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与分析

2023-09-20 02:31张明鲁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食源性受检者阳性

张明鲁

(汶上县中医院,山东汶上 272100)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它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且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我国对于食源性疾病的研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实施有效的监测十分有必要。食源性疾病监测是国家通过多部门联合进行的一项监测工作,目的是更好地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预警和防治能力[2]。基于此,本研究以汶上县中医院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监测并采集的856 份样本的主动监测管理数据为中心,探究科学、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防治措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汶上县中医院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监测并采集的856 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含男性受检者485 例,女性371 例,年龄1 ~86 岁,平均年龄(62.46±11.56)岁。本研究内容与医学伦理学要求相一致。纳入标准:①因食物引起或怀疑由食物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受检者(腹泻指每日排便不低于3 次,且大便的性质不正常,如稀便、水样、黏液便和脓血便等);②接受回顾性随访的受检者,且对本研究呈知情同意态度;③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其信息资料完整、有效。排除标准:不接受随访或拒绝参与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信息资料采集

肠道门诊、急诊科、消化内科等接诊医生对符合主动监测定义的病例展开信息采集,具体包括受检者的基本信息、症状与体征、饮食情况等内容。每日在医院信息化平台上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由公卫科录入“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展开直报。收集符合“因食物引起或怀疑由食物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受检者(腹泻指每日排便不低于3 次,且大便的性质不正常,如稀便、水样、黏液便和脓血便等)”定义的患者的样品:收集2 份粪便(或肛拭、呕吐物)样本(尽可能在服用抗生素前收集)。

1.2.2 实验室检测

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对样本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包括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以及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主要的肠道病毒也要进行检测,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等。将经分离、培养后的阳性菌株送往医院内疾控中心,对其进行复检,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

统计阳性检出情况,详细记录受检者的基本信息资料,探讨其临床症状,并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医院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0.00 作为数据分析统计工具,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n(%)] 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P<0.05 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体检出情况分析

由表1 可知,856 份样本中,阳性检出率为12.03%(103/856);103 例阳性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为46.60%,其次是诺如病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表1 病原体检出情况

2.2 食源性疾病103 例阳性患者基本信息资料及饮食情况分析

由表2 可知,在年龄<15 岁、检测季度为第一和第二季度、职业为工人与农民、饮食为肉及肉制品和混合食品方面阳性检出者与非阳性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食源性疾病103 例阳性患者基本信息资料及饮食情况分析[n(%)]

2.3 影响医院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多因素分析

由表3 可知,经Logistic 多因素回归显示,年龄<15 岁、检测季度为第一和第二季度、职业为工人与农民、饮食为肉及肉制品和混合食品是影响医院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表3 影响医院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食源性疾病是一类分布广泛、危害大、十分常见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3]。由于环境污染、生产加工违规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等,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但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数十亿人可能受到食源性疾病的威胁,且大约有170 万儿童死于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腹泻[4]。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指国家为了更好地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提升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治能力,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科学防治,而进行的一项多部门联动的监测工作[5]。从2011 年开始,我国开始建设食品安全监测系统,目前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已实现了覆盖全国,并按照国家食品安全主动监测系统的要求,设立了相应的哨点医疗机构,主动监测管理得到了进一步优化[6]。本研究结果显示,856 份样本中,阳性检出率为12.03%,阳性检出率仍较高,说明食源性疾病仍有一定的发病率,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提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诺如病毒、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均有一定的检出,年龄<15 岁、检测为第一和第二季度、职业为工人与农民、饮食为肉及肉制品和混合食品是影响医院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原因可能是小于15 岁的人,自身免疫及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整体比较脆弱,易受到相关病原体的感染,但也有可能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这类人群的就诊比例较高[7];第一季度包括春节,在节假日里,人们的聚餐次数明显增多,造成人们接触有害食品的概率增大,因此春节假期也是对食源性疾病进行重点监控的时期;第二季度可能是由于高温环境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8-9];农民和工人的用餐环境不好、食品安全意识差,也易发生食源性疾病;混合食物和肉及肉制品在加工、储存、食用等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10]。综合上述情况,提示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关注,重点对15 岁以下人群、职业情况、饮食习惯等食品安全风险点进行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餐饮服务业需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对食物储存、加工等展开科学的工作,在春夏季节,需对食品安全进行重点监管;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哨点医院的培训,提升其对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控能力,做到多部门共同努力,确保食品安全。

猜你喜欢
食源性受检者阳性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甲亢病的131I 治疗与甲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