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楠楠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的德体智美劳各个方面获得协调发展,实现健康成长。教师要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路径,帮助幼儿寻找适应小学生活的方法,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促使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
一、运用多种方式,培养良好品质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兴趣、习惯、学习方法等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为他们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做好准备。
首先,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要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让他们对全新的环境产生兴趣,主动熟悉小学的环境。教师也可以借助猜谜、趣味小实验等游戏活动,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游戏中习得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如在语言活动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的图画,让幼儿描述图画内容,说一说萝丝散步的时候经过了哪些地方,萝丝经过这些地方时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接着,笔者将图画顺序打乱,让幼儿根据绘本内容为图画排序,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图画内容,梳理故事脉络,加深对故事情节的记忆。
其次,进入大班下学期,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小学的作息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帮助幼儿养成按时起床、按时上学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时间表,并将其张贴到班级的醒目位置,让幼儿按照作息时间表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也要引导幼儿学会控制时间和自我监督,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当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时,教师可以奖励一朵小红花,让幼儿学会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投放种类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与能力选择材料,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创造力。同时,教师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喜欢的游戏内容,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在设计角色游戏时,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明确职责,让他们敢于探索、大胆创新。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加强对游戏的指导,在观察的前提下适时介入,为幼儿的表演搭建支架,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二、给予期待激励,培养良好习惯
学前教育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黄金期,教师要重视幼儿独立整理物品、独立穿脱衣物等行为,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适度的期待激励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对每个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要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学会独立用餐、使用筷子;学会洗手,掌握正确的洗手方式;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将玩具归位;等等。例如,在“垃圾分类与回收”活动中,笔者让幼儿观察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视频,让他们认识回收利用的标志,思考“垃圾中的哪些物品可以回收利用?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利用?”,同时让幼儿讨论“如何让清洁工更方便地处理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另外,笔者在班级放置贴有不同标志的垃圾桶,请幼儿戴上手套清理垃圾,并对它们进行分类。通过垃圾分类活动,幼儿不仅掌握了环保知识,还形成了环保意识。
其次,进入小学后,幼儿的作息时间与在幼儿园时有一定的区别。基于此,幼儿园教师要对幼儿的作息时间进行调整,让他们逐渐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教师可以适当缩短大班幼儿的午睡时间,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整理自己的文具。教师也可以创设模拟小学生活的活动,让幼儿在扮演活动中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模式,从而适应小学生活。
最后,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组织“养成良好习惯”活动,以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增加互动机会,加强交往训练
进入小学阶段后,学生的在校时间更长,他们要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融入小学学习与生活中。因此,在大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首先,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扮演教师、护士等角色,与学生、患者等角色进行互动,促使幼儿在活动中锻炼交往能力。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要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如遇到教师时主动问好,在同伴遇到困難时适时帮助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回应幼儿的礼貌问好,肯定幼儿帮助他人的行为,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混龄游戏,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活动,促使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互动交流,发展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以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材料,掌握与同龄人和谐相处的技巧。另外,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向同伴寻求帮助,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当幼儿出现矛盾时,教师不应直接干预,而应为他们提供交流机会,让他们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最后,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玩具,让幼儿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分享、交换所带来的乐趣。在交换玩具活动中,一些幼儿因性格内向等原因,不愿意主动地和其他幼儿交换自己的玩具,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对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为内向的幼儿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当幼儿不愿意发言时,教师不应强求,而要通过语言的引导让他们有所转变。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性格内向的幼儿进行交流,与他们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鼓励他们大胆表述,主动与同伴、教师、家长进行
交流。
四、开展家园共育,提高适应能力
首先,教师应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开放日活动和召开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家长进行日常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由教师负责,家长可以放任不管。对此,教师要多与家长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通过科学的幼小衔接,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教师也可以发放家园联系本,了解不同幼儿的在家表现、家庭环境等,进而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幼儿家长来园参加讲座,提前了解幼儿进入小学后的生活,互相交流育儿经验,从而做好准备。
其次,鼓励家长放手,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当前,一些教育机构为迎合家长“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开设衔接班,提前教授小学知识。这往往会给幼儿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可能使他们出现厌学情绪。学前阶段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遵循“低起点、小步子、循序进、求变化”的策略,学会放手,以“教孩子做”替代“替孩子做”,让孩子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幼儿有自我成长的空间,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需要注意的是,幼儿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鼓励,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引导、支持。教师和家长要肯定幼儿的优点,对幼儿进行适当的鼓励,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心态,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最后,强化小学意识,提前做好准备。幼儿园大班教师要提高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环境创设、教学方法各方面做好准备工作,让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快速地适应变化,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充满自信。同时,幼儿园大班教师应了解不同阶段幼儿的特点,了解幼儿进入小学后的思想变化,倾听他们的心声,根据一年级的课程模式挑战幼儿园大班教学活动,使幼儿以愉悦的心情接受小学生活。教师要让他们能逐步融入小学的生活,适应小学的环境,调节自己的生物钟。
结语
在幼小衔接阶段,部分幼儿会出现心理焦虑、抵触上学等情况,教师要适时介入,针对幼儿的特点给予指导与帮助,通过心理疏导让幼儿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化解自己的困惑,促使幼儿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增强幼小衔接的效果。同时,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参与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环境,顺利地度过衔接期,为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幼儿园〔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