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檄
[摘要]数据新闻作为传统新闻的当代创新形式,以大数据与智能化算法等技术为手段,为新闻创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并由于对数据及算法的偏好和依赖,数据新闻也表现以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的伦理倾向。在新闻实践中,从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到传播受众都隐藏伦理风险。鉴于此,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考察数据新闻生产和分发领域的伦理要求,并提出“重视专业主义,增强数据新闻的‘温度”“升级数字技术,提高数据新闻的‘真实度”“規范数据处理,提升数据新闻的‘可信度”,从而营造能发挥数据新闻优势的良好生态环境。
[关键词]数据新闻;新闻伦理;伦理风险;大数据
在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作为最新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新闻媒体在新闻生产与发布的流程中也迅速应用这些新技术,推动数据新闻这一新范式的形成与发展。目前,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一样存在新闻伦理风险。为了推进数据新闻这一新型报道方式的健康发展,文章对数据新闻伦理风险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应对策略。
一、数据新闻的形成、发展与潜在的伦理风险
(一)数据新闻的形成
数据新闻最早由Every Block的创始人阿德里安·
哈罗瓦在《报纸网站所需要的根本变革》中提出,重点以“收集客观的、结构化的、机器可读的数据”为手段实现新闻范式的创新。此后,首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在荷兰召开,该会议就如何产生数据新闻达成共识,将“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等相关步骤作为一种工作流程相对固定下来[1],这为数据新闻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数据新闻的界定在《数据新闻手册》中则表述为:“使用电脑程序处理海量的信息,帮助记者和编辑在运用传统的新闻敏感和叙事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数字信息的表达方式,形成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新闻故事。”[2]也就是说,数据新闻在本质及技术手段上是“利用数据挖掘、数据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新闻故事的新闻报道方式”[3]。可见,数据新闻的特点在于以数据说话、以可视化呈现、以综合性为优势,其刷新了传统新闻报道以大量文字与故事为重心的采写范式,最终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可视化方式将内容呈现给受众。
(二)数据新闻的发展
在数字新闻创作方面,我国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从2011年起,国内网络媒体率先顺应潮流。搜狐、网易、腾讯、新浪四大门户网站分别以“数字之道”“数独”“新闻百科”“图解天下”的专题板块进行数据新闻报道[4]。传统媒体对数据新闻的反应则稍迟于网络媒体。中央电视台于2012年推出了“数字十年”的系列报道,开创了我国电视媒体数据新闻的先河,并于2014年推出了特别节目《据说春运》,首次运用电子地图进行定位的可视化形式,将国内人口春运迁徙的情况以大数据整合的方式呈现在荧屏上。在纸质媒体中,《南方都市报》于2012年率先推出了《数读》专栏,发表了一些紧跟社会热点的数据创意作品。此后,《华商报》《钱江晚报》《京华时报》等纸媒也开辟了相关专栏,对数据新闻的实践创新之路进行探索。新华网的《数据新闻》、财新网的《数字说》等栏目则是依托新媒体平台对传统媒体进行形式创新与升级改造后所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新闻实践产物”。人民网的“2021数据新闻优秀案例展示”发布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数据新闻案例,如《数看杭州复苏》《闻“汛”而动,保江河安澜》等。这些数据新闻反映了社会热点,回应了社会关切,也进一步体现了自身的发展与探索。
(三)数据新闻潜在的伦理风险
数据新闻的采编与发布过程离不开对自身规律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当前,“算法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已经渗透进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的各个环节,逐步成为新闻传播业的主导性力量之一”[5]。数据新闻的出现既为新闻媒体带来话语模式与表现形式的创新,也为社会大众构建出新的可视化、沉浸式的“拟态环境”,并以数据为核心内容的可视化叙事模式颠覆传统的“倒金字塔式”结构,使人们对新闻的认知产生重要转变。然而,数据新闻也因注重数据而让传统新闻叙事模式中的故事缺席,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数据与图表的滥用。这也意味着“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模式,尚未成熟,它的缺陷与改进策略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6]。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技术本身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传媒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互动融合以及算法的运用,推动新闻生产和分发朝着流程智能化与模式化的方向发展,并催生出新的媒体形态;另一方面,AR、VR和机器人写作、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被应用于新闻生产活动,这在推进传媒业发生巨变的同时也因算法等技术工具本身的缺陷而对新闻伦理形成巨大冲击[7]。因此,数据新闻具有两面性,既以高效、及时、大信息量的优势推进媒体行业创新发展,也在“数据算法、数据隐私、数据应用”等多层面具有潜在伦理风险[8]。
二、数据新闻的伦理困境与悖论
(一)传播内容:数据源真实性的伦理思辨
数据新闻采编的主要方式是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筛选、分析与整合。在早期发展阶段,数据新闻采编偏重于对数据的客观呈现,后来侧重于体现数据之间的联系,甚至提炼数据规律。然而,这些大量数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体数据。因为数据是否全面与数据量的大小并不完全对等,即使在某一领域获得了数以万亿计的数据,这些数据也可能存在片面性与不完全性,所以不能将该数据视为全体数据。这就意味作为数据新闻工作对象的全体数据存在欠缺。在现实中,某一领域的全体数据获取面临诸多困难。出于安全及保密的考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门户网站等会对公开的数据进行选择性操作,会隐藏或不公布一些关键数据,这使得新闻工作者即使运用数据抓取技术也难以获得完整的数据。同时,无论是从哪个渠道获得的数据样本,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数据不全、数据造假、数据无效等问题。这也意味着依靠这类出现虚假情况或主观偏向的数据制作的数据新闻存在新闻结论偏差甚至是错误,从而导致新闻价值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数据新闻本身的客观性优势、真实性特征与伦理价值。
此外,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传媒业,还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状况,使数据新闻所蕴含的预测性得到凸显,也就是数据新闻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之间的关联分析,形成对新闻事件的经验描述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预判,从对事实挖掘转移到对传统事件前瞻预判上。当前,有关经济发展、赛事进程、交通出行、疾病预防、旅游指南、天气状况等数据新闻广受关注,这就是大众对其预测性的认可。数据新闻在帮助人们规避风险、有效应对各类事件、推进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与人文性等伦理原则的风险。从表面上看,虽然基于不完全样本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所形成的数据新闻结论及其呈现的未来趋势常会被视为一种必然的结果,但是在实际上这仅代表一种或然的可能。也就是说,“大数据预测的指向是一种概率性事实,呈现的只是一个参考答案,既会有误差,也会有风险”[9]。
(二)传播效果:“数”显人隐,消解新闻应有的“温度”
数据新闻作为新生事物,具有超越传统新闻的比较优势和特征。在生产过程中,数据新闻主要依靠算法分析来完成对庞大数据集的处理,这对传统新闻采编的人工操作来说是难以应对的;在传播过程中,数据新闻高度依赖于电脑及移动数据端等各种数字媒体,其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互动性之密切也超过传统媒体;在接收过程中,数据新闻注重以数据说话,通过分析与展示相关专题的数据信息,增强基于数据生产的新闻的客观性,“满足传统文字叙述无法应对的公众多元化需求,增强用户交互式阅读体验”[10]。然而,数据新闻在发挥新技术优势的同时,依靠数据化叙事方式、从传统媒体注重的“数据旁证”转变为“数据发声”的片面性也有所凸显。在新闻叙事内容上,数据成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来源,使线索的寻找、选题的敲定、事件的演变脉络都可借助智能化机器和大数据分析手段进行数据的抽象、提炼、挖掘与整理,并形成新的数据事实和叙述。在新闻叙事话语上,数据新闻通过筛选、归类、组合等手段,被结构化为具有主体性的新闻语言,为受众呈现新的新闻叙事。在新闻叙事语法上,数据新闻依靠数据间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的逻辑关系,以立体式的叙事结构形成宏观的叙事模式并呈现在受众面前。可见,数据新闻主要依靠文字、音视频、数字统计、量化数值、要素关系等数据进行叙事,由数据驱动来讲述故事,在数据维度上对现实进行反映并重组为新的现实。概言之,“渗透着数据量化观念的大数据技术构成了数据新闻的底层逻辑”[9]。
基于此,在数据采集、分析与解释过程中,数据新闻被大数据算法过度地进行专业化与精英化的解读,“脱离了生命观照,滤掉了人文内容,抛弃了社会语境,数据便会一跃成为一个自我言说的主体”[11]。例如,某大型综合媒体利用智能写稿机器人根据相关赛事动态在2秒之内更新数据并编发新闻稿,在6天里发布200余条相关新闻,将数据新闻应用智能算法进行报道的及时、高效、多产等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方式尽管能帮助受众及时了解相关赛事的最新动态,但也因缺乏感性呈现和情感融入而难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新闻应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本理念。這说明数据新闻对大数据算法的过度依赖,使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也使新闻应有的人文关怀理念缺失,虽体现了数据的相对客观,但失去了新闻应有的“温度”,无可避免地陷入了早期新闻报道学派的桎梏。
(三)传播受众:数据滥采,潜藏新闻信息侵权风险
传统新闻的采写编侧重于新闻记者及时深入事件现场,通过观察现场环境、采访当事人及目击者或相关人员等进行信息采集工作,并经过后期编写与发布程序等完成新闻制作。但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传统新闻的信息采集工作面临困难,如新冠疫情突发时,记者难以深入事发现场,不利于社会各界准确了解当时的疫情态势与防控情况,消除恐慌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新闻的优势得到充分凸显,记者可以不用亲临新闻事件现场,而运用网络技术工具,借助数据挖掘与整理进行新闻报道,这也是数据新闻应时而生并得到推广的原因。
当前,数据新闻运用数据进行新闻采编的方式已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数据新闻采编的数据主要源于政府部门公开的数据、企事业单位提供的数据、调查机构公布的数据、媒体自身储存的数据、其他传媒机构的数据,以及个体在多媒体平台主动发布或被动留存的数据。这些数据所涉及的面广、量大,不可避免地使数据新闻生产过程存在侵权或侵犯隐私的情况。也就是说,随着物联网设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智能图像及语音识别技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新闻数据的智能采集也更为便捷,国内一些资讯媒体平台存在侵犯其他新闻媒体作品版权的情况,甚至出现数据窃取和数据非法买卖等行为,使数据新闻面临侵犯隐私或版权的新闻伦理风险,其合法性与公信力也受到负面影响。
三、数据新闻伦理风险的对策
(一)重视专业主义,增强数据新闻的“温度”
新闻的根本逻辑应是新闻伦理要求的人本逻辑。然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存在已久,数据新闻则表现浓厚的工具理性色彩,并偏好于技术主导、量化导向以及市场逻辑的引领,对人文关怀、价值引导与伦理道德的观照不足。倘若数据新闻过度地追求工具理性所带来的便捷性与客观性,会导致自身失去伦理价值及新闻属性,落入工具、技术的窠臼。因此,依据大数据发展的时代特点,数据新闻应被辩证地看待,新闻工作者要协调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应用大数据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数据进行批判与反思的能力,提升运用数据进行预判与决策的素养,并结合现场人物采访与事件调查,注重将人文关怀贯穿新闻创作始终,赋予数据新闻以丰满的血肉和人文情怀,同时也要探寻数据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因果关系与演变规律,对事件的发展形成正确的评判,引导受众的情感与价值取向,增强数据新闻的“温度”。
(二)升级数字技术,提高数据新闻的“真实度”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数据新闻作为数字技术赋能的产物应时而生。可以说,正是凭借对新技术的运用,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抽象的文本样式。然而,数据新闻也亟须改进。目前,我国的数据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描述性的报道,并因对数据模板的过度依赖而存在内容同质化的情况;数字化技术方面则存在针对性强的数据分析工具不多、数据积累不充分、数字技术软件开发不足等短板。此外,数字化工作人员和新闻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里行动,两者存在一定的隔阂,不利于数据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呈现。未来,数据新闻的发展需要以技术之力突破技术困境,数字化工作人员与新闻工作者需要协同合作,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传媒业的需求、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的新闻数据处理软件,不断升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使数据抓取、清洗、分析、推送等方面凸显有效性、真实性。此外,数字化工作人员与新闻工作者还要不断完善各种数据库建设,对相关部门的数据内容实施分类化管理,针对不同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权限,加强安全教育与保密措施,确保数据安全有效。
(三)规范数据处理,提升数据新闻的“可信度”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与规范性,是提升数据新闻可信度的基本条件。首先,注重保护基础数据的所有权与相关信息的版权。新闻工作者要加深对新闻公平、正义理念的理解,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规范操作。其次,不断完善立法规范与行业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数据新闻智能算法使用的监管与引导,由专门机构负责建规立章,确保新闻工作者在数据新闻收集、整理、生成、分发过程中有法可依,对每一个步骤进行准确的记录,明确每个环节中的隐私保护与责任归属,从而有效应对伦理风险。最后,切实加强对风险的管控。新闻媒体管理层要对数据与算法使用中潜在的伦理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明确伦理风险的管控目标与应对的基本原则,设立专门的风险应对及监督机构,对不同伦理风险的可能性做出预判、形成应对方案,并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学习与专业培训,使其增强风险意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伦理风险。
四、结语
方兴未艾的数据新闻显然不是新闻业态发展的最终形态。随着媒介技术的升级,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会不断涌现。不管技术和形态如何改变,无论是数据新闻,还是其他类融合新闻,都会存在新的伦理风险,而回归新闻本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信息传播都应遵循人类社会赋予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基本倫理准则。
[参考文献]
[1]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06):73-83.
[2]张婉军.数据新闻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9(17):8-10.
[3]朱鸿军.警惕数据新闻中的新闻伦理问题[J].传媒,2017(03):34-36.
[4]崔睿泽,马应一,柴玥.从国际数据新闻奖看我国数据新闻发展[J].科技传播,2022(04):65-68,79.
[5]刘斌.技术与伦理的冲突与融合:算法新闻时代新闻伦理重构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3):135-143.
[6]杨寒露,张雯.大数据时代经济类数据新闻本位研究与反思[J].新媒体研究,2022(06):105-108.
[7]余雪.失范与重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探究[J].新媒体研究,2021(01):16-18,23.
[8]王海滨,葛方度.数据新闻伦理风险及规范发展研究[J].国际传播,2020(05):26-33.
[9]万颖.大数据新闻的创新与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05):151-156.
[10]王海滨,葛方度.数据新闻中的数据安全隐忧及多元治理[J].中国广播,2022(02):72-76.
[11]刘涛.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02):5-2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