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2023-09-21 06:30:04任晟姝徐凤仪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旅戏剧

任晟姝,徐凤仪

2021年年末,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们回信,信中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 “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近两年来,尽管遭遇疫情困境,广大戏剧工作者依旧不断践行 “人民立场”,创作了 《青松岭的好日子》《塞罕长歌》《桂梅老师》等一系列反映城市乡村新面貌、歌颂扎根在祖国各地的平凡英雄的新作品;从戏剧、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对 《雷雨》《茶馆》《白鹿原》等经典作品进行了全新演绎。2022年,恰逢党的二十大召开,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联合举办 “喜迎党的二十大”长三角地区小戏小品剧本征集及展演活动,评选出45部反映时代风貌和地域特色的话剧、小品、越剧、黄梅戏作品①上海剧协.“喜迎党的二十大”长三角地区小戏小品剧本征集暨首届长三角戏剧发展联盟小戏小品展演评选结果揭晓[EB/OL].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微信公众号(ID:gh_474c775811bc),2022-11-02.;基于 “四史”创作的红色话剧、情景史诗、儿童剧依旧活跃于全国剧场舞台上。

2022年,新冠疫情的反复给各地剧团、剧院的生存带来重重挑战,演出临时延期和取消让戏剧工作者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但广大戏剧工作者不断探索,结合前沿技术,融汇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戏剧演出新形态,为中国戏剧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一、2022年中国戏剧产业热点现象观察

2022年,中国戏剧行业继续笼罩在疫情阴影下。仅2月中旬至3月中旬一个月的时间里,取消或延期的演出场次就超过4000场。截至2022年3月18日,2022年全国专业剧场、新空间演出场次2.47万场,票房收入13.16亿元①姜琳琳.至3月底全国取消/延期约9000场[EB/OL].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ID:CAPA-1988),2022-03-22.,比2021年第一季度演出场次的4.36万次下降约43%。为缓解戏剧行业的整体性困难,云南、深圳、上海黄浦等多地政府出台奖补政策;西安、山西、河南等地结合当地特色,深化文旅融合,推动“云”旅游、 “云”展演。2022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将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作为8项重点任务之一。在线下演出限制和国家政策的双重推动下,2022年“双演”模式、沉浸式演出、数字藏品等新技术在戏剧行业扩大应用。

在现实的冲击下,中国戏剧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韧性,坚持创作、坚持创新、坚持自我表达,在线下和云端向观众传递戏剧艺术的力量。2022年11月25日,乌镇戏剧节开幕。第九届乌镇戏剧节以“丰”为主题,“顺逆皆境,丰俭由人,不问收获,志在耕耘”,这一主题设定也道尽了过去三年中戏剧人的坚守。随着防疫措施的不断调整,2022年末中国戏剧演出市场开始有序恢复,而过去三年中行业摸索出的产业新形态将持续推动中国戏剧行业的复苏。以下将结合两大热点现象对2022年的中国戏剧产业进行分析。

(一)文旅深度融合激发戏剧产业勃发形成窗口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文化旅游工作的明确导向和精准引领,而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激发下,因各类戏剧内容的创新需求,也形成了2022年戏剧产业爆发的一个全新窗口期,戏剧内容的充实为文旅融合真正落地提供了“项目”和“产品”,而文旅融合的业态变化也为戏剧产业在相对艰难的时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2年是疫情反复交错的第三年,戏剧产业依旧经历着复工和停摆的不断反复,而在“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的大势之下,不断深化的文旅融合机制为戏剧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空间。

1.以“戏剧+”理念激发区域文旅融合新活力

“文旅融合”的践行需要落点,如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政策落地的关键环节,而戏剧产业因其延展性、丰富性、开放性、包容性,可以有效地将地方文化资源、旅游特色融合展现, “以戏搭台”实现“文旅融合”真正落地。2013年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迄今已经举办9届的乌镇戏剧节正是此类思路的典型案例,通过“戏剧+”系列操作将乌镇戏剧节打造成这座古镇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为戏剧爱好者打造了一个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传统戏剧城市外的“另类”戏剧阵地,是戏剧产业助力城镇发展转型的成功例证和风向引领。此后,全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类似的布局和设计,在各类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激励下, “戏剧+”理念被不断扩散、放大、应用,出现更多基于戏剧形式的文旅融合探索和创新模式,这为戏剧产业拓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窗口期。2022年许多历史名城以沉浸式戏剧为模型进行项目策划,例如,《寻梦·芙蓉里》在西安大唐芙蓉园内上演,游客可以通过360°全场景实体互动、完成通关任务等活动“重回”大唐盛世,沉浸式体验大唐文化。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则推出“唐宫夜宴”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将以往游客只能单向接收信息的传统博物馆游览升级成双向的互动体验,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文化底蕴丰富的古城在打造文旅场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故事成为戏剧改编的天然素材,与戏剧结合打造的“戏剧+”沉浸式体验可持续赋能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并不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2年末举办的首届桂林艺术节,亦是依托“戏剧+”理念激发区域文旅融合创新活力的又一次大规模探索和创新的实践。桂林艺术节以“山水有约、桂林有戏”为主题,历时9天,共演出29台剧目,近130场展演……艺术节期间,在桂林大剧院上演的戏剧《谁是麦克白》由莎士比亚名剧 《麦克白》改编而成,通过时空穿越,把原著中麦克白与中国古代赵光义、公孙子都等几位人物结合在一起,用当代思维诠释经典剧目,引发新的深入思考。桂林艺术节上还出现了“帐篷剧场”这一当前国际流行的戏剧表演形式。①牙韩彰.2022桂林艺术节: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性实践[EB/OL]. (2023-01-16) [2023-03-29].https://www.ddgx.cn/show/62000.html.桂林艺术节以中西方戏剧展演为桥梁,重新定位了桂林的城市形象、创造了全新的旅游亮点,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 “因戏汇聚”,整体性验证了“戏剧+”模式可以有效地将戏剧艺术与地方文化、特色旅游等各类资源深度结合,对展现地方城市风貌、区域文化品位以及推动整个旅游业态创新,起到积极的助力作用。“戏剧+”模式作为戏剧产业生态链的建构和延展,也为戏剧产业突破“剧场”局限,实现规模化“破圈”创造了条件。

2.以“戏剧+”理念盘活城市文旅融合新空间

如果说,在宏观布局范畴上,“戏剧+”理念为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舞台和内容,那么在微观城市规划领域,“戏剧+”理念可以孵化出新的文旅融合亮点和热点。自2021年起,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传统戏剧舞台空间被更为多元化、年轻化、功能化的“演艺新空间”替代的大趋势②任晟姝,刘欣尔.2021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2):74.,而都市 “演艺新空间”正是“戏剧+”城市文旅融合理念的具体切入点。以“戏剧+”理念改造城市传统文化空间,将封闭的剧场,拓展延伸为以戏剧内容为核心、多元场景并置的开放立体空间,从而实现以戏剧内容引流、带动周边配套商业空间的核心价值。近年来,上海为这一理念输出了很多积极案例,甚至形成一种“处处皆剧场,人人可艺术”的上海城市文化氛围,也培育出以“亚洲大厦”为集群引领的戏剧商业高地,其出品的热门戏剧作品辐射延展至全国。例如,爆款的环境音乐戏剧《阿波罗尼亚》2022年初已经达到了500场的驻演,而另一场音乐剧《宇宙大明星》也超过了200场,自此从亚洲大厦走出去的《阿波罗尼亚》在广州开始了分场驻场演出,2022年7—8月《阿波罗尼亚》还开启了北京市场的演出。同样是一台好戏公司制作出品的小剧场喜剧《你好,我找Smith》也从亚洲大厦的驻场演出开始,目前已经在上海和长沙两地长期驻演③成 啸.百花齐放的上海戏剧演出多元化格局——2022年上海戏剧演出综述[J].戏剧文学,2023(2):11.。

2022年,全国范围内又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实践,以 “戏剧+”城市文旅融合理念,打造“城市限定”戏剧空间。2022年11月,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幕,包括话剧《人世间》、音乐剧 《基度山伯爵》等40部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戏剧作品与观众见面。本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也将演出场地从国家大剧院、保利剧场等传统剧场拓展到繁星戏剧村、园博园等坐落在北京各区的演艺新空间,联动周边地标性景点、热门打卡圣地,从而丰富了观众的戏剧娱乐体验。《推进“大戏看北京”工作方案》提出,将联动王府井、前门、南锣鼓巷等商业街区进行品质化发展战略和产业融合,植入高品质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项目和文化业态④蔡雅娇,李 玥.北京演艺新空间:新探索带来新机遇[N].中国文化报,2022-07-29(2).。2022年11月5日,大麦新空间落地隆福寺文创园,沉浸式互动戏剧 《金钱世界》北京版—— 《现在开市》同日首演,首轮演出门票在48小时内售罄,足见其对观众的吸引力。而“戏剧+”城市文旅融合理念及相应的戏剧产业运作经验,之所以能够在不同城市被反复复制移植,其底层逻辑正是基于——在城市的热门商圈、文化打卡地设立演艺新空间降低了观众进剧场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提高了戏剧演出的娱乐性;与“剧本杀”性质类似的沉浸式话剧、更贴合大众生活的原创戏剧或改编自热门IP的戏剧降低了观众进入戏剧领域的“门槛”,让戏剧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全方位地扩大了戏剧行业的产业规模。当然,在培养起大众 “进剧场”的习惯后,剧场仍需要不断推出优质多元的内容维持不同受众对戏剧的参与兴趣,使演艺新空间成为城市文化的支点,哺育戏剧新人,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技术赋能助力戏剧产业升级

2022年的中国戏剧市场,依然受困于疫情防控政策的反复调整,在被迫取消、延期等待中举步维艰。困局之下,戏剧行业不断“自救”、以各种策略寻求生存空间,努力挽留“老戏迷”、吸引“新观众”,在各类新技术赋能之下,三年来已经日臻成熟的线上展演呈现出新的可能性,也给戏剧产业升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语境。

2022年疫情期间,国家大剧院、北京保利剧院、北京人艺、广州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等相继推出了“线上剧院” “云展播”等各类线上戏剧展演项目。线上演播不仅满足了剧迷在疫情防控阶段的观剧愿望,而且还以比线下观剧更低的门票价格让更多新观众感受到了戏剧艺术的魅力。自2022年3月12日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艺起前行·云上剧场”项目,免费播放了53部剧目,共计88场次,在12个播出平台吸引了超过2500万人次观众。2022年7月20日,四川大剧院原定于7月20日、7月21日在剧院演出的戏剧《醒·狮》改为云端直播,并且只收取1元入场费。 “1元云端看《醒·狮》”的话题获得了超过1000万人次关注,直播吸引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超340万人次观看①周佩文.广州《醒·狮》“一元演出”出圈,过千万网友在线打call[N/OL].南方都市报,2022-07-25[2023-03-29].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20725706175.html.。戏剧《醒·狮》是广州歌舞剧院倾力5年创作的国内首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为题材的大型舞剧作品,该剧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背景,讲述两位舞狮少年在国家危难之时中的成长。《醒·狮》将国家大义与岭南历史文化融合,此前已经在线下演出180多场。从数据来看,此次云端展演让超过340万观众跨越了地域限制和票价的门槛,走进《醒·狮》的世界,扩大了舞剧本身以及它所弘扬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

中国戏剧行业的云上第3年,“云演艺”不再是特殊时期的无奈之举,不少剧院主动探索新技术的无限可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拓展戏剧IP的新运营模式、拓宽戏剧艺术的边界。2022年6月18日开始,由LET魔童戏剧授权,上海大剧院、泓洋戏剧和咪咕视讯联合制作的线上沉浸式互动戏剧《福尔摩斯探案:血色生日》开演。购票观众可以在线上与真人演员互动、审问犯罪嫌疑人、搜查线索,找出真正的凶手。《福尔摩斯探案:血色生日》在表演时融合了电影拍摄技术,同时将戏剧表演与当下在年轻人之间大热的实景剧本杀相结合,让观众同时具备观看者和表演者的双重身份,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为线上沉浸互动式戏剧提供了成功范例。8月16日,上海版《不眠之夜》以2元的票价面进行网络直播。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麦克白》的《不眠之夜》以其多线索、沉浸式的特点受到全球剧迷的关注。2016年,由英国Punchdrunk和上海文广演艺集团SMG LIVE联合制作的上海版《不眠之夜》打开了中国本土沉浸式戏剧的大门,也推动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线下沉浸式娱乐体验的发展。2022年,为了避免出现与线下演出中相同的情节和线索,破坏线下观众的期待和体验,创作团队与幻维数码在原作剧情的基础上为线上版《不眠之夜》创作了全新的番外故事“TIME TO WAKE UP——我们想开了”,既维持了线下演出的神秘感,也扩充和提升了这一戏剧IP的故事容量和价值感。

与线下门票的价格相比,线上戏剧直播、展演、重映给观众带来的消费顾虑和压力普遍较低,在地域上也实现了从城市到全国的延伸。线上演艺扩大了戏剧艺术的影响力,提高了戏剧产业的经济势能。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认为:“未来,线上演艺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业态。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线上演艺也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①吴翔.2块钱看《不眠之夜》?云演艺或产生新赛道 [N/OL].新民晚报,2022-08-18[2023-03-29].https://www.sohu.com/a/577913081_121286085.

2021年年末,元宇宙概念甚嚣尘上,成为文娱行业的年度热点话题,与之相关的沉浸式展演、NFT数字藏品为戏剧艺术“破圈”拓宽路径。2022年3月3日,由故宫博物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开启全国第二轮巡演之际发售演出行业首个数字藏品纪念票。为了以创新技术弘扬民族文化,给观众构建更多通往民族文化IP的桥梁②田博群.《只此青绿》推出演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EB/OL]. (2022-02-26) [2023-03-29].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22/02-26/9686634.shtml.,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大麦、灵境文化共同推出了《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吸引了超过10万人在线抢购。此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分别于6月24日、7月22日推出《只此青绿》“悠然”Q版形象数字藏品和“花团锦簇”“莺声和鸣”“青苍碧绿”“悠然明月”“青绿千里”共5款“大暑·青篦扇”数字藏品。据官方售票平台大麦的销售数据反馈,在数字藏品销售前后时间,各站巡演门票销售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③郑蕊.接二连三入局 演出市场玩数字藏品图的啥? [N/OL].北京商报,2022-03-31[2023-03-29],http://m.bbtnews.com.cn/article/261117.。演出行业开发数字藏品并非仅仅为了追踪热点,最终目的仍是为了提高剧目在大众心目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提高“戏剧路人”向戏剧观众的转化率。

二、2022年中国戏剧创作热点现象观察

2022年是国家级舞台艺术评奖大年,备受关注的第十七届“文华奖”和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相继启动,成为集中展现近年来我国戏剧舞台成果的重要平台。2022年9月1日至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京津冀三地同时举行,本届艺术节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4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包括文华奖参评作品58部(台)和特邀剧目26部(台)。在39部入围文华大奖终评名单的舞台艺术作品中,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类13部、话剧儿童剧类9部、戏曲类17部。其中,既有现实题材也有革命历史题材,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对文学经典的重新架构与解读,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新成果,彰显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的精神风貌。④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艺舆风向标:百花齐放、守正创新——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文华奖评奖活动举办[EB/OL].(2022-09-16)[2023-03-29].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9963243.在这批获奖佳作里,戏剧类代表作品《桂梅老师》 《塞罕长歌》 《主角》等彰显出近年来戏剧舞台的创作实绩,有力见证了云南、河北等区域在戏剧创作领域的踔厉发展。2022年10月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揭晓,《燕翼堂》《路遥》《深海》《龙腾伶仃洋》《青松岭的好日子》等17部戏剧作品入围⑤林凤清.盛世华章——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介绍[EB/OL].(2023-03-28) [2023-03-29].http://www.wenming.cn/specials/23jwj/wgygczp/jj/202303/t20230328_6581559.shtml.,这些入选作品充分彰显出当下戏剧舞台“在驾驭宏大叙事与日常情感、国家历史与个人成长史、时代精神与审美表达等的关系上,在力避同主题创作、同题材书写概念化套路化方面进行的开拓尝试。国家级奖项是激励艺术院团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以荣誉和奖励引领创作方向、创作观念的重要途径。”①徐健.2022话剧:“阵痛”与“破局”[J].中国文艺评论,2023(2):75.

正如有研究者所言,2022年的戏剧创作舞台,在国家级获奖作品的引领下,呈现出一些鲜明的创作共性,“就题材而言,这些话剧纵贯历史,贴近生活,以现实题材为多;就叙事而言,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了构思的突破与探索;就形式而言,推陈出新,以科技赋能戏剧表现,追求富有艺术美感的生动画面。”②宋宝珍.为人民而歌,为艺术求索——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话剧剧目简评[J].艺术评论,2022(9):18.以下围绕两大热点,对2022年戏剧创作进行简要回望和评述。

(一)主旋律戏剧引领戏剧创作主流

2022年,适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歌颂新中国百年成就、反映新时代中国面貌、弘扬平凡英雄的伟大精神的主旋律戏剧丰富了戏剧舞台。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引领性的是在本年度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和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一批优秀戏剧佳作。

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的话剧《桂梅老师》由云南省话剧院创作演出。该剧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了“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其剧作结构不同于以往传统英模戏剧模式,以“往事重演”的现代戏剧形式浓缩讲述了其数十年的从教经历,全面展现了桂梅老师作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精神信仰与美丽人生。

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类“优秀作品奖”的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由承德话剧团演艺有限公司创排。承德话剧团曾于20世纪60年代推出经典剧作《青松岭》,新版话剧是对原版话剧 《青松岭》的一次再创作。该剧“在回望农村变革的历史纵深感中,呈现社会发展变迁和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图景,生动再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发展历程。”③曹铮.重耕“青松岭”,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N].河北日报,2022-05-25(6).舞台上不仅有对“好日子”的歌颂,也展现了过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造成的生态困境和变革过程中两代人新旧价值观的碰撞。

此外,本年度还有一批首演主旋律作品登陆戏剧舞台。由查文白执导、改编自中篇小说《最后的电波》的话剧《铁流东进》于2022年4月13日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故事由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爷爷李安本的一句“我是烈士”开启,观众与李安本共同回到了1941年那个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舞台上,曾经对抗战满怀热血的李安本因为一次失败意志消沉,抗拒帮助突围受阻的皖中独立师第三团,但在与三团年轻战士们的相处中,逐渐被战士们的勇气和信念所感动,重燃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最终帮助战士们成功“东进”。尽管讲述的是真实历史,但主创们对《铁流东进》进行了全新的现代化演绎,演员王啓函将台词改编为说唱,舞美设计将通信兵用来发报的摩尔斯电码符号视觉化成舞台上的白色积木块,并结合了舞台投影、音乐旋律等多媒体形式,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体验,通过视听和心理的双重震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扎根现实、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话剧一直是近年来戏剧创作的重心,2022年也出现了一批反映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有温度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这批现实主义题材话剧往往极富地域特点,在表演中融入地方方言,在舞台上反映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在引发当地观众共鸣的同时提高了全国观众对该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由中共温州市鹿城区委宣传部与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原创话剧《这街上的人》围绕道德地标红日亭的创始人陈岩伦一家人和街坊邻居展开,以一家人、一条街在40年中的生活为切口,以小见大、全景式展现了温州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该剧透过描写在这座亭子来来往往的普通人的小日子“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主题,展现了中国老百姓‘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大情怀”④赵乐韵.感受红日亭下的时代暖流 原创话剧《这街上的人》温情首演[EB/OL].(2022-11-27)[2023-03-29].http://culture.66wz.com/system/2022/11/27/105523594.shtml.。由厦门市山东南下干部历史研究会、厦门市鹭海英烈慈善基金会策划与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市公安局共同推出的《你知道我在》是厦门市首部公安题材的话剧。该剧以基层民警的生活为题材,将基层民警化解百姓纠纷、处理琐碎案件的真实过程在舞台上重现,让观众对基层民警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切实、全面的了解。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戏剧《共生》则以步入老龄化社会后,不少中国家庭都可能面临的亲情难题为主题对亲情的意义展开思考。

无论是基于“四史”讲述的主旋律戏剧,还是扎根现实、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现实题材戏剧,均体现了2022年中国戏剧创作者对历史、文化、生活的多维思考和多元探索。

(二)娱乐跨界助力戏剧创作“出圈”

2022年, “戏剧+综艺”的线上娱乐形式和影响规模不断扩大, 《脱口秀大会第五季》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等综艺节目汇集了脱口秀、漫才、sketch喜剧等多种喜剧形式。《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舞台上引入了独角戏、音乐剧、偶剧等表演形式;25组队伍中,“某某某”组合的张维伊、左凌峰、刘同均是话剧演员出身, “仕可而止”组合中的周仕麒则是音乐剧演员。凭借《脱口秀大会》被年轻观众熟知的演员颜怡、颜悦、小北、豆豆跨界话剧。近年来,脱口秀演员成为线上线下年轻观众关注的对象,他们的跨界出演丰富了话剧舞台上的表演形式、演出风格,也为受众较窄的话剧行业吸引了不少观众新血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采取“戏剧+综艺”模式,推出戏剧研学创演综艺节目《拿手好戏》,由小香玉、何赛飞、赵志刚、惠敏莉等戏曲艺术表演家带领青年戏曲演员和跨界学员深入学习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秦腔、昆曲6个剧种的理论知识,并通过排练、演绎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传播戏曲知识、弘扬优秀文化。《拿手好戏》在古典园林实景拍摄,节目中出现的道具、闯关任务等元素皆在呼应中国古典文化,营造了古典韵味十足的荧幕氛围,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观众灌输中国优秀传统戏剧文化知识。此外,为了打破年轻观众对传统戏剧艺术的固有认知,实现在互联网平台的高效传播,《拿手好戏》节目组从多个维度进行创新。在演员阵容上,节目嘉宾中有出身选秀节目的尚雯婕、李斯丹妮、张颜齐,演员王智、王宝强、俞灏明等为年轻观众熟悉的青年演艺人;在内容上,将传统中国戏曲与流行音乐中的说唱、电子风、流行歌曲等表演形式相结合,借助嘉宾的影响力以及混搭创作出的“流行戏曲”消弭大众对戏曲艺术“陈旧”的固有印象;在节目编排上,将整集节目分割成多个完整的专题,以专题形式呈现戏曲的专业知识,便于以短视频、中视频的形式在社交平台进行传播,降低观众的观看门槛和时间成本,搭建跨平台的传播矩阵。首期节目播放后,《拿手好戏》登上微博综艺影响力榜文化类综艺第一位,同时,还进行了国际化传播,以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以电视荧幕、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主要传播渠道的综艺节目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通过节目后期打造“爆点”、在社交媒体造势助力嘉宾或内容出圈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2022年,东方卫视推出全国首档全产业链音乐剧竞演综艺《爱乐之都》,尽管赛制安排导致节目评分不如人意,但节目中对知名音乐剧选段的改编,结合电视剧《潜伏》 《伪装者》的原创节目,展现出的音乐剧演员的专业实力以及梦幻的舞美设计均让观众了解到了中国音乐剧行业的实力。《爱乐之都》播出结束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着手打造中文版《剧院魅影》。2022年12月30日,仍在筹备当中的中文版《剧院魅影》在仅宣布饰演魅影的三位演员阿云嘎、刘令飞、何亮辰,其他角色演员未定的情况下“盲开”,仍获得了800万元的开票首周票房。尽管 “盲开”遭受诟病,但该成绩依旧显示出综艺节目对演员和音乐剧知名度的提升、知名IP的影响力和中国音乐剧市场有进一步挖掘的巨大潜力。

如今的综艺节目、短视频的普及让观众习惯了瞬时爆点带来的视听刺激,仅靠浮于形式的创新点显然已经很难吸引观众。中国文化兼容并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取材,深耕戏剧行业垂直赛道,继续探索“戏剧+综艺”不仅让综艺行业脱离瓶颈,也极大地拓展了戏剧创作的可能性。

结 语

2022年,中国戏剧行业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仍取得了不菲成绩。在内容创作上,本土原创及IP改编戏剧百花齐放,与电影、电视剧、文学、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增强了戏剧艺术的韧性、拓宽了戏剧艺术的受众范围;在产业升级迭代层面,XR、数字藏品等新技术的应用使戏剧“艺术加科技”的价值感更上一层楼。随着戏剧行业线下演出的逐步恢复和市场复苏,在各地扶持政策和“戏剧新空间”的加持下,2023年中国戏剧发展必将进入更多观众的娱乐生活选项中,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挥戏剧行业应有价值。

猜你喜欢
文旅戏剧
冰雪文旅乘风起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2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金桥(2021年10期)2021-11-05 07:23:48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 05:54:28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0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6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