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罗湖与苏子》的艺术特色

2023-09-25 02:56:01曾文鑫湛江科技学院广东湛江524094
名作欣赏 2023年26期

⊙曾文鑫[湛江科技学院,广东 湛江 524094]

《罗湖与苏子》是骆正军教授创作的一部新编历史作品,剧本以宋绍圣四年苏轼在广东惠州任上,被一贬再贬为琼州别驾、儋州安置,途经雷州,巧遇同贬于此的弟弟苏辙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借助真实的历史与丰富的想象再现了苏轼经停雷州的传奇故事,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作品由序幕、湖畔巧遇、探病索书、书院访贤、月夜游湖、饯行风波、夜探情真和湖畔欢送八个部分组成,故事首尾相连,一气呵成,丰富多彩,呈现别致的特色,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总体而言,作品的艺术特色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巧妙,合乎情理

构思的巧妙首先就表现在序幕中。序幕出现的伴唱、太监宣读皇帝诏书,以及董毕表露对苏轼的仇恨,三个内容都围绕苏轼而展开,但作者并没有让苏轼立即登场和观众见面,苏轼只是在暗处遵旨和倾听他人对其的感叹和憎恨,观众先闻其声,未见其人,这种安排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带给观众一种想象和期待,换而言之,这种安排激发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使得观众不由自主地想象豪放洒脱的苏轼究竟是何方高人,究竟是何举止表现,增强了观众对苏轼的好奇心,唤起了观众对苏轼登场的期待,达到了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功效。

其次,构思的巧妙集中体现于第一场湖畔巧遇的故事安排中。作者没有立即让苏轼登场,而是通过叶之诚和陈晓莹两个底层人物的家常对话形式,跳跃性地推进故事的进展。叶之诚一边劳动一边背诵苏轼的词作品,为后面苏轼的登场再做铺垫,接着写颇具好奇心的阿莹询问阿诚所背诵苏轼之词为何意,这为后面苏轼的登场,进一步渲染了气氛。阿诚慨叹苏轼的不平经历,立志学习借鉴苏轼的品格与为人等,都为苏轼的登场做了有力的烘托。阿诚和阿莹津津有味地谈论苏轼的经历和传闻,他们此刻还未曾料到,能够在罗湖巧遇苏轼。

紧接着,苏轼的小儿子苏过,来到阿诚和阿莹劳动的地点,参与聊天的阵营。苏过一番颇为自信和颇有见识的谈吐,引出了苏轼的出场;阿诚和阿莹竟然能在罗湖,遇见素来仰慕的大文豪苏轼,犹如喜从天降——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显得非常巧妙,阿诚和阿莹的台词:“东坡先生?我们刚才还在背诵他的诗词呢,真的能够见到东坡先生?”足以表明他们的兴奋和激动溢于言表,可谓第一巧遇也。而更为巧合的还在后面,阿诚说起,还有一苏先生借住在隔壁邻居家,且有苏珍一女,时常背诵苏先生的词作,苏轼惊喜地发现原来同胞兄弟苏辙也被贬于雷州,并且恰巧碰见苏辙从窑厂务工归来路经此地,可以说巧遇的安排天衣无缝。

作品令观众喜爱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直接让苏轼巧遇苏辙,也没有直接交代苏辙被贬于雷州,而是借助他人之口循序渐进推进故事的发展,让巧遇自然而然呈现,让观众觉得巧遇既在意料之外,同时也在情理之中,这种巧遇带给苏轼和苏辙的惊喜也是不言而喻的。苏轼不嫌苏辙的脏兮兮穿着,热切拥抱苏辙,足以看出苏轼巧遇苏辙的莫大惊喜;苏辙同样是惊喜万分的,一句“哥哥,我也特别想你呀”道出了苏辙做梦都不敢相信能在雷州巧遇哥哥。这一切对于苏轼和苏辙来说似乎在做梦,但又是切实的巧遇,这就是作品激发观众兴趣的所在。总之,作者构思极为巧妙,故事安排别具匠心,让读者阅读文本后也觉饶有趣味,韵味无穷,为后文故事的进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巧设悬念,引人遐想

剧本总共由七场构成,每一场的故事相对独立,彼此关联不太多,具有内在的独立性。作者按照时空逻辑不断推进每一场故事的进展,直至每一场最后突然引出一个事件,且不交代事件的进展和结局,可谓巧设悬念,引发观众无限的遐想。比如第一场,主要叙述阿诚和阿莹二人在罗湖湖畔巧遇苏轼、苏轼巧遇弟弟苏辙的故事,故事既颇具传奇又充满温情,让观众为之动容,此场结尾董毕突然闪现,吟唱内心独白:“猎狐逮兔一锅收,借机雪恨报父仇。”让观众感觉董毕来者颇为不善,对苏轼兄弟二人充满敌意,接下去董毕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对付苏轼兄弟呢?作者并未在文中交代,故事戛然而止,充满悬念,颇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

再比如第二场,主要讲述巫医和惠洪高僧前来为苏轼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诊病、治病,但新任县令黄侃借口前来探望病人,突然登门拜访,并且赠送补品给王朝云,但却以索要苏轼的书画为交易条件。苏轼对黄侃的人品已经有所耳闻,因此委婉拒绝黄侃的要求,让黄侃脸面扫地而走,苏轼此举得罪了黄侃,黄侃以“那你们等着吧”相要挟,露出一副凶神恶煞的面目,让观众感觉此人同样来者不善,似乎要置苏轼于死地——然而故事到此也戛然而止,黄侃究竟如何对付苏轼不得而知,作者一概不交代,让观众尽情去想象,凡此种种皆体现在每场的故事最后。总之,作者在每场故事最后巧设悬念,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既带给观众意犹未尽之感,又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使得作品饶有趣味,颇能增强作品文本的可读性,也有利于作品搬上舞台之后,被更多的观众所接纳。

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剧本主要讲述苏轼被贬琼州、途经雷州时的传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不言而喻,苏轼成为故事的主人公。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着眼于塑造苏轼的“这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在剧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苏轼形象,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第一场湖畔巧遇中,作者借助叶之诚之口高唱“苏公遭遇‘乌台案’,被贬黄州受冤屈;中举必定做好官,不贪不腐解民忧”,侧面烘托出苏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展示了阿诚对苏轼的敬佩之意。苏轼讲道:“读书之人,书就是命根,书就是魂灵,在我眼里,就像宝贝疙瘩。”直抒其不凡的人生乐趣,昭示了自身借助读书来修炼素养和品质的志趣。苏轼劝告苏过:“不管有无差官随,天有灵,为人处世‘慎’为首,慎独、慎微、慎初和慎终,君子之道是正途,旁门左道千万莫去蹓!”展现的是苏轼为人处事谨小慎微,毫不懈怠的处世原则。

第二场探病索书中,作者借叶阿婆之口,高唱:“苏先生,乡邻敬你人品好,尊老爱幼是楷模,乡邻敬你官声正,上得高山下得河。”侧面烘托出苏轼知书达礼、为官正派、为民做主的清官形象,赢得了百姓的好口碑;苏轼以题写对联赠送给街坊邻里,表示感谢,真切地展示了苏轼重情重义、知恩图报和廉洁自律的高贵品格。黄侃带着礼品过来看望王朝云,别有用心想讨要苏轼的书画作品来谋取利益,被苏轼断然拒绝,充分展现了苏轼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和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和做人的骨气。

第三场书院访贤中,面对黄小宝的戏弄,苏轼机智应对,不与之计较,彰显大度的胸怀。苏轼在寇公祠堂前虔诚瞻仰寇公以及在书院中滔滔不绝讲述有关寇公的往事,赢得叶之诚、陈晓莹、陈茂生等人啧啧称赞,足见苏轼见多识广、文化底蕴深厚和能说会道的过人才华。

第四场月夜游湖中,叶之诚亲自掌舵带领苏轼夫妇游玩罗湖月夜美景,游罢又被陈茂生和惠洪高僧设宴款待,侧面烘托出苏轼重情重义,受人爱戴和敬佩,最后苏轼题赠书画与书院和寺庙表达感激,鲜明地展现其知恩图报、善行广播的可贵品质。

第五场饯行风波中,在苏轼离开雷州前,陈茂生、苏辙、苏珍等人尽其所能,纷纷带上酒肉和水果前来为苏轼饯行,甚至叶阿婆要宰杀青毛小狗来款待苏轼,侧面烘托出苏轼在众人心目中的口碑非常之好,受众人敬佩。最后董毕带着衙役闯进小院,污蔑“苏辙强占民宅,不给房租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同时污蔑“苏轼违纲纪,假借侍妾病沉重,淹留雷州一月余。游山玩水享清福,蔑视朝廷无高低”,董毕不分青红皂白,以极为荒唐的莫须有罪名准备将其捉拿归案。在如此危急时刻,苏珍和叶阿婆纷纷站出来为苏辙作证,高唱“老身愿意作见证,苏先生租房事不假;每月租银有二两,高出旁人数倍价”,侧面烘托出苏辙是善待百姓和心系百姓的大好人,并非董毕所言作威作福和欺压百姓之人,否则叶阿婆也不可能挺身而出为苏辙作证。

当董毕也想把苏轼带走时,王朝云、陈茂生、陈晓莹、叶之诚、惠洪高僧等人据理力争,抱团反抗,极大地震慑了董毕的威严,让董毕知难而退,以“暂且放你们一马”为借口溜之大吉,侧面烘托出苏轼是一个光明磊落、为民做主、善待百姓、才华横溢的君子,因为如此,才被众人合力冒死相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从正面塑造了一批底层人物的美好品格,如陈晓莹、叶之诚、叶阿婆等人,他们本分老实、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心地善良、通情达理,这在剧末“湖畔欢送”情节中,展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彰显了雷州人民的优秀品质,他们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形象鲜明,对比突出

剧本出现的人物并非很多,有像陈晓莹、叶之诚、苏珍、苏过、黄小宝这样的年轻人,有像叶阿婆这样的平民百姓,有像被贬的苏轼、苏辙兄弟,有像陈茂生这样的塾师,有像惠洪这样的高僧,还有像黄侃、董毕这样的朝廷官员。作者在剧本中有意于对比这些人物形象的差异,突出他们的形象特点,使得不同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比如董毕在故事开篇的时候对苏轼恨之入骨,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苏轼从惠州被贬琼州的行程中,一路跟随苏轼,暗中观察和监视苏轼,处处刁难苏轼,企图抓住苏轼的把柄将其定罪处死,以报所谓的家族仇恨。直至第六场夜探情真中,他偶然发现王朝云是其失散多年的妹妹,得知妹妹当年被苏轼从青楼里解救出来才有尊严地活下来,且得知苏轼当年也曾多次上书给朝廷重审其家族冤案,只是因为朝廷不作为,才导致家族遭遇劫难……当董毕得知过往的这一切真相后,内心对苏轼的仇恨瞬间消散,发自内心地感恩跪拜苏轼;尤其是通过长时间暗中观察苏轼的一举一动,并未发现苏轼有攻击朝廷的不敬之词后,他对苏轼的人品更是敬佩不已,自惭形秽,且为苏轼前行琼州打开了方便之门,为其暗中保驾护航。总之,董毕在得知自家遭遇劫难真相前后的言行变化非常之大,突出了其前期专横跋扈和后期通情达理、知恩图报的形象特点。

再比如,陈晓莹、叶之诚、苏珍、黄小宝,同为在浚元书院求学的年轻人,前三人虚心求学、尊敬师长、待人友好、知书达礼、分辨是非,黄小宝却口出狂言、目无尊长、仗势欺人、自视清高、自以为是,活脱脱一个放荡不羁、庸俗不堪的纨绔子弟形象。叶阿婆虽出身卑微,陈茂生虽一介塾师,惠洪高僧虽处佛门,但他们都心地善良、是非分明、通情达理、教子有方,与黄侃的是非不分、为非作歹、作威作福、教子无方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历史上的苏轼,为人厚道,直言不讳,不畏强权,心系百姓,他并非蔑视朝廷和讽刺朝廷,只是觉得新党大张旗鼓所推行的那一套变法条文,并没有真正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对于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等法律规定极为反感,认为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弊端,需要调纠,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

因此,当苏轼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后,他感慨万千,百感交集,愁苦不已,写下了诸如《湖州谢上表》等作品。不曾料到,他被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奏折弹劾,被扣上“攻击朝政,反对新法”的帽子,使得宋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最后将他发配到了黄州、惠州、琼州等地。苏轼一腔正气,仗义执言,为百姓代言,可并没有换来朝廷的认可,反倒被一些盲目主张变法和拥护变法的新派人物所诬告和陷害,他与新派人物的别有用心、贪赃枉法、唯利是图、欺压百姓等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朝廷内部混乱不堪、宦官当道、相互勾结、党同伐异的残酷现实,使得北宋的衰退在所难免,令我们可悲可叹,唏嘘不已。

另外,剧本还设置了大量的提示语,为导演和演员提供了必要的表演依据,同时,作为文学读本,也能给读者增加阅读时的现场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从而大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令人回味无穷;在语言表达上,剧本采用了唱念结合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欣赏兴致,引导观众根据人物的台词和动作来把握故事的发展进程。其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相结合,作者一方面让人物使用古代汉语来叙述故事,如“一湖碧波映眼帘”,“长恨此生非我有”,“天有灵,为人处事慎为首”,“且喜拙荆病好转”,“但得今生长厮守,不羡鸳鸯不羡仙”等,文言气息很浓厚,给人一种历史感和古典感。

《罗湖与苏子》的问世,为雷剧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形式,为雷州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如何打造雷州文化名城提供了一定的启示。雷州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振兴,要善于开掘文化资源,开创新的文化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剧本会成为宣传雷州文化乃至湛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只要我们踔厉奋发、勇立潮头、守正创新、勇毅前行,雷州文化将会散发出新的、更加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