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启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至今已经一年有余,学校落实新课标也已历经了整整两个学期。近期笔者对一些学校进行调研,发现老师们普遍的看法是“落实起来很困难”,而且这些学校基本都是省会城市的优质学校。如果这些学校落实新课标都深感困难,其他学校可能就更加困难了。
概括起来,老师们对落实新课标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大家都很赞同,难的是如何将新课标的文本要求转化为教师每一节常态课中的具体实操。二是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很高,如课程结构化、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要有专家思维和“大”格局,要站位高、知识领域广,甚至最后还要求学生也要有专家思维。三是新概念太多,大学的课改专家对于新课标做了很多解读,尤其对于大单元、大概念、大观念、跨学科、深度学习等做了重点解读,也提供了一些带有个案性质的例证文本,但是从这些解读到一线教师的实际操作依然相距遥远,中间缺少桥梁,老师们上课没有底气。四是以前的课改主要是以知识点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有经验的教师还是有点话语权的,可以对年轻教师进行辅导,而现在新老教师在新课改面前都要颠覆之前固有的经验,都要拓宽知识领域,要有系统思维,新教师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更是感到茫然。五是区域层面的教研员跟着大学课改专家的路子走,老师们感覺跟不上;而且教研员具有命题权,对于教研员出的许多测试与考试题目,老师们不会做,面对考试这个指挥棒更觉茫然。
上述种种问题,让老师们对教学工作产生了困惑与困顿,加重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让学生们感觉学起来困难,加重了学生的厌学心理。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能反映全国中小学的总体情况,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应对与破解,否则会迟滞课程改革进程,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业发展。
落实新课标过程中,我把专家们讲得比较多的内容概括为“高大跨深”四个字。“高”就是强调培养高阶素养,即核心素养,“大”是指大单元教学,“跨”是指跨学科教学,“深”是指深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高大跨深”四者中,教师最关注的是“大”和“跨”,即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前者涉及每位教师如何开展单科教学,后者涉及教师如何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教学,两者都涉及如何处理课程内容或教材知识,这些问题都是教师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与课时占比10%的跨学科教学相比,单科教学占教学课时的90%,成为老师们高度关注的对象,同时也成为困难的焦点,前文提到的教师的困惑与困难主要体现在大单元教学问题上。
以现实主义的态度落实新课标,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对“高大跨深”进行过于理想化的解读与宣传。要把“高大跨深”与教师们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低小单浅”对接起来,处理好基础素养(低)与高阶素养、小单元(甚至知识点)与大单元、单学科与跨学科、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关系,要由低到高、由小到大、先单(首先把单科教学做好)后跨、由浅入深,要把握好平衡,不可极端化。
第二,对大单元教学不要用力过猛。大单元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形成知识结构,比大单元教学更为上位的是课程目标即培养核心素养。只要有助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形式都可以采用,包括传统的一些教学方式,并不只是大单元教学一种方式。在“高大跨深”中,我认为最该关注的是“高”(高阶素养)和“深”(深度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在每节常态课中最该关注的是培养目标的升级与教学方式的改进,而不是教学内容的规模结构与组织方式。
第三,不能要求大单元教学直接覆盖每一节课。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在一个大图景(big picture)下教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整体的、宏观的意义,这对教师“在内心深处”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要求教师的每一节课“在外显行为”上都直接、显性体现出大单元教学,则难以做到。大单元教学不能违反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知识点教学、小单元教学对于形成核心素养也有价值,而且其本身就是大单元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在实践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已经出现了教学过程追求形式、文本容量过大、弱化单篇作用(弱化单篇精讲)等典型问题。更为可怕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如果对大单元教学使用不当,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结构化、逻辑化、理性化,搞得像数理化教学一样,会导致语文教学失去其“动之以情”的感性力量,失去语文教学的本意。
总之,落实新课标,培育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不是唯一的必经之路,而是有多条路径,甚至肯定有更符合实际、更符合规律的路径。学校和教师不要在大单元教学中过于纠结,更不要对此用力过猛,而是要寻找多种路径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学方式改进。
(编辑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