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 程林 朱观华
摘要新时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中小学校园建筑和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上海市上海中学多年来在校园建设中的基本经验,提出营造良好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策略,包括保证空间位置的可达性,增强空间功能的复合性,模糊化处理空间边界,灵活引入各种自然元素,凸显空间设计的文化性。
关键词 校园公共空间;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界面弱化;自然元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8-0036-04
校园环境作为重要的育人载体,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学生的重要责任,甚至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伴随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如何在校园建设中科学规划设计校园环境,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已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普遍关注。上海市上海中学现有校区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已历经近百年的沧桑。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在延续校区历史风貌和整体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对校园建筑与空间布局进行了多次更新调整,以更好地优化校内资源布局,拓展办学场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本文结合上海中学的实践,探讨营造校园公共空间的具体策略与实施要点。
公共空间是建筑的围合,连接室内、户外与自然空间,[1]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与公众产生互动并且具有公共精神。[2]公共空间是校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虚”“实”并存的方式存在于校园中,承载着学生的日常休闲、娱乐、学习、交往与集散等行为。校园公共空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室外公共空间,如校园入口、广场、运动场、室外庭院、屋顶露台等;二是室内外过渡公共空间,如露台、活动平台、架空空间等;三是室内公共空间,如门厅、廊道、中庭大厅、楼电梯厅等。
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中小学校园建筑和空间布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现实来看,学生一天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度过,除去在教室上课时间,剩余时间虽然占比并不多,但却是学生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宝贵时间,能够促进其自我意识形成和个性化发展。校园公共空间即承载着学生在这些自由时间开展的各种非正式学习和沟通交往活动。
学生是在校园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主体人群,其行为活动因个体间差异具有多元化特点,但也具备一些基本特征,主要活动类型包括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三类。[3]其中,必要性活动指基于一定目的,基本不受外界影响的必然性行为,主要包含非正式学习和交通通行;社会性活动与他人活动密切相关,如同学间的日常交流、学习探讨、课后游戏、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自发性活动往往随机发生,主要体现为交流探讨、自主学习、游戏玩耍等,同时良好的环境氛围更加有助于促进这些活动的发生。
学生心理行为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校园空间环境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功能单一的教学空间已不能与之匹配,亟须构建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创新性、共享性特征的公共空间,以触发学生的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学生的志趣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结合开放共享的教育新理念,根据上海中学多年来开展校园建设的基本经验,在营造校园公共空间过程中,若能采取以下策略,则能显著提高校园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益,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1. 保证空间位置的可达性
考虑到学生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行为大多在课间或课后,且活动时间一般都较短,所以公共空间要具有较好的可达性,以方便学生选择距离上课教室较近的空间开展即时性活动。例如:校内的廊道(包括走廊和连廊)联系着教学和活动空间,是学生使用最频繁的交通空间。为此,可以通过对廊道进行加宽或延伸设计,并增加休闲及学习功能,使其成为方便学生到达和聚集的小型空间节点;同时可以在这些空间布置休闲座椅、书架等适合的家具设施(如图1),吸引学生利用短暂的课余时间在此逗留并产生自发性的休闲交流活动。此外,通过局部改善廊道的平面形态、尺度大小,还可以打造活泼多样的空间界面,提升空间张力。如图2为学校甄陶楼走廊的形态变化,此处是连接两个方向走廊的转折和凸出空间,学生课间往往习惯在此交流等候,因此两侧墙面也被处理为校园宣传窗口。
2. 增强空间功能的复合性
从空间维度来说,增强功能的复合性是指要在一个公共空间的基础功能之上复合其他功能,使其成为功能多样的公共空间,即在同一时间内容纳不同功能;从时间维度来说,要考虑公共空间可以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可在不同时间内容纳不同功能,使其具有适应生长性。要实现这种空间的复合性,可以将空间进行不同的分隔布置,满足不同需求,比如可以通过墙体、家具的设置摆放或是空间色彩的运用,使空间灵活可变,既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又增强了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