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农村上小学。那时的学校十分简陋,孩子们上学吃了不少的苦头,至今想起,叫人唏嘘不已。
那时的教室,基本上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站在室内仰头便可看见“人”字形大梁和屋顶左右两排的椽木。椽头之间原本是匠人在盖房时抹上泥巴堵住风口的,但时间一长,这些泥巴干裂后便会自然脱落。于是,椽头之间便留出了拳头大小的缝隙,从缝隙中有时还会钻进一两只麻雀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由于土墙松软,容易变形,时间久了,教室的窗户受到挤压而损坏,就连窗玻璃不知什么时候也不见了踪影。没了玻璃的窗户,是夏季里绝好的通风口。可一到冬季,同学们难免就要挨冻受冷了。为了抵御凛冽的北风,冬天到了,老师常常会动员同学们从家里拿来一些塑料纸把窗户钉起来。那年冬季也不例外。一天上午放学时,老师特别叮嘱我们下午来校时带上塑料纸,家里有钉子的带些钉子,有钉锤的带上钉锤,下午大家一起动手钉窗户。
那时的农村人太穷了,除了收种两料庄稼外几乎没什么其他经济来源。我家那时刚刚盖起三间土木结构的厦房,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家的土墙上曾悬挂着一個装在木匣子里的小广播(后来才知道那是一部钉在墙上的四方形舌簧喇叭)。当时,家家户户墙壁上都有,农村人靠它听新闻、听天气预报,了解国家的发展及社会的变化。除此之外,我家再没有别的家电了。那天晌午回家吃过饭,我就开始在家里搜寻起来。我把家里角角落落翻了个遍,就连犄角旮旯都没放过,可怎么也没找到一块塑料纸。突然,我灵机一动,想到了去祖母家找找。祖母很疼爱我,怕我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会受批评,便连忙在家里东找西找起来。后来,在一间当作储物室的阁楼上终于找到了一片塑料纸。那片塑料纸极不规则,上面还有一个破洞。祖母把它清洗干净后让我带上,可我嫌有个破洞,硬要从破洞那里剪开。祖母不让剪,说一剪开的话就变小了,但固执的我非要祖母剪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塑料纸。剪过的塑料纸虽然好看了,也确实变小了。
当我把这块塑料纸交给老师的时候,免不了被老师当场批评了几句。大意是说,我太小气了,捐献塑料纸是为了大家,也是为了自己,我却拿了只能钉一个窗格的塑料纸。想想看,一个窗户有九个窗格,教室有五个窗户,共四十五个窗格,如果每个同学各拿一块塑料纸钉一个窗格,那么,塑料纸基本够用。可钉一层塑料纸又太薄了,挡不住风寒,老师原打算钉双层的,这样一来,塑料纸就严重短缺了。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家里的确没有多余的塑料纸啊。不管出于什么情况,别的同学能拿来一大块塑料纸,我却拿了一小片,也够丢人的。唉,悔不该不听祖母的话。
大冬天的,即使给每个窗户都钉上了塑料纸,上课时把教室门紧闭,也难以抵御外面的风寒。下雪天,只听见窗外一阵紧似一阵的西北风刮得窗户“哗啦啦”响,墙壁上端的椽头之间冷风飕飕,像两只巨型口琴在演奏,时而发出尖厉的哨音。曾记得,数九寒天里,孩子们的小手都被冻僵了,连笔都握不住;上课坐久了,我们的牙齿会不由自主地“咯咯”地打起架来。看到同学们瑟瑟缩缩的样子,老师不免心疼起来,这时,老师往往会停下讲课,叫大家搓搓手,跺跺脚,用运动来增加一些热量。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教室里便立时沸腾起来,大家一边用力跺脚,一边不禁嘻嘻哈哈说笑起来。大约2分钟,老师又喊一声“停”,大家又恢复了上课时的严肃,教室里又变得安静了许多。教室里虽然安静了,可刚刚跺脚时扬起的灰尘却久久飘浮在师生们的周围。噢,我忘记交代了,那时的教室是坑坑洼洼的泥土地面。唉,为了取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过去,教室内的教学设施极其简单,一块黑板、一张讲桌、一盒粉笔、一块板擦,再就是学生们的课桌椅。如果说,还有什么配备的话,那就是教室的大梁上一前一后悬挂着两个灯泡,仅此而已。可在那个年代,隔三差五地停电成了家常便饭。而教室内的灯泡就形同虚设,一点也起不了作用。那时我们上学是一天三大晌:早上6点半到校上早读,接着上两节课;两节课后回家吃早饭,大约9点半来校上中午的课,一般上三节课后就到了中午12点,然后放学回家吃午饭;下午2点上课,一般上三节课后放学。北方的冬季,夜长昼短,早晨的天亮得迟。为了读书,我们不得不早起上学。早晨起床后发现停电了,走的时候就从家里带上蜡烛。及至到了学校,进了教室,就点燃蜡烛伴着烛光读书。
我当时个子小,坐第一排座位。第一排都靠近教室的前门,如果有人进来,开门时免不了扇进一阵冷风。为了防止蜡烛被风吹灭,我便把课本立起来围住蜡烛。这样,蜡烛立在我与课本的中间,我趴在桌子上侧着头看书。可能是我看书看得太投入了,没在意课本什么时候挨近了烛光。不知不觉中,我闻到了一股呛人的烟味,随之,眼前腾起一阵青烟,紧接着就是一道火光闪现,原来,是我的书页着火了。我连忙吹熄蜡烛,又立刻拍打课本将火扑灭。左右邻近的同学见我一时间手忙脚乱、神色慌张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我沮丧地拿起课本,查看着损坏的地方。原来,有一页纸被烧了一个大窟窿,那一篇课文是配图识字,画面是一个老农在浇灌绿油油的麦苗,旁边书写着两个正楷字——灌溉。至于烧掉的是什么内容,我就不得而知了。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我们晨读的场面:教室里烛光点点,映照着孩子们的脸庞,孩子们放声朗读着课文,琅琅的读书声充满了整个校园。
如今,过去的旧教室早就被拆除,在原来的校址上兴建起一座三层高的教学楼。教学楼整洁美观,室内宽敞明亮,荧光灯光线柔和,新式桌椅摆放整体,推拉黑板教学一体机实现了智能化教学,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趣味盎然。另外,教室里还安装了空调,夏凉冬暖,温度适宜,为孩子们创造了舒舒服服的学习环境。与过去相比,学习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成长在新时代,生活在优越条件下的孩子们,但愿你们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日子,勤勤恳恳地努力学习。
作者简介:
吴利强,笔名慎言,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教育学会教师作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宝鸡市金台区作协理事,《中国乡村》散文编审,《宝鸡教育》兼职编辑,已发表散文、小说、诗歌600多篇1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