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趋势探究

2023-09-23 02:04徐放王秋淼孙瑜
艺术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遗址研究

徐放 王秋淼 孙瑜

摘要:当前,在国家公园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遗址保护工作与新技术的结合日益深入,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遗址保护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基于此,文章综合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对中国知网所收录的4262篇以“遗址保护”为主题的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得到图表与数据,结合相关研究综述,将我国遗迹保护的主要研究领域界定为三个阶段:1981—1999年的萌芽阶段、2000—2010年的发展阶段、2011—2022年的深化阶段,并梳理各阶段研究重点与热点。主要发现如下:遗址保护研究的主力军是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不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数量差别很大,受地理因素影响,不同的机构、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地方遗址保护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遗址保护研究的重点与问题大多集中在环境保护、大遗迹保护、大遗址等方面,近期的工作重点主要是红色历史、革命遗迹和保护性开发利用等,保护性修复、文旅结合、乡村振兴、遗产条例、抗战遗迹等都是主要内容;主题和研究方法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重点是遗址的保护和政府政策影响下的发展和恢复。文章的目的是为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与多维度拓展深化提供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优化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新模式,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遗址保护;文献;关键词;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K878;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8-00-03

0 引言

遗址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自然环境演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1]。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对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已成为政府行政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内容。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历史遗迹的定义、价值、保存、使用等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经过学者与文物保护者的不懈研究,逐步形成了遗址保护理念、高度相关的法律、科学流程以及保护技术。

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与其他统计分析工具相比,其具有直观、可视化的特点。运用该工具可对某一领域选定时间内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呈现发展脉络、组织架构关系等。通过得出的图表数据,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推算研究趋势。本文回顾1981—2022年遗址保护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历程,探究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与短板,找准未来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热点与方向。

1 相关概念

遗址保护,通常定义为“用于认识遗产,了解它的历史和含义,确保遗产的物质安全,如果需要,确保其修复和加固的所有行动”[2]。对世界遗址的保护,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学科协作,换言之,以多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为基础,形成了与遗迹保护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从而推动了该领域的总体水平提升[3]。

遗址保护是从遗址文物单体保护开始,逐渐发展到整体的综合保护,最后形成具有科学性、完整性的保护程序。遗址保护程序步骤十分详尽,如文化遗产价值认识和评估,从几个方面确定适当的保护方法和管理对策;再如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记录,分析和评估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及其受到的威胁等。

2 遗址保护研究的过程与热点

2.1 文献时间发布

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得出各学科领域的论文发表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1981—1999年,我国对遗址的保护研究相对薄弱,每年发表的文章不超过10篇。近年来,有关遗址保护的文章数量呈现迅速增加的态势:2000年有28篇,2010年前后,文章数量达到高峰,有459篇;此后有小幅下降,一年约300篇;从2022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猛增趋势,大约有395篇。总体而言,每年有关遗址保护的论文数量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过去20多年里,由此可见,其已经引起我国学者高度重视。

2.2 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共现分析指的是以关键词为节点,可以呈现不同时序内的热点领域、分析视角、研究方法等的改变,进而发现学科的内在联系。本文将1981年第一篇关于遗址保护的论文至2022年12月发表的相关论文作为基础数据,设置软件运行时间为“1981—2022”,阈值设置K=8,Year Per Slice设为“4”,修剪方式为逐年修剪、整体网络修剪。分析得出,“保护”是最大的节点,“大遗址保护”和“大遗址”次之。

关键字的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能够反映关键字的重要程度和影响程度,并且与关键字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从反映“中间枢纽”效应的指数可以看出,“人民政府”和“保护”等与其他热门词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其中,“人民政府”一词的核心度最高(核心度为0.19),且与其他关键字的关联度最高。“人民政府”“国家重点文化遗产”等关键词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具有很高的中间中心度,表明这些关键字与其他关键字频繁交流,对形成相互引用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3 关键词时间线

前沿趋势分析(Frontier Trend Analysis)是指利用一组固定的文献聚类,主要以共引聚类和引文为分析依据,描述某一类研究领域的转变情况和研究实质[4]。排名前5的聚类为#1遗址公园、#2大遗址保护、#3革命遗址、#4土遗址、#5保护与利用。在相关文献聚类分析中,最大的聚类是“遗址公园”,包含32个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10年,主要关键词有“遗址保护”“遗址”“规划设计”“遗址博物馆”等,后期研究进展中出现的关键词有“红色革命遗址”“城墙遗址”等。

2.4 突现关键词

关键词突现可以证明,某个关键词与其出现频次的飙升有一定的关系,而这个关键词的爆发式出现则说明了一个主题在某一段时间内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5]。

从时间序列来看,最早开始的是“半坡遗址”“大

地湾遗址”等。另外,从出现时间上看,“圆明园遗址”“半坡遗址”“古遗址”“大地湾遗址”的出现时间较长,说明这些长期以来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根据突现强度可以发现,“保护利用”(突现强度=16.75)、“大遗址保护”(突现强度=13.98)、“抗戰遗址”(突现强度=11.9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突现强度=11.83)等突现强度很高,频率变化很大。

2.5 遗址保护发展阶段与热点

2.5.1 萌芽阶段(1981—1999年)

我国对遗址保护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举办了中国建筑学会首届遗址保护与生土建筑学术研讨会,后续10年内主要为各地各项遗址保护初步研究,鲜有深刻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数量少且较为笼统,相关研究只对遗址保护进行了整体性介绍。殷光明以敦煌汉晋长城等历史沿革与发展状况为例,证明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6]。孙霄提出了建立遗址保护系统生态学,论述了科学开发及保护遗产的必要性[7]。

2.5.2 发展阶段(2000—2010年)

21世纪以来,有关遗址保护的测绘工作大量开展,遗址保护研究开始迅速发展,研究课题逐渐增多,迅速填补了大量研究内容的空白。这一阶段突现的关键词主要有“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设计”“遗址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等。陆建松总结了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与政策思考[8]。孙满利总结了土遗址保护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和

问题[9]。

2.5.3 深化阶段(2011—2022年)

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制度”;2015年,开始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8年,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2020年,提出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落地。在此背景下,中国遗址保护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突现的关键词主要有“红色革命遗址”“开发利用”“乡村振兴”“城墙遗址”等。研究对象拓展了人地关系,研究内容趋于多样化,涉及遗址保护的方方面面,使我国遗址保护研究理论体系得到了极大充实。遗址保护由保护为主朝着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向转变,研究的重点是传统遗址的保护,以保护为目的并采取战略措施。另外,研究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如遗址保护的传承与转化、传统遗址保护村落的恢复与发展,都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刘卫红从各方面对遗址进行了介绍,提出了保护性展示、形象展示、强化地脉的方法[10];盖志芳针对革命遗址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建议[11];王伟赟、侯茂文依照革命遗址保护的三维结构生成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革命遗址保护标准化体系框架[12];王新文、刘飒提出大遗址价值评估体系可从“基本价值—直接应用价值—区域整合价值”三个层面来构建[13];王文吉总结了中国部分地区抗战遗迹遗址受损情况等[14]。

结合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和中心可以看出,目前遗址保护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保护”“大遗址保护”“大遗址”等方面。“古城遗址”“红色文化”“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等方面由于发生强度高、时间近,所以属于近期的研究热点。从统计的时间跨度看,“文物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古遗址”“历史文化名城”等关键词较早出现,而“保护修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保护条例”“抗战遗址”等关键词于近期出现,可视为最新的研究热点。

3 结语

通过对我国遗址保护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是遗址保护研究的主要力量,不同研究机构的文献发布量差距很大。同时,各机构对当地遗址保护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但广度不够。第二,我国的遗址保护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1—1999年为萌芽阶段,主要是对遗址保护的整体认识;2000—2010年为发展阶段,研究范围逐步扩大;2011—2022年为深化阶段,研究重点为重要古遗址保护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研究的主题和方法更加多样化,且日益受到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更加注重遗产保护和遗址保护修复。第三,研究热点与新方向可能为革命遗址类与乡村文旅类的遗址保护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育林.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3):40-46.

[2] 汪皓,游璐.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张家口市蔚县西古堡为例[J].重庆建筑,2014,13(4):13-15.

[3] 苏伯民.国外遗址保护发展状况和趋势[J].中国文化遗产,2005(1):104-107.

[4] 杜国良,张紫霄,任俊霖.中国环境会计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财会通讯,2020(13):20-24.

[5] 何书金,刘昌明,袁振杰.从《地理学报》创刊85年载文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特征[J].地理学报,2019,74(11):2209-2229.

[6] 殷光明.从敦煌汉晋长城、古城及屯戍遗址之变迁简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J].敦煌学辑刊,1994(1):53-62.

[7] 孙霄.遗址保护系统生态学初探[J].中国博物馆,1996(3):27-34.

[8] 陆建松.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30-136.

[9] 孙满利.土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4):64-70.

[10] 刘卫红.大遗址展示理念方法问题的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2):171-176.

[11] 盖志芳.济南革命遗址保护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74-77.

[12] 王伟赟,侯茂文.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标准化建设研究:以安徽铜陵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22,21(5):67-72.

[13] 王新文,刘飒.考古遗址公园视域下大遗址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兼论统万城遗址价值评估[J].东南文化,2023(1):13-23.

[14] 王文吉.中共抗战遗迹遗址保护的当代价值及意义[J].现代交际,2023(3):60-66,122-123.

作者简介:徐放(1990—),男,山东泰安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国家公园体制。

王秋淼(1998—),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孙瑜(1998—),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山东建筑大学博士研究立项“泰山风景林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2004420101;2021年度山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3S技术的城市森林碳汇潜力与生态补偿能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R2-1

猜你喜欢
遗址研究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Can heritage protection projects give new life to China’s abandoned factories?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地下有遗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