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静 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正德元年(1506)十二月,王阳明冒极大的风险上奏《乞宥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意在“伏愿陛下追收前旨,使铣等仍旧供职,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①。这封奏疏非但没有解救戴铣数人,反而让王阳明自己沦为阶下囚。《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疏入,亦下诏狱。已而廷杖四十,既绝复苏。”在狱中,王阳明写下诸多诗歌,反映了他所身处的环境以及他在巨大变故下思想情感的变化,其中“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既有不能充分介入政治的失望,又有超然脱俗的归隐情结。两者的矛盾在王阳明心中引起激烈冲突与挣扎,经历思想的矛盾斗争,王阳明洗去了潜伏在心中的退隐气,悟得“带枷带锁,才得圣贤事业”。
从朝堂沦落诏狱,环境和心理都产生巨大落差。此时的王阳明还远非圣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被捕在狱,生死未卜,怕是王阳明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落得这般境地,奏疏中提到的情况如“赫然下命、远事拘囚”,“或致失所,遂填沟壑”等情况这么快就在身上应验了。牢狱环境恶劣,朝廷政治黑暗,都让王阳明看不到希望。《有室七章》是王阳明“狱中诗”的第二首,“窒如穴处,无秋天冬”描述出即便是白昼,诏牢里也是昏黑一团,不知秋不知冬。寒冬时节,冷不堪忍。王阳明在这首诗中充分展现监牢恶劣的环境和自己不可断绝的忧愁。虽说王阳明身处封闭的监牢内,好像住在洞穴里,令人想起四年前在阳明洞打坐的光景,然而世事无常,那时还是自由自在、心怀理想抱负,希望得道升仙,而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回想起来是多么讽刺,如何不让人心生悲凉?
然而,哪怕是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忧愁的竟不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是对皇帝亲小人而远贤臣的忧愁。如果能够让皇帝明白过来,自己则死不足惜。唐代韩愈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说道:“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②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想必王阳明与韩愈的想法一致,该是抱着挽救政治现状的信念和坚持。《有室七章》诗中并没有出现颓废抱怨之意,反而能看到诗人一片赤诚之心。就算是身处牢狱之中,王阳明依然心系铁窗外的朝廷,这样的赤诚之心在历来中国文人中屡见不鲜,如唐代安史之乱期间的杜甫、宋代坚持抗金含冤而死的岳飞父子,无一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也正是这种赤诚之心,帮助王阳明度过了这一段人生绝境。
王阳明在狱中望见月亮,泪满衣襟,情绪悲伤,有感而发作了《见月》一诗:“屋罅见明月,还见地上霜。客子夜中起,旁皇涕沾裳。匪为严霜苦,悲此明月光。月光如流水,徘徊照高堂。胡为此幽室,奄忽逾飞扬?逝者不可及,来者犹可望。盈虚有天运,叹息何能忘!”这首诗中,王阳明半夜突然醒来,不禁泪流满面。他不为自己身陷囹圄,前途无望而哭,而是悲叹这“月光如流水,徘徊照高堂”,月光如流水一般时照时不照,就像朝廷局势忽明忽暗,局势未明,说到底王阳明还是忧心时局而心情烦闷,借窗外的月光宣泄不满。但诗人始终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诗的最后往上一扬,将前面的阴霾统统驱散,哪怕再痛苦,王阳明始终有所希冀,相信“逝者不可及,来者犹可望”。孔子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④的精神。王阳明也自我勉励,重振信心,盛衰成败自有天命,徒劳叹息并没有用,不如先踏踏实实做好眼前之事。
同样,借月抒情的还有《屋罅月》一诗,其中佳人高楼宴宾客的想象似是在隐秘地表达归隐的愿望,王阳明的思绪跟随月光,想象佳人宴宾客,妇人苦苦等候的场景,以丈夫外出游侠而独居的幽妇自比,慨叹人生虚度,就连虚幻的佳人弹琴高歌都带着凄婉哀伤。并非歌声悲苦,而是诗人心情悲哀,“泪下长如霰”。王阳明借月色表达自己的落魄绝望,却又超越落魄和绝望,坚持为官的初心与现状的痛苦令王阳明矛盾又茫然。
王阳明在狱中思绪万千,他的狱中组诗“曾反复出现晦暗、绝望,乃至隐隐的怨气”⑤,这些情绪左右着王阳明的思想,使其产生强烈的对家人和家园的思念之情,而一直存在于王阳明心中的归隐愿望再也遏制不住。“从莫名的戚欣之动心,引发了做个陶渊明式耕垄田亩的退隐之思”⑥。
厄且益坚,誓死不从,最终走向归隐,这是中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主题,也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之一。王阳明也概莫能外,遭遇不幸后归隐的念头只增不减。“天寒岁云暮,冰雪关河逈。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惊风起林木,骤若波浪汹。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滔滔眼前事,逝者去相踵。崖穷犹可陟,水深犹可泳。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深谷自逶迤,烟霞日悠永。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垅!”在《不寐》这首诗中,王阳明流露的思想感情即是对田园生活的深切向往。全诗气势低沉,直到“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才振作起来。《诗经·柏舟》里有“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⑦,是说“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翻卷。王阳明借此对上文来一个反转,表示即使艰难险阻,也无法撼动他的心志,颇有些孟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⑧的意味。除了阐述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决心,王阳明并没有表示出远大的志向和对于官场的执着,曾经为官一方的抱负被现实所打倒,现世的艰难和归隐的愿望代替了王阳明一直以来对政治所抱的希望。此时王阳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归隐。对归隐田园的强烈渴望时时动摇着王阳明做圣人的决心,如若不能面对大难,那么就回归田垄,耕田读书,关乎天下的大事就该交给贤达之人,自己躬耕度日,逍遥自在,也别有一番乐趣。
由监狱内呆如木石独坐,到开阔的峰顶、松下的悠闲,再到最后驾一叶之扁舟,友溪鹤洞猿以相乐,从黑暗到光明,前后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以至于让人怀疑是不是同一首诗,同一个诗人所写,在此王阳明内心的洒脱不羁在诗中完全显露出来。“兀坐经旬成木石,忽惊岁暮还思乡。高檐白日不到地,深夜黠鼠时登床。峰头霁雪开草阁,瀑下古松闲石房。溪鹤洞猿尔无恙,春江归棹吾相将。”这已不再是儒家的王阳明,而是道家的王阳明,逍遥无为的思想深深浸入诗中。首联到颈联完全是一个大转折,由狱中之景,一跃而上到雪后放晴峰顶上的一间草房,王阳明开阔的胸襟及新奇雄壮的想象为诗歌营造了悠闲有趣的意境,而“草阁”“古松”和“石房”都是隐居的意象,诗人的想象由独坐的监室,到屋檐,到峰顶松下。“溪边的仙鹤,洞里的猿猴,别来无恙啊,我将随一江春水,撑一叶小舟,来和你们相伴。”王阳明在诗中绘出一幅与仙鹤猿猴嬉戏的图景,最后落到一叶扁舟作结,言有尽,而意趣无穷。然而想象终归是想象,不过王阳明毫不遮掩自己意图归隐的心情,与《天涯》中“思家有泪仍多病,报主无能合远投。留得升平双眼在,且应蓑笠卧沧洲”如出一辙。思乡之情一经产生便无法收回,何况还有病在身,王阳明自觉“报主无能”,这无能一方面是诗人对宦官掌权的朝廷极度失望,另一方面则是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无力感。也许是听闻刘瑾意欲将自己远谪的消息,王阳明深感前途未卜,生死难料,在这样的恐惧与未知中,其归隐田园的念头愈发强烈,挥之不去。是向前继续追求心中之道,还是放弃年少时的梦想,干脆后退做一个隐于山林的闲散人物,王阳明愈发纠结,苦苦寻找精神支撑。
王阳明的退隐气,幽怨气久久藏于心中,无法消去。越是艰难时,越需要深度思考,王阳明在狱中思虑铁窗外的朝堂,思虑亲人家乡,思虑自身的未来。《易经》为他找到一个入口,《易》为圣人忧患之书,也为圣人洗心之法,“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⑨。王阳明在狱中揣摩学习《易经》,深刻反省自我,并总结出上疏的得失。《易经》让诗人体会到天道的微奥,同时净化了诗人的心灵,使之充满浩然之气。
王阳明出狱时已有所悟,“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其时已经显出光明心地。而《读易》使得我们理解他的狱中生活,多了一个维度:他的洗心之法。“囚居亦何事?省愆惧安饱。瞑坐玩义易,洗心见微奥。”王阳明立下圣人之志,想要光复圣学,因此没有抱怨之心,只是在反省中日求精进,他闭目静坐,反复琢磨《易经》,以此来净化心灵,体会天道的奥妙之处。另外,王阳明在狱中反思与刘瑾等人斗争却惨遭失利的原因,即“省愆”的具体内容和结果:“包蒙戒为寇,童牿事宜早;蹇蹇匪为节,虩虩未违道。”意思是说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想办法,应当刚柔相济,而不能用力过猛;刚正直谏未必一定是守节,恐惧退缩也并不一定就违背良知。王阳明对于自己上疏之事做了反省,一是自己刚硬过头,二则时机不对,进一步指出,当时如果自己能有恐惧之心,从而徐徐宽柔图之,也未必就是违背正道。总之王阳明得出结论,铲除小人才是目的,死节不是目的,如果抱着死节的目的上疏,反而变成一种私欲,应当克去。如此反思又为王阳明寻得一条出路,“有道则见,无道则隐”⑩,也就是王阳明提出的“遁四获我心,蛊上庸自保”。像当年周文王囚于羑里推演《周易》,王阳明被执于锦衣狱,亦沉浸于周易的演习之中,非为占自己命运的吉凶,而是将它作为表明心志的手段。既然天下无道,王阳明有了自保的意愿,想要不问政事,一心讲学。此时,王阳明心地顿开,一派气象万千,浩浩荡荡之生机。“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俯仰天地之间,从眼见到心想,问心无愧,全是浩然正气。古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⑪,后有王阳明“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王阳明不再为世事所困扰,像颜回那样快乐生活,绝不是矫情,而是真诚意。王阳明于此处洗去藏于内心的田园退隐气、幽怨气,得精神之自由,体会孔颜箪瓢之乐,已在悟得圣贤之道的前夕。
至此,王阳明内心浑然浩瀚,一改廷杖、监狱之阴晦,一片光明。《别友狱中》一诗有道:“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虽身在监狱,憔悴狼狈,但是王阳明和狱友们讲习学问,朗诵诗文,一直没有停止。吾心从道,内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王阳明12 岁立志做圣贤,绝对不是徒有其名,而是时时刻刻都在思考、探索和践行。他在《传习录》中也曾告诫弟子:“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⑫“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⑬王阳明即使身在狱中也坚持实践这一点,“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与狱友相互辩驳,引经据典,成了他的日常生活。这样的讨论必然使王阳明更加坚定地追求圣贤之道,当他得知出狱的那一刻,不像苏东坡经历“乌台诗案”后看淡一切,顺其自然,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是怀揣着成为圣人的人生理想,“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不求高官厚禄,也没有消沉抱怨,不问世事,只愿在立志成为圣贤的路上,披荆斩棘,继续前进。
王阳明从入狱到出狱经历一月有余,其间抱过希望,也有过失望,而他思想上的一切苦闷与彷徨,其根源就在于未能找到一条真正能通达于至道的途径。在狱中以及之后谪至龙场的经历是王阳明走向光明之前的黑暗,王阳明在去贵州贬谪之地前受廷杖之辱,历牢狱之灾,在狱中读易经、反思自我,经过入世和归隐的思想矛盾斗争后,洗去隐藏于心的退隐和幽怨气,坚定信念,志在做圣贤。某种意义上说,王阳明在狱中就已对一直追求的圣人之道有所体悟,其后的龙场悟道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转变而来。
①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91页。(文中相关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②施树禄编著:《全唐诗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页。
③范仲淹撰,张伯行订:《范文正公文集》(卷七)第113页。
④〔春秋〕孔子著,〔宋〕陈祥道编:《论语全解》,四库全书版,卷九,第293页。
⑤⑥陈润华:《阳明龙场悟道的前夜与精神准备 王阳明〈狱中诗〉解析》,《上海文化》2016年第11期,第122页,第124页。
⑦张南峭注译:《诗经》,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2页。
⑧孟子:《孟子》,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12页。
⑨郭丹主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⑩⑪上海辞书出版社专科词典编纂出版中心编:《孔孟名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版,第35页,第25页。
⑫⑬王阳明著,梁启超点校:《传习录集评》,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108页,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