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毅飞 夏勇
在数据新闻之后,数据视频新闻(以下简称数据视频)逐渐成为媒体新宠,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基于大数据而制作的新闻解读类视频作品多次登上各大网站首页,因其简明直观的特点,获得广泛传播,受到大众青睐。
今后,数据视频会出现什么新动向?对媒体从业者和新闻机构提出了哪些新课题?作为主流媒体,我们该如何在该领域开辟新阵地?
提起数据视频,就不能不提起数据新闻、数据可视化。
数据新闻,又叫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深度渗透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数据视频是以数据可视化为基础,融入了数据模型、动图、动画、访谈等多种视频形式的新形式报道。但万变不离其宗,数据可视化仍是这一内容的灵魂。
数据可视化现下已成为较为成熟的新闻报道方式之一。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如果一张图表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新闻事实,为什么还需要视频呢?
根据自身实践,结合对目前主流新闻媒体视频新闻产品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数据视频新闻有三个主要目标,或者说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优于数据图表的优势。
体现某种趋势。相对于单一而静态的数据图表,数据视频以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的多项数据整合为基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值的变化趋势,进而对事件走向和发展做出预测。典型案例如人民日报微视频推出的《1978—2017世界GDP动态排名》,展示了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以及世界主要国家GDP排名的变化,中国排名从后向前逐年跃升,从而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发展势头不可阻挡。
发现某种联系。对一组或多种有关联数据或看似无关联数据进行一段时间采集后平行对照,得出其中某种联系,以视频形式展现出这种关系。例如,曾有国外播主将本国新冠疫苗接种曲线与新冠病亡曲线放在同一图内比较,随着新冠疫苗普及率到达峰值后一段时间,病亡率出现下降转折线,从而得出,新冠疫苗接种对预防重症和病亡都是有效的。
表达某种观点。在某种视频连续性数据的共同作用下,以数据连续叠加或反复重现的方式表达数据分析者的某些观点和结论。典型代表如新华网作品《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共振时刻》,新华网运用5G+AI声像分析技术,用视频方式展现了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赢得的37次“共振时刻”(掌声)。通过记录经久不息的掌声,以音频共振的视角传递国家对于未来的期许和信心。
数据视频新闻作为脱胎于数据图表的新闻表达形式,它天然具有数据图表的一般优点——简明直观,同时也因数据图表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差异,从诞生之日起就要面临两个矛盾:
新闻叙事是对事件和事件场景的复述,是对历史或事实的还原,在此复述和还原过程中,真实是生命,叙述结构往往是简单明了的,逻辑顺序往往是单一的,语言运用往往冷静以求客观,新闻叙事是要“讲故事”的。
而数据叙事则是针对大量有效数值进行研究分类,进而由数值推演得出的结论,数据叙事是要“讲道理”的。
“讲故事”与“讲道理”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数据视频内容生产时,不能仅仅从数据结论出发,而要从受众接受的角度出发,从受众喜好出发。
让数据说话,不是让数据本身说话,而是让数据说受众听得懂的话。
所以在创作数据视频时,记者首先要做的是从纷繁芜杂的数据信息中,寻找受众听得懂、愿意听的素材进行采集,然后以他们能看得懂的方式进行呈现。
数据素材本身的终极追求是真实准确,但对大多数普通受众而言,数据既枯燥乏味,又毫无美感可言。同时,视频新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符合大众审美仍是它的终极目标之一。
数据要“真”,而视频要“美”,这也令视频制作者感到纠结:我们究竟应该是存“真”还是存“美”?
目前,国内主要数据新闻制作团体有:新华社“数说新时代”栏目、新华网“数据新闻”、经济日报数据版、财新网“数字说”频道、澎湃“美数课”公众号、网易“数读”公众号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许多大型传统媒体借助数据新闻手段,推出关于疫情报道的新形式,取得较好传播效果。
随着数据的公开可得性提高以及可视化技术的普及,除专业媒体队伍之外,一些自媒体也纷纷在疫情报道中发力。如“回形针”出品的《关于新冠疫情的一切》,丁香医生出品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动态》关于疫情分布及确诊人数等信息的数据动态图等,都在疫情报道初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以上栏目基本都以数据内容为主,多数内容以“图文+图表”的形式出现,数据视频数量不多,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有:
1.在新闻内容上,“读数”的多,“解数”的少
数据新闻不是数字图表的简单罗列,而是以这种形式讲述数字背后的内在逻辑。尽管各家数据栏目林林总总,都以 “数说”“数读”为名,但是很多都是以原有数据为基础,配上其他空镜头,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据视频,而只是传统视频的数据化延伸。
例如,作品《歌颂背后,医护人员的职业困境》尽管主题与内容都很契合,但是数据可视化只是为配合解说才出现的,或者说仅仅是该视频的附加项,如果剔除这些数字要素,并不影响视频完整性。尽管该片获得了2020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但目前来看仍略显粗陋。
好的数据视频,应该是以数据为介质讲述优质故事,而不是反过来。这或许可以解释,现下很多经济报道特别是成就类报道极易落入“数字+图片”的大型PPT式报道窠臼。
2.在呈现形式上,做“加法”的多,做“减法”的少
好的视频需要好而美的数据架构,换句话说,需要让受众看得懂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为了能尽可能丰富内容,目前的主流数据视频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趋势:一种是尽可能增加视觉元素,以丰富内容;一种是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视觉元素,以突出主要内容。前者以《1978—2017世界GDP动态排名》纯动态图形视频为代表;后者如《慢火车上的烟火人间——中国扶贫慢火车叙事数据可视化》,在视频中,作者以年份为前景,现实中的火车影像为背景,串联起中国慢火车发展史,连进度条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以小火车前进形式代替箭头。从目前看,越来越多的数据创作者倾向于后一种表达方式。
从画面看,做“加法”的视频效果确实比以前更加炫目多彩,但是,越来越多的视觉元素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要元素的影响力,反而喧宾夺主,以至于看完了整个视频,却忘了主题要表达什么,或是记住了要表达的主题,脑海中却连一个数字都没记得。
优质的数据新闻,内容仍是稀缺资源。数据视频的创作思路无非两种:一种是沿着数据找新闻;一种是沿着新闻发现数据。无论哪一种,首先都需要新闻素养。
两会新闻年年有,如何才能出新出彩,是各家媒体思考的问题。从报告现场声入手,看看哪些话语得到了最热烈的掌声,以这个角度切入,新华网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共振时刻》独树一帜,做出了新意。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使用,数据不再难得,但是如何从大家都能看到的数据中发现新闻?这才是考验记者水平的关键。
中国经济数据定期发布。新华社音视频部以季度、半年经济数据发布为契机,加强对经济数据的整理、分析,推出了《“数读”中国经济》系列报道,其中部分稿件被近百家媒体采用,显示数据视频新闻仍有深广的用户潜力。
在各路机构、自媒体纷纷入场数据视频时,主流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专家型记者多的优势,以数据视频为手段,补充现有报道形式尤其是经济报道形式的短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据视频是典型的跨门类媒体融合报道,好的数据视频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模型构架系统为技术支撑。
例如,我们都知道,生猪价格影响其他农产品价格,但是这个影响过程是如何实现的?生猪价格上涨是否会立即导致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扬?还是在前者发生一段时间后,后者依据分类有差别上升?
当记者发现了合适的线索以及素材后,制作视频还需要搭建合适的数据模型架构,以受众能听得懂、看得明白的形式呈现。
英国《卫报》曾构建过一个谣言流传分析模型,对260万条推文进行分析,以时间为轴,利用圆圈大小、颜色变化来描述整个过程,绿色的圈代表散布流言的推文,红色的圈代表更正这个流言的推文,灰色的是中立的评价推文,黄色的是对流言持怀疑态度的推文,圆圈大小代表了推文影响程度。人们在圆圈动态演进过程中清楚地看到,社交网络并不是想象中的一味任虚假信息扩散,在假消息出现不久后各种辟谣的消息就出现了。该数据模型起到了文字报道难以实现的传播效果。
足够明晰的数据分析模型可以让某复杂事件演进过程足够简化,并让涉及其中每一过程的各个方面,都能被描述得直观而有趣。
尽管目前如Tableau、PowerBI、网易有数等数字可视化工具已成为媒体从业者的案头常备,新华社自有的采编系统中也增加了很多智能可视化工具,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视频内容与制作越来越内卷的趋势下,仅仅依靠视觉工具很难架构专业模型,更不用说以此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们不能要求记者既是业界专家,又是新闻讲述者,同时还是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架构师。一条数据视频的诞生需要一整个团队,这其中包括新闻采集者(记者)、数据分析师、后期制作团队乃至运营团队通力合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随着各大视频网站数据新闻数量日渐增多,不少从业者也发现:“这届观众越来越不好带了……”受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希望能得到美的享受。优质的新闻作品必然是美的,数据视频也不例外。
为做好党的二十大报道,新华社音视频部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筹备“数说新时代”系列报道,以数据视频的形式展示十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已经播发26期,其中多篇被全网置顶,屡屡登上热搜。
如何让枯燥的数字变得可爱而不是烦人?如何让观众在看过视频后记得发展中取得的成就而不是花里胡哨的特技?这是“数说新时代”栏目编导一直想要突破的瓶颈。
《数说新时代|乡村建设持续推进 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一片中,片头采用纯字幕模式,在6秒焦点转移极限时间之后,立即使用成组行进式镜头描绘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变化,当解说回到数字内容时,画面又切换回黑白动画,化繁为简,只是数字绘制为彩色,反而凸显了数字本身的重要意义。
内容为基,技术赋能,美学加持,数据视频看起来是新闻报道的新“瓶子”,但仍然离不开守正创新的“老酒”。正如新华社社长傅华所指出的,坚持以“内容+技术+灵感+美学”为导向,善于运用各种报道新技术、新应用、新手段,才能在媒体变革大潮中成为新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