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敏瑶, 欧阳敏华, 潘梓珊, 季兵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2.佛山市中医院规培生,广东广州 528000;3.广东祈福医院,广东广州 511495)
肥胖,是一组由于脂肪过度堆积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状态。2021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超重和肥胖为全球流行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超过50%。有学者[1]通过研究中国城乡居民的体质量指数(BMI)与肥胖的变化趋势后发现,标准化平均BMI 水平从2004 年的22.7kg/m2上升至2018年的24.4 kg/m2;同时,有研究[2-3]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超重和肥胖的人群在不断快速地增加,呈现出一种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超重和肥胖仍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危险因素[4-14],且与胆囊疾病、气喘、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骨关节病、高尿酸血症、痛风、脂肪肝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联[15-16]。超重和肥胖严重影响国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和生命健康安全,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7]。由此可见,探索超重和肥胖人群在各个维度的个体性差异,以发掘更多防治肥胖和优化体质量管理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反映个体在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以分析疾病症状、性质以及发展的趋势,指导疾病预防、治疗和养生康复的学科[17-18]。体质的差异性导致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尽相同,因此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理论有助于分析超重和肥胖人群形成的原因以及具有易感性的疾病,从而有助于指导采用更具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精确、有效的体质量管理。
经络是“人体内无形的信息通道,穴位是无形物质出入机体的闸门”[19-20]。经络是联络五脏六腑、维系筋肉皮骨、沟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调节人体全身阴阳的重要通道,而穴位是经络在人体的反应点,可以直观地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经络检测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无痛、技术稳定等优点,能客观地反映机体气血阴阳脏腑的变化,对疾病和状态的诊断有辅助作用。综上,通过经络检测与体质学说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对患者进行精准的脏腑辨证和体质辨识,从而更客观、更精准地帮助医生观测病变经络,诊断疾病发生的病位、病性,以指导治疗[21],提示将体质辨识和经络检测有机结合,有助于尽早发现潜在疾病,为超重和肥胖人群提供个性化防治措施,将潜在致病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
本研究通过横断面研究,采集佛山市中医院体检和治未病中心门诊患者临床数据,统计分析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体质类型和经络检测特点,探讨超重和肥胖人群在体质和经络检测上的特异性表现,从而为临床治疗肥胖提供思路,同时为优化体质量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通过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 年10 月至2022年6月在佛山市中医院体检和治未病中心门诊进行体检的人群,共409 例。根据BMI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质量组253例及超重和肥胖组156 例。正常体质量组253 例中,男性47 例(18.58%),女性206 例(81.42%),平均年龄(36.30 ± 0.60)岁;超重和肥胖组中,男性63 例(40.38%),女性93 例(59.62%),平均年龄(37.56±0.49)岁。
1.2 纳入标准①了解本研究目的,自愿参加本研究;②年龄18~65 岁,有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③BMI ≥18.5 kg/m2;④2周内未进行针灸、推拿、拔罐、理疗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治疗;⑤完整填写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相关信息无缺漏的受检者。
1.3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③已知患有某种导致肥胖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者;④精神病患者以及存在沟通困难等,无法完成问卷调查及经络检测者;⑤既往有安装心脏起搏器、输液港、支架植入等重大手术史者;⑥四肢缺损、外伤、大面积炎症急性期患者;⑦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填写不完整,或相关信息存在缺漏者。
1.4 研究方法
1.4.1 BMI 分级标准 根据2001 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BMI 的诊断标准[22],18.5 kg/m2≤BMI<24 kg/m2为体质量正常, BMI<18.5 为体质量过低,24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 ≥28 kg/m2为肥胖。
1.4.2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采用2009 年3 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中医体质判定。
1.4.3 经络检测仪器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选用SMF-Ⅲ中医四诊和体质辨识系统中的健康管理系统(第Ⅲ代,软件版本号:2009.6.19)作为本研究的经络检测采集仪器。该仪器由检测棒(包括端口、感应电极、探测电极)、电脑、数据库三部分组成。检测棒采集十二经络24 原穴的生物电电值,这些数据通过电脑存入数据库,进而通过数据库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经络检测报告,具体参数包括总体的体能值、阴阳值、上下值、左右值、最大值/最小值以及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等十二经络左右侧(简称肺左、肺右、大肠左、大肠右、胃左、胃右、脾左、脾右、心左、心右、小肠左、小肠右、膀胱左、膀胱右、心包左、心包右、三焦左、三焦右、胆左、胆右、肝左、肝右)检测值。经络检测注意事项:(1)对被检测者要求:①检测前2 d 生活规律,睡眠正常;②检测前6 h 未食用刺激性食物及精神类药物;③于空腹或饭后1 h 或激烈运动后1 h 检测;④检测时心情放松,不要说话,双脚与地板隔绝,衣着宽松、舒适;⑤摘下身上所有金属物品和通讯器材,并将其关闭;⑥佩戴心律调节器或心脏支架者,禁止检测。(2)对操作者要求:①提示受测者注意事项;②先以酒精棉片擦拭受测者的检测穴位;③协助受测者将感应电极端握在其手掌心上,操作者戴好手套;④检测中,不能接触受测者身体,持检测棒的手不要抖动,并自然施压。
1.5 统计方法应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若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F检验;若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法探讨超重和肥胖发生与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正常体质量人群及超重和肥胖人群与9种体质类型的关系
2.1.1 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的9 种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表1结果显示: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均以偏颇体质为主,分别占79.4%(201/253)和79.5%(124/156)。在偏颇体质方面,正常体质量人群排前3 位的分别为阳虚质(26.1%)、气虚质(12.6%)、湿热质(9.5%),而超重和肥胖人群排前3 位的分别为痰湿质(19.9%)、湿热质(16.7%)、阳虚质(14.7%)。两组间的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8.225,P<0.01)。
表1 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的9种体质类型分布情况Table 1 Distribution of 9 TCM constitution types in normal body mass population and overweight and obese population[例(%)]
2.1.2 正常体质量人群及超重和肥胖人群与9 种体质类型的关系 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结果(模型1)提示,与平和质相比,痰湿质的超重和肥胖危险度显著增高[OR=2.65,95%CI(1.29-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除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的影响(模型2)后,与平和质相比,痰湿质的超重和肥胖危险度仍显著增高[OR=2.71,95%CI(1.29-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正常体质量人群及超重和肥胖人群与9种体质类型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9 TCM constitution types in normal body mass population and overweight and obese population
2.2 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的经络检测值分析
2.2.1 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经络检测的总体参数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上下值高于正常体质量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值/最小值略高于正常体质量人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 组在体能值、阴阳值、左右值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经络检测的总体参数分析Table 3 Overall parameter analysis of the findings of meridian detection in normal body mass population and overweight and obese population(±s)
表3 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经络检测的总体参数分析Table 3 Overall parameter analysis of the findings of meridian detection in normal body mass population and overweight and obese population(±s)
注:①P<0.05,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
?
2.2.2 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十二经络左右侧检测值分析 根据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质量人群相比,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脾经左侧、膀胱经左侧、膀胱经右侧、肝经左侧的经络检测值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超重和肥胖与脾经左侧、膀胱经左右侧及肝经左侧的经络检测值具有相关性。同时,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左右侧脾、肾、肝经的平均经络检测值均低于正常体质量人群。结果见表4 和表5。
表4 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十二经络左右侧检测值分析(1)Table 4 Analysis of the findings of meridian detection for the left and right side of the twelve meridians in the normal body mass population and the overweight and obese population(1)(±s)
表4 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十二经络左右侧检测值分析(1)Table 4 Analysis of the findings of meridian detection for the left and right side of the twelve meridians in the normal body mass population and the overweight and obese population(1)(±s)
注:①P<0.05,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
?
表5 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十二经络左右侧检测值分析(2)Table 5 Analysis of findings of meridian detection for the left and right side of the twelve meridians in the normal body mass population and the overweight and obese population(2)(±s)
表5 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十二经络左右侧检测值分析(2)Table 5 Analysis of findings of meridian detection for the left and right side of the twelve meridians in the normal body mass population and the overweight and obese population(2)(±s)
注:①P<0.05,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
?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其中医体质类型以偏颇体质为主,占79.5%(124/156)。考虑到超重和肥胖为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4-16],故建议临床上应当注重未病先防,通过改善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体质以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另外,本研究发现,在偏颇体质方面,超重和肥胖人群以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居多,这与其他研究[23-26]的结果基本一致。朱燕波等[27]的Logsitic 回归分析显示痰湿质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在体质类型分布上,正常体质量人群与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8.225,P<0.01);其中痰湿质人群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度显著增高[OR=2.71,95%CI(1.29-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痰湿体质与超重及肥胖密切相关。
在经络检测层面,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上下值和最大值/最小值高于正常体质量人群,其中的上下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值可用于评估个人的精神活动状态,评估脑部的精神、神经活动状态以及上、中、下三焦的状态。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上下值平均值为1.33,高于正常体质量人群,表明超重和肥胖人群处于较高的精神压力状态,以及上焦脏腑经络气血旺盛、下焦相对偏低,从而导致阴阳两气与整体的平衡失调,气血的上下呼应关系被破坏的状态。而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为3.55,高于正常体质量人群,表明超重和肥胖人群普遍存在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容易促使或加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
在单经检测方面,与正常体质量人群相比,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脾经左侧、膀胱经左右侧、肝经左侧的经络检测值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超重和肥胖与脾经左侧、膀胱经左右侧及肝经左侧的经络检测值具有相关性。
《黄帝内经》将肥胖分为“膏人”“脂人”“肉人”三种类型。后世医家将肥胖的病因总结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年老体弱、先天禀赋不足,以内伤为主,伤及五脏,或元气不足,致脾气虚弱、肾阳虚衰,水谷运化转枢失司,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28],这与本研究的发现一致。本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左右侧脾、肾、肝经的平均经络检测值均低于正常体质量人群,而平均经络检测值是展现各经虚实状态的指标之一,其经络检测值的降低意味着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脾、肾、肝三脏的功能处于偏虚状态,提示超重和肥胖的形成与脾、肾、肝三脏密切相关。与正常体质量人群相比,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脾经左侧、膀胱经左右侧以及肝经左侧的经络检测值明显偏低,提示单经病症的可能性[29]。
本研究结果表明,超重和肥胖人群在体质分类和经络检测上的特点符合中医对肥胖的认识。由于目前中医对肥胖症状和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30-31],而体质分类和经络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精准地反映超重和肥胖人群当下的状态,因此,将体质学说与经络检测相结合,研究其数据特点,对推动肥胖的中医证候和症状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超重和肥胖的现代防治理论方面,2016 年美国的诊疗指南[32]和2018 年中华医学会的专家共识[33]均提出了基础防治方式,其共同点为:饮食结构调整、加强运动锻炼、行为习惯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偏向于大众化、普通化,针对性较弱。既往研究[34]表明,超重、肥胖症的精准化防治管理体系的建立仍处于探索阶段,综合治疗是大势所趋。杨正雄等[35]采取普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但跟踪的结果显示患者的体质量无明显变化。而秦文君等[36]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药、穴位埋线和贴敷、针灸、体育锻炼等联合干预后,肥胖患者的偏颇体质得到纠正,体质量和腰围得到有效减少,一些不适的症状也得到改善。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上强调“治病必求于本”,通过药食结合、针灸、穴位埋线和贴敷、体育锻炼等治疗方法,纠正偏颇体质,使全身气血与经络通达,阴阳平衡,从而使人体处于一个良性循环当中,以此达到预防和治疗肥胖的目的,其临床疗效确切,但评估指标相对单一。因此,在疗程中结合体质学说和经络检测指标,动态观测超重和肥胖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中医综合治疗的疗效,可能是未来优化和创新中医综合治疗与体质量管理的新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