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阶段中的家校共育问题

2023-09-19 15:46:44陆喜中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实践小学

陆喜中

摘 要:家校共育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家校合作的实施效果。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充分理解家校共育的本质,落实“双减”精神,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基于此,本文从“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困境入手,分析家校双方在合作意识、合作权责、合作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在全面了解相关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最后以培养行为习惯为例,设计家校共育实践案例,达到提高家校共育质量、贯彻“双减”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家校共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6-0042-04

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推动了教育教学领域快速发展。教师成为学生在校的“第一父母”,而家庭则变成学生的“第一课堂”。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为学生保驾护航,让他们在广阔天地中实现人生价值。当下,社会各界都在广泛关注如何推动家校共育可持续发展,让家长和学校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最大助力。“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教学方式和作业方式带来新的可能,也对家校共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突破家校共育的困境,找到落实“双减”精神的实践方法。

1.小学阶段家校共育的困境

家校共育对教师、家长、学校、学生各层面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下的家校合作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1)家校双方意识淡薄

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应该由学校负责,而自己主要的职责是提供经济基础。同时部分家长还将教师和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习惯于把孩子“交给”学校、教师。还有部分家长不相信教师,甚至干涉教师的工作,阻碍正常的教育活动,给学校带来额外负担。从学校层面而言,教师缺少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2)家校双方权责不明

现阶段,我国家校共育实践中,最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学校和家长权责界限模糊,导致合作效率不高。传统教育形态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职权”过大,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家校共育模式下,家长和学校之间“形式化”现象严重,不清楚双方权责边界,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2.小学阶段家校共育策略

(1)提升家校双方意识

第一,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家庭活动中有意识地借助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对子女施以教育影响。从教育实践方面看,家庭教育是大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以追溯到胎儿期,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在孩子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教育目标是让孩子在进入社会前和社会后都能保持初心,实现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开端和核心,对学生人生目标的实现有直接或者间接作用。

第二,学校层面。

教师与家长之间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建立良好的平等关系,形成共同教育孩子的合力。具体而言,其一,做好准备工作:在与家长沟通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父母文化水平等基本信息,制定好沟通目标。其二,调整心态:教师调整好心态,力求站在“我就是家长、学生就是我的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家长心里没有距离感,不会产生戒备心理。其三,尊重家长:在沟通中,对学生问题的描述要客观,充分尊重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四,积极反馈:沟通交流中,教师在表情、体态、语言上都要支持和鼓励家长表达他们的观点,并及时给予反馈,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而愿意展开深度交流。其五,提供科学建议: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启发家长,从而使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2)明确家校双方权责

第一,以教育目标为切入点。

学校与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小社会”,双方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虽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目标上保持一致,但是学校和家庭在具体培养目标上具有差异性。为明确双方的权责,应该对不同的教育目标加以理解。学校是提供专业化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制度化教育,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法定的,所以会从国家意志方面入手,明确权利和义务,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家庭教育虽然也受到政治影响,但是更多体现为父母的主观意愿,受到自身经历、观念的影响。所以,双方应该对各自的教育目标进行理解,明确培育目标范围内的权责问题,即学校以集体教育为主,家庭以个别化教育为主。

第二,以教育内容为切入点。

学校教育内容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学校性质、学科逻辑、学生身心综合确定的。学校以教学为基础,借助系统、科学的设计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教育内容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载体,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不能随意更改;家庭教育内容更侧重于思想品德、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多数情况下,家庭会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内容是片段的,既不系统,也不固定。对此,双方应该构建多元协作的“太极型”家校关系。其一,家校各自承担责任,家庭教育在道德、生活、习惯、人格培养方面发挥作用;学校教育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完成育人使命。其二,家校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家长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资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双方共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三,家校进退有度,家长参与并支持学校管理,学校赋予家长责任,促使家长享有选择权、监督权和评议权,但家长不能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其四,家校共同实现育人目标,学校和家庭结合育人目标建立教育共同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丰富家校共育内容

家校共育目标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家校共育内容应该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升级为以素养为导向。适合开展家校共育活动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劳动教育。

新课标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各级各类学校应该通过创设环境,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劳动是人类生活实践赖以生存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背景下,为提高劳动教育效果,学校应积极创设劳动教育环境,以真实生活为背景,为学生提供生活的机会。构建校园、家园“二园”场域教育模式,实现两个劳动教育场域的联动。以校园为核心阵地,以家园为重要发生地,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学习各环节。校园场域,教师采取图片、视频、语言等方式创设劳动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动力;活动实施中,教师以劳动课程内容为基础整合课程资源,运用理论讲解、小组合作、讨论、演示等方法推进课程进度;家园场域,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校内布置的劳动作业,拓展校内劳动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结合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实现“连堂”教学。

例如,家校共同开展“种子的成长”劳动教育活动。首先,教师播放《种出个地球》纪录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种子是如何长大的?”“为什么一粒小小的种子能让地球变得生机盎然?”其次,教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任务,指导学生认识种子的种皮、胚芽、胚乳,理解种子发芽过程和生长规律等科学知识。活动推动者按照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种子生长过程画出来,形成完整的“人生轨迹图”;讲述人负责讲解“轨迹图”内容,阐述种子和地球的关系;记录者负责补充问题,列出不懂的问题;组长调整组员结构,帮助组员协调资源。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基础知识学习部分。最后,教师与家长沟通,向家长阐明“种子的成长”劳动教育活动的目标和过程,校园场域已完成种子成长过程的任务,家园场域需要针对种子的果实进行劳动教育。教师演示用苹果摆成火烈鸟的过程,将演示视频发到班级群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丰富多彩的水果拼盘,完成家庭作业。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能够高效完成家庭作业,不仅能掌握新的劳动技能,还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提高对劳动之美的欣赏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效果。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容易受到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也可以立足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利用环境因素,通过家校共育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例如,学生A是小学一年级学生,每天都穿戴整齐,遇见老师会主动问好,上课时安静地坐在角落里,不像同龄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但是慢慢地,学生A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行为,不敢表露出坏情绪,不敢哭也不敢大笑,害怕自己影响到其他学生,非常敏感,教师眼神的变化都会惊动她,让她认为自己犯了错,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对此,教师及时联系学生A的父母,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缘由。了解情况后,针对学生A的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计划。在学校,教师布置需要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向父母转述作业内容,以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理解能力。例如,在组织“小小美术家”课外作业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解释活动的规则和标准,提出以家庭为主题的由父母和学生共同完成创作的绘画要求,说明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向父母主动表达共同创作的意愿,转述活动完成的需求,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想法。随后,教师在家长群里公布详细的活动信息,便于家长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复述的能力。针对学生A,教师提出一个附加的要求,学生A需要对着镜头阐述创作时的真实想法。接下来联系学生A的父母,鼓励学生A自主表达想法。在家里,父母要认真聆听学生A转述的内容,即使出现偏差,也不能制止,而是继续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情感,完成视频录制任务。

通过A的案例可知,家校共育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主要可以从集体活动和个性化指导两个层面进行。一方面,利用学校大环境对学生实施集体教育,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利用家庭小环境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创新家校共育形式

信息时代背景下,家校共育形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家长会,更需要考虑安全性和系统性,钉钉软件成为家校共育的新纽带。具体而言,钉钉软件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讯录自动生成,班主任不需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问询联系方式;二是信息存储时间无限,班主任可以随时调取有效信息,家长、学生也可以随时查看学习资料和信息;三是信息接收进度透明,班主任可以及时掌握家长的信息阅读情况,确保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家庭;四是信息传送隐私化,针对敏感信息,班主任可以选择个别化发送,更好地保护学生隐私;五是不良信息可撤销,班主任可以撤回其他人发送的不良信息,保证健康、安全的网络交流环境。因此,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钉钉软件创新家校共育形式。

第一,搭建家长沟通的网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钉钉软件在线收集家长联系方式,将基础信息导入钉钉软件构架中,根据不同年级、班级编辑信息。为保持私密性,只有班主任能获取家长信息,与此同时,家长可以借助钉钉软件联系班主任,展开双向沟通和交流。

第二,拓展家校互聯场景。

家校协同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所以与学生有关的一切活动场景都应纳入其中。例如,在钉钉平台布置作业,与家长沟通作业要求,指导家长监督学生高质、高效地完成作业;在钉钉平台请假,家长可以将病例表上传到平台,班主任备份信息,有效控制逃课、旷课情况。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备份病假信息不仅是为了控制旷课率,还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病情,防止病毒的传染。总之,钉钉平台是一个大型的云端存储器,可以保留大量数据信息,班主任可以以此为每名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包括上课情况、学业完成度、出勤情况、德育情况等,定期与家长分析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效果,实现家校共育目标。

3.小学家校共育实践案例

“双减”的本质是减负增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全面发展,成长为更好的人。为最大化地实现“双减”目标,学校和家长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以活动为导向,共同发挥各自的力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与成长,家校双方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合作意识、确定双方职责、丰富合作内容和形式。具体的家校合作实践活动如下所示。

(1)制定活动方案

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采用家校共育的方式,积极制定活动方案。首先,明确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主题定为“我眼中的他/她”;活动内容是学生任意选择一个人物故事,人物原型可以来源于教材中的名人、模范,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朋友和家人,但是人物故事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学生可以先描写人物背景、人物性格特点、人物外形特征和经典事例,再详细介绍自己选择他/她的原因,列出人物一个正面的行为习惯,将行为习惯延续下去,每天约束自己的行为,向“我眼中的他/她”学习,直到将对方的习惯变成自己的习惯。其次,明确活动参加人员。活动参加人员是全体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和家长是活动实施者和监督者。最后,明确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巩固基础知识学习;二是提升综合素质,在收集资料、动手实践、规范自身行为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素养、道德素养。

(2)完善实施过程

第一步,组织线上家长、教师交流会。家长和教师是平等身份,双方共同参与“我眼中的他/她”活动实施过程。教师利用钉钉软件向家长介绍“双减”政策,让家长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为了将教育回归到本真,以学生成“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活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校负责学生教学工作,家长负责学生教育工作,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围绕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人”展开教育工作。第二步,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人物故事展示出来,教师查漏补缺,弥补人物刻画上的不足,同时将学生的习惯记录在卡片上,保存起来。第三步,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教师将记录学生习惯的卡片交给家长一份,家长在家里监督孩子日常行为,做好标记,及时和教师沟通最新进展。

(3)反思效果影响

“我眼中的他/她”家校合作实践活动整体而言非常成功。第一,双方合作意识得到强化,家长充分理解“双减”内涵,不再纠结于选择什么样的辅导班,而是主动参与活动,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工作;第二,合作内容和形式得以丰富,此次活动不是以考试为主,而是常规教学中的一次有益探索,而且合作采取线上交流会形式,通过平等沟通,双方在学生培养目标上达到一致;第三,家校合作权责进一步明确,家长专注于思政教育,教师重点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双方共同为学生创建和谐、美好、健康的成长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和学校是对个体成长影响最大的两个场所,学生的行为习惯、个性特点、价值观都在家庭教育中形成,而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基础上实施社会教育,双方只有发挥联动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当下,小学阶段家校共育的发展面臨严峻考验,学校和家长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唯分数论”的思想限制,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家校共育精神。通过提升家校双方意识、明确家校双方权责、丰富家校共育内容、创新家校共育形式,提高家校共育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柴晓丽.新时期小学家校共育合作途径研究[J].新课程,2020(38).

[2]赵双滨.家校共育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实践探讨[J].教师博览,2022(33).

[3]夏丽珍.贯彻“双减”精神,创建“合力”环境——“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10).

[4]张盈盈.基于家校共育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策略[J].小学生,2022(05).

[5]宁东成.“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策略研究[J].智力,2022(12).

[6]王晓亚.浅议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2).

[7]康文龙.小学家校共育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9(12).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实践小学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考试周刊(2016年100期)2017-01-07 18:02:30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0:47:37
浅述幼儿良好品质习惯的培养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6:40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5:16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2:26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7:13