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要】海外仓是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有效应对美西方对我贸易制裁的灵活手段,对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安全稳定、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海外仓建设已经进入新阶段,目前数量已逾2000个,总面积超过1600万平方米,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但存在外部竞争激烈、建设运营成本难降、配套支撑不足、本土化能力不强、行业法规约束不够等五大挑战,制约其发展壮大。建议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海外仓政策支持,合理优化海外仓布局,健全完善数字化建设和人才建设,提升本地化经营水平,多措并举推进海外仓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跨境电商;外贸;海外仓
【中图分类号】F124
一、海外仓发展存五方面制约,不利于发挥其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作用
(一)外部竞争激烈,国际商贸和物流巨头加快建设海外仓进程
近年来,因全球特别是欧美国家仓储费用大幅上涨,国际商贸和物流巨头争先恐后地抢占国际交通运输重要枢纽的货场、仓储设施等资源,加快新建海外仓或扩仓进程的步伐。亚马逊积极推动FBA(亚马逊物流)全球仓建设,UPS、Fedex、DHL等国际航空运输巨头正在世界各大机场货场开展“圈地运动”,马士基、地中海航运、达飞海运等国际海运巨头也开始“跟风入局”,将仓库布局在全球各大节点。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我国海外仓企业面临国际商贸物流巨头的不对称竞争;另一方面,“入局”海外仓企業之多推动海外仓租金水涨船高,挤压我部分租仓企业和跨境电商卖家的利润空间。有关调研显示,2022年7月,美国西部地区仓储租金较2021年同期已上涨50%,而2020年以前的租金年涨幅只有3%~5%。
(二)建设运营成本难降,海外仓难以“自给自足”
我国海外仓扎堆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47.6%)、英国(15%)、德国(10%)、日本(7%)和澳大利亚(4.7%)五个国家占比80%以上,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本未布局或仅零星布局海外仓。在这些区域建设运营海外仓普遍面临土地租金贵、人工成本高、运维压力大等限制。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2022年调研显示,在比利时建设使用面积约3.6万平方米的海外仓,投资金额高达7亿元。再加上每年运维费用600万元、仓库管理系统开发费用动辄需上千万元,平均每平方米投入高达20 000元。一般企业难以负担如此高昂的成本,因此目前除阿里巴巴、顺丰等大型电商、物流企业有自建的海外仓外,3/4设立海外仓的企业均采用租赁方式。海外仓“自给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坐地起价、店大欺客现象。如2021年在我国家具出口火爆时,为增加其他货物存储空间,有部分海外仓变相阻挠大件家具进入。
(三)配套支撑不足,海外仓功能及作用难以发挥
一是信息化水平不足。海外仓数字化设备普遍投入不足,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AI、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率低,近50%的企业仍使用传统ERP管理系统,采用人工复核、人工搬运等劳动密集型作业方式,运作效率低且容易出错。有些海外仓因无法及时分析调整供需匹配度,导致爆仓、滞仓现象频发。二是专业人才缺乏。据《“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数据显示,2022—2025年我国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缺口将达985万人。《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显示,头部海外仓企业每年人才缺口达70%,85.9%的海外仓企业表示“专业化人才缺口严重”,54.8%企业认为“人才缺乏”是当前海外仓建设的最大难点,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仓库运营管理人才最为缺乏。三是末端配送受制于人。海外仓配送能力较多依赖当地物流合作伙伴,中资企业总体议价能力不强。菜鸟网络等配送公司反映,2022年以来,西班牙邮政、ASM等当地核心物流合作伙伴大幅上调配送价格,显著增加了包裹物流成本。
(四)本土化服务能力不强,面临“水土不服”挑战
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国内卖家为应对海外线下商家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个性化包装、维修和滞销库存处置、线下展示等海外仓本地化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需求。但当前,国内大部分海外仓都只是一个“仓”,仅仅起到简单的仓储作用,还没有形成基于海外仓,涵盖配送、售后、维修、展示、体验等配套服务的贸易和物流“生态”。对目的国语言文化、消费习惯等市场信息缺乏准确判断,本土化服务能力亟需提升。易仓科技调研显示,我电商企业中需要海外业务本土化营销服务的有70%,需要本土售后客服的有53%,需要本土物流体验的有87%,但目前我国企业主导建设的海外仓具备分销服务的不到1/3,海外售后维修服务的只有1/5,营销和清仓处理服务的均不到1/10。以售后服务为例,一些海外仓存在发货无时效、丢件、货物损坏等问题,在卖家反馈相关问题后,却急于甩锅推脱责任。“跨境眼”2021年调研发现,34%以上的买家曾投诉海外仓存在货物漏发、错发,但售后却无人跟进现象。
(五)行业规范和法律约束不够,海外仓建设运营存在诸多风险
一是行业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当前海外仓建设缺少统一的、可行的行业标准,建设运营“各自为政”,发展秩序散乱无序,未能构建起布局科学、协同联动的服务网络。尤其是部分海外仓“坐地起价”“看碟下菜”,收费没有固定标准,对不同卖家收取的仓储费用不同等现象均需加强规范。二是部分海外仓“投机取巧”行为增加合规风险。一些海外仓经营者为节约人工成本,雇佣一些在校学生兼职做仓储管理工作,很多没有经过培训直接上手,存在较大的用工不稳定性,难以建立专业的管理和运营团队,也存在因在东道国经营不合规被执法部门查封的风险。三是法律法规有待健全。由于跨境电商发展速度过快,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善,不仅买家卖家利益难以保障,且容易滋生资金安全、产品质量、合规等风险及诸多法律问题。
二、有关建议
(一)创新海外仓扶持政策,加强合规建设和标准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推进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研发针对海外仓企业的贷款、融资产品,为创新海外仓供应链金融服务赋能。建议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鼓励引导国家政策性银行支持海外仓重点项目建设,如采取专项基金的形式,给予海外供应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免息或低息贷款授信的福利。建议商务部支持跨境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外贸企业牵头建立联盟,以协议、合资、入股等方式共建海外仓。建议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加强海外仓企业的合规化经营建设,引导企业提高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商务部、贸促会等机构牵头推进海外仓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建设。建议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着重培养一批具备信息化建设、多元化服务、本地化运营等特点的海外仓龙头企业。
(二)合理构建海外仓布局,建立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
建议商务部引导各省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规划,优化海外仓选址和布局。支持资金实力强、运营经验丰富的企业在东盟、非洲、南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布局海外仓,完善全球服务网络,建立中国品牌的运输销售渠道。建议商务部鼓励头部海外仓企业完善头程、仓储和尾程业务,鼓励企业以海外仓为平台,推动本地优势产业出海,形成“产业集群+海外仓储”的新格局。建议商务部、工信部牵头加快打造海外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供需对接机制。建议商务部积极参与海外仓国际规则的构建,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三)加强海外仓数字化建设和人才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建议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鼓励企业借助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物流系统,将海外仓物流、订单流、信息流、资金流这四维数据集成于同一系統中,实时更新客户、商品、仓储、配送等信息。鼓励企业配备智能化设备,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分拣作业效率和本地化配送时效。建议教育部、商务部等部门推动开设跨境电商本科专业,培育海外仓运营管理师和跨境供应链管理师,培养专业型、复合型的高素质跨境电商人才。
(四)引导海外仓企业提升本地化运营服务能力,提高消费者粘性
建议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鼓励海外仓企业加强与信息服务、搜索引擎企业的信息共享,准确把握目的国市场的消费者喜好、购物习惯和市场营销状况等,提高海外仓本地化运营效率。建议商务部鼓励海外仓企业加强与所在国物流企业的合作,除实现仓储配送功能外,提升线下展示体验、及时退换货、售后维修等服务质量,打通海外仓——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全面的本土化服务。建议商务部鼓励海外仓企业与海外分销平台、电商平台协调对接,依托于Facebook、YouTube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加强与当地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多渠道开展营销推广,拓展贸易伙伴合作关系。
责编: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