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农事诗文化意蕴发微

2023-09-23 12:03:47高胜利陆秋雄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陶渊明

高胜利 陆秋雄

摘要: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农耕主题。细品之下,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深藏的文化内涵,体会到诗人农耕生活的那种“可居可赏”的境界。其诗文中具有农耕民族所特有的元素,对这些元素的挖掘、提炼可以印证、丰富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农耕文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陶渊明;农耕主题;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3)03-0016-(06)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3.003

近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引人注目,自然环境越发恶劣,如何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值得关注。在文学艺术中发掘并弘扬与自然共生的精神理念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诗文中那种悠闲自得的慢生活也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中国的诗歌艺术在古代文学中一度处于独占鳌头的地位,但是其中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刻画却不尽如人意,尽管自周代的《诗经》伊始就有对农事描写的大量诗篇,但是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坛,展示农间劳动、描写田园情趣的作品,从来没有占据过比较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田园诗歌中,有的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写的,虽然展示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但是缺乏真情实感;有的是从一个碌碌而为的农作者角度写的,怨声载道,对田园生活缺少向往之情。只有陶渊明将自己的田园生活作为题材写进了他的诗里,从他的生活化的诗中,我们能够看到他诗化的生活。

一、古诗中农耕主题的渊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农耕文明孕育出了独有的中国文化。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由农耕文明衍生出的农本思想使得中国人一直秉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理念。农耕文明的特点之一就是依靠土地来维持生计,时间久了便不免会对土地产生感情,所以中国古人异常重视土地,不愿意轻易离开,而且也满足于这种自给自足、宁静闲适的生活;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有限,他们只能依照长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顺应着大自然定下的“规矩”辛勤劳作、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他们只希望能够在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所以对那些会让他们离开土地的天灾人祸,他们是非常恐惧和排斥的。艺术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反映一定时空下人们的生存环境状况与思想流变,所以农耕、田园生活也被众多文人写进诗歌之中。

如《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1]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粗衣,怎么度过这寒冬呢?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就下地耕种。诗从七月写起,按照农事活动的顺序,逐月介绍当時的人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情形。“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这句诗就讲述了农夫劳作的艰辛,到了九月就要修筑打谷场了,十月就把庄稼收进谷仓里,庄稼刚收好就要开始室内劳动。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还要搓绳索。赶紧修好房屋,开春还得种百谷。农人们一年四季都在辛勤劳作,而他们做了这么多,却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过得还是那么的凄惨,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的剥削是非常严重的。如《诗经·小雅·莆田》中:“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这首诗歌是以帝王的视角,在巡视土地时看到一望无际的田地上长着茂盛的粟米高粱,看到农人们在田间或锄草或培土的劳作情形。又如《诗经·小雅·大田》中:“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就描写了春天到来,广袤的田地将要开始种庄稼,农人们忙着进行选种、修理农具等准备工作,准备好了以后,农夫们就扛着锋利的板锹下地,播下了庄稼种子,到了收获的时候,看到庄稼长得十分茂盛,让人感到高兴。这些作品反映出了古代人民质朴的生产生活状态,语言风格纯朴自然,但相较于陶渊明的田园农事诗,就显得略微单调,缺少了一些美感。

古诗中的农耕主题是诗人们对自给自足、追求平和安定的人生意义的探寻,是对创造华夏文明的先民的生存现状的审美观照,以及希望能够实现乌托邦式社会的期盼。

二、陶诗的农耕主题及表现

(一)陶诗的农耕主题

陶渊明传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他躬耕隐居后所写的,共有诗一百二十五首,文十二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他以自己隐居后的田园生活为主题,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记录下来,有写自己农耕劳作的,有写生活中所见到的优美田园景色的,有写与乡邻们的交往的,这些诗歌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怡然自乐之情。陶诗中的农耕主题包括:

1对在田间劳作时所看到美好景色的描写,表达诗人怡然自得的心情

如《游斜川》云:“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2]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见到这样的好天气、好景色,心情又怎能不好呢?又怎能不出去好好游玩一番呢?又如《拟古九首》其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天空万里无云,仿佛被水洗过一样;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让人感到十分舒服;微风拂过,感觉就像被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着。这样的景物、天气,让人莫名地感到心情舒畅。

2表达农耕生活的艰难困苦

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于从弟敬远》云:“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下了一天的雪,想必定是银装素裹,这时候一轮磨盘大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边,应该是让人忍不住要出去嬉戏一番,但是诗人却看到了萧索,觉得全无欢喜之意[3]。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时候他已经没有了余粮,只能挨饿受冻,这时候再美的景色也没心情去欣赏,肉体上的痛苦实在让诗人高兴不起来,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低下,所以要是在劳作期间遇到什么天灾,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将会变得很艰难。

3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如《归田园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山鸟、池鱼尚且会怀念以往生活的环境,更何况是人呢[4],就算在南野这个地方辛苦一点重新开垦土地,也要过回到田园的生活啊!在土地里劳作虽然辛苦,但是这样能够固守自己的本心,过上这样的生活,诗人就很满足了。

(二)陶诗农耕主题的表现

陶诗中的主题是关于他生活的土地上的一切,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日子,是“道狭草木长”而沾在他衣服上的露水。他尤其喜欢春天,春天所带来的那份生气给了万物复苏的力量,让人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那轻轻的风吹着慵懒的云朵,令人沉醉,在这样的环境下劳作,就算再辛苦一些也不会让人感到疲倦。《时运》云:“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和郭主簿二首》其二:“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暮春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这时没有了寒冬的凛冽,而夏日酷暑也还没到来,是一年中最舒服的日子,也是嫩叶吐芽,雨水润泽万物的时候。《桃花源诗》云:“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腊日》云:“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大自然从来不会告诉我们现在是什么时候,但是这大地上的万物却都知道[5],就是在这一种默默无言的相处中体现了一派和谐景象。

《劝农》云:“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播种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不要在这个时候荒废了光阴,要带上家里人赶紧去田里劳作,才是正道啊。《归田园居五首》其三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首诗里描写了诗人一天的劳作活动,山月草木本无情,但是和他们相处久了便觉得他们都生了灵智,正是有了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诗人才会与他们有了感情,而由此树立起来的审美才能把那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书写得如此动人。

在陶渊明看来,每个时节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在《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中“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夏日看着院子前面的树林,感受着从树荫底下传来的阴凉,一阵凉风吹过来,顿时雅兴一起便想抚琴弄墨,又想起菜园子里的蔬菜,还有谷仓里去年的余粮。这种闲适的感受就这样穿过千年通过寥寥数字传到了我们的脑海中。《酬刘柴桑》云:“门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新葵郁北牖,嘉穗养南畴。”门前的落叶提醒诗人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但是诗人转念一想秋天也是田地里的庄稼收成的时候。可以看出诗人事事都能联想到农耕事务,也只有真正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人才能做到。而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云:“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入秋后天气转凉,人们经过了大半年的劳作,身体也已经有些疲惫了,但看着地里的收获,这些都可以忽略了,只希望永远地这么顺顺利利地过下去。诗人作为一个农间劳作者看到不好的天气也会忧愁,但是想到即将收获的粮食,心里便顿感欣慰。

三、陶诗农耕主题的文化意蕴

(一)悠悠上古,厥初生民:怀有对乌托邦式生活的向往

金庸先生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也是如此,伟大的诗人不仅会描写自己的生活,更会在其诗文中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陶渊明回到田间生活后,他自己便化身为了一个普通人,因此能够与农民密切接触,亲身去体验农家生活,由此用他质朴纯真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描绘的便是一个质朴、自给自足的社会。陶渊明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人们寻求内心平和、宁静的归宿,是人们永远都在追求的理想。这种自给自足、质朴纯真、和谐美好的社会为什么对人们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因为人与社会是不能分开的,对这种美好社会的向往其实是人们想要实现自我理想的一个映射,从本质上说人们对乌托邦的向往其实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秩序优化的需求。

美国学者雅各比说:“一个丧失了乌托邦渴望的世界是绝望的,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生活而言,没有乌托邦理想就像旅行中没有指南针。”[6]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生活充斥着欲望、娱乐,人们的内心逐渐丢失了很多,难以找到和自己内心对话的机会,灵魂得不到安放,在各种因素的困扰下心灵渐渐扭曲。而陶渊明构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观是在吸纳了道、儒、农三家的思想精髓和对天、地、人的观察后,充分结合了儒家的“仁政”“以人为本”和“温柔敦厚”,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以及农家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而形成的,所以能够历经上千年而依然为人所向往。在一个腐朽、常年发生战争的乱世,陶渊明有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他将这些构想写进诗文中,让人们的心灵有了一份寄托。

《桃花源記并诗》是陶渊明社会观的系统阐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中描绘的是一个富饶和平、闲适美好的社会。质朴美丽的桃花源,散发着神圣的光彩,使不知多少后人神往。《桃花源记并诗》首先是以“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引出桃花源的由来,暗示桃花源中的人们与古代避世贤者的志趣一致。然后陶渊明将自己心中的质朴和谐的社会描绘了出来:“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嗳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种社会形态着实让人羡慕不已,其中包含着道家的无为而治与儒家的天下大同[7]。但是这样简单美好的理想社会却是在残酷的现实中虚构出来的,反映了陶渊明对当时破败、腐朽的社会的苦闷、焦虑以及想要改变当时那种民不聊生、繁刑重赋的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

最后可能陶渊明本人也觉得这种社会秩序太过理想化,于是便写道:“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纯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当时的封建迷信较为严重,一种厌世的病态心理较为盛行,但陶渊明始终有着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并不断为之努力。陶渊明的诗文里的社会观表现了他对当时朝廷黑暗腐朽的统治者的抗争,对普通大众生活的关怀以及对美好社会秩序的向往。

(二)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安贫乐道,保持内心的宁静

陶渊明的生活志趣,从人文观出发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归”的人生愿望的实现;二是对农村、农民的人文关怀;三是乐道安命,安于贫贱的生活志趣。陶渊明诗文的人文观大体上是在他选择隐居生活后形成的。三次辞官又再次被迫进入官场,陶渊明在第四次辞官后决定永远地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曾多次提到了对“归”的渴望,诗人渴望回归自然,回归自我本心;有学者统计了他的诗文中“归”字出现的频率高达五十多次,足以窥见陶渊明对“归”的心理的迫切程度。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两篇诗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生活的原因以及回归之后的田园生活。陶渊明进入官场并非想要做出一番事业,从他的官场生涯中也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这样的抱负,为官期间并不会迎合上级,如当乡里曾经的小厮现在作为他的长官来到他的辖区要他去迎接,他却觉得不应该“为五斗米折腰”,而选择了离开官场,他当官的初衷无非就是想要领着每月固定的俸禄好让家里的生活稍微好过一些,但是后面发现实在是无法忍受官场的约束,“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这种处处受约束的生活只是为了能够让自己衣足饭饱,要是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会耽误自己实现人生理想,感到“深愧平生之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以他幡然醒悟,决定迷途知返,放弃仕途,选择回归田园。

在诗文中陶渊明对未来的田园生活作了三个方面的想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之还”,这是舒服闲适的想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这是对充实的务农生活的想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对生命的最终归宿的想象。陶渊明的诗文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仍然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在于他的诗文中善于用诗文特有的美去描述平常事务,他的诗文善于在日常生活、日常劳作中发现感动和惊喜。他对人们耕作的农作物的顽强生命力的喜爱、对与人们日常相处的生活的喜爱,对在农间劳作的热爱、对淳朴乡村的热爱以及对在田间劳作的人们的热爱都是他伟大的人文观在其诗文中的表现。即使农耕生活没有做官时那么轻松,但是正是这份充实才使得人们能够充满诗意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

“新葵郁北墉,嘉穟养南畴”(《酬刘柴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始春怀古田舍》其二)、“有风自南,翼比新苗”(《时运》)等等,好像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也能看见田间那一幅欣欣向荣的画卷,似乎闻到了从田间传来的裹挟着刚翻过的泥土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好不自在,同时我们似乎也看见了田间农作物奋力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由此我们感到身心舒坦,身体和心理都感受到了释然的愉悦。只要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便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也无所谓,生活自然和乐,痛快淋漓。在田间劳作讲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份收成里都有自己曾经播种、施肥、除草等辛勤劳动的影子,讲究“愿无违”,自己从内心里承认这是自己应得的回报,在收获的时候才会心安理得[8]。一座山、一块地、一壶酒、一草庐便足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过完这一生,全无其他世俗的牵挂与羁绊。陶渊明的诗文中,从田间劳作里体现出来的自洽洒脱的生命形态以及对广大农民的人文关怀是最宝贵的。

我们都知道田间的劳动是非常繁重且琐碎的,几乎每一天都要到田里去,并且每个时节都要做相应的措施,有时候遇到天灾,可能之前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将付诸东流,而这也是在历练农民的心,只有对大自然的恩馈时时抱着感恩的心,面对得与失时才能更加从容。陶渊明其实说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农民,但是他像农民甚至比农民更加享受在田间耕作的快乐。陶渊明对田里的事很上心,以至于常常担心地里会出什么事,如“常恐霜霰至,零落如草莽”(《归园田居》其二)。在回归田园生活后,地里劳作是他的生计,是他赖以生存的方式,更是他找寻自我回归自然的载体;但是天道无常,那时候不免会有天灾人祸,而由于当时的生产力难以抵挡自然灾害,所以一般遭遇天灾人祸靠人力根本无法抵挡, 通常会导致地里颗粒无收。“炎火履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在田里勤勤恳恳辛苦劳作了大半年,本来盼着今年能有个好的收成,但是老天无情,一场暴风雨将所有的希望都打破了,致使收成甚少,只得在漫长炎热的夏天忍饥挨饿,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但是诗人觉得生活还要继续,只能希望明天一早暴风雨快点过去。

而在诗中他甚至淡然地说“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虽然难过在所难免,但是同时也不要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这种豁達乐观的精神也许正是他从千万农民身上看到并学到的[9]。从他的诗文中我们也不禁感叹千千万万的农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那份坚韧的心。

四、陶渊明农事诗的价值及影响

(一)对后世文人之影响

在那个玄言诗盛行的时代,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要知道,在当时士人们对于士人务农是非常鄙夷的,他们热衷于玄学思想,而陶渊明却打破了这种思想的束缚,他不但亲自下地劳作,还将他的田园生活写下来,开创了田园诗派,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在文学作品中变得有了意义。他的田园诗,为后世诗人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广泛的题材,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道路。在他的田园诗中展现出来的那种闲适的生活,被后世许多文人争相效仿,深深影响着后世文人的创作,甚至直接影响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风格[10]。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著名诗人无一不深受其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能够看到陶渊明的影子。北宋文学家苏轼作了百余首和陶诗,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更因仰慕陶渊明而自号“东篱”。

(二)对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启示

陶渊明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对人生的恬淡旷达,对名利的淡泊等高尚品质对当今社会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他的诗对于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当今全球宏观环境越来越恶劣,生态平衡被破坏,气候变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的大环境下,陶渊明诗文中所展现的那种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是十分契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的需要而忽略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首句就写了诗人自小喜爱丘山、喜爱自然;而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因生计而入尘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以羁鸟、池鱼自比,表达自己对山野自然的热爱和思念;最后终于“复得返自然”,得偿所愿,回归到山野田园之中。诗中那种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理解和谐、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许多人变得崇尚金钱和名利,为了得到金钱名利,不惜牺牲健康的身体,更甚者,为了金钱名利丧失了人性,干着坑害他人以牟利的勾当,这种崇尚金钱名利的价值观是扭曲的、不健康的。陶渊明诗中展现的那种不与当时“大道”同流,即使是“结庐在人境”,生活在繁闹的都市中,也应该做到“而无车马喧”。如何才能做到呢?陶渊明在下一句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心远地自偏”,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不被世俗的繁闹所影响。诗中努力追求回归自然、回归本我的人生目标对当下人们从多方面实现自身价值、构建良好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有借鉴作用。

综观全文考论,陶渊明创作的诗作相对于其他诗人来说并不算多,其中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影响文学史发展的鸿篇巨制,但这些并不妨碍他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那个玄言诗盛极一时并且儒家“贱农”思想深入士人内心的时代,陶渊明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新的诗歌流派,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文坛。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我们能够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那种包含着一份源自“农事”的自然闲适而又深沉厚重的农业气象,所以我们认为他的作品对表达中华文明诗情的程度与比重,是可以和其他诸如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作品相媲美的。在我们日益关注、探讨“三农”问题的现代社会,陶渊明的“农事诗”的价值与影响依然熠熠生辉。在当下这个凡事都讲究效率,少数人的价值观已经与金钱挂钩的时代,人们的灵魂往往是孤独的,常常会迷失自己,而陶渊明农事诗中展现出来的热爱自然,关注粮食与蔬菜的积极人生态度,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意义上讲,陶淵明的农事诗以接地气的形式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0:168.

[2]袁行霈.陶渊明集校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88.

[3]张海峰.陶渊明词作中的农耕情结探析[J].卷宗,2020(1):383.

[4]方宏龙.陶渊明《饮酒》(其五)文化意蕴剖析[J].社科纵横,2005(3):16.

[5]刘党桦,李金明.陶渊明与他的“农耕诗”[J].语文教学之友,2007(9):19.

[6]雅各比.不完美的图像[M].姚建彬,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64.

[7]杨燕丽.农耕·田园诗·和谐——陶渊明农耕田园诗赏析[J].青年作家,2010(7):177.

[8]鲁云华.庐山脚下一农人——谈陶渊明农耕生活现状[J].语文学刊,2014(9):28.

[9]徐治堂.“桃花源”理想的深层意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3):23.

[10]满晓艳.陶渊明田园诗对《诗经》农事诗的继承和发展[D].延边:延边大学,2006:37.

(责任编辑 吴国富)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素心人陶渊明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考试周刊(2016年27期)2016-05-26 19:10:11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考试周刊(2016年9期)2016-03-12 06:28:06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戏剧之家(2016年1期)2016-02-25 10: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