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吴霞婆婆做的红团及使用模具
揉面、擀皮、加糯米馅、包成团,双胞胎女儿迫不及待地拿出模具,印模、垫粽叶、上锅蒸……20分钟过后,一个个红彤彤、水灵灵的糯米红团出锅了。浓浓的糯米香味,混着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垂涎三尺”。放至微凉,拿起一个咬上一口,满口香甜,直沁人心。
别看我现在做红团的这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却是我多年“见习”,加上在军中过年时婆婆不断远程指导、我努力实践而成的。
我是闽南人,长大后又成了闽南媳妇。不过,我的老家虽属闽南,但在地界上紧挨着闽中地区的莆田市,所以在我们老家,很多风俗习惯更接近莆田。
我们那儿的人啊,热情好客,人们都偏爱红色,特别是逢年过节、婚庆喜嫁,满眼的红色——门上高挂红色锦布(俗称彩),身上穿着红袄子、红裙子,桌上摆放着红蜡烛、红团……简直就是红色的海洋!
而这红团,是我们过年的必备品,它以色红、形圆、馅甜为特征,红色的面皮,里面包上甜甜的糯米馅,经過模具的压印,上有“囍”“贵”“财”“富”等字样,寓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大富大贵……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吉祥的文化符号。因此,蒸制红团也是家乡主妇们的必备技能,每年的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馅料、面皮……年复一年。
小时候的我,看着母亲蒸制红团,如同现在我的两个女儿一般,因好奇帮倒忙更多。长大后,我长年在外求学,过年难得回家,赖床晚起时,香甜的红团已经出锅,只需“饭来张口”。嫁为人妇后,婆婆勤劳,大嫂手巧,我很自觉地进入压模、垫粽叶的蒸制红团“见习”状态。
要包红团了,婆婆头一天就开始忙碌。淘米、泡米、晾米,以便磨出来的粳米粉细腻润滑;割好鸡蕉叶(艳山姜的叶子),洗好,剪成大小一致的尺寸并码好备用;糯米下锅蒸熟,拌入白糖,晾凉后揉成馅团……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第二天一早开始包制红团。
婆婆做的红团皮,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红团皮需用糯米粉和粳米粉3∶2的比例混合均匀,用热水和面,而水量的多少,决定了红团包制的成败。我总是看着一个个红团皮在婆婆和大嫂手中慢慢铺展开来,成为一个个漏斗样,厚薄均匀,大小合适,正好放入头天揉好的馅团,收口合好、压模成型,一个漂亮的红团就做好了——这是我多年来不曾学会的技能。
年年忙碌,年年欢喜。逢年过节回家的我们,便享受这甜蜜的美味,留下一串串年味十足的春节记忆。
2020年1月,吴霞的婆婆(左)、大嫂在包制红团
2015年春节,我们小家第一次在军营里过年。爱人的单位特殊,营区里原本就没有多少住户,随着大部分家属陆续回了老家,营区里的氛围就如这冬天的气温,一天天冷清下来。
那年,双胞胎女儿刚满4岁,正是爱玩好吃的年纪,惦记着过年的新衣,惦记着过年的鞭炮,惦记着过年的美食,更馋奶奶做的红团。这可难坏了我,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而厨艺平平的我,更觉难上加难,怎么办呢?
好在家人给力,我姐寄来了带有“贵”字的模具和食用色素,婆婆在电话里远程指导,我开始挑战人生中第一次制作年味红团。
超市里买不到粳米粉,就用面粉代替;四处买不到的鸡蕉叶,就拿干粽叶顶上。那时家里也没有厨房秤,首次挑战的我,居然打算大胆尝试大厨们常说的“掂量”“少许”,想着随便能把面团捏成大差不差的红团样,蒸熟能吃了就算成功。
就这样计划着,腊月二十八这天上午,一家人收拾齐全准备开干。尽管婆婆再三叮嘱,可我蒸出来的糯米馅却因放水过多而太烂乎,少了点筋道;因我对糯米粉和面粉的比例“掂量”失误,导致红团皮黏性不足;热水的水温太低,红团包制过程中还没压模就已开口……
一家四口忙了两小时,沾了一身面,终于蒸出了20多个软塌塌不太成形的“红团”。再看,因为蒸制时间过长,红团上的“贵”字扁平得都快看不出字样,有些红团则是“皮开肉绽”,露出里面的糯米馅……虽然样子“难看”,不知道是否因时隔一年才又吃上这红团,竟也觉味道熟悉且甜美。
爱人怕我泄气,说那些露馅的红团是“笑口常开”,两个女儿吃得津津有味,婆婆虽然看不到红团的样子,却也给予了我肯定。我开始“膨胀”起来,并夸下海口:“以后但凡在外过年,我都做红团,也让大家见识见识咱们福建的年味……”
那年,楼里还有三家留下来过年。当天晚上,女儿们带上经我挑选比较“像样”的红团,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分享。不一会儿,我收到邻居发来的视频,还就着一串疑问:“大姐,孩子带来的这东西确定是吃的吗?不是她们的彩泥吧?这么红,不会中毒吧?”
“当然能吃啦,这是我们福建老家的特色美食,你们尝尝……”
邻居将信将疑地开始品尝。第二天我们在楼下相遇时,邻居对我竖起大拇指:“大姐,你老家这东西叫啥呢?颜色真喜庆,看着就很喜欢,还好吃!”
“红团!第一次做,你们喜欢就好!”
往后几年,我们依然保持回老家过年的习惯。因此,当年夸下的海口,直到2021年春节才有机会再次兑现。因为疫情防控的缘故,这年几乎家家户户都留在营区过年。
临近春节,我又翻出了红团模具。备齐了能买到的材料,照例拿起电话,打给老家的婆婆求助。大嫂正好也在,帮着给婆婆打开视频通话,有了远程视频指导,我开始尝试婆婆的“独门”和面皮法。
“先用热水和一小碗糯米粉,再在锅里烧一碗水,把和好的糯米面团撕成块放进去煮熟,再捞出来和混合粉,这样和出来的面团不仅吃起来筋道,包起来也更容易、不裂口……”
在婆婆的耐心指导下,看着锅里煮熟的糯米面团块像花儿一样,一朵朵浮上水面,我信心大增。和面、揉面、擀面,一气呵成;女儿们则接过我在婆家“见习”的活,把红团压模,垫上粽叶下锅。
有了婆婆的秘诀,这一年的红团个个鲜亮、喜庆,红团皮筋道,糯米馅香甜。这一年,红团也因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而被许多人认识;这一年,营区里格外热闹,你尝尝我家的美食,我看看你家的特色……
这次女儿们给小伙伴们送了红团后,竟带回一群争先恐后钻进家里来的小朋友。
“阿姨,这个真好吃。”
“阿姨,我还想吃一个。”
“阿姨,这是我吃的第三个了……”
听到他们的话,大女儿的“小心眼儿”犯了,赶紧起身数数桌上剩下的红团,然后用“幽怨”的眼神看向我。
我安慰她:“没事,明天妈妈再给你们做。”听到这话,小朋友们齐刷刷地看向我。我想,大女儿又该有点担心了。
2022年的春节,毫不意外地又在营中过年。小朋友们好像挑准了时间来到家里,有的帮忙压模,有的就眼巴巴地守着红团出锅……从那以后,即使不逢年过节,只要女儿们念叨上两句,我也张罗蒸制红团。
做得多了,如今的我,也能像婆婆那样,对红团算是“手到擒来”了。然而,教我做红团的婆婆却在2022年秋天离开了我们……奔丧后回京路上,看着高铁车窗外逐渐远去的家乡,感慨以后回家的念想少了些,回家的年味也淡了些……估计以后留营过年的机会更多了,而红团带来的味道也会更浓厚——那不仅是一种年味,更是一种思念。
距离2023年春节越来越近了,我们营区的家属群里又叽叽喳喳讨论起准备年货的事,不知是谁开了头:
“嫂子,去年那红团,今年多做几个哈!”
“大姐,我家囡囡就惦记着,昨天还问我,阿姨什么时候包红团呢。”
“上次你说今年要做绿豆馅的,还做不做啊?给我留两个呗。”
…………
(作者丈夫单位:陆军某部)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