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时代的教育家精神:何谓与何为

2023-09-22 03:04张铭李醒醒孙艳
中国教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师发展特质

张铭 李醒醒 孙艳

【摘 要】教育家精神是中国教师群体铸造的宝贵智慧成果,是迈向教育强国时代培育大国良师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先决条件与重要指导。教育家精神围绕“爱”“责任”与“创新”展开,蕴含了大爱思想、家国情怀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家精神以国家发展需要为使命,对教师自身发展提出要求,具有鲜明的国家性与理想性。

【关键词】教育强国 教育家精神 特质 教师发展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由此可见,优先发展教育是迈向教育强国时代的重要战略,而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壮大。打造一流的教育,需要培养一流的教师,即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教育家型教师,首先要让教师具有教育家精神,因为精神是人内在的指引,是思想与觉悟的“催化剂”,是实现目标、达成成就的“推进器”。那么何为教育家精神?怎样才算具有教育家精神?

所谓“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在从事教育研究、追求教育理想、践行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教育的态度情感、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它决定了教育家对教育的看法和行为取向[1]。陶西平先生在《有一种精神叫教育家精神》中将教育家精神的具体体现分为三点:一是有定力;二是能创造;三是肯担当[2]。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薪火相传”特别访谈中,成尚荣先生通过与于漪、李吉林、顾泠沅、朱正威四位教育家的学生进行对话,展现了四名教育家情怀、精神、品格的共通之处:立足民族,面向世界,涉猎广泛,功底深厚,严谨踏实,与时俱进[3]。综上所述,教育家精神一定是围绕“爱”“责任”与“创新”三个关键词展开。

迈向教育强国时代,教育的发展依旧立足人与社会,笔者认为,关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特质,可以从“三爱”“两求”“两大支柱”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三爱”:爱国、爱学生、爱教育

教育家精神是一种“爱国、爱学生、爱教育”的大爱精神。教育是一项需要情怀、良知、高尚道德来共同铸就的伟大事业,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定是心中有大爱的人。

1. 热爱祖国,明确使命

爱国是教育家精神的根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为国家、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具有爱国精神的教育者对于祖国的发展与强盛抱有高度的使命感与强烈的责任感,将国家复兴、民族振兴视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育人。例如,蔡元培视教育为救国之唯一法门,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4];陶行知一生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教育之路,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5]。教育家们悉知,教育是为创建美好未来做准备,是为传承民族文化夯基础,是为发扬家国文明做保障。因此,教育家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便是爱国。

同时,爱国教育也需要言传身教。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谈到,教育价值观的养成非常重要。就像穿衣服时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这第一粒扣子扣好。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见、习得、继承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信仰,是教育家精神的一个要素。

2. 热爱学生,传真善美

爱学生是教育家精神的指向。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也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那么热爱学生必然是前提。唯有愛学生者,才会真正关心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即“灵魂的塑造”,才会由衷地对他人释放自己内心的真诚、善意与美好。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而一切积极的影响,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关心、爱护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他们本身就知晓、拥有人性中的真善美,并能够向学生传递。

3. 热爱教育,毕生追求

爱教育是教育家精神的助力。教育是长期的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深远影响,不是在旦夕之间便能显现。因此,能够沉下来、真心做教育的教育家们,无一不是心中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诚挚热爱。正是因为爱教育,他们才愿意相信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才甘愿为之付出与等待。由热爱迸发出执着追求,凝练成坚定信念,一点一滴渗透到教育家精神之中。也正是因为爱教育,教育家们超越世俗、超越功利,他们发现通过自己的言行成就、塑造了他人,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功地使专业知识、正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自己的学生扩散到更广大的人群中。

真心热爱教育的教育家们,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等得起时间。爱教育,为教育家精神注入了坚守与忍耐,也融入了崇高与伟大。

心中无爱的人,或许可以走上教育这条大道,但是绝对走不长也走不远,更遑论成为教育家。心中有爱的人,如创办我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的张桂梅校长,她吃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着常人难以做到的事,并且经过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许多孩子在她的教导与帮助下终于扭转命运。张桂梅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中的大爱。

二、“两求”:求真、求学

教育家精神是一种在求真、求学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卓越的“大师”精神。教育是一门探索人更好成长与发展的科学,研究教育科学是教育家们的不懈追求。教育家不同于过去所说的“教书匠”,他们不满足于了解、运用现有的知识,更着力于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新、更适应时代、更具美感与艺术性的教育。

1. 求真务实,博大开阔

教育传递的是人类文明中的真理,而真理是通过无数次实际的观察、思考、验证,总结出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人类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蕴含在这“无数次”之中。教育家对于教育也有着无数次的探究,经历了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使得教育理论在发展中不断得到更新、补充、修正、丰富,才有了更加完备、系统的教育知识理论体系,有了可供教育工作者参考的案例与模板,有了能投入实际运用的教育教学方式与经验。这些皆是教育家精神中求真务实的丰硕成果。

此外,教育家无一例外具有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他们的目光不局限于教育,而是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保持着重视和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并且对于新鲜事物总保持兴趣与快速接受能力。教育家们既像涉世未深的孩童,对什么都新奇,都想尝试和了解,并思索能否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又像见惯世间百态的老人,剔除了偏见与狭隘,尊重一切真理和事实的存在,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吸纳,设法与教育搭上“桥梁”,因此,教育家精神体现着生而为人的博大开阔。

2. 求学创新,前行开拓

教育是雕琢人的艺术,而创新是一切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教育也不例外。创新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所以教育家们都是不断求学的“学生”。只有不断接触和吸收更多知识,并进行多次实操,才更有机会获得创新灵感的光顾。为了灵光乍现的短短瞬间,需要大量的学习准备,教育家们知道并且做到,将求学沉淀于教育家精神之中。

除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创新也离不开思变求真与进取开拓的觉悟。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写道:“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6]可见,教育家往往都“不满足于现状”,他们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既定的模式,而是总在为教育寻找通往更高层次的突破口。

“匠人”会把已有的技能反复训练多次,直到炉火纯青,这是教育家所要经历的初级阶段,绝非终章。“大师”始终在探寻更多的创新技巧,思考怎样才能为所从事的艺术添上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或几笔,甚至为该艺术创造出更为新颖的表达。教育家精神便是教育这一艺术的“大师”精神。

三、“两大支柱”:理论、实践

教育家精神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精神。教育从广义上来讲,指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既然是活动,则必须实际进行才有意义,即展开实践。一切实践都要有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为前提,教育家精神强调将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1. 重视理论,强化能力

重视理论是教育家精神的航标,强化能力是教育家精神的实效。“新时代,教师教育应该在更高格局定位、更大使命担当中,以‘国之大者’的战略眼光走向高质量发展。”[7]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够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职业认同感和对于教育工作的思想觉悟,保持开放的心态。教师通过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将新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并对该知识的提取与应用加以思考,从而更能切身体会学习的过程,达到以学促教的目的。

2. 勤于实践,获取经验

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更非纸上谈兵。所以教育家們也都是实干家,他们不是空有理论,而是怀揣理论并积极投身实践,凭借智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办学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或者教育主张[8-9]。

教育家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构建起教育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进而修正理论、完善理论[10]。例如,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校长蔡林森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由此确立“尊重全体、面向全体”的办学思想,创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启发式教学模式,此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又得以检验与完善,从而更好地在授课时进行应用。因此,教育家精神倡导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对实践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整理出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向,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且从中汲取经验,继而再依照新方案和经验开展新的实践,这样就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闭环。

在迈向教育强国时代的过程中,教育家精神的必要性之一在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契合了教育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这一特质,因此,教育家精神具有国家性[10]。同时,教育家精神是教师教育目标的统筹,是对教师自身发展提出的最高要求,而人的发展具有不确定、不完善以及未完成性,因此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最高理想[11]。康德认为,教育不是以人当前的状况,而是以人将来更佳的状况为准进行的,通过教育实现人性中自然禀赋的完全展现[12],所以对于现阶段而言,教育家精神具备一定程度的理想性。

总之,在教师队伍中发扬、传播教育家精神,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强师以兴国的必由之路,是对时代召唤的积极响应。

参考文献

[1] 王翠,刘娣.教育家精神与教师精神长相的塑造[J].教育评论,2016(7):11-14.

[2] 陶西平.有一种精神叫教育家精神[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5(Z5):5.

[3] 成尚荣,吴盈盈,石家丽,等.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薪火相传[J].未来教育家,2019(11):7-16.

[4] 林良夫.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82-91.

[5]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2.

[6] 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J].语文教学通讯,2021(32):1.

[7] 游旭群,靳玉乐,李森,等.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有作为[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5):1-21.

[8] 鲍成中.适应与超越:教育家成长规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10.

[9] 王长纯.教育家二题:教育家精神与教育家办学——以傅任敢先生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125.

[10] 吴叶林,徐涵,高凌希.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逻辑、功能与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4):1-7.

[11] 吴向东.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J].教学与研究,2004(1):84-87.

[12] 李长伟.康德的实践教育学:在“理想”与“科学”之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3):33-44.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县域普通高中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JKZD2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特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
岭南设计特质初探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