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志远《王阳明:心学的力量》的传记书写

2023-09-25 02:56:01徐洁聪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6期

⊙徐洁聪[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2019 年,明史学者方志远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对王阳明一生的事功和学术进行了独到的讲解。节目播出后,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而这份被观众称为“余音不绝,堪称经典”的讲解文稿,经整理修订,成了传记《王阳明:心学的力量》一书。全书系统地展示了王阳明在“百死千难”中探索“圣人之道”,体悟“心性之理”,践行“亲民”“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路历程,同时灵活生动地刻画出了阳明心学在实践中的不断进步及其在实践中展现出的不凡力量。

王阳明的功业经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传奇一笔,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更是流芳百世,影响深远。新世纪以来,“阳明热”现象的出现引发了多方的关注,文艺界也涌现了众多王阳明题材的文艺作品。而通过这些文艺作品,普通读者虽能够大致了解到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但对他所处时代的具体背景却并不熟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读者们在阅读相关作品时的观感。而作为杰出的明史学者,方志远教授对于相关明史的系统梳理和独特体悟,使得《王阳明:心学的力量》的史学讲解精彩绝伦。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立体的、不断成长的王阳明,也让读者从中渐渐感受到了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领略到了阳明心学在实际运用中所拥有的恢弘力量。与此同时,历史的神秘色彩并未让方志远肆意着墨添笔,而是让他笔下的文字更多了一层史实的印证。他带着学者的严谨目光,为读者揭开了王门子弟给王阳明所披上的神化外衣,使读者们看到了历史长河中真正的阳明先生和阳明心学。

而正如本书书名所示,王阳明所悟出的心学理念蕴含着恢弘的力量。阳明心学在军事谋划、政治管理方面的广泛而有效的应用,显然就是对其力量的强有力印证。而阳明心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也真正阐明了何谓“心学的力量”。它的体悟过程也被方志远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书写出来。原本艰涩难懂、如隔云端的心学知识及其发展过程,在他抽丝剥茧般的书写下,变得生动易懂、极为精彩。也正是因为如此,本书才被赞誉为“余音不绝,堪称经典”的佳作。

一、深入浅出:生动的史学讲解

要了解王阳明、解读王阳明,就应先了解时代背景、剖析他所处时代之特征。方志远教授对明史颇有研究,这也就导致了普通读者可以通过此书较为深刻、全面地领略到大明历史风云中的王阳明。史学视角的巧妙结合也使得读者对王阳明有了更明晰、更深入的见解。

那时,明朝已“进入‘百年承平’的转型时期,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呈现繁荣,风气日渐开放,思想趋向自由,多元化的社会正在到来”①。绝非任何时代都能够出现王阳明。若无春秋战国的开放包容、百家争鸣,以及战乱纷争、百废待兴,又如何能够产生孔孟的圣人之道。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人物。恰如孔孟一般,王阳明所处之时代必定是特殊的,方志远也通过其扎实的史学功底为读者抛出了明确的例证,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出那时大明的时代特征。

王阳明中进士后入工部观政,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威宁伯王越修墓。而这个王越,正是在大明疲不堪战之大势下,数次领兵与蒙古部落抗衡,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传奇人物。方志远对王越的提及与刻画,不仅细致地展现了少年王阳明心中的楷模,同时也引领读者走进了那个有志者心怀抱负、建功立业的时代。除此之外,在描述王阳明为探求“圣人之道”开始讲学论辩时,方志远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叙事说理,同时在字里行间渗透了当时的时代氛围。“讲论的前提是思想解放、言论自由。明朝前期,政治气氛严肃,聚众讲学被严令禁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私人讲学之风便开始兴起。”②早前便有吴与弼、娄谅等学者大儒在家乡讲学,且闻名天下、从学者众多。而王阳明此次则是更为大胆地以官员的身份在京城宣讲与朱子说有所异同之学,堪称继往开来。他继时代讲学之风,开得却是阳明子的心学之基。在方志远的描摹阐释中,王阳明的出现、阳明心学的诞生,均被赋予了一定程度的历史必然性。在这个渐趋开放、多元包容的时代格局中,人们不管是选择居庙堂之高为官入仕、建功立业,还是身处江湖之远体悟心性、讲学授徒,都有了成功的机会、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而在层层渲染描绘下,方志远将王阳明及其学说的诞生与时代格局间的紧密联系深入浅出地刻画了出来,使读者能够以宽广立体的史学视角,更为深刻地看待王阳明及其学说诞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缘由。

而方志远也善于通过磅礴的历史背景介绍,来帮助读者理解王阳明言行中的深意,以及王阳明在功业、学术上的成就之伟大。他细致而全面地为读者普及时代背景知识,让读者了解到:在人人因循守旧、不敢变通的情形下,王阳明的特立独行和不走寻常路。“在朝廷命王阳明用兵平定田州、思恩之乱时,王阳明以‘抚’代‘平’;大藤峡、八寨折腾已久,朝廷对这两处的用兵已毫无信心,只是极力用‘抚’,王阳明却反其道而行之,一举用兵平定。”③但他所做出的一切决定,均是基于对现实的用心考量。王阳明调查到田州、思恩之乱的起事之人本是迫不得已,官兵压境后求生不得,于是只能拼死反抗。对于这类迫于无奈方才作乱的人,以“抚”代“剿”显然更加省力。而对于大藤峡、八寨,在遣散官兵之事的掩护下分别攻取,自然更为巧妙妥当。方志远通过史学视角的结合运用,让读者了解到:王阳明之所以敢于去做这个背水一战的人,全然是因为他的“知行合一”与“不耻下问”。但也正是这份基于对现实状况妥善考察的“用心”,造就了王阳明的卓越功业。

此外,方志远也通过结合史实、灵活转变视角,对王阳明的功业进行刻画。正如对王阳明在江西庐陵的治理上的描写,方志远并非平铺直叙地记录王阳明的种种行为,而是不断转换视角,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史实细致地描绘了民众的需求和面对王阳明如此亲民、爱民时的真实反应。这种社会背景、心理描写、人物反应相结合的情景书写,可使读者身临其境,更加能够切身处地地体会到那时的历史人物之真实经历与真切感受,从而在历史格局中,感受王阳明功业之伟大。

二、环环相扣:严谨的学术书写

方志远对王阳明生平事迹、功业学说进行了严谨的学术性书写。王阳明事功之伟大、阳明心学影响之深远在方志远的书写中得以呈现,而读者也可从中得见一个更为真实、生动的王阳明。

在对王阳明功业学说的讲解之中,方志远穿插了许多可信度较高的文史资料,为他对王阳明之事迹的讲述和见解,增添了许多凭证,体现出鲜明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而庞大的文史资料的引用,也促成了多重视角的转换。个人、弟子、社会、时代等视角使得王阳明的形象及其学说更加鲜明、透彻。在描述“良知”二字的理念迸发时,《刻(阳明)文录叙说》中提到“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提及“直抉千圣千贤心印,开后人多少进修之路”。自王阳明对“良知”之理念迸发的痛快酣畅到为后学之士开体悟先河的明透豁达,促成了从自身视角到社会视角的转变,这让阳明心学影响之深刻显得更为可信,也让读者更容易体会到王阳明学说之伟大意义。

然而,弟子视角中所延续的言论也并非全然客观,方志远也对此进行了严谨的学术性书写。身为弟子,自然会对老师王阳明产生深切的仰慕,以致王阳明过世之后,其门人将阳明心学传承发扬的同时,也在不断神化王阳明。如在描写“龙场悟道”时,他们便为其蒙上了神秘色彩,“成了佛教徒营造的禅宗六祖慧能顿悟神话的翻版”④。经王门弟子的这一番描述,王阳明仿佛神乎其神地于一刹那,顿悟到了心学的真谛。而在这一方面,方志远则秉承着严谨的学术态度,站在客观角度上,指出了王门弟子对王阳明的神化行为,并对“所有的‘顿悟’,都是‘渐悟’的阶段性成果”这一观点进行了详尽阐释。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序》曾提到“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误。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生发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心学理念。方志远在此巧妙地引入《朱子晚年定论·序》里的这段话,恰恰向读者解释了“龙场悟道”实际上经历了长期的求索,正是“渐悟”积累而成的“顿悟”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方志远虽致力于阳明心学之宏大力量的书写,但作品中却从未有过神化阳明心学的倾向,反而更坚定了从客观史料中探索阳明心学力量的道路。他通过对王阳明“渐悟”心学的严谨书写,告诉读者:阳明心学正是因为有着无止息的“渐悟”,才会不断有“顿悟”成果的推出。

三、循序渐进:“悟”出的“心学力量”

方志远对于阳明心学之诞生的书写,主要突出王阳明“悟”的过程。他将王阳明在“百死千难”中体悟“心性之理”、践行“亲民”“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路历程尽然展现于纸上。

首先,方志远对王阳明体悟之心路历程的书写是循序渐进的。王阳明几乎穷尽一生才体悟出了心学的根本,他对心学的认知自然也是不断更新、时时渐悟的结果。方志远按照时间顺序总括性地归纳出了阳明心学所经历的两个“三变”,而阳明心学也正是由于这两个“三变”,才相对完善。第一个“三变”为:“溺志于辞章之习”“稍知从事正学”“求诸老释”。方志远强调,王阳明通过第一个“三变”到“龙场悟道”,只是寻找到了通向“圣人之道”的路,是始得其“门”,而非已得其“道”。他将“龙场悟道”作为衔接点,引出了阳明心学的第二个“三变”:追求“圣人之道”从而有了“知行合一”的感悟;“知行合一”便是“致良知”,此为真正的“圣人之道”;人人心中有良知,人人都可成“圣人”。历经两个“三变”,王阳明才终得“圣人之道”。“而要践行圣人之道,便要恢复人们心中泯灭的良知,就必须要有‘致’的功夫,这也是圣学的唯一功夫。”⑤对于王阳明“渐悟”心学的历程,方志远则是通过叙写其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来一一表述的。从初讲学时“立异好名”的责难,到“龙场悟道”时面对的穷山恶水及内心的迷茫彷徨,再到南赣山贼、宁王之乱的危急情势……在方志远笔下,王阳明内心的困惑不解、外界对其的考验层出不穷,而他便在此间历程中不断克服、不断明悟、不断实践,时时“渐悟”终成“顿悟”。全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使读者仿佛能真切地看到王阳明于灰暗前路中不断突破、前行。

其次,方志远通过对王阳明功业的书写,将阳明心学的力量逐一展现。正如书名中的“心学的力量”,本书紧紧围绕“心学的力量”展开。而方志远也在书中为读者明晰了阳明心学所蕴含的独特性和哲理性:王阳明的“心学”和陆九渊的“心学”、程朱的“理学”最大的区别便是更多地注入了对个体的人文关怀,这是阳明心学的突出特征。而这一份对个体的人文关怀便体现于:王阳明相信要破除愚夫愚妇的“心中贼”,就必须从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用度、生老病死等问题着手。方志远对此将阳明心学与历史事件相结合,意在让读者能够体会阳明心学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强大力量。在他笔下,岑猛余部卢苏、王受等人起义反明后,王阳明用“以抚代剿、土流并用”之法平定江西之乱。对于此事的善后事务,王阳明便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之理运用其中。经过仔细考察,他发现这些所谓的“山中贼”实际上极度贫困,他们的“心中贼”不仅涉及善恶,更涉及生活的出路。而在此处的描写中,方志远通过生动易懂的小说式语言,直接点明了王阳明言行中的“亲民”性,体现了他的“知行合一”——真正将“致良知”贯彻到了实际行动、治民策略中去。因而王阳明在军事上平定南赣后,随即下达了一系列善后措施,给了这些流民合理的生存空间,从民生上消除了江西地区“山中贼”的“心中贼”,真正恢复了此地的秩序。

方志远通过对此事的生动描写、详尽阐释,体现了阳明心学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使读者产生代入感,真正体会到了王阳明对于“心性之理”的体悟、对于“亲民”和“致良知”的践行。同时,也展示了王阳明事功与学术的统一,在历史真实中展现了阳明心学的宏大力量。

四、结语

方志远对王阳明心学的书写,能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其学说之力量。而他在书中所展现的深入浅出的史学故事、严谨明晰的学术书写、环环相扣的体悟历程,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无论穷达皆有兼济天下之心、一路“知行合一”的阳明先生。《王阳明:心学的力量》以其宽广立体的史学视角、高妙独到的传记书写,使读者从波诡云谲的政事变迁中,体悟到了阳明心学思想之光辉、意义之深刻、力量之伟大。

①②③④⑤《王阳明:心学的力量》,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6页,第41页,第83页,第56页,第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