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子
瑞安鼓词是发源于浙江温州地区的曲艺艺术, 以瑞安方言为唱念标准音, 通过说唱的形式对人物和故事进行展现, 起源于宋代, 在清代时达到鼎盛。 是古代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由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2006年, 瑞安鼓词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长期演变过程中, 智慧的先民创造出了瑞安鼓词独有的伴奏乐器,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包括扁鼓、 牛筋琴、 三粒板、 小抱月、 大鼓和大锣, 它们的作用均以为唱词伴奏为主。
扁鼓, 是瑞安鼓词中最早使用的乐器, 也叫唱词鼓, 是瑞安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扁鼓为单面鼓,上覆牛皮, 鼓圈以硬木制成, 略微倾斜, 鼓正面稍大于鼓反面。 在演奏时以小竹枝为鼓槌, 敲打鼓面发出声响, 其音频相对较高, 音色优美。[1]
牛筋琴, 又被称作 “唱词琴”, 其音色浑厚、 柔美,高音区比较清脆响亮, 是瑞安鼓词所独有的乐器。 其整体呈长方形, 用细牛筋作琴弦, 以硬木琴枢与梧桐琴面作为共鸣箱。 最早的牛筋琴只有五根琴弦, 能发出宫、商、 角、 徵、 羽五音, 后经不断改良, 形成了现今的十七弦牛筋琴。
三粒板, 一般由三块红木或者紫檀木、 黄杨木制作而成, 发音较低, 握拍姿势决定效果的不同。 姿势分开板、 半开板、 闷板等, 根据行腔的快慢、 急缓来击节。用于所有唱腔板式的快慢定速, 有时也作为仿真道具来帮助表演。
小抱月, 长四寸左右, 由牛角或黄杨木、 万年青、栾树挖空制作而成, 其状类似梆子。 在演奏时, 艺人将小抱月挂在牛筋琴架后边, 敲击时发出十分响亮清脆的声音, 音高而传得远。 多用于人物、 情绪、 情节的转换以及艺人唱腔的转变; 常用于数板的伴奏以及某些仿真声响。
此外还有大鼓和大锣, 均为打击乐器, 气势磅礴、高亢激昂。 在演唱大词时作为伴奏打击乐器使用。[2]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 音乐理论家卡尔·奥尔夫 (Carl Orff) 提出的一种音乐教育的方法,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从人的本性出发, 通过对各种音乐 “元素” 如音色、 节拍、 强弱的接触, 激发儿童的音乐天性, 唤起学生自发创造音乐的本能, 引导学生建立优秀的艺术审美。 因此在奥尔夫课堂中, 往往要进行以节奏为基础, 结合身体律动的唱、 奏、 动、 听的多元素综合性教学。 这是奥尔夫提出的音乐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则是多样化的, 他十分强调 “创造性” 的原则, 因此他十分鼓励不同国家的教师遵循各自的文化传统, 通过自己本土传统化的 “元素” 展开教学。 “奥尔夫乐器” 便是在这样的思想下诞生的。
奥尔夫首先制造了旋律性的乐器: 用木条或金属片敲奏发响的音条乐器,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各种木质、 金属制音条琴。 后来, 奥尔夫在 《学校儿童音乐教材》 中又在不同的学校中使用了多种打击乐器, 并为不同的乐器编写了训练教材, 人们便将奥尔夫学校音乐的教材中使用过的打击乐器以及应用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敲击乐器都统称为 “奥尔夫乐器”。
20世纪70年代, 曾任奥尔夫学院院长的维廉·凯勒在他的教材 《音响游戏》 中, 把玻璃杯、 罐头盒等生活用具引入节奏乐训练之中, 奥尔夫也曾亲自将这些 “乐器” 编入到他的教材中。 甚至国外已将 “自制乐器” 课(包括打击乐) 列入教材之中, 这些 “乐器” 被引入到学校音乐教学之后, 不仅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工具, 还建立起一种提倡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全新观念, 即: 人们必须通过对音乐的实践才能学到音乐。 故此奥尔夫教学法改变了过去以抽象的理性来进行初级音乐教育的陈旧方法, 而是从音响开始进行教学, 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的革新。[3]在此理论的指导下, 一切能够发出声响, 无需过多高深技巧便可以掌握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广义的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乐器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 无固定音高的敲击乐器以及有音高乐器。 无固定音高类乐器通常为打击类乐器, 打击乐器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包括各民族的众多打击乐器。 比较常见的包括锣、 鼓, 或简单的木质板等。 有音高类乐器其共同特点顾名思义, 具备不同的音高, 可奏出一定的旋律。 一般根据乐器材质以及音色的不同特点而有一定的细分。 而当我们以此视角重新审视瑞安鼓词乐器时不难发现, 瑞安鼓词乐器是具备奥尔夫乐器特质的。
牛筋琴作为瑞安鼓词乐器中唯一的有音高类乐器,其演奏方式与奥尔夫乐器中的音条琴类似, 采用敲击的形式奏出声音, 不同的琴弦可以奏出不同的音高, 演奏方法比较简单, 易于掌握。 除去比较常见的包含两个音域的十七弦牛筋琴, 还有更加简便的十三弦牛筋琴, 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奏出旋律, 可以作为演奏旋律声部的乐器使用。
扁鼓作为无音高类乐器中的皮质类、 短音类乐器,属于单面鼓, 体积较小。 在瑞安鼓词中, 其采用鼓槌敲击的方式来演奏, 可以奏出较为高频的声音。 但在进行奥尔夫教学时, 可以采用让学生手持扁鼓, 并用手拍打鼓面的形式奏响扁鼓, 这样会得到相对较低的声音。 既可以让同一个学生分别持鼓槌与拍打的方式演奏同一个扁鼓, 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演奏扁鼓, 以得到不同的效果。
三粒板是无音高类乐器中的木质类、 短音类乐器,音区适中, 对学生而言并不难上手, 熟练掌握之后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持握方式以及击板方式得到不同的声音效果。
小抱月本身便有高音梆、 小梆子的别称, 可以发出很高频的声音, 与奥尔夫乐器中的木盒 (wooden block)十分相似, 可以起到很好的替代作用。 除此之外, 瑞安鼓词中的大锣可作为长音类金属乐器使用, 大鼓则可作为音频较低的皮质类乐器使用, 也可以发挥其各自的作用。
由此可见, 尽管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 瑞安鼓词乐器已经形成了自己原有的演奏方法和表演体系, 但当我们将其拆分出来, 用奥尔夫乐器的视角对其进行重构解读时, 瑞安鼓词乐器也可以与奥尔夫乐器的特点相契合, 进而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
结合上文中对瑞安鼓词乐器的探究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其规律, 瑞安鼓词乐器多为短音类的小型打击乐器, 操作相对而言较为简单、 易于上手, 在课堂实践中, 打击乐器不仅可以作为很优秀的节奏乐器来使用,还可以作为学习各种音乐要素、 概念的教学工具, 可以训练学生的乐感、 音乐领悟力及感受力,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因此, 使用瑞安鼓词乐器进行奥尔夫课堂的教学是值得进行积极尝试的。 下文中, 笔者将尝试设计一些课例, 从不同的训练角度出发, 辅之以其他奥尔夫乐器,进行以瑞安鼓词乐器为主体的奥尔夫教学课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活动设计意图课堂活动一、 学奏瑞安鼓词乐器1.学奏牛筋琴学生尝试用竹枝敲奏牛筋琴琴弦发出声音,找寻其音高规律。 教师可唱出固定音型让学生们在牛筋琴上找出对应的琴弦并奏出。2.学奏扁鼓学生分别用鼓槌敲击鼓面、 手掌拍击鼓面的不同方式奏出声音, 思考两种奏法的区别。3.学奏三粒板学生自由敲击三粒板发出声音, 再教授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持握三粒板击板发出声音,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区别。4.学奏小抱月学生敲击小抱月发出声音, 感受音色。关键设问: “同为木质类乐器, 小抱月与三粒板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通过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乐器的不同奏法、不同乐器的音色区别的思考, 激发学生对于瑞安鼓词乐器的兴趣。二、 节拍节奏学习: 声势动作与乐器演奏1.教师展示2 拍子、 3 拍子以及4 拍子图示, 学生根据要求做出声势动作, 在每小节第一拍跺脚, 最后一拍打响指, 每一拍都拍手。2 拍子3 拍子4 拍子2.学生根据教师变换的手势 (2、 3、 4) 分别做出不同拍子的声势动作。3.学生按照各自的乐器喜好分组, 根据教师变换的手势演奏乐器, 分为牛筋琴组、扁鼓组、 三粒板组以及小抱月组, 每组人数均等。扁鼓组演奏 “跺脚节奏”, 牛筋琴组以及三粒板组演奏 “拍手节奏”, 小抱月组演奏“响指节奏”。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通过各节拍声势动作的学习, 采取分组合作、 演奏等方式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教师不停变换手势的方式, 提高学生对于节拍组合的反应能力,声势动作及乐器演奏的结合,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节奏重拍的感知、 身体律动以及演奏能力。images/BZ_105_1710_2236_1944_2414.pngimages/BZ_105_1421_2476_1671_2658.pngimages/BZ_105_1422_2245_1646_2413.png
需要注意的是, 以上教学设计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 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进行适当调整。 当我们针对低幼年龄的孩子, 或从未接触过课堂乐器合奏教学方式的初学者进行教学时, 除了教他们如何演奏之外, 还可以着重给学生普及奥尔夫乐器、 瑞安鼓词乐器本身的构造, 包括其发声方式原理, 在激发学生学习这些乐器兴趣的同时, 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感受能力。
此外, 由于低年龄段的学生内心听觉和注意力偏弱, 我们还可以运用 “叠加法” 和 “拆分法” 进行教学。 叠加法相较齐奏与合奏而言, 对学生们的内心听觉要求比较低, 并且可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听并思考自己的节奏。 拆分法是指在进行乐器演奏时根据学生的水平, 采用拆分乐句、 声部的方式, 把一件乐器交给多名学生进行演奏, 每人负责一个音区,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完成度, 有助于加强作品呈现时的完整性。
在教学时, 针对初学者的练习每一个声部的旋律都不能过于复杂, 同时几个声部之间差异性也不要过大,使节奏基本统一, 便于初学者的学习。
奥尔夫乐器可以通过相互组合的方式, 创编成完整的音乐作品, 单独演奏或为演唱、 声势、 朗诵等活动进行伴奏, 但在此过程中我们需遵循一定的配器原则。 在下文中, 笔者将根据瑞安鼓词乐器各自的特点, 将其与传统奥尔夫乐器相结合, 进行合奏作品的配器设计。
声部乐器设计原理、 演奏原则第一个声部扁鼓节奏声部, 稳定节拍, 提供速度, 给予各声部充分的准备时间。第二个声部三粒板 节奏声部, 说明拍号, 给予各声部节奏的准备时间。第三个声部钢片琴 根音声部, 延音比较长, 交代和声进行的声部以及功能。第四个声部牛筋琴 旋律声部, 主奏旋律。第五个声部沙锤装饰声部, 木质散响类, 中音区, 八分音符填满。第六个声部小抱月装饰声部, 高音区, 节奏型在第二、 四拍上, 最后一拍可以时值加倍, 有到第一拍的倾向。
在此配器设计中, 我们充分遵循 “橄榄核” 式的整体音色布局, 即: 以中音区乐器为主, 低中高音兼具,这样的布局可以使整体音色效果更加和谐。 其中高音区一般选用音频较高的乐器, 在此选用了瑞安鼓词乐器中的小抱月以及大锣; 中音区选用比较柔和的乐器, 一般以木质类乐器为主, 可以选用瑞安鼓词乐器中的三粒板; 低音可以选用鼓类, 如鼓词乐器中的扁鼓及大鼓。在配器原则中, 手鼓类乐器往往放在重拍上, 用以强调拍号、 支撑主体。 在节拍的设置上, 把鼓放在第一拍上“根基” 感会比较强, 而音调较高的乐器放在第二拍上惊喜感会更强。
此外, 在设计与练习时, 我们也要考虑节奏与和声这两大音乐要素。 节奏部分不宜设计得过于复杂, 否则学生会不易找到弱拍。 在音高类乐器的演奏中, 调性与和声十分重要, 应找到低音琴的根音和属音, 以此作为最重要的伴奏声部, 这有助于稳定整首曲子的速度、 节拍以及拍号。
自20世纪80年代始, 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娱生活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曲艺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瑞安鼓词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瑞安鼓词很好地反映了温州地区的文化特征, 是珍贵的文化宝藏, 但如今却与诸多非遗一样, 面对着濒临失传的困局。 为解决这一问题, “大力提倡非遗文化进校园” 已经成为当下的共识, 但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又存在着诸多争论, 与其强制性地将瑞安鼓词本身纳入制度性的学校课程, 尝试激发学生对瑞安鼓词的兴趣无疑是更好的切入点。 而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 帮助学生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学生仅仅通过使用鼓词乐器, 便可自己创造出简单的音调型与节奏型, 这对于诱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帮助的。
而从宏观的 “奥尔夫乐器” 角度来看, “奥尔夫乐器” 也绝不是某些固定的乐器种类, 在遵循某些固定规律的前提下, 它是可以与不同地区的文化环境与地方特色相融合的, 这也是奥尔夫本人所一直主张与倡导的。瑞安鼓词乐器作为瑞安鼓词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奥尔夫教学法将其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对于使用瑞安鼓词乐器进行演奏的兴趣, 进而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乐器背后的文化, 以此为切入点, 帮助学生去了解瑞安鼓词艺术, 这无疑是 “非遗文化进校园” 的可行方式, 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积极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