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研究

2023-09-19 03:30宋海琼畅伟光
关键词:谱系辽宁红色

宋海琼,畅伟光

(1.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河南 濮阳 457000)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他明确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辽宁以富含红色基因库且分布广泛的独特优势成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排头兵。开展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研究,系统梳理其赓续传承的全过程,从学理性高度廓清整体脉络,同时聚焦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强大精神支撑和滋养作用,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实现辽宁发展新突破,展现更大担当,凝聚巨大动能。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红色文化与红色文化谱系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征途上创造的能够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文化。其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实践基础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生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展现形式为遗物、遗迹、遗址、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领袖人物故居等革命历史遗存的物质形态文化,与以“伟大建党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为代表的非物质形态文化。

红色文化谱系就是对红色文化发展过程进行线性和族群式的系统呈现。具体而言,就是从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切入,从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型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其中,物质性红色文化主要是指在革命建设年代留下来的战争遗址、历史时间纪念馆、标志性革命建筑、革命者遗物等,非物质性红色文化主要是指革命前辈形成的良好的革命传统、精神气概、革命故事、革命歌曲、革命影视等。

(二)辽宁红色文化谱系

辽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书写了百余年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辉煌奋斗史。辽宁红色文化就是辽宁人民伟大斗争实践的凝结。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其中,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概括的“红色六地”成为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的最新代表,即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要深入阐释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利于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2]。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体现为一系列不朽的精神,如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伟大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郭明义精神、罗阳精神、新时代辽宁精神等。这两大类红色文化资源构成了辽宁红色文化谱系,充分展现出辽宁人民饱满高昂的精神风貌。

二、辽宁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 年,五四运动的烈火燃到辽宁大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给辽宁红色文化的孕育播撒了火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辽宁快速传播,成为辽宁红色文化孕育的丰厚底蕴和基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尤其是党组织在辽宁的相继建立,使得红色文化开始在辽宁大地上生根发芽。1921 年,中共北方区执委会组建,陈为人、邓中夏等同志先后被派到辽宁工作。1923 年,欧阳强组建起辽宁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沟帮子铁路党小组,而后辽宁各地党组织相继建立。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高潮,各地党组织积极领导工人运动,掀起空前的反帝爱国革命高潮。大革命失败后,辽宁地区党团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为适应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需要,1927 年10 月,成立了中共满洲省委。”[3]107中共满洲省委的成立,对辽宁各地党组织的重建和革命斗争的开展,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刘少奇出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后,开创了中共满洲省委工作的新局面。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随之沦陷,中共满洲省委高举抗日旗帜。面对风起云涌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党迅速派出优秀分子加入其中,积极组织和领导他们,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同时,支持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掀起大规模的民众抗日浪潮。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关乎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殊死抗争中,包括辽宁人民在内的东北民众以巨大的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抗日遗址遗迹,不断滋养着辽宁红色文化血脉的赓续繁盛。解放战争时期,党派遣得力干部和精锐部队进入辽宁,通过消灭敌伪残余,基本控制了东北局势,以“一切为了支援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为口号,率先打响“三大战役”之首役的辽沈战役,为辽宁全境解放乃至东北解放,打造解放战争战略总后方做出重要贡献。辽沈战役是辽宁大地上红色文化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辽宁红色文化注入了更加丰厚精彩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辽宁红色文化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长子情怀的精神孕育更加浓厚,忠诚担当的气概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朝鲜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外部威胁。为此,党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英勇的辽宁人民发扬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踊跃入伍参战。仅1951 年,就有25.7 万名优秀青年参加志愿军。此外,辽宁还担负起艰巨的战场后勤保障任务,组成一条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有力地保障了朝鲜战场的物质供给。丹东鸭绿江上的“断桥”作为重要的战争遗迹,无声地诉说着这段惊天动地的战争史话,为辽宁厚重的红色文化增添了丰富内涵。在以“一五”计划实施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辽宁承担了90%以上的“一五”计划建设项目,建成国家重工业基地,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夯实了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在党中央、辽宁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建国、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独创的鞍钢宪法是这一时期辽宁红色文化的杰出代表。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在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全党全国进行全方位拨乱反正的过程中,辽宁又发挥了“排头兵”作用。突破“十年动乱”遗留下来的错误政治与组织路线,开创了政治与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先例,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组织路线进行了前期的实践探索[4];在推进改革方面,辽宁提出从“体制上改革”,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率先起步,在实践中发现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进入21 世纪,辽宁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障。辽宁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技术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对我国制造业与实体经济形成了强大的“钢铁支撑”,这必将为我国走向新型、高水平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动力引擎。科技创新作为辽宁振兴的核心力量,一直被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通过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使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占有主导地位,加强了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等重点行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被科技部批准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试点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辽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着力补齐“四个短板”、落实“五大安全”政治责任、做好“六项重点工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使振兴发展取得了新进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5]。辽宁人民长期奋斗的过程,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辽沈大地上形成了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辽宁精神。作为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的最新成果,新时代辽宁精神必将在新时代凝聚和激励辽宁人民展现新作为、再创新辉煌。

三、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的主要内容

(一)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

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又可细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类。根据辽宁省文物局于2021年3 月4 日公布的《辽宁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第一批)》分析,辽宁现有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650 处[6]。按照文物级别来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7 处。按照文物性质来分,革命旧址76 处,革命遗址95 处,领导人旧居8 处,烈士陵园148 处,纪念碑、纪念塔、纪念馆等共77 处。另外,可移动的红色文物多达10 818 件。具有代表性的如图1 所示。

图1 辽宁代表性物质形态红色文化展示

(二)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

非物质形态红色文化是传承中国革命历史、弘扬革命传统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为主题,鼓舞人民斗志、积极向上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口述红色历史,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品所承载的革命精神[7]。辽宁红色文化谱系中的非物质文化既包含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系列红色精神,也包括诸如朱瑞将军血洒义县、抗日英烈第一人、咱们工人有力量、国歌背后的故事等革命故事、革命歌曲、革命影视作品等。依据影响力等因素,辽宁代表性非物质形态红色文化如图2 所示。

图2 辽宁代表性非物质形态红色文化展示

四、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的赓续

(一)辽宁红色文化谱系赓续的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8 月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指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8]首先,必须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五史”教育。辽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篇章,进入近代以来,其历史资源更为丰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辽沈大地就有党组织的活动;抗日战争时期,辽宁又是反抗日本侵略的重要战场;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新中国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战略基础。因此,强化“五史”教育,是赓续辽宁红色文化谱系最重要的形式。其次,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新时期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就是“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坚定跟党走”[9]。当今,辽宁有10 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 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9 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沈阳为圆心向周围辐射,辽宁中部城市群有9 条红色旅游线路被收录在全国经典红色旅游线路中,其中省内8 条,与吉林、黑龙江两省共享1 条,沈阳经济区8 座城市中有7 座城市的红色文化遗址资源被纳入。2017 年2 月,国家旅游局等单位面向社会公布了最新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辽宁共有12 处景区入选该《名录》。旅游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能够使红色文化谱系赓续获得最大的受众面和最大的影响力。再次,适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省内大中小学结合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活动,利用入学、入队、党团课、主题班会等特殊时间节点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走进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及纪念场馆,以其承载的历史故事和红色精神影响激励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中小学和高校开设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的传承赓续。最后,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资源只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产业,才能得到有效传承。近年来,通过充分挖掘辽宁独有的红色文化遗址资源优势,与相关产业融合,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与影视剧行业联手成为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位于抚顺的辽沈战役景区投资上亿元,以辽沈战役的真实历史背景为蓝本,打造的大型实景真人表演,再现了当年辽沈战役的场景,很好地实现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辽宁红色文化谱系赓续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辽宁在红色文化谱系赓续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是面向新形势、新任务,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赓续深刻性不足。辽宁红色文化谱系资源丰富、品类众多,但是有关部门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研究的意义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只是某个部门的局部性事务,而非全局性战略工作,导致红色文化赓续传承趋于表面化。具体表现为挖掘不深,尤其是物质形态资源,一些遗址遗物资源的开发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尚有部分资源,尤其是非物质形态如事件亲历者、抗联及抗美援朝老战士口述史抢救性收集整理不到位;把握欠准,与其他革命老区省份相比,辽宁红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红色内涵彰显不足,有些红色纪念设施过于形式化,没有很好突出其精神意蕴;利用率不高,从整体来看,辽宁红色文化谱系资源不同程度存在场馆浪费、内容枯燥、与市场需求不契合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2.发展保障性不足。红色文化谱系赓续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些地方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营主要靠相关性的财政拨款支撑,社会投资等其他渠道少之又少,不仅给地方财政造成更多压力,而且不能够满足辽宁红色文化传承的经济需求。一些遗址资源面临不同程度的自然或人为破坏,或因地理位置偏僻而无人看管,或与城市建设规划难融合而被损坏或拆除等诸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3.利用规模性不足。辽宁红色文化纪念场馆较多,各市县基本都有系列主题场馆,但是联合开发,尤其是实施文旅融合,系统开发旅游线路、旅游景点,形成规模化运营,最终形成红色旅游相关产业链,树立辽宁红色文化独特品牌的意识还不够强。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方面,也未能很好探索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红色精神、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电影等整合,实现规模效应。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的纵深赓续发展。

4.形式创新性不足。辽宁红色文化谱系赓续传承形式囿于观念陈旧和思维固化,未能及时根据时代变迁和形势发展做出相应调整和创新。首先,在红色文化本身的宣传推介方面,形式简单、手段单一,甚至还停留在采用传统的展板进行宣传。如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常态化冲击,大多数的纪念场馆、遗址遗迹等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开门营业,只能安静地躺在场馆里闲置无用;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非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也仅停留在音频视频讲解层面。传统的红色影视剧作也因制作年代久远难以引起情感共鸣而失去影响力。其次,这种创新性不足还体现在工作的体制机制方面。如在赓续红色文化谱系的人才队伍上,面临着工作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更新滞后,缺乏专业性、高层次人才等问题;即使有了人才,但由于工作环境、职称待遇等体制机制问题,也留不住、养不住人才。

5.科技赋能性不足。在全球科技大发展大爆炸的时代,科技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紧紧扭住科技创新关键环节,以科技赋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赓续传承辽宁红色文化谱系也不例外。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尽然,在新兴媒介层出不穷,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受到人们热捧,成为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之时,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将现代高科技手段运用其中,多数爱国教育示范基地现代声光电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应用比较少,出现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科技性运用不足的短板。

(三)推进辽宁红色文化谱系赓续的路径选择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大对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的研究力度,尤其是聚焦其传承赓续的路径选择,多措并举,充分提炼其蕴含的重大时代性意义,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

1.在“深”上下功夫,打造辽宁红色文化特色品牌。推进辽宁红色文化谱系赓续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首先,深化研究。加大对辽宁红色文化研究力度,打造系列辽宁红色文化省级课题,加大社科规划基金等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要聚焦一批辽宁红色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增加红色文化的阐释解读的权威性、准确性。要梳理整合全省档案、地方史志、社科研究机构等部门和机构的力量,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历史资料的研究阐释,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次,深入保护。及时发掘抢救一些以前忽略的,又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红色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分门别类登记造册,针对每件不同的文物,打造专物专册保护措施;充分利用数字化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档案,进一步整理这些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和传播,从而使现有的红色文化得到永久保存,避免出现损坏或丢失发生情况;加大对老城区的红色文化设施的保护力度,能原址保留就原址保留,能不拆就不拆,能转移就积极转移,多措并举让红色文化遗址资源与现代化接轨。最后,提升红色资源利用率。立足市场化需求,推出系列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辽宁红色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发挥红色文化场馆教育作用,加大与高校、党校等联系,将红色文化场馆作为大学生和党员干部提升党性、筑牢信念、增长红色文化认同感的教育基地,打造联合开发现场教学点;推动红色文化走出去,深入工厂、社区等进行红色文化精神宣传,红色文化文艺作品会演,系列红色精神报告会等形式,提升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深度认知。

2.在“投”上下功夫,提高辽宁红色文化谱系核心竞争力。首先是思想意识上的投入。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对辽宁红色文化谱系赓续发展的积极性,真正做好红色文化的研究、保护、运用、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使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真正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发挥出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的时代价值。其次是行动上的投入。党委各级部门,整合行政资源,联合宣传部门、民政部门、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等多部门,形成合力,定期研究、部署、检查辽宁红色文化发展情况,多措并举赓续和传承好辽宁红色文化谱系。最后是经费上的投入。除了加大对红色文化传承的研究、保障经费支持外,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鼓励个人资金进入红色文化资源赓续发展中,及时维修、维护革命传统示范基地基础设施,聘请专职专人保护清洁纪念碑、烈士陵园等红色遗迹,加大对纪念馆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资金投入。

3.在“全”上下功夫,促进辽宁红色文化谱系规模性发展。首先注重全链条式发展。要全省一盘棋,同时激活各市县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贡献亮点特色,做到全链条的传承,打造红色保护群,实现规模性、均衡性发展。其次是全方位赓续。辽宁红色文化谱系包含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在赓续传承中不可偏废,力保全覆盖。要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精神,将红色精神、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电影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系统开发。精心发掘经典红色题材,并赋予时代特色,紧扣时代脉搏创作更多精品,打造新时代的红色经典。科学编制《辽宁红色文化谱系传承与发展规划纲要》,研究未来5 年或者更长时期的辽宁红色文化谱系赓续方案,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把红色文化谱系赓续发展纳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之中。最后是全线路传承发展。发展红色旅游是辽宁红色文化谱系进一步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突破口。选取辽宁省各市县特色旅游资源,联合研发规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产业价值。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方面积极创新,增强讲解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教育性和观赏性。加大文创产品设计投入,加强红色产业相关性建设,最终形成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虹吸效应。

4.在“新”上下功夫,推动辽宁红色文化谱系创新性传承。秉承创新发展理念推动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的赓续。首先,打造“数字+ 旅游”辽宁红色旅游新业态。红色旅游产业作为红色文化谱系赓续的重要抓手,必须摒弃固化思维,借助现代科技包装红色旅游产品,积极创新红色旅游品牌。根据红色旅游产业季节性变化,调节淡旺季用工需求,构建全国范围的线上企业用工和对话平台,运用数字技术形成全国性用工市场,同时创新人才培育任用机制,及时吐故纳新,不断增强辽宁红色文化谱系传承发展的人才保障力度;优化工作环境,科学编制职称评定相关规划,加大专项研究资金支持,提升待遇支撑,解决工作者后顾之忧。其次,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以新面貌实时共享和传播。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将红色电影、红色歌曲等非物质性文化资源以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多形式融合推广,同时结合新时代时政热点和区域特色进行二次创作,弘扬时代主题,倡导民族精神,更好地体现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的独具特色。

5.在“用”上下功夫,注重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科技性融合。当下,微信、微博、抖音、B 站等网络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到科技性融合,赓续传承辽宁红色文化谱系。利用火爆的短视频平台开设官方相关账号,与文化受众者平等对话,将红色文化打造成能与年轻人产生共情的身边文化;推动在微信订阅号、B 站平台创设账号,科普红色文化,推荐红色文化创新实践;利用直播平台,开设红色直播间,采用直播带货形式,售卖红色书籍、红色纪念品等红色文化相关产品,为红色文化发展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缓解经费不足问题。其次,积极引进VR 全景技术,实现VR+ 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VR 全景技术能够给使用者全方位、立体化、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具有制作简单、后期灵活、展现便携、多人共享的特点。VR 全景技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让人们随心所欲地感受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红色文化魅力,这样红色文旅产业链实实在在得以拓展,进而大幅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频次。VR 全景技术还能将现存文物、景观通过数字储存长久保存。总之,借助VR+ 红色文化交流平台机制,可以使人们在体验辽宁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更有利于个性化地实现辽宁红色文化谱系的赓续传承。

猜你喜欢
谱系辽宁红色
神族谱系
辽宁之光
红色是什么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红色在哪里?
辽宁舰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