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骏
摘要 熵值法是一种基于信息熵原理的多指标决策分析方法,用于评估各指标对决策结果的贡献程度。文章以5889份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结果为样本,采用熵值法来挖掘评价指标间的内在影响关系,通过计算各个评价分项指标的熵值来确定其各自的权重,从而得到各样本的综合评价,以此探讨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最后给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熵值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8.015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国家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顶尖创新人才的使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2021年全国共有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其中,在学博士研究生50.9万人[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放眼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研究生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高等教育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更代表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高水平。
近年来,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博士学位论文也暴露出一些严重的质量问题,如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国家抽检检出不合格论文[3]等。學位论文盲审是目前许多高校普遍使用的保障学位论文评审质量的手段[4]。高校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评阅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评审,从而得到全面且客观的评审结果。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分为总体评价和分项评价,可以使用百分制打分等定量指标,也可以使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分档的定性指标。各分项指标从不同维度构建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同时也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以某高校5889份博士学位论文的盲审结果为样本,采用熵值法计算各分项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到各样本的综合评价,并由此分析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最后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路径给出了相关建议。
1研究现状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能够客观地反映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衡量博士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如何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上述问题展开了研究。娄枝等提出了一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检测评估指标体系,将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相结合,丰富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检测评估理论[5]。高耀等重点研究了培养方式对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2015、2016年全国的抽检数据,阐述了贯通式培养和非贯通式培养对不同领域学生论文质量的影响[6]。郭海燕等运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生源质量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造成的影响,得出了录取方式、录取类别、考生身份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显著影响的结论[7]。彭笑菊等探索了综合评价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等级的方法,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将学位论文评阅分数进行质量等级划分,使得学位论文质量表现能够呈现多样性[8]。董宗旺等通过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同行评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内容要素和影响因素[9]。学位论文盲审作为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对衡量学位论文质量具有突出作用。在论文盲审评价体系中,各分项评价指标会对综合评价产生直接影响,探究分项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能够帮助管理者发现论文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明确今后改进的方向。熵值法能够用于判定指标离散程度,通过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本文重点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盲审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来挖掘指标间的内在影响关系,为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了数据支撑。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内某高校2020―2022年所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盲审结果,共计5889份。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使用分项评价指标来开展研究。根据评审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涵盖5个分项,即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成果、专业水平、论文写作,且分项指标的评审结果均以定性指标返回。为便于后续研究,本文将分项评审结果进行量化处理,“优秀”定义为4分,“良好”定义为3分,“合格”定义为2分,“不合格”定义为1分,如表1所示。
在将分项指标整合成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即各分项指标的权重。权重可以通过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来确定[10]。主观赋权法主要包括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等,其指标的权重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和对实际情况的主观判断,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其利用各项指标观测值所反映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大小,信息量越大,熵值就越小,其指标的权重就越大,反之则熵值越大,权重越小。熵值法可以避免赋权时的主观性,数据的处理结果较为客观[11]。本文采用熵值法对5889份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结果的分项指标进行赋权计算,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其计算步骤如下:
从表3中可以发现,2020―2022年间的综合评价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21年的整体水平优于2020年和2022年,同时2022年略微低于2020年。对于各分项指标,论文选题这一项的平均分对比其他分项指标有较大优势,反映出研究课题的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普遍得到盲审评阅专家的认可。反观论文写作,平均分均低于其他分项,说明多数论文作者的写作水平不高,写作能力的训练还有待加强。
此外,我们不仅可以分年度对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结果作纵向比较,还可以按照学科分类作横向对比,表4所示为2020―2022年博士学位论文分项指标和综合评价分学科分布情况,其中,学科次序已按综合评价的三年平均值排序,这里我们选择了文理医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学科进行分析。
从文理医这三个学科的整体情况分析,理学学科的综合评价明显高于医学和文学学科,说明理学学科的学位论文质量已经显著领先于医学和文学学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理学学科的学位论文质量还在不断提升。医学学科的综合评价得分在2020―2022年期间变化幅度较小,虽优于文学学科,但与理学学科相比差距明显,不仅如此,在每个分项指标得分上同样落后于理学学科。文学学科的综合评价得分对比理学和医学学科有较大差距,而且文学学科2022年的综合评价得分对比2021年降幅显著,值得关注。
4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4.1优化生源结构,提高优质生源比例
招生质量保障是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首要环节,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完善博士生招生办法,合理分配招生名额,将招生指标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倾斜,不断改进和优化“申请―考核”制博士生的评价指标,扩大“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录取比例,严格控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数。
4.2加强导师指导,树立立德树人理念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是研究生的学问之师,应以学术心态优化研究生的学术生态,当好学术引导人[13]。高校应强化导师对博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完善导师选聘和考核评价标准,引入上岗招生竞争机制,设立导师学院对导师进行上岗培训,提高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对于临退休导师和兼职导师,高校要密切关注其论文指导情况,通过聘任副导师成立论文指导小组对博士生进行联合指导。
4.3补齐论文写作短板,提高写作能力
如前文所述,盲审结果暴露出了论文写作问题,究其原因还在于平时缺乏写作训练。虽然博士生已有硕士阶段的写作经验,但由于平时忽视了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写作能力的退化。因此,博士生平时要多动笔,多向导师请教,不断归纳总结,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技巧。此外,高校应组织成立论文写作审核小组,对学位论文的文本体例、数据图表、引用标注、参考文献等进行规范性审核,审核不通过者不能参加盲审。
4.4完善分流淘汰机制,强化责任管理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压力向前端传导,对不宜继续攻读学位的博士生要及早分流,防止把问题留到出口关。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其博士生分流和淘汰多在入学后两年内完成,此时被淘汰的博士生尚未耗费过多精力,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同时学校能将资源提供给更合适的学生,从而提高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14]。在学位论文答辩和审议环节,高校要充分发挥答辩委员会以及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职责,明确其在学位论文质量把关上的关键作用,防止学位评定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于国家抽检出现问题论文者,建立黑名单制度,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5建立监控预警机制,完善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体系
高校应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盲审、答辩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构建面向质量监测与预警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15]。在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全链管理中,高校应成立教育督查与指导委员会,对学位论文考核评价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进。在学术不端预防机制方面,高校应借助论文相似度检测工具对论文进行查重,规范科研记录的使用和管理,引导博士生恪守学术道德。对于已通过盲审或答辩的博士生,高校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已按盲审评阅专家和答辩专家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不到位者不能进入学位评定环节。
4.6改革评价标准,突出学位论文在学位授予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16]。该文件出台的目的在于转变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研究人员转变观念,重点关注成果质量。高校在学位授予过程中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健全学位授予标准和分类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科研训练积分制,将学位论文评审结果作为核心指标纳入积分框架内,同时拓展其他多种形式的积分评价指标,如学术著作、科研奖项、发明专利、实践创新竞赛获奖等,并要求发表成果须与其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以此破除“唯论文”的评价形式。
参考文献
[1]“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第十五场:介绍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效[EB/OL].(2022-09-27). http:// 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75/twwd/202209/t20220927_665276.html.
[2]習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EB/OL].(2020-07-29).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 202007/t20200729_475754.html.
[3]黄宝印,徐维清,张艳,等.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9.
[4]封旭红.学位论文盲审区域合作的实践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22-25.
[5]娄枝,张务农,乔刚.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6):49-54.
[6]高耀,沈文钦,陈洪捷,等.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更高吗?——基于2015、2016年全国抽检数据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7):62-74.
[7]郭海燕,刘春荣,张志斌.生源差异如何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基于全数据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2):43-49.
[8]彭笑菊,曲建升.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质量等级识别方法及有效性验证[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3:24.
[9]董宗旺,张志杰.高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05):35-42.
[10]张霞,何南.综合评价方法分类及适用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22,38(6):31-36.
[11]颜双波.基于熵值法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17(21):142-145.
[12]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2):12-15.
[13]郑忠梅.立德树人:研究生导师职责的学术逻辑及其实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6):1-5.
[14]季玟希,韦骅峰.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的有序性分析——基于耗散结构理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39(6):65-70.
[15]胡祖辉,朱俐,吴国庆.面向质量监测与预警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0):54-59.
[16]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2020〕3号)[EB/OL].(2020-12-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2557/ s3103/202012/t20201215_505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