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4

2023-09-20 13:38王景琳徐匋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8期
关键词:荣华言论天地

王景琳 徐匋

庄子说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kò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今译

言论出口,并不像一阵风吹过一样。辩论者总是认为他们说的都是真理,其实,或许并没有人能确定这一点。他们说的果真都是真理吗?或许根本就不是真理?或许他们自认为自己的言论不同于将破壳而出的小鸟的啼鸣,可是两者之间有区别吗?也许根本就没有任何区别?

道被什么遮蔽了以至于真伪难辨?真理被什么遮蔽了才有了是非之争?道去了何处,为什么不复存在?真理又在哪里,为什么得不到认可?道被微小的成就所遮蔽,真理被荣华富贵所遮蔽,这才有了儒墨等各家的是非之争。他们各自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如果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那么,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看待这一切是非。

说庄子

庄子指出“成心”是一切是非物论的根源之后,承接上文的“人籁”“地籁”说人的言论并不完全类似于大风吹过的情景:只要风住了,万籁俱静,那就是“天籁”。而发自“成心”的言论一旦出口,却能将“道”遮蔽,能损害“道”。在论辩的过程中,人人都振振有词,自认为所说都是出于“公心”,都是真理,可实际上谁说的话能算得上是真理呢?这些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的辩者认为自己的发声不同于刚出蛋壳的小鸟的啼鸣,可庄子却以一种冷幽默对这样的宣示表示了质疑:你们所说的,与小鸟稚嫩的啼鸣是真的有区别还是根本就没有区别?两者之间有分辨的可能吗?

至此,不知读者是否会有这样的感觉,庄子触及了一个就是今天人们也还在讨论的“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什么样的言论才是真理?谁的看法、见解才称得上是真理?真理究竟应该由谁来决定?衡量真理的标准又是什么?既然人人都不可避免地以自己的“是”去否定他人之“是”,以自己的“非”否定他人之“非”,那到底是“有辩”还是“无辩”?这样的“是非”之争又当由谁说了算?在庄子看来,这实在是个无解的问题。之所以无解,就在于人人都不可能不受到“成心”的支配,不可能超越“成心”的局限分辨出什么才是真理。这样的问题,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未尝不是一种困扰。看看如今网上那些针锋相对的争论,那些自认为只有自己才掌握了真理的故作惊人之语,那些比“变脸”还快的自打耳光的胡言乱语,还有那些所谓“专家”“教授”只为沽名钓誉的无知妄言,那些毫无底线、颠倒黑白的信口雌黄,其中又有多少不是为了贪图“小成”,不是为了换取“荣华”,不是为了“稻粱谋”?

面对世界的荒谬,庄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预见到了人类终是无法摆脱“是非”的纠缠!并就这一切是非争论的无解给我们发出了预警!

既然这一切乱象都产生于“成心”,那么,这个“成心”又是怎么来的呢?在庄子《内篇》中,这是他第一次郑重其事地提出了他有关世界本体、宇宙本源最重要的概念“道”,不过,此时的庄子还没有为他的“道”下定义,做一个详细的界说,而只是提出了这个概念,并就“道”的丧失发出了一系列的疑问:“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当然,庄子并不期待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以回答如此抽象的人生问题,所以他马上自问自答地指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原来,“道”并没有离开,没有去什么地方,“道”仍然就在那里,只不过被人们热衷的“小成”与“荣华”所遮蔽,不被人所认可罢了,这才出现了种种无法证明孰是孰非的荒谬状况,才有了无休止的是非之争。儒家也好,墨家也好,谁又能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是”,而他人都是“非”?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一针见血道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与其这样“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庄子提出了“莫若以明”的主张,要我们以此来解决是非之争的纷扰。可是,问题又出在了如何理解“以明”二字上。字面意义比较容易理解,“明”的意思是明白、明澈、明了。难道庄子只是要人明白、理解对方的是非观念或者看法嗎?我们认为王先谦《庄子集解》的解释“此言有彼此而是非生,非以明不能见道”才是抓住了庄子的本意。 这个“明”应该是见“道”的空灵之“明”。也就是说,人只有进入了“道”的境界,才能以空明的心境看待是非问题,看待一切,也就不会再去计较、纠缠在孰是孰非的细枝末节上。而这个境界,就是“吾丧我”,也就是“无己”所进入的境界。只有“丧我”“无己”,人才可摆脱是非之争而获得大“明”。可见“以明”的“明”是“丧我”、泯灭“成心”之后所进入的境界,是拂去“小成”“荣华”的遮蔽之后,“道”重新回归人心的境界。说到底,“莫若以明”,其实就是“莫若以道明之”。

庄子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今译

世上之物都有“彼”的一面,也都有“是(即‘此)”的一面。对同一物,从“彼”的那一面看不到“此”的这一面;但是从“此”的这一面去看就知道了。所以说“彼”的那一面是由“此”的这一面产生的,“此”也因“彼”而存在,这就是“彼”“此”两面同时产生的道理。

虽然如此,有“生”同时就产生“死”,有“死”同时就产生“生”,“死”“生”是相互依存转化的。有肯定(可)同时就产生否定(不可),有否定(不可)同时就产生肯定(可),肯定(可)与否定(不可)也是相互依存转化的。由于有“是”而有“非”,有“非”而有“是”,“是”与“非”也是相互依存转化的。所以圣人不以“是”“非”去判断万物,而是以“道”来看待一切。圣人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既然每一物都有相互依存的两面,而这相互依存的两面又不可分开,那么,物的“彼”就是“此”,“此”也就是“彼”。如果說物有是非的话,那么,彼本身包括是与非,而此本身也包括是与非。果真能把同一物的“彼”与“此”分割开来吗?还是根本就分割不开?物的“彼”与“此”双方不相对立,这就是“道枢”。合乎“道”,就像居于门的轴心一样,就可以顺应无穷。倘若不能“得其环中”的话,那“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是非之争永无止境。所以,不如以“道”明之。

用概念的“指”来说明具体的“指”不是“指”,不如用不是概念的“指”(也就是具体的“指”)来证明概念的“指”不是“指”。用概念的“马”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马”,不如用不是概念的“马”(也就是具体的“马”)去证明概念的“马”不是“马”。如此,天地就是“一指”,万物就是“一马”。你认为这个主张是对的,自然有对的道理,你认为这个主张是错的,自然也有错的道理。

说庄子

庄子的这一段话说得有点儿绕。绕就绕在“彼”与“是”(也即“此”)这两个概念上。倘若明白了“彼”与“此”指的就是同一物的两面,彼此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犹如一块布有正反两面一样,这一段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庄子已经指出“是非之争”都是出自“成心”,而出自“成心”所作出的任何是非判断,都无法反映事物的真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庄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无论是这一面还是那一面,物还是同一个物。而热衷是非之争的人,往往只看到了物的这一面,并没有看到物的另一面,却自以为是,执着于一己之偏见,自然不可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庄子用同一物的“彼”与“是”(此)两面说明“彼”与“此”的不可分离性,揭示出世上任何命题都存在着既对立又共存的两面,显示了庄子对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的深刻认识。

同时,庄子对物皆有彼此两面的论述,不应该单纯视为是一种类似相对论的看法。庄子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什么是物的本质与真相的问题。事实上,世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生与死,是与非,你与我,大与小,彼与此,凡此等等,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双方貌似相互对立,实际却呈现出互为存在、相互转化、同生共存的特点。倘若只看到事物的一面,便否定另一面,是永远不可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与真相的。

庄子的这段话,读起来好像绕口令一般,但通过这一连串循环往复的陈述,庄子特别强调的是,世上万事万物自身就存在着“彼”与“此”、“是”与“非”这两面,而人们却在那里纠缠不放、喋喋不休地一定要争出个孰是孰非来,岂不是徒劳且荒谬?

由物的“彼”与“此”生发开来,针对先秦时名家、墨家与儒家都参与的“指物论”还有“白马非马论”的争辩,庄子转而就其中所涉及的物的抽象性与物的具体性加以阐发。庄子不但看到万物都存在着“彼”与“此”、“是”与“非”这两面,而且还是“抽象”的物与“具体”的物的统一体。然而,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物,“以道观之”,这种种表象的不同,仍然是“道通为一”,也就是“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就这样,庄子以他的大“道”横扫了一切是非之论,把一切争论统统归了零,从根本上否定了所谓“是非”之争。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现行《庄子》版本大都把这段话的最后两句“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划入下一节。但我们认为,这两句话不但是对庄子提出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总括,也是庄子决定不再与是非制造者纠缠下去的表态:你们认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对的,那它就算是对的,如果你认为它不对,也无所谓。以后你们自己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对就对,不对就不对,反正这就是事实的真相,本人不再奉陪啦!读到这里,你是否也认为我们这样的分节方式更好一些?

猜你喜欢
荣华言论天地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熊荣华
主持专家:熊荣华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他们的言论
拾天地之荒
Antenna selection based on large-scale fading for distributed MIMO systems①
赵国荣先胜徐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