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社群中主流话语的破壁路径探究

2023-09-23 07:47陈新宇郑喻萌
艺术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B站青年亚文化共青团中央

陈新宇 郑喻萌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交际的壁垒,媒体融合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元、更加自由的自我表达和交流互动的空间。现阶段,新媒体平台上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正与时代相交,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作为新兴文化的青年亚文化是相较于主流文化而存在的,青年群体通过网络语言、弹幕、表情包等独特的话语表述形式拥入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场域中的个性话语不断呈现在大众视野中,青年亚文化逐渐融入主流文化之中,形成独特的话题体系。同时,主流话语正受到来自青年亚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一方面体现在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跨度较大,破壁困难;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中的主流话语表达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主流话语从青年亚文化社群中输出,引爆话题。因而,文章将研究对象聚焦于青年亚文化中主流话语表达的生产实践,选取B站的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其视频内容、形式、弹幕、评论等进行话语表达分析,探究青年亚文化中主流话语表达的困境与应对策略,以及官方意识形态与青年亚文化互嵌的机制方式,探究当前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相互“抵抗”与“收编”的破壁路径,以期发现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群体之间的圈层交会的新模式。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主流话语;破壁;B站;“共青团中央”

中图分类号:G206;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8-0-03

0 前言

新媒体时代,多元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交织,被赋予了无限可能。日渐繁荣的青年亚文化逐渐吸引了官方话语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主流话语开始尝试进入青年亚文化场域。在尊重既有的媒体平台文化的同时,打破文化圈层间的壁垒,更好地传递主流价值观,成为当前官方媒体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共青团中央”就是官方主流媒体的典型代表,在与青年亚文化社群破壁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也浮现出诸多共性问题。

1 “共青团中央”B站账号的话语表达特点

在目前的网络亚文化传播领域,B站以弹幕、鬼畜视频、二次元聚集地等鲜明标签在年轻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众多新媒体平台中,B站是最明显的受众聚集平台之一,因此,也自然而然成为主流媒体在青年亚文化群体中完成自我建构的目标场域。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1.1 拼贴形式:重构表现方式

拼贴是后现代艺术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其被视为一种对原有文化作品或文化产品的二次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主体被解构重塑,在新的文化系统中延展出新的意味。而在青年亚文化场域中,“共青团中央”通过在B站平台上发布类型广泛、题材多样的视频来抓住年轻群体的眼球,这些视频紧跟社会风潮,话语表达体系丰富多元,是青年群体表达主流价值的窗口。其发布的视频由多种元素构成,通过对原始素材的筛选、剪切、拼贴和重组,颠覆原有的意义,进而重构出富有新含义的视频。例如,在“共青团中央”最近发布的视频中,“光剑挑战×挖掘机变身”通过将挖掘机和中国汉服元素进行拼贴剪辑,展现出了“中国制造”的力量。看似毫无关系的素材通过二次加工,以拼贴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成为颇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的视频。

1.2 弹幕体系:虚拟在场互动

B站弹幕体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视频中的弹幕是通过用户发出的,经过传播、拓展、再创作,形成了一个属于用户的兴趣圈,进而增强了用户黏性。弹幕和视频相互影响、共同升华,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共同打造出了B站用户的生态系统。在“共青团中央”的视频弹幕中,受众可以通过发布弹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即时感受和内心情感,这些弹幕中有对视频细节特点的评论,有对知识背景的普及,还有自己观点的输出,已然成为视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对受众虚拟在场的一种权利赋予,而边观看边评论的模式也完成了一种互动仪式。

2 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破壁融合遭遇困境

2.1 内容生产方

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破壁融合首先必须建立在官方媒体所展现出的积极响应的姿态之上,但官方主流话语体系与青年亚文化之间长期以来便存在区隔,主流话语在进入青年亚文化场域的过程中存在阻碍。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原创内容生产力匮乏和主流价值观在泛娱乐化中逐渐消解。

“共青团中央”在B站发布的视频大部分来自网友投稿、转发主流媒体新闻以及优质的网络视频等,视频内容对外界素材依赖度高,原创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视频的传播效果,尤其对受众是在亚文化圈层中占主流群体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日常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视频弹幕中常会出现“有些视频我早就看过了,才在共青团账号里看到”等此類信息。由此可见,当主流媒体发布的内容缺乏外界优质资源的持续性供给时,视频内容的质量便无法得到保障,用户黏性就会急转直下。

在运用亚文化元素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年群体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但是运用过于频繁,则会导致主流话语的严肃性遭到破坏,主流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被削弱。并且,过度娱乐化会使公众被表层娱乐信息吸引,完全被感性认知支配,缺乏理性思考,导致主流媒体的泛娱乐化和公众集体表达的失范。除此之外,B站的包容性让用户可以在网络平台畅所欲言,“共青团中央”账号所发布的视频多为主旋律题材,包容性更强的网络空间让这些视频的评论和弹幕中充斥着多方言论,让受众在观看视频时,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削弱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2.2 内容接受方

从受众接收信息的维度来看,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之间融合的困境体现在隐形权利壁垒及解码方式的差异性所带来的挑战。

当前,主流话语代表的官方话语体系和具有独特风格的青年亚文化之间隐形的壁垒依旧存在。这可被视为两方之间就文化资本展开的竞争与较量。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态:一是一套培育而成的倾向,这是一种身体化的文化资本;二是以涉及客体的客观化形式存在,如书籍、艺术品等;三是以机构化的形式存在,主要指教育文凭制度[1]。在如今的媒介环境下,文化资本的生产和传播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青年亚文化社群成员以B站为阵地,为了更多的权利而争夺文化资本。在这一过程中,青年亚文化社群将亚文化的自我表述视为一种趣味,也视为标榜自我的标签,所以当主流话语在进入这个圈层的场域时,必然会遭受抵制和反对。

斯图雅特·霍尔在其“编码解码”理论中指出,受众在接收信息进行编码时会“产生复杂的感知、认知、情感、意识形态或者行为结果”[2]。基于这一点,霍尔进一步提出受众在接收文本时会产生“主导—霸权式立场”“协商立场”“对立立场”三种解码立场[3]。青年亚文化社群成员对“共青团中央”在B站中主流话语的解读也存在这三种情况,他们中有的欣然接受,有的表达反抗不满,还有的保持沉默。在亚文化群体圈层里,确实存在对主流话语认同的声音,如网友的一些评论“虽然在很多人眼中,觉得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反叛,是非主流的,但不意味着我们全盘拒绝主流的东西”。然而,强烈的不满和沉默的抵抗更加值得關注,“主流的东西在B站上传播过多,不伦不类”“我不太喜欢B站上传播这些主流话语,什么地方就该干怎样的事,最后一点净土也被破坏了”“共青团中央感觉跟B站的调性不搭,感觉这样不好”,诸如此类的评论也是此圈层的一种抵抗方式。

3 青年亚文化中的主流话语建构方式

3.1 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

青年亚文化的“亚”状态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主流文化是动态变化的,在两者接触交互的过程中,二者的分界线会发生偏移,以致另一种文化的某种表现形式会出现主流的姿态[4]。如何将代表主流文化的宣传变得更加自然和易于接受,是官方宣传媒体需要持续探索的方面。作为受到年轻群体普遍关注的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的新媒体账号在向年轻受众输出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其发布的系列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将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内外重大军事、外交事件以动物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富趣味性。在B站这个二次元占主阵地的新媒体平台上,利用动漫的形式更好地达到了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作用。而针对刻板单一的新闻时事栏目,《这一周》构造了具有典型中国风的虚拟主播“富贵儿”“二丫”等,他们使用口语化的方式、幽默风趣的语言播报严肃新闻,这种翻转式的人格魅力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可。“共青团中央”的这些作品不但做到了将爱国爱党精神与动画内容高度结合,形成破次元的文化输出,还成为许多话题的生产点。

3.2 符号意义的共享与再生产

随着B站用户量的不断积累,多元文化的交叉融合,B站弹幕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弹幕文化,它不仅为主流话语实践提供了虚拟交流的场景,还为用户提供了交流互动的载体,满足了受众的情感投射和意见表达的诉求。在“共青团中央”发布的视频《国防部十大霸气回应》中,弹幕数量惊人,“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我爱中国”“国防天团太帅了”等弹幕铺屏而来。由此可见,在弹幕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用户通过发弹幕的行为表达自身观点,在丰富原始视频内容的同时实现了符号意义的共享。

霍尔认为,“当意义借助媒介的语言符号进行再次传播时,这一过程使得意义在不同接受者流转中产生新的意义”。B站的用户在通过弹幕互动交流的同时,也在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以此参与到意义对话中。随着《流浪地球》《三体》等科幻巨制影片在国内的上映,人们对中国航天科技、外星文明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共青团中央”的B站账号紧跟热点,发布关于南天门计划、神舟飞船发射、流浪“地下城”等多则科普或混剪短视频,用户在弹幕中表示“这是真实版的流浪地球”“科幻变成现实了”。由此可见,青年亚文化群体对主流话语的解读并不总是充斥着抵抗和反叛的情绪,有时也会以积极的姿态向主流价值靠拢,用自发性的行为促成内容的二次传播。而其关键就在于媒体在内容的生产过程中能不能敏锐捕捉到特定目标受众的特质,这将是决定内容能否得到迅速传播,并获得有效反馈的流量密码。

4 亚文化中主流话语表达的再审视

4.1 技术赋权与话语共谋

在新媒体语境下,媒介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亚文化的形态和表征,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介技术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依托互联网,青年亚文化群体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为基础,组建趣缘社区,这一社区跨越时空的区隔,并不是以一个具体的“我”为中心,而是以虚拟的“我”为中心,是真实与虚幻并存交融的“异质空间”,每个人在这个空间都有更加自由而不受约束的话语权。当渴望在社会群体中寻求身份认同的青年群体有了抒发自身观点与意见的渠道时,亚文化也就拥有了被理解和普遍接纳的可能性。在话语共谋的大众传媒时代,B站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表达观点的平台,但由于话语权始终掌握在政权和资本手中,因此主流意识与亚文化始终处在抵抗和收编的关系中。但随着互联网时代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被动的受众拥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官方媒体不得不重视亚文化群体,征用其符号资源,推动着两者的破圈融合。

4.2 规训在位与价值引领

在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破壁融合的过程中,规训的力量始终在位。这种规训来自外部的显性规训和亚文化群体内部的自我规训。在内外双重规训下,主流价值观被认同,并得到不断强化。福柯认为,规训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5]。主流意识形态规训在外部层面体现为对B站平台运营及内容的管控,即在一定的规范下,B站的内容生态才能更好地呈现。而内在的自我规训则体现在亚文化群体的潜意识深受主流价值的影响,其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一种“自我规范”的文化实践过程。在一个受限的、相对自由的环境里,他们会批判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内部就会形成“沉默的螺旋”,并产生重要影响。

5 结语

当以“共青团中央”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与亚文化社群相遇时,二者之间破壁虽遭遇困境,但“共青团中央”以非对抗式的收编,将亚文化元素融入内容生产中,实现了亚文化社群的身份认同。但在助力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主流媒体的话语姿态应把握二者的契合度,以免激起潜在矛盾,最终实现话语与形式的双重认可,实现二者的交会破壁,最终达到价值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

[2] 彭婧雯.共青团中央在B站的形象塑造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1.

[3] 陈诗琪.让主流价值观融入网络青年文化:以共青团中央在B站的账号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2):27-29.

[4] 崔家新,池忠军.青年亚文化的概念解析:基于青年亚文化历史流变的发展性考察[J].学习与实践,2018(11):134-140.

[5] 刁金星.破壁与融合:二次元文化中的主流话语实践[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作者简介:陈新宇(2000—),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郑喻萌(1999—),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B站青年亚文化共青团中央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八)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五)
哔哩哔哩弹幕网的发展模式研究
自由与狂欢:弹幕视频的文化传播策略
浅析动漫市场的发展
新媒体在政府机构中的有效应用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官方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探究
警惕青年亚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