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逸
扬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之一, 明末从波斯传入我国后,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其形制与演奏技巧都已经具备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1]。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民族音乐也呈快速发展的趋势, 许多扬琴作品创作者突破了传统创作手法的束缚, 融合了新时代的特征, 创作了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使得作品的演奏技法、 情感表达、 音乐意境等都有了新的变化[2]。 扬琴作品 《秋》是现代扬琴作品中优秀作品之一, 该曲诞生至今已有14年。 该曲通过音乐表达了秋季的美感。 文章主要对扬琴作品 《秋》 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从而为更多的扬琴学习者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黄河是我国著名的扬琴演奏家, 也是中央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授, 在其创作生涯中, 熟练运用各种扬琴演奏技巧, 充分体现了扬琴的特征, 其作品丰富多样, 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代表作有 《川江韵》 《天山诗画》 《黄土情》 等。《四季》 是由黄河与王瑟共同创作, 其中 《秋》 在2008年完成。 在现代众多扬琴作品中, 黄河教授创作的乐曲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对于扬琴演奏技法的认识深厚, 并且将其从一个伴奏乐器逐渐发展为独立演奏乐器, 并且创作了许多的扬琴演奏作品, 深谙扬琴演奏表演的技巧, 因此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
王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扬琴教师, 其创作的扬琴作品融入了西方音乐的特点, 与传统扬琴作品的表演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瑟创作作品中更加重视音乐意境的表现, 大胆应用了各种各样的创作技巧, 代表作有《落花·夜》 《云端》 《漠舞》 等。 王瑟是黄河的学生,其继承了黄河创作的特点, 又大胆创新, 风格新颖, 打破了传统扬琴音乐作品的结构特点。 例如 《秋》 中采用了传统扬琴作品的联曲体曲牌结构, 但是又大胆地加入了不和谐音程, 可谓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碰撞下形成了具有突破性的音乐作品, 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 调性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20世纪初, 西方音乐文化进入我国, 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3]。 西方音乐教育进入我国之后, 对我国音乐创作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扬琴作品 《秋》 中应用了西方和声思想, 采用了泛调性、 多调性的创作手法, 反映了我国新一代扬琴创作家探索民族音乐创作的现代化意识[4]。
谱例1:
秋风起是 《秋》 的引子部分, 如谱例1 所示, 此段为重复乐段, 节拍自由, 音乐表达不受束缚。 在第一小节中, 采用了大篇幅的装饰音, 并且没有采用 “主——属” 的进行方式, 给听众留下了一定的遐想空间。 引子被一分为二, 前三小节为第一乐段。 乐曲第一小节之后接了大段轮音, 采用级进与跳进动机型结合, 从而表现秋风萧瑟的意境[5]。 而第二小节则是采用了连续十六分音符的递进, 使得作品更加连贯流畅, 见谱例2。 在第2—5 小节中, 采用了柱式和弦, 表现了秋风掠过的意境, 烘托主旋律, 增强了乐曲的音乐情感。
谱例2:
4—9 小节是乐曲前几段的变化重复, 第4 小节还是装饰音与滚奏, 但是减少了装饰音, 从7 个减为5 个,并且扩大了音程距离, 增加了音乐深度, 如谱例3 所示。
谱例3:
6—8 小节是乐段中间部分的扩展, 重复了第一乐句后展开, 并且在一个无限延长的单音之后改变了节奏,采取了不断向上推进的音乐气氛, 虽然这部分扩展不算大, 与前5 节的矛盾冲突较为强烈, 达到引子高潮后,节奏越发紧缩, 在第9 小节开始陡崖式下降, 节奏放宽, 然后结束了引子段落, 如谱例4 所示。
谱例4:
秋的私语是 《秋》 的主题部分, 具有优美抒情的特点, 共有11 小节, 采取了 “起承转合” 的创作手法。第一乐句分为三小节, 从第10 小节开始, 连接下辅音之后, 形成了一个柔和的旋律, 并且在旋律后补充, 奠定了全曲的音调、 节奏、 旋律与意境。 13—14 小节起到了 “承” 的作用, 在主题上进行扩充, 并丰富了伴奏色彩, 为之后的“起” 做好铺垫, 表现了秋日私语的意境[6]。乐段最后采取了重复主题的开放型乐段, 如谱例5 所示。 在这一乐段中, 节拍多次变化, 从6/4、 7/4、 5/4 变化为4/4、 3/4, 可以奠定作品基调。
谱例5:
15—20 小节发挥了 “转” 的作用, 主要是起到对比作用, 并逐步向上递进。 17 小节中采用了对位手法, 将独立性旋律有机融合, 通过不协和音程与协和音程的对比, 增加作品的矛盾感, 并且通过反向倒影使得节奏更加紧凑, 使得情绪更加高涨, 增强音乐演奏的张力性,在音乐色彩与情感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谱例6 所示。
谱例6:
21—22 小节则发挥了 “合” 的作用, 通过形成重复主题的开放式乐段, 在扩充、 对比的基础上回到主题并结束全曲。 这种结构形式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广泛存在,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征, 如谱例7 所示。
谱例7:
梦归何处是 《秋》 的展开乐段, 这段主要是基于主题进行旋律发展, 在音乐表达上引入了新的要素, 增加了作品的活力, 并与主题紧密相连。 在23—24 小节中,新材料与主旋律交织, 并以和弦分解, 形成了虚无缥缈的梦境, 如谱例8 所示。
谱例8:
在25—34 小节中对主题内容进行展开, 使得音乐内涵更加丰富, 乐句之间的衔接流畅自然, 并且声部相对更厚, 是4+7 的乐句, 伴奏织体仍旧采取了分解和弦, 如谱例9 所示。
谱例9:
抒情乐段结构完整, 展开冲突较小, 是乐段的过渡段, 为后面的快板做铺垫, 旋律不断向上模进, 如谱例10 所示。
谱例10:
梦幻般地是 《秋》 中的快板部分, 表现了作品中的热烈情感, 也是该曲中的高潮部分。 在39—46 小节采用了方整节拍, 采取了不断向下模进与方向倒影的表现手法, 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 这八个小节采取了重复乐段结构, 如谱例11 所示。
谱例11:
47—50 小节音符不断跃进, 旋律更加紧凑, 音调上升是高潮形成的重要前提, 并且与节奏紧张度呈正相关性, 如谱例12 所示。
谱例12:
51—52 小节重新回到e 小调, 并且在53—55 小节回归到f 小调, 并且旋律音调逐步减小, 紧张度不断升高, 如谱例13 所示。
谱例13:
55 小节中后四拍节奏逐步紧缩, 并且进入了第一段的高潮点。 在56—61 小节中采用了模进的创作手法,形成了戏剧性的高潮。 在62—65 小节中采用了上行音阶、 下行音阶, 如谱例14 所示。
谱例14:
随着音调不断升高, 在66 小节收束并重新回到低音区, 为后段高潮形成做准备, 节奏紧凑, 并采取了大量切分节奏, 使得节拍强弱律动性被破坏, 导致旋律的紧张度升高。 频繁的节拍变换, 使得矛盾冲突增加, 也使得紧张度升高, 如谱例15 所示。
谱例15:
在80—85 小节, 采用了反向进行与跳进的表现手法, 并且采用了隐伏声部, 使得旋律更加统一, 增加了旋律的表现力, 从曲谱中可以看到大跳借助隐伏声部,使得旋律更加流畅。 在79 小节结束时, 进行了补充使得主体更加突出, 如谱例16 所示。
谱例16:
在90—101 小节形成了又一个高潮, 并且是第一个高潮的变化重复, 调性为a 小调, 可以从曲谱中看到,音符排列更加紧密, 音区升高增加了不和谐感, 种种因素造成曲调情绪高涨, 形成了第二段的高潮, 如谱例17所示。
谱例17:
102—111 小节为隐伏声部, 是重复乐段。 在113 小节中进入华彩乐段, 旋律不断上行达到高峰, 音调不断细分, 强弱线也达到峰值, 采用了临时强弱标记, 速度不断增快, 旋律既有力量且均衡, 在旋律四分之三位置上达到高潮, 如谱例18 所示。
谱例18:
梦归秋色是 《秋》 对主题部分的再现阶段, 也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 在主题乐段的基础上, 加入了新的材料, 并且通过琶音式和弦结束全曲, 如谱例19 所示。
谱例19:
在秋风起中, 作者为了突出秋风萧瑟的意境, 采用了许多象声性音响, 这是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常用手法, 例如二胡常用于表达马儿嘶鸣的声音。 第一乐段中使用了7 个装饰音, 并且跨度较大, 不能刮蹭其他音,并且随着轮音演奏力度升高, 保持了作品的张力[7]。 第二小节随着谱面标记力度的增强、 速度不断加快, 要求演奏者需要掌握好音程关系。 5—8 小节表现秋雨掠过的萧瑟之情, 演奏时需要减小音调的矛盾感, 准确表达秋风与秋雨的音色, 速度可以逐步减慢, 力度不断减小,不能过于激烈, 需要表现秋雨掠过的飘逸感觉, 音符跨度不能过大[8]。
秋的私语是 《秋》 的主题段落, 比较含蓄委婉, 主要采用了轮音演奏, 对于技巧的要求较高。 15—19 小节是情感变化的关键段落, 连续加强、 加速的三连音, 表现了作品的情感, 并且演奏时需要减小音符跨度; 第20小节是对该乐段的总结, 也是该段的高潮部分, 演奏时要注重作品的表现力。
此段可以自由处理节奏, 需要凸显梦境虚幻缥缈的特点, 从而带给听众遐想空间。 该段落采用了双声部与轮音演奏技巧, 相比于秋的私语要更加抒情, 冲突也更加戏剧性。 因此演奏时要情感饱满, 增加主旋律的音量, 分解和弦时要注意力度变化[9]。 轮音演奏时需要控制好轮音频率, 一定要注意演奏处理, 与秋的私语形成鲜明对照。
梦幻般地是 《秋》 的快板部分, 主要表现的是秋季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与秋季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此段落主要是发挥了弦乐的特点, 采用双声部的创作手法, 并且通过了强弱对比来提高音调的紧张度[10]。 在该段中出现了华彩乐段, 是炫技部分。 在80—85 小节、 102—111 小节中, 采用了对位写作手法, 逐步增加音符跨度。双声部结束后, 华彩乐段贯穿于整个段落直到结束, 速度不断加快、 力度不断升高, 演奏音区也不断扩大, 并且在高低音区差的影响下, 增加了乐曲宽度, 抢收结束。
梦归秋色再现了主题段落, 采用了轮音技巧, 使得曲调重归抒情, 从上段快板的激情到抒情的再现, 情感跨度大, 因此需要注意力量强弱, 把握轮音频率, 需要表现作品意境, 突出主旋律。
《秋》 创作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 在发行之后受到业内人员的广泛好评。 该作品中表现了创作者对于四季的热爱, 并且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使得扬琴作品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秋》 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融合了西方音乐文化
在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对外交流不断加深, 越来越多的现代扬琴作品不断涌现。 黄河与王瑟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 吸纳了西方作曲技巧, 从而创作了扬琴作品 《四季》, 《秋》 作为 《四季》 中的一首作品, 具有传统与现代的特征, 推动了我国扬琴作品走向世界。
2.应用了新的元素
随着现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快速发展, 各种新兴文化的影响, 促使扬琴作品创作者将新的元素融入作品中。《秋》 中就突破了传统扬琴演奏技法, 每一段都有自己的特征, 汲取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 推动了扬琴音乐发展。
3.体裁多样性
《秋》 不仅有独奏版, 还有重奏版, 除了扬琴外,还加入了我国多种传统乐器, 如大阮、 邦戈鼓等。 大阮作为中国传统乐器, 音色圆润, 而邦戈鼓作为西方打击乐器, 音色清脆明亮, 通过中西方乐器的共同组合, 丰富了作品音色。 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扬琴与各种乐器合作的频率不断升高, 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从而在现代焕发新的生机。
扬琴作品 《秋》 是 《四季》 组曲之一, 在创作后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 成为扬琴演奏的经典曲目。 该作品中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作曲技巧相融合, 促使扬琴创作推陈出新, 让扬琴作品具有现代化的特征, 体现了创作家的音乐风格特点, 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