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张超 武建辉 王治国 孟繁斌 樊华 王永胜
[关键词] 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率;变化趋势;水土保持功能
[摘 要] 为明确新时代新阶段水土保持目标任务,准确评价水土保持工作成效,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利部党组创造性提出“水土保持率”的概念。水土保持率的变化分析研究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数据、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数据为基础,从全国、省级、不同经济区域三个维度计算并分析了1990—2020年全国水土保持率的变化,总结了水土保持率的变化趋势及在四个经济区域的总体分布格局,并从水土保持率在推动水土保持职责压实、管理工作抓实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转变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方向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941(2023)09-000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的战略目标[1]。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明确新时代新阶段水土保持目标任务,准确评价水土保持工作成效,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2019年10月,水利部党组创造性提出“水土保持率”的概念[1]。
1 指标定义及提出的意义
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效果和自然禀赋水土保持功能在空间尺度的综合体现[2]REF_Ref1509\r\h。水土保持率的提出为水土保持成效评估提供了客观有效的衡量指标,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情况的可量化的一项综合性评价指标。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数据。
1)第一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调查时间为1989—1990年,主要采用1985—1986年时段的MSS卫片,重点地区选用1∶10万比例尺的尖兵卫星影像或1∶3.5万比例尺的航空相片[3]。
2)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调查时间为1999—2000年[4],主要采用1995—1996年时段的TM图像数据,无法获得该时相数据的地区采用其他影像[3,5]。
3)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数据。普查时间为2011年,主要采用2009—2010年2.5 m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并结合抽样调查获取土壤侵蚀数据[6-7]。
4)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数据。调查时间为2020年,在主要采用2020年2 m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和风力侵蚀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获取土壤侵蚀强度数据[6]。
2.2 分析方法
依据获取的数据,从全国、省级、不同经济区域三个维度计算、分析水土保持率动态变化情况(未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时,重庆市属于四川省,为保留原始数据情况,本研究根据各年份实际行政区划进行水土保持率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全国水土保持率动态变化分析
全国1990、2000、2011、2020年水土保持率分别为60.93%、62.14%、68.53%、71.26%,水土保持率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見图1)。其中,1990—2000年年均增长0.12个百分点;2000—2011年年均增长幅度最大,为0.58个百分点;2011—2020年年均增长幅度为0.30个百分点。虽然2011—2020年较2000—2011年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还处于逐渐增长阶段。
3.2 各省份水土保持率变化分析
从各省份水土保持率及其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吉林、上海、广东、广西、海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率在2011年有所下降,其余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率整体均呈稳定上升趋势。
从图2可看出,1990年各省份水土保持率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山西、内蒙古、辽宁、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8省(自治区)水土保持率低于全国平均值,水土保持率最低的省份为宁夏,仅为25.05%。
从图3可看出,2000年有山西、内蒙古、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8省(自治区)水土保持率低于全国平均值。1990—2000年间,辽宁省水土保持率有所提高,并超出全国平均值;宁夏水土保持率也有所提高,但仍为水土保持率最低的省份。
从图4可看出,2011年有山西、内蒙古、重庆、陕西、甘肃、宁夏、新疆7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率低于全国平均值。
2000—2011年间,四川、贵州两省水土保持率提高,超越了全国平均值,其他大部分省份水土保持率也明显提高,水土保持率差距逐渐缩小。
从图5可看出,2020年山西、内蒙古、重庆、陕西、甘肃、宁夏、新疆7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率均得到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值。各省份水土保持率差距进一步缩小。
3.3 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动态变化分析
水土保持率高低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本底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个经济区域的水土保持率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水土保持率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对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图6可以看出,30 a间,我国水土保持率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等经济区域的分布总体格局略有改变。虽然东部地区水土保持率一直最高,西部地区一直最低,但是2011年以前东北地区位居第二,中部地区位居第三,2011年以后中部地区水土保持率快速上升,高于东北地区位居第二。总体来看,2020年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水土保持率均大于80%,只有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值。
同时,从图6可看出,不同区域水土保持率的变化差异也很明显。1990—2000年,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水土保持率均有所提高,但西部地区水土保持率呈下降趋势;而2000—2011年,西部地区水土保持率增幅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3.3.1 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1990—2000年间,水土保持率大幅提高,年增长幅度达0.6个百分点,其后水土保持率增长趋势逐渐平稳。东部地区水土保持率稳定提高的原因主要有:①东部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势平坦,水热条件好,植被恢复快,治理效果好;②水土流失基数小、强度较低,治理比较容易;③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水土流失治理标准较高。
3.3.2 东北地区
1990、2000、2011和2020年,东北地区水土保持率分别为71.43%、77.27%、77.71%和80.88%,水土保持率总体呈增长趋势。1990—2000年,水土保持率增幅最大,年增长幅度达0.58个百分点;2000—2011年水土保持率增幅较小,年增长幅度为0.04个百分点;2011—2020年水土保持率年增长幅度提高到0.35个百分点。
3.3.3 中部地区
1990—2000年,水土保持率增幅最大,年增长幅度达0.75个百分点;2000—2011年水土保持率年增长幅度为0.66个百分点,水土保持率持续提高并超出东北地区,位居第二。
3.3.4 西部地区
1990—2000年,西部地区水土保持率呈下降趋势;2000—2011年西部地区水土保持率以年增长0.68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2011—2020年水土保持率增速基本与其他区域并行。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水土保持率快速提高的原因主要有:①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高;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有利于降低水土流失强度;③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人口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土资源影响减弱。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根据产生的原因,水土流失尤其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可能完全消失[1]REF_Ref122991118\r,水土保持率最终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8]REF_Ref1921\r\h。30多a来,我国水土保持率快速提升,目前已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上升空间有限,上升速度逐步减缓。
2)在几十年坚持不懈的治理下,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水土保持率稳步提高,但我国自然禀赋条件决定了水土流失量大面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应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严格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同时,加快对现有水土流失的治理[1]REF_Ref122991118\r,补齐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3)从各省份水土保持率变化情况来看,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6省(自治区)水土保持率虽逐年增高,但始终低于全国平均值;贵州省水土保持率平稳增长,并于2011年超出全国平均值。
4)从区域变化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个经济区域水土保持率基本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格局仍然是东部地区水土保持率最高,其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不同区域的变化差异明显。
4.2 建议
1)充分发挥水利部门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牵头作用[9]REF_Ref16483\r\h,协调各有关部门,将水土保持率作为重要约束性指标纳入相关规划目标[10]REF_Ref3054\r\h,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推動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水土保持职责进一步压实。
2)切实抓好水土保持率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结合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等按年度进行考核评估[1]REF_Ref122991118\r\h,强化考核结果应用。通过评估制度的建立健全,推动水土保持率分阶段目标顺利完成。
3)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差距较大,应结合实际确定不同的工作任务重点和方向。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治理质量和水平,以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和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4)我国东中部地区水热条件好,水土流失相对轻微,治理质量和成效相对稳固,同时经济发展较快,应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在水源涵养、水质维护、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功能,强化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的提升[11-13],率先将水土流失治理方式从减量降级转向提质增效[1]REF_Ref122991118\r,以满足该区域人民群众对更多生态产品和更美好生活的需求[11]REF_Ref5382\r\h,实现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5)完善水土保持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发挥好中央投入的撬动作用,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水土保持,形成水土保持工作合力,全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满足百姓需求。
(致谢: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数据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致以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蒲朝勇.科学做好水土保持率目标确定和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21(3):1-3.
[2] 曹文洪,宁堆虎,秦伟.水土保持率远期目标确定的技术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2021(4):5-8,21.
[3]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水土流失数据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2-30.
[4] 刘四中.安徽省三十年水土流失变化趋势分析[J].治淮,2017(2):57-59.
[5] 曹夏雨,张亚琳,赵妍,等.晋陕蒙接壤区1990—2020年水土流失动态变化[J].水土保持通报,2021,41(6):133-138.
[6] 高云飞,张栋,赵帮元,等.1990—2019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20(10):64-67.
[7] 高健翎,殷宝库,张建国,等.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J].人民黄河,2016,38(10):111-114.
[8] 樊华,王治国,李小芳,等.我国水土保持近远期目标指标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9):152-156.
[9] 蒲朝勇.推动新阶段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举措[J].中国水利,2022(7):6-8.
[10] 王治国,张超,王春红.关于我国水土保持顶层设计若干重要关系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14(5):145-150.
[11] 焦居仁,史立人,牛崇桓,等.我国东中西部水土保持发展战略[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5):1-6.
[12] 张超,王春红,王治国,等.基于水土保持功能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11):67-71.
[13] 张超,王治国,凌峰,等.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及其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14(5):90-99.
收稿日期: 2023-05-11
基金项目: 水土保持业务项目(126214000000201005)
第一作者: 李小芳(1990—),女,山西中阳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工作。
E-mail: lixiaofang@giwp.org.cn
(责任编辑 徐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