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 李以琳 王森25
[摘要]文章对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统计周期内出版物的数量、种类、作者等方面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体育图书出版在“双奥”语境下的特点。文章认为,体育图书出版更应把优质内容的生产放在首位,肩负社会赋予的责任,选准出版主题,创新出版形式,重塑出版渠道,以出版之力传播体育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体育图书;出版对比;奥运会
我国体育图书出版在历经21世纪两次由奥运会利好带来的巅峰之后,又将面临一次自我超越的重大机遇。笔者选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前的一个自然年作为统计周期,对国内两家具有代表性的体育类专业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进行研究,对两家出版社在统计周期内的图书出版情况做历时性分析,从中寻找奥运会对体育图书出版的影响,以期为未来我国体育图书的出版提供参考。
一、“双奥”语境下体育图书出版的概况
(一)21世纪以来的政策导向和技术支撑
21世纪以来,体育图书出版有着明确的政策指引。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科学技术对体育运动的介入程度日益加深,依靠科教兴体应当成为体育界的共识[1]。由此,适应21世纪体育改革需要的体育图书迎来发展机遇。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新一轮体育强国五年计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因此,体育图书出版也需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好地发挥凝聚力量的作用。
新信息传播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是出版业顺应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5G+AR”“5G+VR”等技术融入图书能给读者带来沉浸式、交互性更强的内容产品[2],传统出版业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在内容的生产、传播与营销等方面找到突破口:出版社借助大数据可以获得更清晰的读者画像,为图书出版规划提供指导;以直播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方式不断拓宽出版的边界……在一系列新技术的赋能下,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协同发展,不断驱动体育图书出版的革新。
(二)“双奥”之下的出版盛况与民情联动
2007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国内出版社掀起奥运图书出版的热潮,仅2007年国内出版的奥运类图书就达432种。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7月13日,国内出版的奥运类图书有473种[3];从销量来看,奥运类图书2008年前半年的销量比2007年的销量增长了104%[4]。在奥运东风的引领下,体育图书也涌现出版热潮,不仅数量增多,图书种类也更加详尽。2007年,全国体育图书的销售码洋为435万元[4],2008年则达到530万元,这说明在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之下,人们对体育的关注日益升温,体育图书出版如火如荼。这种盛况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后也同样涌现。从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冬奥成为出版业的关注焦点和出版热点。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全国共出版与冬奥会相关的图书413种,其中体育类图书的数量最多[5]。这种“体育热”“奥运热”在线上线下也实现了同频共振。例如:为了迎接北京冬奥会,京东图书推出冰雪运动图书专题,向广大群众普及相关体育知识;2022年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众多图书馆开展与冬奥相关的文化活动,有冬奥会主题展览、冬奥主题图书馆、冰雪运动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冬奥图书热度不断
攀升。
(三)两家体育出版社的典型性确证与研究路径
资料显示,1993到1997年我国体育图书出版遇到低潮,但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共同以年57.38%的平均贡献率为我国体育图书出版渡过难关履行职责[6]。自有统计数据以来,截至2022年3月1日,当当网在售的体育类图书共212223本,销量靠前的出版社有: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等。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在体育运动类目下的图书共49749本,占比23.44%,是体育图书出版的主要力量。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代表了专业体育图书出版社的实力,因此对这两家出版社的考察研究具有典型性。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的馆藏中文资源和孔夫子旧书网上所有在售图书作为数据来源,检索关键词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在时间上选取我国两次奥运会举办前的一个自然年作为统计周期,同时参考当当网的数据进行佐证,去除重复图书,并对检索数据中以G8开头的代表体育类的图书进行种类整理。调查结果发现:夏奥统计周期内两家出版社的出版物总量为483本,体育类图书总量为337本,占比69.77%;奥运类图书总量为70本,占比14.49%;作者数量共计391人。冬奥统计周期内两家出版社的出版物总量为478本,体育类图书总量为396本,占比82.8%;奥运类图书总量为20本,占比4.18%;作者数量共计355人。
二、“双奥”语境下体育图书出版的对比分析
(一)出版物数量稳中求精
相比夏奥统计周期,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在冬奥统计周期内的体育类图书数量增加了46种,奥运类图书数量减少了35种;人民体育出版社在冬奥会统计周期内的体育类图书数量增加了13种,奥运类图书数量减少了15种,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统计周期内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和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出版物总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反映出体育类专业出版社在策略方面不再以量取胜,而在品质方面深耕,从拓展品类向专业、垂直领域过渡。近年来,出版环境遭遇新冠疫情冲击,传统出版业务面临各种风险,如出版周期拉长、印刷发行受阻、纸质图书市场明显萎缩等[7],這需要出版社适当调整出版规划,减少纸质图书的发行。另外,两家出版社在统计周期内体育类图书占比明显增多,奥运类图书占比有所减少。这说明两家出版社在做好奥运相关图书出版工作的同时,没有一味迎合奥运热点,因为奥运类图书并不具备长期畅销的必然性,所以两家出版社把体育图书出版的立足点放在“常销”而不是“热销”上[8]。
(二)体育类出版物比重增幅显著
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国内体育图书的子类目划分为G8体育、G80体育理论、G81世界各国体育事业、G82田径运动、G83体操运动、G84球类运动、G85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以及G86水上、冰上与雪上运动,G87其他体育运动和G89文体活动。文章对两家出版社在统计周期内出版的图书进行分类,得出不同类目图书在两家出版社出版图书总量中的占比。两家出版社在夏奥统计周期内出版图书483种,冬奥统计周期内出版图书478种,共计961种,将这961种图书分别放入“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国家版本数据中心”进行搜索,并将结果在《全国总书目》《中文体育图书总汇》等工具书中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两家出版社G8—G89分类的体育类图书在夏奥统计周期内共254种,在冬奥统计周期内共384种,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数据可见,相比夏奥统计周期的52.59%,冬奥统计周期内体育类图书占比上升至80.33%,占比显著提高。其中,增幅最明显的两个类目是G84和G86。G84类目的增长主要源于延期至2021年举办的第32届东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球类项目图书出版的刺激;G86类目的图书出版占比提高,源于两家出版社对读者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雪阅读需求的预判与迎合。此外,两家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类图书占比居前的三个类目完全相同,分别是G80、G81和G85,并且前三的总占比由46.17%上涨到57.32%。这既反映出两家出版社在出版物种类上的布局主次分明,也表明它们共同肩负着体育理论图书出版的重任,体育理论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根基,理论正确才能保证发展道路的正确[6]。
(三)机构类作者占据多数
从作者数量来看,夏奥统计周期内参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图书出版的作者数量分别为220人和171人,共391人;冬奥统计周期内的作者数量分别为179人和176人,共355人。而两次奥运会期间都参与体育图书出版的作者则寥寥无几,可见体育图书的作者多以一种新旧交替的规律向前发展。从著作形式来看,两个统计周期内的图书出版形式都以独著为主。根据词频分析发现,在两个统计周期中,以机构或课题组署名出版图书的情况较为普遍,如“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人民体育出版社”“国家体育总局”等机构类作者共出版图书75本。这反映出在“双奥”语境下,官方体育组织和机构在体育图书出版中担当更为重要的使命。从作者地域分布来看,国内体育图书作者占据绝大部分,海外作者数量很少,海外作者或中外合著体育图书的比例仍需要提高。
三、后“双奥”时代体育图书出版的启示
(一)坚守内容优势,科学预测需求
出版业坚持出版的品位与质量,用专业优质的内容打动读者,是每一家出版社应坚守的铁律。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作为专业的体育图书出版社,以高品质、多样化的内容产出保持对我国体育图书市场较高的贡献率。虽数字技术给出版业带来了一定冲击,实时更新的短视频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但图书作为一种长热型媒介产物,是有内容深度且有重要价值的。因此,出版社应发挥自身内容资源优势,在做好基础图书出版的同时借助大数据对读者兴趣进行科学预测,从而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规避自身出版的无序化。
(二)重塑出版渠道,创新出版形式
首先,国内出版社可以通过与海外出版社合作、提高中外作者合著的比例等方式实现“出版出海”,加快我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其次,出版社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加强线上线下的图书推介。例如,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英文图书《从夏蒙尼到北京:冬奥百年》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推广,单场次的直播观看量高达15万人次[9]。最后,从两家出版社出版物的关键词从“附有光盘”转向“附有二维码”可看出,国内出版业正在努力推进数字化融合与转型。虽然国外出版业的数字化变革先于我国,且数字化的程度也深于我国[10],但是国内出版业仍应抓住后发优势,顺应数字化进程和融合出版的趋势[11]。
(三)肩负社会责任,善用热点题材
热点体育赛事向来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兴趣所在,出版社要承担起向广大读者科普体育知识、推广体育文化的社会责任。例如:2008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奥运会竞赛项目通用知识丛书,有田径、排球、射箭等类别,这体现了专业体育图书出版社对体育盛事传播应有的责任;202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高山滑雪竞赛规则(2021)》一书,不仅与冬奥会的滑雪项目相契合,而且为广大读者科普专业的滑雪知识。如果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所反映的体育精神是“向世界看齐”,那么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则体现“我与世界同行”的体育精神。此外,图书出版如何为热点体育赛事保驾护航,避免仅停留在通俗娱乐的表象之中,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主题。
(四)讲好中国故事,助推奥运热潮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 奥运会已成为一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社会文化活
动[12]。而图书出版是文化交流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借助奥运会的热潮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对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有助于我国推进冰雪项目,群众体育深入人心,营造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社会氛围。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受主办冬奥会的影响,河北省2021年全省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超过3000万[13]。另一方面,出版社把底蕴深厚、文明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不仅是传播中国体育力量的需要,也是构建中国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举措。
四、结语
体育图书是人类传播体育文化的有效工具。出版业是图书发挥文化功能的重要保证,没有出版业,通过图书勾连起来的文化交流就会被湮灭,人类文明就难以延续[14]。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通过体育图书出版,更好地传递奥运精神、体育精神,推动中国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是体育图书出版社应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03):1-6.
[2]周蔚华,程丽.2019—2020年中国图书出版业报告[J].出版发行研究,2020(04):24-31.
[3]苗宇,周禾子.树起飘扬的奥运精神旗帜:北京奥运图书面面观[J].中国出版,2008(08):10-14.
[4]宋薇.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体育图书发行现状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5]刘嘉淇.出版行业大数据 带你围观纸上冬奥:冬奥图书出版物盘点[J].全国新书目,2022(02):94-104.
[6]吴文峰.中国体育图书出版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7]孟夏韵.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西班牙出版业的发展及启示[J].出版科学,2021(06):108-117.
[8]张昭军,彭新卫,吴晶,等.北京奥运题材图书调查研究[C]//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7-2008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9]洪玉华.出版社让冬奥图书抵达更多读者手中[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2-14.
[10]王爱萍.中外体育图书出版比较及其建议[J].出版发行研究,2017(10):52-55.
[11]范军,邹开元.“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走出去发展报告[J].中国出版,2020(24):3-10.
[12]肖蘭,左晶.人文奥运与图书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05(12):19-22.
[13]畅婉洁,徐英子.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树旺:共享办奥 打造体育强国群体基础[J].民生周刊,2022(01):30-32.
[14]周蔚华,杨春兰.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新担当[J].编辑之友,2021(0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