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豫稻16是河南农业大学培育的水稻新品种,2020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属于常规粳稻品种,是豫南籼改粳的主推品种,在豫南稻区种植的稻米品质已经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优质二等标准。水稻生长期的土壤水分、肥力状况及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会影响水稻生长和发育,不同的插秧方式对水稻的产量和稻米品质也有影响。近年,水稻种植出现手栽、机插、抛秧、直播等多种栽培方式。豫南稻区水稻全生育期的气温、月均降水量、总降水量及湿度都高于沿黄稻区。因此,有必要研究分析豫稻16的生态适应性和豫稻16最适宜的种植方式,为粳稻新品种的选育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依据。
一、试验地点
豫稻16在不同生态区,以不同的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 沿黄稻区的试验地点为新乡市原阳县,豫南稻区的试验地点为信阳市平桥区。
二、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材料为优质常规粳稻品种豫稻16,豫审稻20200006。
(二)试验设计
沿黄稻区于5月8日育秧,6月22日插秧,10月中旬成熟收獲;豫南稻区于5月17日育秧,6月11日插秧,10月下旬成熟收获。人工单株插秧株距15 cm,行距28 cm;机械插秧株距15 cm,行距26 cm。
(三)试验方法
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待水稻成熟后,取5穴具有代表性且长势一致的水稻植株,晾干后进行考种,测定其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等产量性状数据。每个小区取20 m2生长均匀且长势一致的水稻收获、脱粒、晒干称质量,折合成实际产量。
2. 稻谷品质性状的测定。收获的稻谷晾干至水分含量在13%以下,测定以下品质指标,包括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等加工品质及垩白粒率、垩白度等外观品质,3次重复。品质测定参照《食用稻品种品质》
(NY/T 593—2013)和《优质稻谷》(GB/T17891—1999)。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生态区对豫稻1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为研究豫稻16的生态适应性,对豫稻16在豫南稻区和沿黄稻区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试验结果表明,豫南稻区种植的豫稻16产量达9 979.07 kg·hm-2,显著高于沿黄稻区,且豫南稻区的千粒质量和有效穗数明显高于沿黄稻区,而豫南稻区的结实率显著低于沿黄稻区,两个生态区的穗粒数之间没有表现显著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在沿黄稻区种植豫稻16的整精米率和精米率比豫南稻区分别高出4.94%和2.91%,且沿黄稻区的垩白粒率比豫南稻区低。
(二)不同插秧方式对豫稻1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机械插秧和人工插秧两种插秧方式对豫稻16的产量和品质进行对比分析。从下页表3和表4可知,人工插秧,豫稻16的产量为9 979.07 kg·hm-2,比机械插秧每公顷产量增长5.88%,且有效穗数显著高于机械插秧。其他产量组成性状没有差异。
如下页表4所示,与机械插秧种植方式相比,人工插秧下的豫稻16在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性状上显著高于机械插秧,分别高出6.07个百分点和4.96个百分点,而
两种插秧方式下的垩白度、精米率和出糙率均没有差异。
四、结论与讨论
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受不同生态区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产量及稻米品质产生差异。稻米品质取决于水稻灌浆期的气候条件,水稻灌浆结实期的日均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最大。在对豫稻16生态适应性分析中表明,豫稻16在豫南稻区具有较高的产量,其产量增加的原因是其有效穗数多、千粒质量高,表明豫稻16更适应豫南的生态气候条件,在沿黄稻区种植具有较优的加工品质,沿黄的生态气候更有利于优质稻谷的形成。
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两种不同种植方式对稻米品质影响很小,栽培中可以忽略不计。豫稻16在人工插秧种植的方式下的产量比机械插秧高,可能是由于人工插秧返青、分蘖快,使其有效穗数增加,从而提高产量。今后在机械插秧中,要大力提高秧苗素质和插秧质量。
(责任编辑 程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