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土资源的学科融合实验课程设计探究

2023-09-21 02:59黎梓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本土资源学科融合科创

黎梓君

[摘 要]文章以南宁市第八中学的“科创”课程设计为例,构建一个能充分利用学校周边本土资源来实现学科融合的实验课程,该课程包括学科融合的“科创”奠基课程、劳动教育系列实验课、“科创”实践基地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讲堂。“科创”课程主要以学科融合教育为主,以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为基石,以优化本校科技资源环境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利用本校独特的本土资源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本土资源;学科融合;“科创”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8-0081-03

一、研究背景

南宁市第八中学位于高新工业园区,周围有广西农科院、广西质检院、八桂田园、广西科学院、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基地。我校充分发掘学校周边资源,围绕“以劳育德,以劳增知,以劳健体,以劳创新”的育人理念,创建一个能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本土资源来实现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构建了一个能充分利用学校周边本土资源的学科融合实验特色课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在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量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育具备科创能力的新时代学生是每所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校的高中课程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且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创立“科创”特色课程体系为目标,打造具有科学依据和国际视野的“科创”特色品质课堂,其中包含:(1)从国家课程中衍生出的学科素养、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类选修课程,可在其中渗透当今世界前沿科学的科普类课程;(2)基于学校自身特色开发的科技类及社团类课程;(3)与学校周边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的社会实践类课程。

二、整合本土资源,构建学科融合实验课程

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要求统筹各方力量,创设课程实施条件和环境,开发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便利的实践体验机会。石中英等对教育的本土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表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从社会中所获得的知识,不仅将其看作是可以促进教材知识学习的材料,而且将其看作是可以促使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反思的基础。从本土知识的角度来看,教学应该利用本土知识,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知识环境,使学生认识、理解和尊重知识多样性,并利用这些多样性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1]。“本土课程资源”这个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在范围上可以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既包括礼堂、球场、宿舍、绿地、景点、学校网站、信息中心、各种馆室等,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无形资源,如校内人文资源、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校外课程资源则包括校外各种指导地方课程的力量,如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各种公共的政治、经济、文化设施、设备和场地,以及历史名胜、革命光荣传统、民俗风情、人文景观;等等[2]。

学科融合教学,特别是科学学科的融合教学,能充分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创造活动的热情,为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成功开展学科融合课程,如西宁市生物学科“基地—课程—实践”融合教育着重于学科基地与课程的融合,通过十五个“板块”从“六个一”实现“五融合”,由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向科学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勤动手、乐探究、敢创新”探究性学习模式,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学科融合教学的成功案例有很多。该教育模式旨在打破学科边界,以一门学科为核心,结合相应的其他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学科的内容,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最终构建高层次综合课程知识体系。

(一)开设学科融合的“科创”奠基课程

为进一步加强课程文化建设,能扎实有效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应以校本课程作为“科创”特色课程以及学科融合课程的基础。校本课程的建立既符合国家三级课程建设的要求,又能体现学校“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以校为本的学科融合“科創”奠基课程体系,实现学科融合教学与校本课程构建的有机统一。校本课程实际就是为学科融合实验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奠基课程”。通过开发学科融合类校本课程,可以实现劳动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技教育与实验教学的融合、科技教育与“科创”课程的融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尤其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我校实际,学校进一步开发的科技类校本课程既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理等传统高考科目,又融合了计算机、物联技术、天文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并且把劳动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培育办学品牌。目前我校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在国家基础课程之外,我校结合学生构成的基本情况,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设备,开设了《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探究》《透过数据看世界》《Python中的“小海龟”》《微农场的开发与利用》等18门特色校本课程。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与现代化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科技观念、科学知识、技能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开设体现自然科学学科融合的课程,如强化活动体验的《爱科学   爱创造》、突出探索过程的《“几何画板”带你感受艺术之美》、深入挖掘本土资源的《吃货的养成记》等。另一方面,将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注重科技的人文化,关注学生的人性培育和心理健康,强调科学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如历史学科与自然科学深度结合的《从创新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发展史导论》,研学实践性较强的《行走皆学问    天地即课堂》,有很强的时政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家国情怀时政课》等。本校校本课程重视课程的开放性和融合性,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整合科学知识与人文涵养,实现普遍生活经验与个人感受相结合、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适应。

(二)开展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系列实验课

学科融合就是多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尤其是科学学科教学的融合,可为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学科融合教学可以使教师更加充分地认识和理解科学问题的本质,在学生学习学科时为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并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实验楼配备有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独立实验室,此外还有“创课活动室”和“天文地理創新实验室”等特色实验室。搭乘我校“科创”课程的快车,数字化实验已逐步融入教学。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掌握了数码显微镜的用法、3D打印技术、数字化手持技术等。如此硬件设备和软件实力,为我校开设学科融合的“科创”实验课堂提供了良好平台。因此,应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资源,加强科技专业教室建设,发掘更多本土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劳动场所。以校内劳动基地为平台,目前我校已开设多个学科融合的实验课堂,其中包括生物与化学学科相融合的农场土壤品质测定实验课堂,生物与通用技术学科相融合的自动化浇灌技术设计与搭建,生物与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的物控技术管理农作物等,形成以实验为手段、多学科知识相辅相成的“科创”实验课堂体系。

(三)培育学科融合的“科创”实践基地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2020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和具体落实方案。实践基地是“科创”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是提升学生科技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实践阵地。实现科技教育活动化,开展科技教育基地讲座、科技实验、橱窗展评等科技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南宁市第八中学位于高新工业园区,周围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基地,目前已与八桂田园农业示范基地、可口可乐公司、广西质量检察院等单位建设了合作关系,创设了以了解现代农业、工业为目的的科技教育基地,下一步将扩大基地数量,与丰达电机、鸿盛达科技、胜美达电子、湾昊、标佳、培力(南宁)药业、明匠等企业联系,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产业等科技实践基地。我校与八桂田园农业示范基地深度合作,借助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力量开垦学校用地,建立校园智慧农场。校园智慧农场能有效利用校园中闲置的地面空间,合理规划、设计、建设学生科普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闲置的空地绿起来、美起来,增加学校绿化量,改善学校的环境面貌,深度体现实用型绿化理念。同时,学校还建设了科普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低碳减排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充分利用信息化云平台,具有多产品设计、多灌溉途径等特点,同时采用独特雨水蓄积设计,每平方米可蓄雨水高达15L,大大节省了灌溉用水。智慧农场的劳动实践可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更全面地了解现代化农业技术,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举办学科融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讲堂

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源头,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意义重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讲堂,使学生在高中阶段了解不同的职业,并针对学生的兴趣、性格、潜能和优势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尽早确定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此,我校充分利用高新区本土资源优势,聘请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产业等高新科技领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专家为我校学生开展相关行业、职业方面的讲座,旨在让学生对高新科技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架起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提高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工作竞争力。我校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请名校毕业的教师以大学专业简介为背景,开展《带你走进象牙塔——生涯规划系列讲座》。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讲座,学生对大学部分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依托“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工具,学校建立了“生涯发展与指导信息化管理平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就业形式,关注大学专业分类,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合理规划职业,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未来,我校将进一步发掘本土资源,发动各方力量,组建家长生涯导师团,全面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课程实施效果

(一)利用学科融合实验课程整合学校本土资源

基于我校地处南宁市高新区——高新科技企事业单位聚集之地,周边社会科技文化教育资源丰富的特征,学科融合实验课程重点研究与我校周边的高新科技企事业单位开展教育实践研究合作,开发优质的“科创”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二)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学校的劳动基地,将科学实验与种植管理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体会身体劳作与科学实践是收获知识与喜悦的过程。基地集劳动、实验、学习等功能于一体,兼备多项教育功能,有效改变了学生无实践劳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三)利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督促教师专业成长

基于本土资源的课程是一种新课程新方法,从单学科课程到多学科融合课程,逐渐丰富课程内容。在加强理论文献研究的同时,动员广大教师小步往前走,利用更多的本土资源设计不同的学科融合课堂,积少成多,逐渐提高水平、强化效果。基于劳动基地的课程设计与探索,形成了特色育人途径和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培养科研骨干教师提供了平台。

四、结语

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课程实践融合教育的创建是当下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条有效路径。基于本土资源的学科融合实验课程充分体现了我校“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加快学校与科研组织或企事业单位开展教育合作,因地制宜,利用我校独特的本土资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13-18.

[2]  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导刊2003(Z2),37-40.

[3]  周有寿.学科“基地—课程—实践”融合教育的构建与实施研究:以西宁市生物学科基地融合教育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0(2):99-104.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本土资源学科融合科创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依托本土资源 提升科学素养
有效借力本土资源 创设幼儿游戏环境
浅谈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走廊环境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