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水土保持;示范县;做法;秦州区
[摘 要] 多年来,秦州区十分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始终站位“水保立区、水保兴区”的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系统谋划,创新治理模式、引领惠民产业,完善监管服务、巩固治理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秦州区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8 120 hm2,水土保持率达77.91%,森林覆盖率达38.4%,城市绿地率达39.9%。2022年12月,秦州区成功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在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中图分类号] S15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000-0941(2023)09-0034-03
秦州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黄土梁峁沟壑区,跨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支流藉河流域和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支流西汉水、白家河等流域,总面积2 442 km2,辖7个街道、16个镇。秦州区历史文化悠久,有“羲皇故里”之称,境内环境优美,素有“陇上江南”之称。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0.4 ℃,年均降水量500.7 mm。主要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属黄河流域的区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 650 t/km2,属长江流域的区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700 t/km2。
1 治理历程及取得的成效
追溯秦州区水土保持发展历史,早在1942年天水市秦州区就成立了农林部水土保持实验区(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的前身)。1943年在中国水土保持学家蒋德麟和美国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民(W.C.Lowdermilk)协助下,开展了长达13 a的水土流失成因和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建立了全国最早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点。
新中国成立至1989年是秦州区水土保持工作初级发展阶段,以政府行政督促、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全区充分发挥“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及“农业学大寨”精神,以出义务工的形式,组织群众利用农闲时节“修平地,建梯田”,以玉泉、环城、关子、中梁一带为代表,累计修建梯田约45 km2,探索总结出了“倒壕法”“蛇蜕皮”“顺坡开沟”等人工修筑梯田的建设经验。
1990—2004年是秦州区水土保持工作快速发展阶段,国家投资总计达3 082.83万元,项目区所在乡镇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折资达2.97亿元。期间,依托“长治”工程、国债专项工程、藉河示范区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累计完成78条小流域(其中长江流域42条)综合治理任务,治理面积达到1 226.28 km2。
2005—2019年是秦州区梯田建设跨越式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政府协调,部门项目整合,国家投资大幅增加,总计投资12.50亿元。梯田建设以全部机修、人工培埂为主,以“唱水保歌,修饭碗田,造幸福林,念果树经,发产业财”为理念,依托“长治”七期工程、中央扩大内需财政专项资金水保项目、藉河示范区二期工程、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秦州区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秦州区项目、全省500万亩(1 hm2=15亩,下同)梯田建设工程和全省75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项目,整合多部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基本口粮田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等,大力开展梯田建设。
此阶段累计建设梯田439.59 km2,完成27条小流域(其中长江流域12条)综合治理任务,治理面积1 370.33 km2。
2019年之后,秦州区不断探索和实践新时代水土保持发展模式,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项目带动、利益驱动”的工作机制,坚持水土保持与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探索出了“梯田+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秦州区大力发展樱桃、苹果、花椒等产业,形成了以藉河流域南北两山为主的1.33万hm2花牛苹果基地,西汉水流域0.67万hm2富士苹果基地,罗玉沟流域0.67万hm2大樱桃基地,关子西苑流域高山区0.33万hm2优质花椒基地,太京0.2万hm2优质鲜食蜜桃基地,汪川、牡丹、太京0.2万hm2乌龙头基地,天水、秦岭、牡丹0.6万hm2中药材基地等七大优势产业区;实施西菜南移战略,将秦州区蔬菜产业从传统的川道灌溉区向高海拔山区发展,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建成1.07万hm2蔬菜产业基地,推广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秦州區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了全区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2022年底,秦州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 688元,群众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工程被誉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截至2022年底,秦州区坡耕地整治面积累计达6.48万hm2,坡耕地治理度达94%,全区玉泉、中梁、杨家寺、天水等14个镇实现了梯田化,360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梯田化;共建设淤地坝35座;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 120 hm2,其中坡改梯50 873 hm2,营造水保林46 586 hm2、经果林19 198 hm2,人工种草5 690 hm2,封禁治理25 773 hm2;水土保持率达77.91%,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达96.9%,森林覆盖率达38.4%,城市绿地率达39.9%。秦州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如1998—2011年实施的黄河流域第一个大型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通过治理34条小流域,构建了“两带三大亮点”(“两带”即北山经果产业带和南山综合产业带,“三大亮点”即梯田建设、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和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的整流域综合治理格局,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优质示范工程,为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样板。秦州区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部委、省、市等各级好评,秦州区先后荣获“黄河流域(片)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先进集体”“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省级先进县”“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等10余项部委、省、市级荣誉称号。2022年12月,秦州区成功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2 做法
2.1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系统谋划
1)创新工作机制,保障组织引领。秦州历届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始终站位“水保立区、水保兴区”的战略高度,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和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立了天水市秦州区水土保持工作委员会和相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全区经济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制订了《秦州区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落实目标责任考核,形成“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示范县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明确功能定位,强化规划引领。近年来,秦州区按照功能划分,依据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需求,因地制宜,分区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相结合,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完成“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秦州区水土保持规划及专项规划,如《秦州区两江一水水土保持规划》《秦州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规划》《黄土高原秦州区藉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规划》等,并以规划为引领,坚持多措并举、一张蓝图绘到底,提前谋划,科学布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
2.2 创新治理模式,引领惠民产业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秦州区充分发挥各部门项目相互配套、资金互为补充、功能相互支撑的“拳头效应”,创新技术路线,探索地域特色治理道路,坚持以流域为载体,以片带开发为平台,以为民办事为出发点,以粮为纲建粮仓稳住农业基本盘,以林果产业优势促“绿色银行”惠“三农”,以强化沟蚀治理保安全,建成了“流域治理+现代循环农业立体开发+商贸流通+旅游观光”的西坡梁水土保持田园综合体循环经济型小流域、“水土保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为民服务”的关子流水高标准小流域等20多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小流域,形成了“多措并举抓治理,增加群众钱袋子,开创秦州经济发展新路子”的综合治理发展模式,为示范县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3 完善监管服务,巩固治理成果
秦州区不断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创新思路,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了“天上看、地上测、网上管、实地查”的立体监管体系。一是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二是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巩固治理成效;三是利用甘肃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规范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四是督促已完工生产建设项目及时进行自主验收;五是依法严肃查处违法案件;六是依法依规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截至2021年,秦州区生产建设项目共编制水土保持方案110个,方案编制率100%、审批率100%;2017—2021年共收缴水土保持补偿费2 087.21万元,返还补偿费1 074.91万元,其中用于小流域治理及沟道治理1 021.91万元,用于水土保持监测等53万元。
秦州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一直处于全省前列,多次在全省水土保持工作会上进行交流发言,2017年被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评为黄河流域(片)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先进集体;2021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秦州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提出了表扬,并授予秦州区水务局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称号。
2.4 推广监测示范,提升信息应用
一是秦州区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并在秦州区水务局下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股,主要负责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监测数据交流、监测成果汇总等工作;二是投入资金148.54万元,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监测面积达89.31 hm2;三是以甘肃省首个安装预警监测系统的小泉沟淤地坝为示范,积极推广至有安装条件的淤地坝;四是由专职人员负责年度区域水土保持信息、生產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信息的报送工作。
2.5 推动国策入心,深化宣传引领
为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采取电视、网络、简报、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围绕“一法一条例”主题,突出重点,以集中宣传、媒体宣传与专题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人流量大、群众比较集中的广场、购物中心、乡镇、社区等区域开展集中宣传。对重点生产建设项目,如十天高速公路、天平高速公路等项目,则深入施工现场,采取检查与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既推动全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又增强生产建设单位防治水土流失的意识。
3 结束语
2022年秦州区水土流失面积仍有539.36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2.1%,水土保持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秦州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为统领,以深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准确把握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形势、新要求,巩固提升示范县成果,坚持建设与管理齐抓、治理与预防并重,进一步探索工作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提升治理能力,强化预防监管,为推动秦州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美好新秦州提供坚实的水保支撑。
收稿日期: 2023-01-06
第一作者: 吴萍(1979—),女,甘肃天水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项目管理等工作。
E-mail: 29170108@qq.com
(责任编辑 张绪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