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七)

2023-09-24 15:40浙江省社科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观察与思考 2023年3期
关键词:讲话浙江总书记

浙江省社科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气质与精神特质

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也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继续前进的重要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百年风雨,百年的奋斗历程深刻揭示出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自信自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的事业才有前途和希望。走自己的路,必须做到自信自立,避免盲从迷信、确保正确方向、绝不封闭僵化、食洋不化。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要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民族复兴的前景、社会主义的兴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够不断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辉煌。

(一)

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气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精神特质。自信自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六个坚持”之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三个自信”扩展为“四个自信”,丰富深化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四个自信”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体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如期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继而又迈上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两个百年”目标接续奋斗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自信自立进行了反复论述与强调。

2023年3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只争朝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时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2017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主题展览时的讲话时强调:“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鼓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和全军广大指战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而不懈奋斗。”

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提道:“改革开放以来的7 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逐步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7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2016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将“四个自信”并提,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谈到:“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引导学员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好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道:“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信自立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注入了强大的自信与力量。

(二)

习近平总书记的自信自立观源自他在地方工作时的实践,特别是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实践与思考。浙江的发展与实践,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世界观方法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7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政策并无特殊、陆域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省份之一,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浙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传统,在于浙江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人文精神。”浙江人这种来源于浙江文化的自信自立,使他们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惊人的业绩,为我国改革开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进一步指出:“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浙江自古就有义利并重、农商并举的文化传统。这种地域文化哺育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和‘工商皆本’的文化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经商意识和务实性格;先天不足的资源条件和人口密集的生存压力,造就了浙江人的自强意识和拼搏精神。”千百年来形成的浙江精神激励着浙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进,巨大成就、卓越贡献、沧桑巨变,使他们更加自信、自立、自强。

2005年4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万木竞长,百舸争流。浙江作为我国发展较快、实力较强的省份,也为世界所关注。世界通过我们浙江看到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和一个13 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全景中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这里,一股强大的自信力油然而生。

他又强调:“‘走在前列’既是对浙江过去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浙江未来的明确要求。经过改革开放20 多年的发展,我们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明显的发展优势,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实践经验。跨入新世纪,浙江进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延续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位置。”“浙江有今天,靠的是发展;浙江要走向明天,仍要扭住发展不放松。”

2005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发表的《大力弘扬抗台精神》一文论道:“今年入夏以来,一次又一次的台风侵袭,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这既是一场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更是一场弘扬‘浙江精神’的伟大斗争。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狂风暴雨、波澜壮阔、生死考验中铸就了抗台救灾精神。这包括: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宗旨观念,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意识,相互协作、自立自救的自强信念……”这里,他盛赞浙江人民不怕困难、自立自强的精神。

2006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在思想上突破传统,拥有了奋起自强的精神,敢于探索和实践的勇气,自主创新才会大有可为。”这为浙江人民实现新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他又说:“从世界历史范围看,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赶超的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精神,把创新作为国家的意志。浙江人向来不乏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勇气。”这里,习近平同志透过浙江人民的奋斗史、在论述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信。

2006年5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的总序中强调:“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对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过深入思考,在各个场合反复论述、强调,因为“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

(三)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用斗争精神打开事业新天地,创造未来新业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第一,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特别是成功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重要经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是新时代我们坚持自信自立的理论与实践基石。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取、充满生机的力量之源。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我们要有所前进、有所成就,就必须自信自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是说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了,我们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活力”。

第三,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道路的最深沉动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而,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第四,自信自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风险与挑战的根本动力。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未来征程上,不论道路如何艰险、困难如何艰难,我们都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始终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记。

守正创新: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显著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深刻阐述了守正创新在我们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视角,多次强调了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关于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守正即坚守正道,是传承之根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创新即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

(一)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旨趣、观世方式与真理光芒的深刻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历史表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都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所处时代特征相结合守正创新的理论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坚持立破并举,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习近平总书记就守正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各个场合,反复强调守正创新这一世界观方法论。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他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特别致辞指出:“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2020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缅甸内比都出席中缅建交70 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时致辞强调,“新时代推进中缅关系,要继往开来、守正创新”。

2019年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雅典同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会谈,就中希务实合作提出建议:“要守正创新,既要在古人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中交流互鉴,承前启后,又要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革故鼎新,开辟未来。”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

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

……

新时代10年的理论创新实践深刻表明,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之一。

(二)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多次强调过“守正”与“创新”。尽管他没有使用过“守正”一词,但采用多种方式表达了这层涵义;而“创新”一词则使用较多。《之江新语》的精髓,就在于一个“新”字;其文署名“哲欣”,寓意在“浙江创新”。《之江新语》全书60 多处提到“创新”一词。《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的著作也紧扣一个“新”字,全面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对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实践探索。

2000年,浙江提炼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就突出强调创新精神。2006年,习近平同志提炼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虽然没有守正创新的直接表述,但深深蕴含着守正与创新。这种精神已经楔入浙江人的精神深处。

2004年3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成功之道在于锲而不舍》一文中指出:“‘八八战略’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结合。”这里,“继承”一词,强调的是“守正”;“创新”一词,强调的是与时俱进。

2004年9月30日,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求新、求变、求精,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2004年12月23日,他在浙江省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和维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要求。”

……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守正创新”也是从这一历史文化沃土中培育出来的。

(三)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之一的“守正创新”,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之中。

“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常用“正”和“新”字来表达自身积极向上的理念。从“正”字看,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古字形上为城池形,下为足,本义为征行、征伐,引申出平定、匡正、端正、治理之义。孔子突出强调“正”字,他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治国应“行中正”。荀子《正论》一书,认为“凡议必先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老子《道德经》中也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南唐学者徐锴提到:“正者,守一以止也。”“正”即正气、正向、正道,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均将“正”作为修身标准、行事准则和治国之道予以推崇,突出了“守正”的要求。

从“新”字看,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指用斧子砍伐木材,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取木也”,是“薪”的本字,由此引申出初始的、新的事物、没有用过的、与“旧”相反的等含义。商汤《盘铭》刻有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认为,“日新之谓盛德”。《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杂卦》指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尚书·大传》曰:“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庄子》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论语·为政》强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明史·范济传》写道:“严伪造之条,开倒换之法,推陈出新,无耗无阻。”

守正、创新作为复合词使用,分别在西汉和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讲:“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这里强调要坚守正道。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中提到:“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南朝范晔《后汉书·侯霸传》中记载:“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唐代皮日休《鄙孝议下》:“有守正者,虽大孝不録;为非者,虽小道必旌。则圣人之制,后何法焉?”宋朝曾巩《责帅制》:“有苟简姑息之心,无守正奉公之谊,阃外之事朕孰赖哉!”古人多用“守正”一词,历代文献屡有“守正”的记载,相沿成习、使用至今。

“创新”一词最早见于《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南北朝时期的《魏书》曰:“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这主要指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创立。唐代令狐德棻在《周书》中也使用过“创新改旧”的词语。李延寿的《南史》引载“理应创新”;《北史》则多次沿用“革弊创新”和“创新改旧”。北宋范仲淹在《上执政书》中建议“止可完旧,勿许创新,斯亦与民阜财之端也”;苏轼《乞赐度牒修庙宇状》描述以前的堂馆营造“皆务创新,不肯修旧”。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述官员建议军队给养保障应“全仰屯田”“创新措置,恐难得效”。明代李贤《论太学疏》指陈国家治理举措“有创新而不措者”;王阳明《计处地方疏》认为官房建设“托始创新,固无民力,因陋就简,见有官房”。由此可见,“创新”一词,古人著文中多有涉猎。

世代相承的守正创新主张和思想,激发了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了中华民族在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中不断丰富的守正创新的意涵。中华文明绵延传承从未中断,得益于守正创新,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守”何之“正”,“创”何之“新”,是一个必须正面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做到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新;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之一的守正创新,对于我们迈上新征程、开创新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方法论意义。只有坚持好、运用好守正创新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思维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未来新征程上,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守正的决心坚持守正,以创新的勇气推进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满足现实需要,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我们要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猜你喜欢
讲话浙江总书记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注水”讲话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国旗下的讲话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男朋友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