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换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技术经济模式推进工业化向数字化演进,数字化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动能,推动经济形态发生变革。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重塑着全球经济格局。因此我们应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比例越来越合理,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资源优势逐渐消失、生产成本上升,农业从业人员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工业资源能源产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增长快,但是产业所占比例偏小……产业结构问题影响着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进入经济动能转换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
产业升级是经济社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经济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战略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也能够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内生动力和发展机遇。因此研究数字要素与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究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成为本研究的重点。
数字经济作为一个新兴课题,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延伸,由于研究视野不同,目前数字经济的概念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现有文献多从技术、生产要素的视角对数字经济的内涵进行定义。多数学者认为数字经济是由数字技术驱动带来的新经济体系或经济形态,加拿大新经济研究学者唐·泰普斯科特(1994)在其出版的《数字经济》一书中以大量例证阐述了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形态变化,并将这种新经济形态命名为数字经济;何枭吟认为,数字经济是在数字技术催化作用下以数字化形式表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1];逄健等认为数字经济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生产、交易、管理数字化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也有学者及组织从生产要素角度来定义数字经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认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3]。
基于此,本文认为数字经济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思想,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对研发、生产、管理、流通等领域的生产要素和过程进行数字化变革,驱动实体经济与数字化融合,进而获得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化不仅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新思想、新思维,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和内核,重构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在新经济形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应用推动了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促进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和组织效率的根本性变革,推动经济创新并协调发展,形成数字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这里的新型基础设施除了指硬件设备作为必要支撑外,还需要在软件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发展数字经济必须有5G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部署,提高网络服务速度,同时还要加大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网络云服务平台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改进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数字经济的特征之一。数字技术领域是高创新行业,知识更迭快,呈现指数增长态势,有效推动经济应用和发展。数字经济创新持续性强、频率高,给经济主体带来发展变革机遇,甚至会给经济主体带来颠覆性变革,促进新产品或新模式产生。
数字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渗透在劳动过程、产品生产和价值实现的不同过程,数字经济渗透性体现在实体经济不同行业、不同生产要素、不同环节当中。首先,数字经济通过对传统产业渗透、改造、升级,与实体经济持续渗透和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知识、信息、设备等服务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其次,数字经济通过渗透生产、运输、信息流通、组织管理、产品销售直至交易达成等不同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后,数字要素通过与传统要素融合,替换、改造传统生产要素,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方式,促进传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升级。
数字经济倡导价值共创共享,共同创造、共同享受数字红利和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在数字经济下,数字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传递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时空限制,也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理距离对沟通、贸易的限制。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交流、信息共享和生产协同降低了传统环境下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在数字经济环境下走向开放、共享。
数字经济与三大产业跨界融合,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抓手,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种模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4],实现产业高级化、合理化。
EG7KCH3-NA1型美的微波炉,广东美的微波炉制造有限公司产品;MB45型水分测定仪,奥豪斯仪器(常州)有限公司产品。
3.1.1 数字经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机理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数字经济主要从生产端、流通端和经营端三个环节赋能农业产业,推动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1)在农业生产端方面,通过在种植、养殖领域应用大数据、区块链、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技术,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5]。农业生产需要关注气象、土壤、病虫害、种子等生产要素信息,并通过农产品溯源、气象预警、土壤环境检测、自动饲喂、圈舍通风温控、自动化除臭、病虫害防治、育种、节水灌溉等大数据技术,实现资源要素有效管理,推动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保证了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促进农业经营提质增效;(2)在农产品流通端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其应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有效提升了农产品流通速度和配置效率,借助电子商务和直播平台等数字化营销手段促进农产品流通;(3)在农业经营端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获取农业经营所需的市场、政策、气象、培训等信息,提升了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3.1.2 数字经济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机理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我国工业生产总量规模较大,但是对环境、能源依赖较多,长期处于高投入、高耗能的生产状态,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数字经济主要从研发生产端、组织管理端、营销端等环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1)在产品研发生产环节,通过将大数据技术等应用于工业研发和生产,推动传统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推动工业生产研发数字化转型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2)在组织管理环节,数字赋能有利于推进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从企业内部来讲,一方面,数字沟通技术有利于提高企业内各层级之间的沟通管理效率,减少上下级之间因层级过多导致的信息沟通不畅与失真等问题,促进企业组织模式向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转型,推进组织决策民主化,提高组织管理效能。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分析市场需求,确定生产规模,形成客户需求端对企业供给端的有效指导,有利于减少企业产量不足带来的产能过剩,也降低了供给过剩带来的仓储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从企业外部来讲,数字经济主张价值共创共享,企业依托数字化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龙头企业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数字红利推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走向开放、包容,形成经济规模效应;(3)在营销环节,企业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消费者需求信息和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与分析,实现精准营销,减少无效营销,提高营销效率。
3.1.3 数字经济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机理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征。数字经济通过优化服务供给模式、丰富服务产品等方式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1)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赋能服务业供给模式变革,通过互联网平台改变传统的服务业线下供给模式,提供线上线下不同渠道的服务模式,充分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要,通过刻画用户画像,提高客户需求匹配度,降低了服务成本和交易成本;(2)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服务产品的多样性,传统服务产品融入数字技术后,使得产品形态发生变化,服务内容更加多样,如传统出租车、金融业务、教育等融入数字技术后,转变为网约车、数字金融产品、在线知识服务等产品,丰富了服务内容和服务供给。
数字技术创新赋能经济发展,产业分化、重组、融合,新产业培育形成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经济形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数字技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形成了新产业;其次,数字经济具有高渗透性,数字技术向关联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数字技术应用于制造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教育行业,形成了智能化制造业、电子商务、网约车、网络金融、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最后,数字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打破传统产业边界,促进产业间的融合重组,促进产业外延和转型升级。
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人才等多要素共同作用,但目前我国芯片技术、数字化前沿理论和技术仍是短板,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数字化关键技术和设施受制于人,对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不够;另一方面,我国数字人才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教育行业专业设置、人才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不佳,数字技术高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存在供给结构失衡问题。数字化关键技术和人才储备不足,创新动力不够,制约着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农业生产设备投入不足,且仍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作业方式进行,生产方式相对传统、落后,家庭式小规模生产方式转型数字化设备投入成本高、收益低,数字化设备使用占比低、土地规模小问题突出,农民投入动力不足,限制了农业数字化转型。从事农业生产以老年人居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农、非从事农业生产者兼农现象普遍,劳动力转移流失较多,农业生产经营以中老年群体居多[6]。多数农业从业者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数字化素质不高,对新模式、新技术适应性差,城乡、代际数字鸿沟大,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挑战较大。而受到就业观念、平台、待遇等多因素影响,数字型人才前往农村就业意愿低,发展农业产业数字化出现人才结构性供给不平衡,农业产业数字化支撑不足。
企业上云是企业转换发展动能、优化组织流程、推进行业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应用的重要途径,是数字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企业上云实际推进过程中,企业上云比例不高。从主观原因分析,企业经营者上云意识淡薄,认为企业生产销售在传统模式下进行顺利,没有必要上云,且对企业上云认识存在疑虑,担心数据上云存在安全问题,导致在推进传统企业上云工作过程中难度大、推进缓慢。从客观原因分析,数字经济倡导的价值共享与企业核心技术保护不协调,数据隐私与共享矛盾,数据安全保护缺少相关法律和政策依据,企业上云数据公开标准和边界尚未明确,数据产品权属不清晰,导致企业数字化进程缓慢,上云程度不足。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新型基础设施应建好、管好、用好。(1)应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等多主体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关注农村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部署建设,统筹城乡互联网数据中心、5G及宽带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供给,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2)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使用评价制度,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的利用和管理。评价指标对管理新型基础设施具有导向作用,是管理好、使用好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建立新型基础设施能耗率、产出率、折旧情况等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指标向设施使用者、管理者反馈新型基础设施使用标准和管理方法;(3)拓展新型基础设施服务业务,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关联产业,强化新型基础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应着力提升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育。在技术研发方面,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营造创新氛围。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项目,鼓励、支持推进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等创新机构持续发展,推进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和科研成果转化,并建立创新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敢于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其次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加强合作,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模式,积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智力支持、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坚持政府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和数据中心。
在人才供给上,一方面,要积极发挥高校、研究所在政府智力支持、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高校设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培养、培育更多、更高层次的数字经济人才;另一方面应建立科学的、终身学习的数字经济从业者培训体系,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对现有从业者进行数字化技能培训,实现数字化技能提升与革新。
传统家庭作业式的生产方式、数字素质偏低的农业从业者成为制约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需要探索新的传统农业与数字化农业衔接的配套政策,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数字化素质,从政策、人力、技术等层面支持农业数字化转型。(1)因地制宜,根据农民意愿,探索家庭小规模作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方式,制定政策支持适度允许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为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2)与农科研究所、农林类高校合作,通过农业环境、气象、育种、流通等数据采集分析,建设数据驱动的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3)制定支持专业人才向农村引流的政策,搭建人才发挥能力的平台,营造人才流向的良好氛围与人文环境,积极在农业职业学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面向农业数字化的技能人才,通过引进数字型专业人才和鼓励大学生返乡等方式,实现农业数字化的人才支撑与保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企业的发展环境,也改变着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1)从主观方面来讲,企业需要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环境变化,经营者应树立数字化理念和共享经济思维,积极推进数字化战略和企业上云;(2)从客观方面来讲,需要明确数据共享信息的共享范围和使用边界,解决数据上云的技术安全问题。首先,需要提升数字信息安全技术和数字安全防护能力,围绕上云企业云端安全构建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服务、安全政策四位一体的数字信息安全防护网络,形成安全监测、安全评估、安全预警、防护处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其次,政府、企业代表、云服务商共同参与构建数据标准和使用范围与边界,明确数据共享和使用规范;再次,政府也可以通过宣传数字化示范企业和示范案例,引导企业经营者建立数字化经营理念,推进企业数字化进程;最后,健全数字经济安全法律法规,建立数字泄露惩戒机制,构建数字信息安全防护保障体系,为数字信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让共享数据不敢泄露、不能泄露,让企业经营者安心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