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旺
摘 要: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育工作中,有部分教师存在着教学理念传统滞后、教学内容局限封闭、教学过程模式化且固定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状态过于被动,整体教学效率下降。据此,需要增强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拓展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课堂主体性,在多重维度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思辨能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6-0090-03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全新的社会发展步伐和人才综合需求,教师应当紧随社会发展变化,在更加综合、全面、文化驱动的教学视角下重新规划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具有生活实践意义、跨文化研究意义、多学科意义、多形式参与的课堂教学。
1.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传统滞后
部分教师坚持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践行传统说教式教学法、填鸭式教学法,身处全新的社会背景但没有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导致整体教学效率低下。这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主动地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从而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定意义上讲的确可以为教师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其教学效率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内容局限封闭
在多元化、多领域历史文化知识的综合掌握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然而部分教师并不关注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现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相关的融合教学,总是单纯地把教学焦点投注于课本解读中,缺乏多种领域知识的融合渗透,这难以为学生打开更加全面性的知识视角和历史格局。
(3)教学过程模式化、固定化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总是提前把重点知识部分罗列出来交给学生,上课过程中,简单为学生串联性讲述一下课本内容的具体故事,将必要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内容进行简要的区分和联系。大多数时候,这部分教师并不在意学生具体的个别接受状况,主观性地把全班同学划定在同一学习能力之内,并且采用统一的方式为学生灌输一系列主要内容。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课本知识的状态,并且往往被教师要求在短时间内把相关内容熟练背诵。而很多学生还没有深入理解课本上的内容究竟讲的是什么,就要迅速机械性地将其背诵出来,这种刻板而缺乏活力的历史课堂,让学生渐渐失去主动探索、理解的兴趣,从而养成由教师主导、毫无个人主见的学习模式,并不利于长期学习。
(4)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只有培养起充分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够真正从漫长的教育生涯中获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性,即便在初期结合自身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对课本内容提出了不同的相关问题及想法,也会立刻因为与“标准答案”不符而遭到否定,并且往往需要始终以课本标准答案为唯一思考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屡次遭到否定和打击,就会在日复一日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主动探索的兴趣,转而接受教师权威性教育模式,即“强行认同教师讲述的一切,迅速背诵教师布置的一切”,从而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产生共鸣。
2.思辨能力重要性及高中历史课堂创新实施策略
(1)思辨能力重要性
第一,增强学生知识专业化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针对同类知识、不同领域知识进行宏观分析整合,可使学生在相互联系、对比的过程中获取全新的认知。同时,在思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具体历史知识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增强其学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
第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高中生正处于思维非常活跃、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心理的状态,如果可以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教师科学的教学引导,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第三,提高学生历史文化内在涵养。思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融审视,完成历史知识和其他民族文化、国家发展等内容的宏观把握,从而有效增强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历史文化内在涵养。
(2)高中历史课堂创新实施策略
第一,增强教师队伍能力建设。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主要内容以我国历史重大事件为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标就是熟练掌握我国历史相关内容,洞察每个历史阶段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并认识其历史教训。这一学科的高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中外历史相关知识,能够清晰贯彻其时间顺序、地域特色、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教师不仅需要深入地掌握高中历史课本上的所有内容,还应该保持不断学习、补充知识库的习惯,从其他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方面扩宽自己的知识范围,以求在授课过程中,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入手为学生讲述历史更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综合性因素。因而,高中歷史教师首先需要具备高度的相关知识专业素养,这应该在教师参与求职选拔活动的时候,学校人事部门就以各种学术门槛挑选历史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研究深度更为深入的教师人才,从而确保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教师拥有了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仅仅是身为一名历史教师的基本需求,要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教师职业素养、教育职责认知等方面出发,不断提升自己的相关职业素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育人”理念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放弃仅仅追求业绩合格的追求,把自己放在更加广阔的教育格局之上,明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为国家培育真正有用的高端性人才。
教师要把为学生传递真实有效的历史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仅仅追求让学生取得体面的考试成绩,而不关心学生对历史知识真正理解了多少。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转换自己的教学理念,认识到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到一定的历史知识,而不是简单机械性地背诵考试内容,避免在考试过后因为心理抗拒而不再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温习。通过深刻理解“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内在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比简单要求学生考取一个好成绩更加重要。并且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也要充分转换自身的身份,以同等级别的伙伴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入了解学生在具体历史课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针对历史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难以接受的地方,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历史教学。
第二,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程内容的可能性,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提升课程的综合教学效率。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在遇到一系列问题时,都应该首先鼓励学生自主解答、自主探索,在最后阶段再根据相关问题给出确切答案。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很多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难以接受学生采取数字化、网络信息化、视频、图绘、表演等方式来完成平时的课后任务,仅仅要求其采取严格的文字编辑方式,按照教材惯性思维体系,对相关历史性问题做出思考和解答。这种方式會令学生慢慢放弃多样的学习方式,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编辑中。虽然这一方式具有一定可行性,但是不利于发掘学生在历史板块的活跃性和多维性思维。针对此现象,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各领域特长,并且将其为历史学习所用,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回答具体的历史问题。在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理解时,教师也要首先作为倾听者充分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肯定其合理部分,对错误部分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其自行纠正。
第三,拓展多种教学模式。首先,开展对话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针对某一具体话题展开对话讨论,在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过程中产生创新思维,提升整体的学习认知。以高中历史课程“辛亥革命”为例,可引导学生展开对话,积极针对某一关键词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大家分为两个学习大组,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根据本节课内容搜集资料,针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基本发展历程、社会意义等展开交流讨论。课上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组内的相关学习成果,并且积极针对对方小组内容阐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漏,提出问题并且在讨论交流中予以解决。辛亥革命的发生对我国整体发展前进而言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其具体发生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妥之处”,教师可以以这一视角引发大家思考,鼓励学生展开自由创想,找出辛亥革命不够先进积极的部分,并且共同交流另一种发展趋势,在深入思考、辩证举例的学习过程中深化教学效果。其次,开展探究式历史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某一历史文化视角,展开深入挖掘和综合思考,利用思辨学习能力找出历史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内涵。以高中历史课程“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可引导学生针对宋朝时期整个国家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展开具体探究。宋朝时期国家整体军事实力较弱,但文化发展却十分繁荣,经济发展也十分昌盛,这一现象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似乎不太合理。教师可以以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鼓励大家积极调动自己手边的学习资源展开具体探究,找出宋朝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军事实力却不尽人意的内在缘由。积极利用历史文化内容中存在的矛盾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鼓励大家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探析中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则,完成学科学习效果提升。
第四,提升学生课堂主体性。学生是教育事业中的主体,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获取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建设祖国的奉献事业中。但是在过往相当漫长的教育过程中,多数学校都是呈现出一种相反的态势,即教师往往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中一切教学行为,其焦点都总是集中于教师个人身上,而学生总是亦步亦趋毫无个体性思维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这种教育模式,很容易因为长期形成的教师权威而消磨学生表达自己、主动探索的意志,一旦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失去了自行思考探索的兴趣,将不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把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简单的引导性问题,要求学生举手回答,在学生完成问题探索回答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大家针对各自给出的不同的答案进行讨论,并且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回答进行分析,以此引出本次课程的教学主题。在具体的课程讲述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应用相关的影视作品、图片素材以及主线性思维导图等,以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素材赏析的过程中,根据具体内容不断给出内容补充。当学生看到部分历史画面后提出不解或给出个人解析时,教师要站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其表述内容的合理部分,针对学生对相关资料的错误理解,教师要循循善诱,基于各方面知识储备,带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内容解答。
课程结尾部分,教师也应该把内容总结的任务分配给学生小组,让学生通过短暂的讨论对课本不同板块进行总结,在学生给出的总结内容基础上,教师再“查漏补缺”进行补充和纠正。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并且在自己提出不同想法时,会因为教师各种鼓励表扬而备受鼓舞,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愿意花时间和花精力探索其他同学所不知道的历史知识,并且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3.结语
高中历史教育是学生建构完整历史文化知识体系和培养基本社会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做好高中历史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出发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使学生形成较高的思辨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任务对当代历史教师而言,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改革和创新。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都会对具体的教育活动提出不同的教育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事业,不断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庞晓晴.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2]陈伟民.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