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慧
【摘要】体育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通过研究分析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小学体育中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以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自我效能感;实践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体育课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责任,而且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如何通过小学体育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是小学体育教师要思考的新问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是指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信心,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成就相关,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对小学体育能否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践进行探究,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评价低,形成习得性无助
自我评价低的学生意味着他可能不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会导致习得性无助问题的形成。习得性无助是指孩子在完成某项任务时遇到挫折和困难后,感到自己无法控制这种情况,并且开始放弃尝试,甚至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此种感觉会进一步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评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心理弹性弱,激发强烈情绪
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的能力,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内容。教学中会经常发现心理弹性弱的学生在面对一些挫折和困难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调整。这些情绪问题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降低自我效能感水平,甚至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上出现问题。
3.自我表达差,抑制自信主动
很多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人际互动中缺乏自信和主动性。特别是在学习中他们担心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会被否定或嘲笑,不愿意或不敢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或发表看法,这会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敢尝试新方法或想法,从而限制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4.成功体验少,影响探索挑战
学生自我效能感低意味着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成功体验相对较少,无法建立自信心,容易感到沮丧和失落。面对新的任务或挑战时,容易产生畏惧感和压力,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敢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容易被困在舒适区内,难以成长和进步。
二、小学体育对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践探究
1.积极评价,减少习得性无助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积极评价可以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同时,教师还能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成长,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减少习得性无助。
(1)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而不是只看结果。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不相信自己,想要放弃时,帮助他们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思考、探究等方面,并给予肯定和指导,例如:“虽然运球控球很难,但是你在练习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控制球的方向,很好!”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相信自己,不会轻言放弃,减少不管怎么做都会失败的习得性无助感。
(2)在师评、互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时多使用肯定、积极、正向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表现。同时,评价中在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时,也可使用先纠正再肯定的形式,比如:“老师觉得你在练习肩上掷准动作时,手臂可以挥得再快一点,你的动作完整性和节奏已经很好了,只要这一点再改进一下,你会更棒的。”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觉得虽然有些地方没做好,但其他方面还是很好的,便会尝试努力做到更好。
2.情境运用,增加心理弹性
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需要让他们学会在情境中思考、体会、学习遇到挫折、困难或与人相处中怎么避免产生强烈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如何进行调节,逐渐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从而更加坚定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提高心理弹性。
(1)创设具体情境,学生角色扮演。通过创设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进行体验和实践,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和角色,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加强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能力。并锻炼他们的适应、应变能力,培养他们面对各种不同情况的自信心和勇气。
(2)组织体育比赛或游戏。体育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一些小游戏、小比赛,然后,通过师生赛、个人赛、小组赛和班级积分赛等多样化的比赛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比赛中体验、适应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达到自己所想的结果,让学生在困难和得失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自信和心理承受力,不断提高心理韧性和弹性。
(3)观摩比赛视频。通过观摩体育比赛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比赛规则、战术技巧、运动员的表现等,提高他们兴趣和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习运动员的坚毅品质,明白他们在应对挫折、困难时是怎么做的,了解负面情绪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运动员是如何处理和应对这些负面情绪的,然后,反思自己在比赛中的行为,以后如何改进,从而增强心理弹性。
3.小组合作,加强人际互动
小组合作是小学体育经常会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成功的小组合作,小学生可以體验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和价值。这种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主动、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以勇敢地探索和迎接挑战。
(1)均衡分组,选拔并培养好小组的“带头人”。在分组时要注意学生水平的均衡性,采取异质分组,把同等水平学生分散在不同组中,这样在小组活动中就能实现强弱结合,以强带弱的模式,逐步提高每个组及每个组员的运动水平。培养好“带头人”,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与评价中起到示范与帮助作用,正确引导其他组员的学习与评价。
(3)小组活动主题要全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能,也有自己薄弱方面,教师设计活动时要顾及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学练情况,活动主题和内容尽量全面,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都有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增加自信,以此蓄能,为勇敢地探索新领域和迎接挑战积攒能量。
4.日志建立,积累成功体验
体育日志是指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记录自己体育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日志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成功体验的积累,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设计合适的日志表格。老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日志表格,包括日期、运动项目、运动时长、运动强度、心率等内容,让学生记录每次运动的情况。
(2)介绍日志的作用。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体育日志的作用,包括记录个人运动情况、反思运动表现、制定运动计划等。
(3)要求学生每次运动后记录。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次运动后记录自己的运动情况,例如运动项目、时间、强度等。
(4)定期检查日志。老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体育日志,了解学生的运动情况和表现,给予适当的反馈和建议。
(5)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根据学生的体育日志,老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体育锻炼。
(6)鼓励学生分享日志。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育日志,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
三、小结
经过实践总结可以看到,在小学体育中运用一些方法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十分有效,很多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在自我表达、小组合作等方面更加积极主动,探索能力和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给体育老师带来很多启示,在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要不断地通过梳理、分析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具体原因,什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所有问题一概而论,更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去寻找解决方法和途径,并不断尝试和总结,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严国富.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9(9).
[2]张宏亮.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8(7).
[3]趙山.小学体育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J]. 新课程·小学,2022(5).
[4]杨波.初中生身体自我效能感与体育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