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
摘要 协同视域下,高校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大数据时代人才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针对这项融合工作,部分高校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发挥的协同作用尚存在不足。为此,高校应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以能力为导向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对标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善就业指导教育。
关键词 协同;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8.043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对岗位的需求也持续增加,但市场对其认可度正在降低,致使大学生的求职面较窄,学生的职业定位不明朗,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所以为了更加高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各级政府、企业与高校等多方主体应协同努力,最大限度地凝聚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大合力。就业能力指的是高校大学生依托知识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顺利就业并能持续工作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等,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能力[1]。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创业就是就业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科学的创新创业理論和创新创业实践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其人生规划。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融合,能够满足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同时也是高校在转型升级中应当承担的重要使命。
1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1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时刻聚焦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培育更多能够适应技术变革需求的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成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改革的新引擎。因此,高校在协同视域下融合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精准对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密切围绕所在地方的行业实际,要始终瞄准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变化与新动向。
1.2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的迫切要求
当前,国内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在协同视域下融合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育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业能力,为推进产业升级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此,新时代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融合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满足广大青年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使其更加适应未来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的要求。
2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融合面临的问题
2.1专业教育发挥的协同作用不够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本。在协同视域下,为了更好地融合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专业教育的开展要协同各方面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不少高校开展的专业教育对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定位不够明确,既没有对这项工作从宏观角度进行整体设计,也没有围绕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有针对性地设计专业教育课程,致使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很难充分满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究其原因,除了部分高校自身的问题之外,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及时结合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和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及时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不重视引导性调控。
2.2职业教育发挥的协同作用不够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涉及的职业教育只限于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应在协同视域下强化职业教育,即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确保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在职业教育方面还缺乏成体系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一些高校即使开设了职业教育课程,也大多采取集中传授的形式,不利于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特别是实践教育,由于部分高校受经费、场地等的制约,针对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供给明显有限,只能为少数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即使一些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也由于职业性不够强导致育人实效性较差。
2.3创业教育发挥的协同作用不够
创业教育在内容上虽然与专业教育有所区别,但二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创业教育局限于简单的创业宣讲,既没有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也没有紧密联系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协同育人,更没有密切结合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致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还有的高校创新创业课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仿真情境体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实践体验和就业指导背道而驰。
2.4就业指导协同成效有待提升
就业指导是聚焦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其顺利就业的指导服务体系。目前,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没有把就业教育、学科专业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没有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度协同。高校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应该着眼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但是实际上,当前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多只关注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忽视引导大学生面对未来职业应做好什么准备并如何调整职业发展方向。这导致部分大学生未明确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方向,造成盲目就业。
3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策略
3.1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教育
专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养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必须积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岗位选择。在信息时代,精准的信息分析能够使专业教育更具针对性,让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获得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第一,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订单式育人模式全面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一方面,高校要对标岗位实践应用能力,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高校应对标岗位实践应用能力有所取舍[3]。
第二,大学生自身要更加重视日常的课程学习,使知识体系的掌握更加系统化,同时,大学生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顺利完成专业课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成长为高质量人才。大学生要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苦下功夫,掌握并不断巩固专业理论基础,力争掌握新形势下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各项专业技能,自觉适应无边界的职业需求[4]。大学生还要强化专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实操能力,同时主动依托暑期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渠道,充分利用专业实践机会不断积累专业实操经验,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3.2以能力为导向不断深化职业教育
高校在协同视域下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应以能力为导向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第一,高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中必须把具体的工作内容纳入教学实践活动中,促使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过程是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学生参与到相关项目研究中,可以逐步掌握文本撰写、市场推广等一系列知识和技能[5]。
第二,高校要下大力气引进高级专业人才,不断充实专业师资队伍,特别是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从而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一方面,高校要科学构建创新创业教师准入机制,提升准入门槛,积极引进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从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也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让企业精英加入教师队伍中来[6]。同时,高校要建立实践基地,大力培养实践指导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而使受训教师成为可承担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和深化职业教育骨干队伍中的一员。
3.3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高校在协同视域下融合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第一,高校要更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其从被动就业转为主动创造岗位,从而实现就业[7]。高校可以在多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广泛宣传创新创业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在择业认知、就业心态等方面发生转变,使其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自身成长成才的多方面作用,让大学生主动对标相关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第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要深入挖掘并整合相关资源,变革创业教育思路。例如,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持续关注就业政策,有效利用相关资源提高自身能力,同时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选择时,进一步关注有关政策中的扶持性条款,利用相应的社会资金和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8]。除此之外,高校必须明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用人结构等,从而精准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3.4对标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善就业指导教育
高校在协同视域下融合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对标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善就业指导教育。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制订清晰的职业规划,从而及时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精准的职业规划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布局正在被新的产业打破,迫切要求高校毕业生尽早规划、有计划地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因此,高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做到全方位、客观地审视自身,进而形成多元的就业观,也要引导他们实施自我评估,以明确自身职业目标。同时,大學生还应把握好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机会,认真发现自身就业胜任力与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实现就业目标规划的精准制订和实施[9]。在此基础上,高校既要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强化知识积累,积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标职业能力差距,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新技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更多层级、更宽领域的学科知识,也要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进一步强化职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除此之外,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下,高校可以开展学生就业能力考核评估工作,进一步细化就业能力考核评估意见与考核细则。另外,高校还应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就业能力成果展示和政校企一体化促进机制,促使学生与教师都能借助及时的反馈收获成就感,注重就业能力的提升,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庞志康.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9):88-92.
[2]崔伟.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 2019(5):65-69.
[3]李瑞,陈加强.创新创业驱动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审视[J].教育与职业,2019(5):61-64.
[4]潘子松,闫岑.就业质量提升导向下大学生就业样态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2):139-142.
[5]王霆,何立丹.大学生就业质量政策效用评估研究——基于北京市大学生就业的调查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37-44,191.
[6]余波,许永涛.地方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2):60-64.
[7]徐秀红,黄登良,肖红新.“双创”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17):67-72.
[8]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9]崔宇.基于供给侧视域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新路径构建[J].经济问题,2020(6):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