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套 黄晨光
提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系统部署,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技创新的时代方位和外部环境决定了战略选择和主攻方向,为实现既定战略目标需要对自由科研的再组织,国家作为重大科技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国家战略意志成为驱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背后比拼的是科研组织力。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创新主力军,应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体系效能,积极推进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坚持对标对表,开展建制化、体系化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应不断提升判断力、强化意志力、坚定组织力、坚强保障力,强化目标导向牵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优良创新生态,产出重大原创引领成果,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成世界人才高地作出时代新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门进行了阐述,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 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制度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如何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尤其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找准靶子,有的放矢,务求实效”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75 页。,“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1 页。。科技创新工作也是如此,只有抓住当前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有的放矢,瞄准关键,才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创新“国家队”,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切实抓住科技创新问题关键要害,打造好科技攻关之“箭”,提升创新战略策略能力。在充分体现国家意志、解决科技创新主要矛盾中,在有效满足国家需求实现创新战略目标中,在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引领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骨干引领作用。为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时代性、历史性贡献。
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9 页。如何准确把握主要矛盾,需要立足现状,从历史和国际视野进行比较研究。从人类历史发展和科技变革历程来看,科技进步引发的产业变革是促进人类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既带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加剧国家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布拉德福德·德隆(J.Bradford DeLong)教授的估算,在工业革命前,世界人均GDP 是长期停滞的。公元前1000年,世界人均GDP 才达到150 国际元④国际元是多边购买力平价比较中,将不同国家的货币转换为统一货币的方法。;到了1750年,世界人均GDP 才上升到180 国际元,也就是说近3000年的时间,世界人均GDP 才增加了20%。但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均GDP 呈直线上升的趋势,2000年,世界人均GDP 已经达到6600 国际元,是1975年的36.7 倍。⑤参见李哲:《中国的科技创新之路:经验与反思》,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65 页。在这短短的200 多年,人类完成了生活质量的飞跃,实现从“大停滞”到“大增长”的转变。在国家之间,科技革命带来的差异变化也是惊人的。1500年,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人均GDP只是最穷国家的3倍左右;但在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约是落后国家的上百倍。这种现象被称为“大分流”。
科技强盛与否已成为一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孕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前瞻谋划,才能占领主动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4 页。我国科技创新步入新阶段,正从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转变,从点的突破向系统创新转变。在此阶段,科技创新不是有什么做什么、做多做少的问题,也不是满足于兴趣驱动,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就了事的问题,而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提升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与引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97 页。。
认真研究这些问题的底层逻辑,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创新质量、发展方式和战略支撑不相适应。“科技创新质量”本质是高质量科技供给,是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作用,要求应在基础研究领域原创领先,在技术创新领域自主引领,在产业创新领域占据产业链关键位置。“发展方式”强调的是以何种方式组织科研活动,如何发挥好制度优势,以前瞻的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开展科技创新,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攻关,是适应和促进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科技生产关系。应主动适应和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在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体制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下,开展建制化、体系化科研,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战略支撑”强调的是科技创新的目标要求和价值遵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坚持使命驱动和重大目标牵引,坚持问题导向,发挥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强调的是发挥定向建制化优势,解决战略性基础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区别于以学科为基础的零散、自由探索式研究。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放矢,是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正确把握新时期科技创新之“的”,做到联系实际、瞄准关键,统筹资源、系统布局,才能克服布局不清、资源分散、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才能有效实现以战略前瞻集中优势资源,以精准施策整合攻坚力量,从而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只有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前瞻部署优先发展领域重大任务,优化完善任务组织方式,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才能发挥科技创新非对称性领先优势,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引领科技发展趋势。
当前,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围绕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风险和挑战,少数国家科研机构在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个体或小单元的发展取向与机构使命定位的偏离现象。具体表现在:少数国家科研机构一定程度上存在提出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系统性构想的能力不足,发展的牵引力不强;个别国家科研机构存在“分兵突围”的机会心理或存在“铺摊子”、拼规模,协同不够、大而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充分认识科技创新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抓住科技创新之“的”。做到创新有的放矢,就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基础能力,实现创新驱动系统整合能力,在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促进若干中心城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人才平台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坚定创新自信,在科技创新中把握大局大势,坚持科技创新联系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瞄准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直面科技攻关“硬骨头”。以全球视野综合分析研判,找准基础、优势和可能突破口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重大科技创新目标和主攻方向,精准破解主要矛盾。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广泛深度的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领创新主动和优先地位,抢占科技制高点。
国家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主力军,应坚持对标对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建制化、体系化科研优势,增强科技创新战略支撑能力。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四个率先”“两加快一努力”的目标要求,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强化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责任使命,聚焦主责主业,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做好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下的定向性科研,做好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科研,做好满足社会需求、有实践意义的科研,形成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4 页。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国家科研机构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始终牢记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加强科技创新协同性,做到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不断提升国家科研机构现代化治理能力,以强大科技为支撑,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科技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国家科研机构应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率先实践,在科技评价改革中创新探索,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承担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以重大基础研究、新兴前沿技术开发、青年人才培养为重点,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产出重大影响力成果,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加强人才和团队自主培养,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在建设人才雁阵格局中发挥好“头雁”作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两加快一努力”目标实现厚植人才战略支点。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激发人才活力动力。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让学术道德和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环境。
面对主要矛盾之变,不能被动等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主动应变,精确识变,把握机遇。这就要保持战略定力,突出战略实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判断力、强化意志力、坚定组织力、坚强保障力。“四力”辩证统一,四维一体。判断力是前提,意志力是重点,组织力是关键,保障力是基础,“四力”既是国家科研机构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体制优势和建制化优势,推动党建科研深度融合的关键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0、67 页。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国家科研机构党委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发挥好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判断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判断的结果。判断不准,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提高判断力,就是要坚持对标对表,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科技创新的时代方位决定了创新战略选择和主攻方向,科研范式升级决定了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和科研方式。抓政治引领,国家科研机构应强化政治担当,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通过政治把关、方向对标,保证中央决策部署、各项战略目标任务的落实。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牵引,产出关键性、战略性、导向性的重大科研成果。我国科技创新积累了较为深厚的基础,经济规模全球第二,全球创新指数从2012年排名34 位上升到2022年11 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极少数国家通过设置技术管制清单等以期限制我国科技发展,在此时代方位和国际形势下,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发展的问题,而且是解决生存的问题。没有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引领性创新,就失去了科技未来的先机。
科技创新新时期的坐标定位要求,坚持“四个面向”,发挥制度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必须要在未来重点方向强化原始创新,加快事关我国国家安全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技术的自主突破。物质世界的每个层次均有各自的特征和规律,一旦认识这些特征和规律,科学与技术将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在更大的宏观尺度、更小的微观世界和极端条件下研究探索和纵深发展,应加强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发现,在重大前沿交叉领域前瞻性部署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项目,组织力量深耕、细挖、产出引领性成果;在生物技术、能源资源、材料与先进制造、深空深海技术以及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等方面形成重大任务清单,加快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战略安全和自主可控。以融合、融通、密集数据驱动和“AI+”等为着力点,务实推动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方式转型升级,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体系化科研优势,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0、67 页。严密的组织体系是我们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组织力也是竞争力。国家科研机构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建制,组织力为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对自由科研的再组织。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的原创动力是追求科学真理。科技工作者结合学科基础、实验条件、兴趣爱好,申报科研项目,产出科研成果,即为传统科研模式。科学技术研发作为社会的建制性活动,除强调科学技术的真理理性外,还要突出价值理性,更加突出国家意志、国家目标,更加强调对自发科研活动的再组织。国家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国家战略意志成为驱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我国在研制“两弹一星”、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国家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大科学时代,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背后比拼的就是科研组织力。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研组织力就是通过研判优先发展领域,规划战略目标,优化科研布局,开展定向研究,变革组织模式,产出重大成果,实现组织意图。对个人科研和常规科研活动的再组织,就是按照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的再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研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需求、国家利益。这就要求,科技创新必须协同作战,不能“分兵突围”,更不能“分散躺平”,个体在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同时,更强调组织的协同性、目标的一致性,既要尊重科研共同体自组织的内在驱动,更加需要强调组织的引领、资源配置和环境营造,激发个体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重大任务攻关的力量源泉。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在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前瞻谋划,发挥好建制化、体系化优化,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5 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科技创新从来都是十分艰难、甚至九死一生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缺一不可。必须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创新意志,不畏困难的信心决心,才能到达科技创新的彼岸。科技创新的道路荆棘遍地,通往成功的河流暗流汹涌。唯有意志坚强者,不畏创新风险挑战、不惧创新寂寞甘苦、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突破的勇士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国家科研机构应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急难险重的科技攻关中发挥党组织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以导向性的科技创新实践和重大成果产出检验党组织作用发挥。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决定了科技创新的价值遵循,那就是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国家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驱动的自由探索,满足于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论文、专利是科技创新过程的记载和交流讨论的重要形式,但更应聚焦问题,形成目标成果。
科技创新成果应落脚在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切实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将科技创新的价值标准加载到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上,更增加了科技创新的难度和挑战。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风险挑战大、难度高,更加彰显作为国家队、国家人的意志力,也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力,才能长久保持创新的热情和活力,肩负起国家责、国家事的历史重任。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应引领科研人员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大胆试水前瞻范式,激发敢啃科研硬骨头、敢解决重大科研难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攀登科技高峰的路虽然难走,勇毅前行终究能达到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与客观世界斗争中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助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类福祉作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0 页。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部署,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为党育才,汇聚英才,激活人才创新的活力动力。毛泽东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 页。科技创新的本质在人才,选好用好和培养好人才的任务在人才单位。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建设能打硬仗的创新人才队伍至关重要。一流成果需要人才和重大条件保障,一流创新保障催生目标成果。科技创新判断力强调“为了谁、干什么”的问题,科技创新意志力突出的是“干到什么样”“何种精气神干”的问题,科技创新组织力强调的是“依靠谁、突出谁”的问题,科技创新保障力突出的是“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的问题。科技创新保障力既涉及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适应科研范式变革,也具体到科研生态环境的营造和科研活动、科研过程保障。若没有保障力,就会影响科技创新效率和科研目标的实现。保障大科学时代的战略创新,国家科研机构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需要勇于自我革命,要把使命性的荣誉感、前瞻性的成就感、长久性的稳定感和大协作的归属感作为核心竞争优势,内外联动,上下互动,加以突出并不断强化。落实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发挥制度创新在人才创新过程中的引导、杠杆和激励约束作用,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推动实施包容性、负责任的创新,建设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没有人才中心,就难以建成创新高地;没有创新高地,就难以汇聚人才资源要素。从国际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一流人才汇聚形成人才中心,催生科技变革和经济兴盛,让一些国家迅速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如: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其兴起与尖端科学家的汇聚密不可分。国家科研机构通过在创新主体差异定位、个性保障机制建立、科技评估规范完善中前瞻探索,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主动在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中先行示范,为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构建施展才华、成长成才的舞台。尊重科学家在技术路线、重大任务资源配置自主权,更要保证科研人员科研时间,为科学家做好研究服务,让科学家心无旁骛、潜心科研。培育优良的科研作风和生态环境。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报国为民的价值理念,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科学的战略需要有效的策略来落实。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实现战略目标需要切实可行的策略,务求策略实效。国家科研机构首要的是应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党建引领,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作风优势、纪律优势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和资源要素整合配置相统一、相促进、相叠加。发挥制度优势,推动导向性、建制化科研,加强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重大科技创新目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任务、重大科技基础实施平台建设为牵引,汇聚培育战略科技人才队伍,以一流的科研管理、组织模式、创新生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判断力,需要坚持从政治、科学、方法论三个维度对表对标、把握趋势,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的标杆、标志和标准。不同时期,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位、标杆、标志和标准存在差异。国家科研机构应先从政治的高度坚持创新对标对表,站稳立场。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判断发展阶段、目标、方向和方式。善于运用好方法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走问计于民之路,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基层首创,为提升科技创新判断力提供群众基础和价值共识。坚持人民至上,这是科技创新的价值立场,坚守创新科技、报国为民科技价值观,创造引领更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和消费需求,让科技创新成为提升人民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的力量源泉。运用科技手段,促进机会均等;通过科技进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共同富裕提供科技支撑。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国家科研机构应以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引领性创新、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系统性创新,在产业创新领域占领产业链关键位置为标杆,形成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标志性科技成就。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努力在基础研究中发挥中坚作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方面发挥高地作用,以有效满足国家和人民需求为标准来检验科技创新成效。这就要强化使命责任,聚焦主责主业,在为谁研究、做什么研究、建什么样的队伍等方面发挥好政治引领作用。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以“四个面向”“四个率先”“两加快一努力”为科技创新遵循,围绕中心任务,创新理念与方式,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做实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真正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科技创新。加强统筹领导,整体布局,聚焦创新要素,促进创新协同;加强系统攻关,融合联动,团队作战。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与大科学时代的科技范式相适应、相促进。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把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就会凝聚起磅礴的创新伟力。发挥好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就是要通过精神引领、诉求引导、策略引路的方式,激活蕴藏在科技工作者中的强大动力,激发科技报国为民的时代伟力。坚持自信自立,这是科技创新的精神特质。发挥组织优势,提升组织力,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夯实组织建设的“根和魂”。引导科技工作中勇担科技创新重任,争当时代先锋。强化党组织科技攻关的堡垒作用,担负时代重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挑战前沿科学问题,实现前瞻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引领科技发展趋势。解决好事关国家紧迫需要和前途命运的“燃眉之急”“心腹之患”,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提供战略支撑,不断增强志气、底气、骨气。树立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意识,坚定自信自立,形成目标导向、价值引领、使命为先、责任驱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我是谁”到“为了谁”的研发转变,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过科技创新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自信自立不是“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的盲目自信,既源自科技创新的体制和制度优势,更是源自优良传统、深厚经验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应不断提升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导向性、建制化”的任务攻关方式,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科技攻关任务部署,发挥好“国家队”中坚作用和特色优势,加强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结合重大任务实施、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主动调整方向,优化科研布局,加强选题凝练、重大任务分解、攻关力量动员、资源要素配置,协同推进、迭代升级,以适应并促进问题解决的组织方式变革,加快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产出和关键性问题解决。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优势既能集中力量,更能建构生态,达到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实现整体性、系统性突破。坚持系统观念,推动跨领域、跨机构、跨创新链各环节资源统筹和协同,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协同创新、系统创新,以制度保障、资源引导、纪律约束,在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领域培养系统能力,形成领先优势。
坚强不屈的意志、百折不回的奋斗、独立自主的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实现目标理想最重要的主观性因素。强化意志力,就是要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要以科技创新的伟大成就、现实意义来激励出勇于斗争、执着创新的精神状态,焕发出强大精神动力,把为实现个人理想目标而自觉确立的主观意识转化为集体的意志,与国家意识、国家目标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目标牵引科技攻关的强大合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现状,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这是科技创新方法论的源头活水,应在伟大的科技创新实践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以组织模式升级应对创新活动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时不我待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地突破“卡脖子”问题,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增强问题意识,就是要敢于斗争,树立九死不悔、勇毅前行的信心和志气。不断强化斗争精神,既要正视“取胜”的困难,也有坚定“必胜”的信心,积极应对外部干扰和封锁,主动解决不适应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的组织方式,不断提高应对科技风险斗争的能力和本领。当前,科技创新研究范式加速演化、迭代升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使得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开始成为第四种研究范式。同时,策略化、有组织的颠覆式创新成为发展趋势。要探索融通发展新思路,促进不同研究之间、不同创新之间、不同发展方式之间的融汇融通、相互支撑和相互转换,推动多学科会聚、技术融合、产学研协同,以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引领广大科技创新工作者心系国之大者,努力做原始创新开疆拓土和关键技术执着攻关的科技先锋,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成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
坚强保障力是守正创新的基础,勇毅前行是保障力的起点。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误入窠臼,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党的保障力,源自自我革命焕发的生机活力,表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纪律约束。国家科研机构应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系统构建人才引培方案,运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创新平台、重要创新团队建设和机会等资源,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吸引汇聚一流人才。运用技术手段形成发现、挖掘人才的全球“地图”,按需多途径协同精准引进领域尖端人才。抓住人才、学风、作风三个关键,推动人才队伍新陈代谢、更新换代,确保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落地见效;引领科技创新讲诚信、负责任、务实效、求卓越;以创建模范作风带动科技管理改革,相互促进,彼此赋能,建设优良的科研生态环境。抓好坚强保障,就是要推动科技体制机制与科研范式协同,人才创新价值与科技攻关目标一致,重大创新成果与时代创新要求相符。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促进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常抓实抓,产生实效。
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夯实学科基础,敢于打破常规,开展前沿交叉研究,寻找解决新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要抓住科技创新范式演化规律,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准定位,抬升标杆,强化导向性基础研究,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增强建制化、体系化科研攻关能力。汇聚积极的因素和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做好科技创新基础保障,谋求更大作为和更大成就。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实践标准和长远眼光,大胆突破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藩篱,以战略、资源和评价为抓手实现对科技创新的正面牵引,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守正创新,还应坚持胸怀天下,汇集全球资源,保持融合开放的姿态,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优势,开展高水平深度国际合作,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在高水平开放中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全球视野、历史眼光的宏大格局和站位,促进人才、科技、经济与现代金融的互动,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中谋求主动,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围绕疾病防控、老龄化、绿色低碳发展等问题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细化成中国最有可能突破、带动世界的智慧方案。
坚持党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就是要强化政治引领,把讲政治的要求融入科技创新的价值目标,体现在创新的任务和作为上。发挥组织优势,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重大任务攻关。增强宗旨意识,坚持报国为民的价值遵循,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意志力、战斗力、创新力。坚强创新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建设优良创新生态环境,革新创新组织方式,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范式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相促进。国家科研机构应在聚焦国家战略科技需求、强化目标导向牵引、建设优良创新生态、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方面做出示范引领,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时代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