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丽丽,宋胜男,王 爽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磨损和骨质增生,导致关节间隙变窄、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1]。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等,但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多。因此,临床需要寻找一种既安全有效又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2]。量化功能锻炼是指通过科技手段对人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检测、记录和分析,根据运动数据进行个性化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3]。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量化功能锻炼可以帮助患者更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和运动治疗,但量化功能锻炼只是其中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单独使用可能无法满足患者全面的治疗需求。穴位敷贴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处施加贴敷物,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穴位敷贴可以通过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软组织修复等,缓解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本研究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穴位敷贴联合量化功能锻炼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前瞻性选取2022年2月1日~2023年2月28日我院收治的1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4]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诊断标准;②单侧膝关节发病;③年龄>18岁;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②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者;③合并骨代谢疾病或急性创伤等患者;④3个月内接受过康复治疗或功能练习者;⑤认知障碍不能配合本研究者。按随机数排秩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0例。研究组男39例、女51例,年龄(65.67±4.18)岁;病程(7.57±2.19)年;发病部位:左膝42例,右膝48例。对照组男40例、女50例,年龄(65.86±4.20)岁;病程(7.49±2.26)年;发病部位:左膝41例,右膝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已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量化功能锻炼。①成立干预小组。护士长担任责任组长,包括1名住院医师、1名康复医师、3名护师。研究开始前由组长讲解研究干预方法与具体内容,告知各组员的具体职责。②开展锻炼。下肢按摩:对患者双腿肌肉进行从上至下、从里至外环形按摩,按摩过程中使双足被动内旋、外传,患者保持仰卧位,膝盖弯曲,足跟靠近臀部,放松肌肉,每次5 min。直腿抬高:将患肢抬高于床面,在空中停留,逐渐增加停留时间、练习次数,每次维持10 s,反复练习10次。肌肉收缩:患者取仰卧位,双腿伸直,用力使大腿肌肉收缩后放松,每次收缩、放松维持5 s,反复练习10次,反复练习10次。模拟蹬车:取仰卧位,双腿抬离创面,膝盖弯曲,小腿、大腿呈90°,做骑车动作,双腿上下交替,每次15 s,每组10次。站立训练:借助拐杖行走后,在家人陪同下进行平衡站立、跨步训练,可逐渐增加难度。③量化评估。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制订现阶段锻炼内容、时间、频次,定期开展评估,及时调整。
1.2.2 研究组 在量化功能锻炼基础上联合穴位敷贴治疗。选曲泉、阳陵泉、内外膝眼、梁丘、足三里、血海、阿是穴,组方姜黄、白芷、草乌、木瓜、川乌、络石藤研磨成粉,加开水、蜂蜜调制成膏状,均匀涂抹在2 cm×2 cm贴膜上,贴敷于所选穴位,6 h/d,连续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制定。治愈: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显效:疼痛基本消失,功能接近正常;有效:疼痛明显减轻,屈伸功能明显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3.2 膝关节功能 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膝关节功能,量表包括疼痛、晨僵、日常生活能力,共24个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分数越低说明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好。
1.3.3 骨代谢指标 由护理人员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6 ml,3000 r/min离心10 min置于冰箱-80 ℃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BGP)。
1.3.4 炎性指标 由护理人员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6 ml,3000 r/min离心10 min置于冰箱-80 ℃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1.3.5 血液流变学指标 取患者外周静脉血4 ml,分为2管,1管进行血浆标本分离,另1管进行全血标本分离,3000 r/min离心10 min置于冰箱-80 ℃保存,采用血液流变检测仪(LBY-N6A)测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指数。
2.1 两组治疗15、30 d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15、30 d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疼痛、晨僵、日常活动能力的时点、组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晨僵、日常活动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治疗30 d疼痛、晨僵、日常活动能力较治疗15 d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15、30 d疼痛、晨僵、日常活动能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表现为关节软骨磨损和骨质增生,导致关节间隙变窄、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中老年人群中较常见[6-7]。传统治疗方式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物、关节注射等,可以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减轻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但非甾体抗炎药物等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并且不适宜长期使用。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且更有效地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新型治疗方式(如物理治疗、中药治疗等)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量化功能锻炼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8]。量化功能锻炼可根据患者的运动数据和康复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提高锻炼和治疗效果;还能通过对患者运动状态的跟踪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康复方案,监测康复效果,提高康复成功率[9]。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往往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量化功能锻炼只是其中一种辅助性手段,单独使用可能无法满足患者全面的治疗需求[10]。因此,需联合其他干预手段提升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15、30 d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WOMA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穴位敷贴联合量化功能锻炼效果更好,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程度更明显。原因在于:穴位敷贴可以刺激局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加速组织修复,同时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炎性反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11];量化功能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促进软组织修复和代谢,起到关节内滑液润滑作用;两种干预方式联合应用可以综合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同时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更有效地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30 d骨代谢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分析原因:穴位敷贴和量化功能锻炼的联合应用可以加速组织修复,促进骨细胞增生和分化,穴位敷贴能够刺激局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同时缓解疼痛、减轻炎性反应,这些因素有助于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增加BGP和BALP的释放。同时,研究组治疗30 d炎性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因为,穴位敷贴能够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减轻炎性反应[12-13],同时能够刺激局部免疫系统,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白细胞的数量,进而增强免疫功能[14];量化功能锻炼可以通过运动刺激关节,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废物排出,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同时提高心肺功能和强化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免疫力;穴位敷贴和量化功能锻炼的联合应用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力,促进机体的抗炎反应。
综上所述,穴位敷贴联合量化功能锻炼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炎性反应,改善骨代谢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