中进行转换,并对生存问题进行思考和深度追问。正确地认识自我特性是人在社会中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与他人的交往有着思想层面的指导功能。缺乏对自己正确的认知,就会失去道德上的约束,只有把“心即理”思想作为修养自身的思想关键,才能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认知,促进个人特性朝着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心即理”思想能够帮助人们对自身行为进行评判。个人的行为是组成社会行为的单位,个人在形成自我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从自我视角出发,对周围的客观事物进行评判,但这种以自身为出发点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容易造成个人思想上的迷茫。反之,应当从社会行为的总体出发,以客观世界的角度去看待个体行为,才能展现出更为公平客观的结果。以“心即理”作为指导,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自身行为进行评判,才能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从而融入社会人群中去。另外,“心即理”思想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自我品格。“心即理”思想,引导人们从原本单一的物质追求转向精神层面的追求。在精神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就能够帮助人们始终处于内心平和的状态。从这一角度来看,追求内心平和,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摆脱物质欲望对自己的束缚,从而走向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具备了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的前提下,人们才能不断地加强自我品格的塑造,以更为坚定的信念追求人生理想,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达到自我人格的升华。
从“致良知”思想的价值来看,在个体发展方面,追求善良的性格,是人本身应当具备的美好素质,以“致良知”作为人的行为准则,能够帮助人们超越自我,实现全面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心中的良知,才能帮助人们树立追求现实理想的信心。在“致良知”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对自我内心进行审查,就能够让普通大众也像圣人一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善心善行,成为具有仁心的个体。以道德塑造来引领知识的吸收,以德行修养规范能力的增长,才能让个人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更加顺遂。在社会发展方面,“致良知”是对社会思想的进一步改良,是对儒家思想“有教无类”理念的传承和发展。以“致良知”作为德育教育的基本理念,能够更好地调动德育受教者的积极性,提高其主动思考的能力,增强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秉持着“致良知”教育准则,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有教无类”的德育理念,将这种富有人文精神的德育方式贯穿教育始终,才能引起受教者的认同,提升教育的效果。
从“知行转换”思想的现代价值来看,这种思想对于引领社会大众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传习录》中提出了“行”是“知”最终必然呈现出来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这一观点指出人们不能只依靠理论知识学习来提升自我,更重要的是要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通过“知行转换”,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因此,现代社会的人,应当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并在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中,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让核心价值观再反作用于实践行动。躬行实践就是将人的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是人们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因此,其道德义务和职责也有着一定的差别。“知行转换”思想为不同的人躬身实践做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脚踏实地地为社会贡献自身的价值,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道德实践水平,从而实现自我道德目标,在实践中增强自身道德素养,实现思想追求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另外,“知行合一”思想指出,要想更好地构建核心价值观体系,就必须将其内化,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外部环境对于人内心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文化中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性逐渐呈现出来,人们对于文化的选择也更加宽泛。为了给人们的社会化发展和文化素养提升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就必须通过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知行合一”为参照,帮助人们树立价值观意识,并深入了解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才能按照价值观体系的标准,让自身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也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
《传习录》中“心即理”思想指的是人们认知中的“理”并非存在于认知者之外的客观事物,而是依存于认知者的内心,“理”必须通过人的内心进行转化,才能存在和表达。“心”一方面是指人的内心意识,另一方面则是指在意识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心即理”思想表达出了极具主观色彩的观念,但同时也对客观事物的存在表达出了认可,只是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主观认识而存在,在主观的推动下,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在对“心即理”思想做出正确、深入认知的基础上,还有必要深入探究“心体”理论。“心体”理论同时注意到了包括主体意识和人性存在在内的多方面内容,对于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心体”在肯定人的特性是先天形成的同时,也认可后天经验对人性的影响。因此,通过融合本体与感性两方面的存在,并以后天经验实现对先天本性的超越,把人的内心、实践行动和感性活动联系在一起,实现由内心到心外的特性统一;另外,明辨心与理的关系,对于实现“心即理”思想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传习录》中对“心”与“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概括。“理”指的是在人的特性之外的人道与天道,超越了人本身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心”则存在于主体中,是个人的主观意识。在这种解释之下,“心”和“理”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外在规范和内心意识之间的联系。“心即理”思想理论将内外两种联系融合在一起,把内心意识作为外在规范的精神指导,将外在规范作为内心意识的社会存在,“心”与“理”不再是内外对立,而是共同作用,为个人品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致良知”的含义要让“良知”在人内心修养和外在行为中得以体现。《传习录》中的理论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就具备的道德观念,因此,“致良知”就是要运用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内心的思想和外在的行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传习录》主张人们应当控制内心的欲望,转而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一观念虽然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人们丰富内心精神生活依旧有着重要的意义。
体认“良知”是依托“致良知”思想规范行为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人们明确地承认先天良知本性的存在,在认识自身良知的过程中,也就达到了修养内心的效果。体认“良知”需要人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从而感悟良知本体,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同时,体认“良知”还需要克服个人的私欲,通过对内心物质追求欲望的压制,突出精神追求的作用。这种体认“良知”的方式,是在封建社会中追求道德修养不完备的理论之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学习和借鉴时,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进行引用。
实现“良知”是依托“致良知”思想规范行为的重要保障。实现“良知”就是要通过实践,让人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践行道德规范。其中蕴含了诸多富有价值的观点,强调了人的认知和行动的统一性,突出了实践行为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不止指出了以道德实践来考究道德修养的价值,也提出了通过实践来进一步提升道德修养的观念。因此,《传习录》中的思想,并非反功利主义的,而是要实现道德修养与功利追求的统一,用高尚的道德素养来实现行为上的超越,这对于唤起人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警醒作用。
“良知是谓圣”表达出了在追求思想境界层面人人平等的理念。在更为久远的历史中,圣人是理想化的人格代表,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在《传习录》中指出,只要内心有着美好的品德就可以成为像圣人一样品格高尚的人。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鼓舞了社会大众,为人们追求道德素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思想更容易被普通人所接受,也更容易受到其影响,从而注重提升自我修养,提升社会总体修养水平。
《传习录》中指出,人的内心原本就存有对社会、对他人的善意,只是因为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逐渐被蒙蔽,才出现了邪恶的思想,阻碍了善心的发扬,因此,祛除内心的恶念,才能让善心再次成为思想主流。而祛除内心的恶念,就必须压制内心的私欲,放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遵从内心善良的天性,在扬善抑恶的过程中,寻找光明。
《传习录》中“心之良知即为圣”的思想,把成为圣人的可能性拓宽到每一个社会大众身上,降低了成圣的难度。而要实现对成圣的追求,就要以现实作为行为实践的出发点,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环境,仅凭内心就成为理想中的圣人,因此,必须学会接受现实。但同时,《传习录》也提出了超越现实才能超越自我,才能打破周围环境对人的约束,进一步磨练意志并塑造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层次。
要成为更伟大的人,就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志向实现的过程,是人的意志得到锻炼的过程。坚定地以志向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地进行学习,提升自我文化储备和道德修养,并持之以恒,最终才能够成长为同时具备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人。远大志向的实现,必然需要以意志力作为支撑。《传习录》中指出,要想提升道德修养,不能只靠静坐冥想,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历练。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人的意志力能够得到更好的修炼,道德素养也得以提升,同时,对于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困难中磨砺人的心性,才能真正做到“知行转换”,以实际行动促进道德修养的发展。在具备意志力的基础上,自我反省也在个体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层级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内心的私欲。《传习录》中提到,无论是“知”还是“行”,都必须彻底去除心中的杂念,时刻进行自我反省,将不利于道德修养提升的私欲摒除,才能够走出内心的困境。另外,在实践行动中求知至关重要。“知行转换”中,“知”一方面指的是知识,另一方面则是指求知的过程;“行”指的是躬身践行。《传习录》中指出,人必须要完全投入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如果只是敷衍行事,则无法在实践中做到求知。因此,人们必须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求知,才能够实现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行”与“知”融合的过程中,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以此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综上,《传习录》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这种强调认知与行为和谐统一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旧具有借鉴价值与指导意义。为此,现代社会的大众有必要把握“心即理”思想、深化“致良知”内涵、追求“成圣”精神、践行“知行转换”,从而有效提升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